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婦女參與新農村建設調研與思考(縣0

時間:2022-04-03 10:43:00

導語:農村婦女參與新農村建設調研與思考(縣0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婦女參與新農村建設調研與思考(縣0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再一次將中國的目光聚集農村改革發展。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村勞動力結構的變化,大量男性外出務工,婦女已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就東海縣而言,農村女勞動力占在家勞動力的65%,如何把這些婦女組織起來,積極投身到新農村建設中去,成為當前基層婦聯組織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近日,我們就如何抓住機遇,加快農村婦女發展,實現新農村建設目標進行了調研與探索。

一、我縣農村婦女的現狀

我縣共有23個鄉鎮(場)、346個行政村,農戶總數296000戶,總人口112萬人,其中女性人口53.65萬,占48%。現有農村勞動力52.3萬人,其中女性勞動力23.8萬人,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尚有富余勞動力30萬左右,目前婦女勞動力已占剩余勞動力的65%,成為推動當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力軍。為了充分了解婦女需求,明確婦女工作的重點,縣婦聯在全縣廣泛開展萬名農村婦女問卷調查活動,深入到13個村組130戶農家走訪,從文化水平、經濟來源、技能培訓、維權服務、婦幼保健等方面了解農村婦女的生產生活狀況、精神文化需求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作用的情況。專題召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調研座談會,組織部分鄉鎮黨政負責人、婦聯主席以及村婦代會主任座談,就如何加強婦女培訓,提高婦女素質,充分發揮婦女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征求意見和建議。通過調研我們了解到: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深入,我縣農村婦女在農村發展中的地位得到提高,特別是我縣畜牧、蔬菜、果品等優勢產業的不斷壯大,給婦女提供了增收致富,施展才華的平臺。醫療、衛生、教育、社會保障等一系列優農惠農政策的出臺,也為農村婦女發展提供了優越條件和保證。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廣大婦女成為特色農業發展的主要勞動力。如:我縣無公害蔬菜、特色種植、畜禽養殖等特色支柱產業中,占農村勞動力65%以上的農村婦女活躍在農業生產第一線,以婦女為主要勞動力的種養業已經成為這些鄉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農村婦女地位正逐步提高。

2、涌現出一大批產業致富女能人。近年來,通過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各級婦聯的積極引導,許多農村婦女走出家門闖市場,成為當地甚至附近縣市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她們在新農村建設的大舞臺上,展示出了農村婦女特有的風采,讓人們看到了農村婦女發展存在的巨大潛力。如全國“雙學雙比”女能手?吳典珍,從一把剪刀起家,經歷多年的風風雨雨,先后投資200多萬元在鎮區創辦了全縣第一家裁剪技校和服裝加工廠,培訓輸出3000多名農家女到南通、張家港、常熟等二十多個市區服裝廠務工,現擁有固定資產近300萬元。

3、新型女農民隊伍不斷擴大。新農村需要新農民,為提高婦女自身素質,縣婦聯聯合各相關部門舉辦各類培訓班,組織婦女群眾學文化、學技術,為她們走現代化致富道路打開了思路。僅2008年,就組織10000余名農村婦女參加“陽光工程”、“新型女農民培訓工程”。培訓學習使婦女群眾不斷增強了機遇意識、市場意識、效益意識和競爭意識,轉換了她們參加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思維模式。

4、農村婦女生活方式不斷更新。新農村提出的“鄉風文明”的標準,引導農村婦女不斷更新以往的生存方式。她們以村為單位,開展娛樂活動。目前我縣80%以上的村莊有集體文化活動,50%的村經常組織活動,以婦女為主的“業余文藝隊”、活動站(點)180多個,幾乎遍布鄉鎮的各個村,培養婦女健身骨干3600余名,她們自編自導文藝節目,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傳播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給生活增添了現代感,形成了良好的社會風氣。

