林業集約經營調研報告
時間:2022-03-09 04:52:00
導語:林業集約經營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原林業廳廳長馬*高帶領老干部調研組,圍繞“加快河南林業集約化經營”這一課題,先后到*市的*、*縣,*市的*縣、*、*、*區,*市的*、*,*市的*,*市的靈寶等10個縣(市、區)進行調查研究。調研組的同志與當地市、縣政府領導和林業部門工程技術人員進行了座談討論,訪問了一些個體承包造林大戶,同他們進行深入交談。同時,通過不同方式收集了有關集約經營方面的資料。現將調研結果及工作建議報告如下:
一、河南林業集約經營取得的主要成就
河南林業建設經過50多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很大成就。從1949到20*年,河南森林資源一直是增加的,林業用地面積從6010萬畝增加到6846萬畝,增加了13.9%,其中,有林地面積從1958萬畝增加到4000萬畝,增加了1倍多;林分面積增加57.7%;經濟林面積增加了12.88倍;無林地面積由3111萬畝減少到1178萬畝,減少了62.1%。全省林木覆蓋率由10.97%提高到22%,提高了11.*個百分點。活立木蓄積量由5966.2萬立方米增加到13370.5萬立方米,增加124.1%。人工林從無到有,達到917萬畝,蓄積量達到2141.4萬立方米。*地區初步建立起帶、網、片、點相結合的復合農田防護林體系,顯著改善了*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了農牧業的發展;山區造林綠化和森林經營管理成績斐然,不少山區縣生態環境得到了初步改善,靠發展林業走上了富縣富民之路;林業產業和森林旅游業方興未艾,正在成為地方經濟發展,農民致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增長點。涌現出了不少林業集約經營的典型。
(一)*縣*農田林網集約經營,綠林常在,永續利用
*縣總面積73.2萬畝,其中*區48.3萬畝。總耕地面積34萬畝,*區耕地面積32萬畝。總人口41萬人,人均耕地0.83畝。是典型的人多地少農業發達經濟活躍的地區。該縣*地區在20世紀70年代經過以鄉鎮為單位的統一規劃,綜合治理,大規模植樹造林,12個鄉鎮193個行政村的32萬畝耕地全部形成田、林、水、路相配套的農田防護林體系。30年來他們采取集約經營措施,建立資源檔案,編制和執行森林經營方案,嚴格采伐管理,合理調整林種、樹種結構,創*經營管理體制等。對林網進行科學經營管理。現在第一代林網已輪伐一遍,第二代林網進入利用期,第三代林網開始形成,其整體結構更趨合理。現保存林網網格1981個,林帶8056條,活立木蓄積量18萬立方米,林木覆蓋率18.9%,農田林網控制率96.7%。組成林網的樹種比例為:毛白楊40%,歐美楊40%,其它用材樹10%,常綠樹木10%。林齡結構調整為:幼齡林50%、中齡林28%、成熟林22%。糧食連年增產,1996年實現全縣小麥畝產千斤縣。自1980年對林網樹木開始采伐利用,共采伐木材40萬立方米,收入1.3億元,全縣木材加工企業實現年產值529萬元。*縣*農田林網集約經營的經驗對全省*綠化建設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實踐證明,*農田林網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生態屏障,是保證糧食安全的綠色衛士,也是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
(二)*縣發展集約林業,促進可持續發展
*縣總面積241.8萬畝,其中耕地19.8萬畝,總人口34.1萬人,是一個以林為主的山區縣,自然特點是“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均0.7畝耕地7畝山場。80年代以前是一個著名的貧困縣,1983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7700萬元,財政收入不足100萬元(9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僅86元。全縣82%的群眾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為盡快改變貧困落后的面貌,歷屆縣委、縣政府堅持把發展集約林業,努力培育森林資源作為山區綜合開發的著力點和啟動點,提出了“圍繞山場搞開發,發展基地上規模,依靠科技上水平,立足優勢創特色,優化結構增效益”的發展思路。除了抓好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外,把全縣劃分為四大林業集約經營商品林基地:中部深山區鄉鎮重點建設以板栗、杉木為主的商品林基地;東部深山區鄉鎮重點建設以油栗、油茶為主的商品林基地;東部和南部淺山丘陵區鄉鎮重點建設以茶葉為主的商品林基地;公路沿線重點建設以銀杏、小雜果為主的商品林基地。采用細致整地、良種壯苗、精心栽植、合理撫育、科學施肥、防治病蟲害等集約經營措施,高標準、規模化建立集約經營商品林基地。經過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全縣森林逐漸得到恢復發展,活立木蓄積量由1976年的150.1萬立方米上升到1999年的181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由1976年的34.02%上升到1998年的55.09%。全縣形成了2條百公里板栗長廊、6個萬畝連片杉木基地、3個萬畝油茶基地、2個萬畝茶葉基地、1個萬畝銀杏基地。全縣板栗總面積達到32.5萬畝,杉木林30萬畝,油茶8萬畝,茶葉7.5萬畝,銀杏3萬畝。年產板栗1800萬公斤,茶油脂80萬公斤,干茶葉150萬公斤,銀杏葉150萬公斤,銀杏種實60萬公斤。