5、農村婦女享受到更多發展成果。黨和國家各項惠農政策的落實,還有我縣近年來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如:“關愛女孩”行動得到進一步落實,兌現了農村獨生子女父母獎勵扶助金每個農村家庭每年600元等,為農村婦女發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很保證。同時,隨著農村醫療、衛生、教育等社會事業的發展,農村婦女的生存狀況得到了很大改善,如我縣在“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農村改水收益率”、“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率”、“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女性所站比例”等50多指標中已提前達到或超過《東海縣婦女兒童發展規劃(2006-2010)》目標,占目標總數的96%。

二、我縣農村婦女發展面臨的問題

新農村建設給農村婦女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農村婦女發展的腳步在放開,但阻礙婦女發展的問題依然存在,這些問題同樣也制約著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1、進取意識不強,導致發展的內在動力不足。一是根深蒂固的小農心理仍然有一定影響。如今黨的惠農政策的實施,使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有了一定改善,“小富即安”的心理有所抬頭。一些農村婦女滿足于吃飯穿衣,手中稍有余錢。一些地方打麻將、打牌等歪風盛行,部分農村婦女農閑之余,樂在其中。二是認為“女不如男”,低估自身能力。調查表明,農村婦女同意和比較同意“男人能力天生比女人強”比例為32.5%,認同男性主導一切,依賴心理較重,參與發展的要求不高,投入精力有限,制約她們的發展。傳統文化要求女性“主內”,承擔哺育孩子,照顧老人等家庭責任,“主內”的質量如何,是衡量女性價值的唯一標準。如今,農村婦女受此傳統文化影響仍然較大,數據顯示,55.2%的農村女性同意和比較同意“男性以社會為主,女性以家庭為主”,在缺乏新的角色定位或定位尚未擴展的情況下,大多數農村婦女滿足于自家經營和操持家務的小視野,參與村委的會議、培訓、表決等事務均由丈夫做主,嚴重制約自身的發展潛能。當前農村“農業女性化”、農村留守婦女增多的現象,就是這種傳統分工的直接表現。

2、整體素質偏低,制約了她們發展的上限。由于受傳統觀念、農村教育事業發展不平衡、高等教育學費負擔過重、高等學歷婦女流向城市等因素的影響,造成農村婦女知識和能力的欠缺,也使得她們對自身的期望值也較低。據對10098名18-50歲婦女調查顯示,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2093名,僅占20.73%,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為8005名,占79.27%,中老年女性中還有一定比例的文盲和半文盲,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她們在農業現代生產中的作為。素質偏低使農村婦女面對高速發展的生產技術表現出極大的不適應,特別是缺少職業技術技能,使得婦女群眾仍然很難走出土地尋求生存的新職業。她們缺乏適應城市發展的一技之長,即使想出去,進入城市勞動市場的可能性比較小,進城后找不到工作的比率較大,由于缺乏技能和工作經驗的積累,流向城市所付出的職業發展代價也比較大。

3、組織化程度不高,使農村婦女經濟發展空間狹窄。近年來,我縣農村婦女新經濟組織雖然有了一定的發展,農業結構、農民收入都發生了明顯變化,但還處于起始階段,組織規模較小,發展不夠完善,功能較弱,個別質量不高,使新經濟組織缺乏凝聚力和生命力。我縣婦女參加各類合作經濟組織的比例還不到20%,與占農村勞動力65%的農村婦女勞動力相比,婦女經濟組織的覆蓋面還不夠廣,還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

4、發展資源短缺,影響婦女在經濟發展中的“造血功能”。農村婦女參與新農村建設熱情高,一旦涉及到發展項目,資金問題便成了絆腳石。一方面,由于農村男性主導的傳統和婦女自身知識和能力的限制,農村婦女無法獲得對家庭的土地、財產的支配權力,無法決定家庭生產、投資等重大事項。同時,農村婦女主內導致的社會關系資本的缺乏,又讓農村婦女無法主動爭取外界的幫助。另一方面,由于城鄉二元的體制分割,專門針對農村婦女發展的扶持政策短腿,農村婦女難以得到必要的資金、技術、信息、基礎設施等資源,如享受不到政府針對城市失業、下崗人員的優惠政策和相應補貼,稅費減免、小額擔保貸款、以及低租金的經營場所等,這些都形成了強大的阻止農村婦女發展制度性障礙。