依托資源優勢,大力興辦林產品加工企業,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是*縣林業集約經營的突出特點。他們圍繞板栗、銀杏、茶葉、森林蔬菜、森林中藥材等資源的深度開發,有重點地培育了羚銳制藥、*林茶葉公司、安太山野菜公司等一批市場牽動力強、輻射面廣、經濟社會效益好的龍頭企業。大力發展醫療、食品、飲料、木材加工、石材等林產工業。安太牌山野菜產品行銷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和部分亞洲國家。全縣生態環境改善,經濟實力增強。2002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70947萬元,財政收入459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01元,在全省各縣市區綜合經濟實力排序中,由1990年的115位上升到83位。
20*年全縣林業產加銷相關產業年產值6.5億元。其中林業總產值3.35億元,農民人均林果業收入955元,占農民人均收入的45.3%,70%的農戶依靠林果業走上了致富之路。
(三)*市實施城鄉綠化一體化戰略,發展集約林業
*市是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市、全國開拓農村市場試點市、全國信息化帶動農業產業化試點市、全國中小城市生態環境建設試驗區。城鄉綠化一體化建設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市委、市政府把城鄉一體化綠化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存質量、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大力推進城鄉綠化一體化進程。首先將農村造林綠化和城市園林綠化管理職能合并,組建了*市林業園藝局,建立了由市長任主任、主管林業、城建的副市長任副主任,市林業園藝局、市建委、農業局、財政局等為成員單位的*的綠化委員會,統籌城鄉綠化工作。解決了長期以來部門之間職能交叉、互相矛盾、互相推諉、扯皮等問題。其次根據全國城市生態建設發展方向,結合*市的城鄉綠化實際,市委、市政府及時提出了“森林進城、森林圍城、園林下鄉、城鄉一體綠化”的發展思路,并出臺了一系列文件,編制了總體規劃,形成“城中有林、林中有城”的城市*貌。第三,大力組織開展通道綠化、農田林網、城鎮村莊綠化、“四荒”開發利用等*綠化重點工程,構筑了*森林生態體系和框架。有效地改善了*地區的生態環境和農業生產條件,穩定和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合理利用了土地資源,加快了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的步伐。
目前,*市市區綠化覆蓋率43.3%,綠地率36.6%,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4.8平方米,先后被評為“國家園林城市”、“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全國綠化模范城市”。
(四)非公有制林業的發展為林業集約經營注入了*的活力,已成為我省林業發展的重要動力
調研組所到之處,當地政府和林業部門紛紛介紹非公有制林業發展為林業集約經營注入了*的活力的典型。
*縣政府多次出臺促進非公有制林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堅持對個人承包造林大戶在資金、政策、技術和法律等方面給予扶持,調動了社會各界人士投資林業創辦綠色產業的積極性。如北京格林希爾公司經理戴小京投資600萬元,承包6000畝茶場,進行銀杏、茶葉套種,發展優質名茶和珍惜藥材林。10年前只身進京創業的青年農民張時林在北京朝陽區開辦了8個廢品收購站,回鄉轉包農村撂荒地8000畝,營造楊樹豐產林。20*年該縣非公有制造林占全縣人工造林面積的40%,投入資金1300萬元。
*市*縣采取反租倒包、成立股份公司、連利經營利潤分成、公開拍賣等靈活多樣形式,實現了造林主體、投資主體、管理主體的有效轉移。2000年冬到2004年春,全縣非公有制經濟完成造林投資21476萬元,造林25.3萬畝,19萬人成為社會造林的主體。
*市采取承包、租賃、轉讓等形式,促進非公有制林業的發展,全市林業承包大戶達613戶,經營面積33.41萬畝。靈寶市的青年農民,河南省十大杰出青年羅眼科1994年開始投資林業,采取集約經營措施,發展杜仲2萬畝,開發的杜仲雄花茶為國內首創,正在上馬提煉杜仲油、杜仲膠項目。為社會提供250個就業崗位,解決了造林地所在村263個人的生活就業問題。靈寶市焦村鎮的楊建生在黃河灘地發展速生楊1萬多畝,精心管理,長勢喜人。
二、河南林業集約經營存在的問題
從當前河南林業經營管理情況對照集約經營的概念和技術經濟指標來看,制約河南林業集約經營的主要問題是:
(一)縣級森林資源家底不清,林業建設有很大的盲目性
自從1984年結合縣級綜合農業區劃的農業資源調查逐縣進行了林業資源調查,并編制了林業區劃以來,只有1994年鄭州市6縣6區進行了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即二類調查,或森林經理調查),1999年25個山區縣進行了二類調查,其余縣(市、區)20年來沒有進行過二類調查。這20年期間的森林資源變化之大是可想而知的。所以省里在項目安排、林業建設資金投放上有很大的盲目性;縣里則仍沿用20年前的資源數據或根據估計推算的結果進行生產安排,造成項目的重疊,資金的浪費。嚴重地影響林業集約化經營。
(二)國有林場森林資源家底不清,急需進行二類調查
我省國有林場在1989年?1992年期間全部按統一的技術標準進行了二類調查,摸清了家底,并編制了經營方案,走上了科學化、規范化、集約化經營的道路。按照規定10年一個經理期,現在已經超過10年,要繼續進行二類調查,摸清家底,為林場的改革開放提供可靠的依據。
(三)重造輕管現象普遍存在,對現有林經營管理不及時,造成現有林生產力低,質量差
全省幼、中齡林面積2053萬畝,占林分面積的91.4%,亟待撫育。用材林每畝蓄積量僅2.14立方米,不到全國平均水平5.*米的一半。全省林分平均郁閉度0.5,低于全國平均0.6的水平。林分平均每畝蓄積量1980年為1.93立方米,1988年為2.18立方米,1998年為2.34立方米,一直大大低于全國5.20立方米的水平。
(四)*地區農田林網亟待立法保護,以維持*農區生態屏障的穩定和持續發揮效益
農田林網林木屬于《森林法》劃分的防護林,即“農田牧場防護林”。是森林資源中的“林木”(包括樹木和竹子)一類。所以,應當受到《森林法》的保護。《河南省林地保護管理條例》第三條特別規定“本條例所稱林地不含在耕地上種植林木……的用地”。這樣具有河南*特色且受廣大群眾歡迎,能抗御自然災害,保障農業穩產高產,促進地方經濟發展、農民脫貧致富的農田林網林木、農林間作和農條間作林木不屬于保護范圍。因此有必要專門研究和制定保護這部分林木的政策或法規,保護農田林網等林木免受破壞,使之長期穩定地發揮效益。
三、對加快河南林業集約經營的建議
集約經營就是在一定面積上投入較多的生產資料和勞動,采取*的技術措施進行精耕細作的農業經營方式。廣泛采用集約經營發展林業,取代粗放經營,就稱林業集約化。在某種意義上相當于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的高效林業。表現在林業技術指標上諸如森林覆蓋率高、單位面積的產量和生產量高,間伐利用率高,林區道路的密度高,木材利用率高,經營管理的科學水平高,勞動生產率高,成本低,木材消耗率低等。《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中提出:“加快建設以速生豐產用材林為主的林業產業基地工程,在條件具備的適宜地方發展集約林業,加快建設各種用材林和其他商品林基地,增強木材等林產品的有效供給。”“鼓勵以集約經營方式,發展原料林、用材林基地”。為了貫徹“決定”精神,根據調研所了解到的情況及所掌握的材料,對加快河南林業集約經營提出建議如下:
(一)大力推進抓緊開展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
國家林業局針對二類調查滯后,森林資源家底不清的狀況,于20*年12月下發了《關于加強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工作的通知》,對二類調查的任務安排、資金籌措、質量管理以及*技術的應用等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為了統一全國二類調查的技術標準,規范調查范圍、內容、程序、方法、深度和成果等技術要求,國家林業局頒發了《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主要技術規定》。我們建議,一定要把二類調查列入重要日程,作為年度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多方籌集資金,力爭在2-3年內完成縣(市、區)和國有林場的二類調查,徹底扭轉森林資源家底不清的狀況,為林業集約經營提供可靠的基礎和科學依據。
(二)及時編制森林經營方案,建立和完善森林資源檔案