三、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解決農村婦女發展問題的建議和對策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新時期的重大歷史任務,將帶來農村政治、經濟、文化的重大變革,廣大農村婦女只有置身這場變革之中,成為新時代的主體,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人,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自身發展問題。對此,要進一步加快農村婦女發展,必須全社會共同參與,堅持優化發展環境,落實政策優先,強化資源維權服務、同時在掃除婦女觀念障礙,增強發展信心,提高發展能力等方面做文章。

1、改變婦女陳舊觀念,激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熱情。當前鄉村婦女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經濟、政治、科技、文化強烈變革的時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大好形勢對于農村婦女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機遇,誰抓住了機遇誰就有收獲。作為農村婦女要想走出小天地,必須要適應變化萬千的社會形勢。改變她們,需要社會各界的宣傳和鼓動。同時,還要打破傳統觀念對婦女的束縛,積極參與村莊的民主管理,擴大農村婦女民主參與、民主管理的廣度和深度,關心、關注和支持女村官的成長,充分發揮她們的聰明才智,推進農村基層民主建設,使她們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中堅力量。

2、全面推進農村婦女知識化,增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能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和核心就是要培養出新型農民。據全國婦聯專題調研組調查結果顯示,有近50%的農村婦女希望政府“對婦女進行培訓以提高其素質”。婦聯組織應該積極抓住廣大婦女想學知識、學文化、學技術的新特點,大力組織開展各種培訓,不斷提高她們的綜合素質。一是大力開展農業實用科技普及培訓,增強她們發展現代農業,依靠科技致富的本領;二是積極開展農村婦女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三是加強健康、法律、子女教育等知識培訓以及思想意識、文明習慣養成培訓;四是加大對農村婦女骨干培訓力度,充分發揮她們的示范帶動作用。

3、建立婦女經濟聯合體,拓寬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空間。我縣農村婦女參加合作經濟組織比例低,建議有關部門大力推進合作經濟組織建設,實施“婦代會+協會對接計劃”,大力推廣“公司+基地+農戶”、“協會+基地+農戶”、“能手+農戶”等合作模式,推廣“婦聯+協會”、“女能人+協會”等工作形式,婦聯要著力引領婦女參加各類專業合作組織,建立起能夠代表婦女利益的婦女經濟組織,將婦女組織的功能與農戶利益緊密地聯系進來,帶動農戶發展項目,引導農村婦女走專業化、集約化發展道路,使她們在新農村經濟建設中真正撐起“半邊天”,促進婦女邁上市場經濟軌道,向企業化、產業化、現代化方向發展,有利于拓展婦女參與經濟活動的領域。

4、改善農村婦女生存環境,提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質量。當前農村傳統的生活習慣、居住方式與新農村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因此,必須改善農村婦女的文化環境、文明環境、居住環境,實現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的目標。一是繁榮群眾文化。實踐證明,以婦女為主體的群眾性文化活動普及性強,參與面廣,是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以婦女為主體、以家庭為單位的文化活動,清除封建迷信、賭博等陋習,活躍農村婦女的業余文化生活,營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環境,用社會主義新思想、新風尚占領農村文化陣地;二是建設和諧家庭。大力開展“學習在農家,美德在農家,富裕在農家、和諧在農家”主題實踐活動,以家庭的文明進步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三是保護生態家園。村容整潔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環節,綠化、美化、凈化庭院與村莊是婦女的優勢,以創建綠色生態家園活動為載體,引導農村婦女走出家庭,參與改水、改廁、改路、改溝、改圈的“五改”和飲水干凈、街道干凈、庭院干凈、居室干凈的“四凈”生態活動,改善和美化農村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引導廣大農村婦女在共同優化、攜手維護環境的過程中走科學、和諧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