《森林法》規定“國有林業企事業單位和自然保護區,應當根據林業長遠規劃編制森林經營方案,報上級主管部門批準后實行”。“林業主管部門應當指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國有農場、牧場、工礦企業等單位編制森林經營方案”。最近,國家林業局下發的《關于加強國有林場林地管理的通知》中要求“國有林場要按照分類經營的要求抓緊制定林場建設總體設計和森林經營方案,建立和完善森林資源和各類林地管理檔案,提高森林資源管理水平。”要根據《森林法》和《通知》精神,在二類調查結束后及時編制經營方案,建立和完善森林資源檔案。我省國有林場和*縣農田林網經營方案的編制和執行實踐證明,這是林業集約化經營的必有之路,是提高森林經營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
(三)加強現有林的經營管理,努力提高林分質量,提高林地生產力
我省幼、中齡林面積占林分總面積的90%以上,多數林相不整齊,生產力低。幼、中、近、成各齡組每畝平均蓄積量分別為1.56立方米、3.18立方米、4.86立方米、4.84立方米,而全國幼、中、近、成各齡組每畝平均蓄積量分別為1.56立方米、4.57立方米、6.96立方米、10.96立方米,除幼齡林和全國持平外,其它各齡組均大大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從另外一方面說明,現有林具有很大潛力。對現有林的經營管理主要是認真搞好撫育采伐。撫育采伐材占木材總產量的比重是衡量一個國家經營集約程度的指標之一,大多數歐洲國家撫育間伐材的產量占木材總收獲量的25%以上,有的國家甚至高達60%。林分通過間伐不僅可以提高生長量,還可以提高大徑材的比重,從而提高林分的經濟價值。據對杉木的研究,經過撫育間伐的林分,每畝可增加1立方米材積,經濟收入提高24%。如全省幼、中齡林經過撫育間伐每畝平均增加0.5立方米木材,就是1000多萬立方米,是十分可觀的。在進行撫育間伐時,要嚴格按照《森林撫育規程》進行操作,嚴防“拔大毛”。有條件的地方要進行林地施肥、灌溉以及林地間作等。
要把撫育間伐和低產、低效林改造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優先安排,抓出成效。
(四)積極發展出口創匯林業
我省有不少林產品及副產品如桐木、蘋果、板栗、紅棗、黑木耳是傳統的出口產品,特別是桐木及其拼板在日本市場享有盛譽。近幾年*湖濱果汁原汁全部銷往美國市場,深受美國人的歡迎。不久前盧氏縣生產的100噸高濃度優質槐花蜜銷往日本,深受日本消費者的青睞。*縣的野生植物葉片食品系列、野生植物淀粉系列和山野菜及食用菌年出口創匯500萬美元。*柳編年產值1.3億元,產品廣銷歐美和東南亞等地區。
發展出口創匯林業是提高林業經濟效益的重要一環,也是提升河南林業擠身國際市場,占據國際市場一定份額,擴大影響的重要措施。中國加入WTO,為河南林業走向世界開辟了通道。我們應當緊緊抓住這個機遇,以國際市場為導向,發揮資源優勢,建立出口創匯林業示范基地,建立健全林產品出口創匯服務體系,大力扶持出口創匯龍頭企業,全方位引進外資、技術、品種和智力,推動河南林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五)制定優惠政策,提供優質服務,加快非公有制林業發展
非公有制林業在培育和開發利用森林資源,拓寬和延伸林業產業鏈,安置剩余勞動力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非公有制林業所有者采取集約經營方式,積極探索林業集約化經營,成為河南林業集約經營的重要動力。我們建議,要充分認識非公有制林業在促進我省林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盡快出臺促進非公有制林業發展的政策、法規,進一步明確非公有制林業經濟組織的法律地位;建立健全林業中介服務機構和林業技術服務市場,為非公有制林業提供優質服務;統一稅費政策、資源利用政策和投融資政策,為各種林業經營主體,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要鼓勵他們成立各種專業技術協會,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逐步實現規模經營、集約經營。
(六)建立健全林業人才教育培訓體系,為林業集約經營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加快林業集約化經營,人才是關鍵。建議要有一名副廳長專門抓林業人才工作,定期研究解決人才培養、使用問題。全省三所林業學校只有省林業學校還在培養林業人才。據調研了解,省林業學校掛“河南科技大學林業職業學院”牌子,雖然生源有所增加,但困難重重。建議抓住現在學校升級改名稱的大好機遇,將河南科技大學林業職業學院升格為可以招本科和專科的“河南林學院”,著力培養高級林業技術人才。河南省林業干部學校已基本建成,至今仍未招生,這是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廣大在職林業干部和職工迫切需要接受繼續再教育,進行“充電”。河南省林業干部學校要抓緊運作,盡快招生,培訓林業人才。如果某些條件還不夠完善,可以邊招生邊完善提高。
- 上一篇:林業局林業投資調研報告
- 下一篇:林權流轉情況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