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農場改革調研報告
時間:2022-05-04 11:10:00
導語:政府農場改革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了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中央、省委《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和意見》,根據省監獄企業集團公司的要求,我們按照調研提綱的內容進行了周密的安排部署,現將調研情況匯報如下:
一、糧食生產情況及存在的問題
1、近三年來糧食生產狀況
20*年我場糧豆作物播種面積7XXX公頃,平均畝產399.1公斤,總產實現42575噸。其中:水稻播種面積2570公頃,單產500公斤,總產19275噸;玉米播種面積2218.7公頃,單產540公斤,總產17971噸;大豆播種面積2292.3公頃,平均畝產153.3公斤,總產5272.29噸;小麥播種面積30公頃,平均畝產126.7公斤,總產57噸。
20*年我場糧豆作物播種面積7xxx公頃,平均畝產380公斤,總產40510噸。其中:水稻播種面積2xxx公頃,單產504公斤,總產19429噸;大豆播種面積1xxx公頃,單產132公斤,總產3722噸;玉米播種面積2xx0公頃,單產442公斤,總產17238噸;其他作物播種面積xx公頃,總產120.4噸。
20*年我場糧豆播種面積7xxx公頃,單產398公斤,總產42470噸。其中:水稻播種面積2xxx公頃,單產520公斤,總產20046噸;玉米播種面積1xxx公頃,單產553公斤,總產16384噸;大豆播種面積2xxx公頃,單產167公斤,總產5977噸;其他作物播種面積xx公頃。
根據近三年糧食產量的不均衡性,從調研的情況看,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然條件的制約,香蘭地處第二積溫帶下限,第三積溫帶上限,年際間變化較大,土質大多為崗地白漿土,品種選擇的空間比較小,土壤肥力不高是導致作物年際間變化的主要原因;二是主觀因素影響,一部分農戶只追求高產,不按自然規律及氣候條件選擇品種,盲目種植晚熟品種,導致產量低、效益差。還有的農戶購買的生產資料無“三證”,又不按農藝技術規程進行操作,投入高、產出低,再有就是小四輪機車作業,根本達不到農藝要求,使原有的耕作體制遭到破壞,整地質量差,苗勢弱,土壤肥力下降,單產不高。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我們認為提高糧食產量,一是提高農戶科學種田的意識,遵循自然規律,不盲目選擇品種;二是不斷提高科學種田水平,采用新技術新措施,努力提高糧食單產;三是農藝和農機相結合,走大型機械聯合作業的路子,搞區域化種植,提高土地的產出率,降低作業成本;四是加快科技示范的帶動作用,以科技示范戶為載體,使新技術得以全面推廣應用,同時加大服務意識,杜絕以包代管的現象。
二、糧豆作物規模經營情況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我場在糧豆作物規模經營方面還處于封閉狀態。從近幾年規模種植情況看,單戶種植面積在500畝以上的僅有10戶,大多數單戶種植面積約在40-50畝左右。主要原因是受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職工承受風險的壓力比較大,同時沒有足夠的積累資金,無力擴大規模種植。
我們認為解決的途徑主要應在政策允許范圍內促進土地流轉,讓有種植能力的且農藝技術掌握比較嫻熟的一部分人,擴大種植規模,使流轉者有機會從事其他產業的發展,進行多種形式經營。
三、關于農工家庭收入
國有農場稅費改革后,農場推行了責任田加機動田的兩田制土地承包制度,土地承包的主體由農工承包向以農工家庭為主體承包轉變,所有農業人口都分得了責任田,農工家庭收入主要來源是承包責任田兼營機動田。香蘭農場現有農業職工1339人,其中承包土地職工1*2人,占79%;承包土地家庭1728戶,其中農工家庭758戶,無農工家庭970戶。據20*年末調查,農工家庭戶均收入17232元,人均收入4361元,比上年增長30%,20*年沒有大幅度增長。
從收入結構上分析,種植業收入占73%,養殖收入占4.1%,打工收入占22.9%。農戶收入全部依靠承包土地收入的占34%,兼營養殖業收入占12%,把打工收入做為重要來源的占34.1%。
從家庭結構看,戶均3.1人(其中農工1.4人,家屬勞動力0.7人,子女或無勞動能力1人)。全場單職工家庭占60.9%,雙職工占39.1%。農工家庭戶均承包責任田44.5畝,人均14.5畝,兼營機動田的占61%,戶均承包58畝。農戶家庭最高收入37000元,人均12300元。最低收入3000元,人均1000元。
xx農場農工家庭收入增長緩慢,貧富差別很大,收入也不夠穩定。制約職工家庭收入增長的主要因素:一是農工本身缺乏勤勞致富意識,生產經營不夠規模,不想走出去開拓新的增收源。二是從社會環境上看,農場就業門路狹窄,吸納勞動力產業缺乏。
據抽樣調查85個勞動力中,可提供勞動力22875個(勞動力資源),但實際投入承包土地上的工日6690個,占30%,投入養殖1980個,占8.6%,打工工日5147個,占22.5%,總利用創收工日13817個,占61.1%,剩余工日9058年,占38.9%。部分人員認可打麻將也不愿投工掙錢。要加快農場人均收入較快增長,就香蘭農場現狀而言,應走以下途徑:
1、為農工家庭種植業走上規模經營營造寬松環境。一是以每個農戶經營水田60畝或旱田120畝為模式,鼓勵農戶在承包責任田的同時兼營適量的機動田。二是在機動田發包時盡可能地為農工承包創造條件,可以低于市場競價價格發包給農戶,也可以以培植幾個示范戶的方式,逐步加以引導。
2、發展畜牧經濟,優化產業結構。我場仍是種植業單一經濟,養殖業所占比重大小,農場應加大思想、技術等方面的支持、引導力度,利用生豬市場短缺機遇,加快種豬、母豬繁、育、引步伐,把閑余勞動力引導到畜牧生產上來,改變農戶收入單一局面。
3、充分發揮勞動力資源剩余優勢,做好打工(勞動力輸出)經濟,通過網絡信息了解勞動力市場,有效進行勞務輸出。
4、搞好科技指導、科技咨詢服務,建立糧食市場營銷網絡,為農戶提供糧食市場信息,促進農戶種植從盲目性向市場指導性轉變。
四、加快測土配方施肥工作
測土配方施肥是針對土壤現狀,缺什么補什么,防止無效投入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場此項工作尚未開展,但借助20*年農業開發的有利契機,預計今年底把此項工作開展起來。現已聯系到測土施肥儀廠家,待考察論證后即可購入實施。
從長遠看,應在東部三場建立一個測土實驗站,使測土配方施肥工作能夠享受國家政策的補貼。
五、農機具購入和農機合作社建設情況
為加強農機標準化建設,推進土地集約規模化經營,充分發揮大馬力機車作業優勢,提高機械化水平,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推動土地經營規模化,種植生產標準化,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近年來,我場與湯原縣農機部門溝通,通過農機補貼形式個人購入大中型農機具4臺套。20*年9月,按照省監獄企業集團公司的部署和要求,在我場二大隊建立了股份制農機合作社,組建工作由二大隊牽頭,入社主體為二大隊農工、及其子女,每股定價500元,入股資金100.5萬元,股東86人。國家扶持、集團公司和農場配套資金共100萬元。共計總資本200.5萬元,作為合作社的資本金,已按程序要求上繳省指定專戶。存在的主要問題:
1、由于相關政策制約及各職能部門缺乏協調,當地工商部門拒絕給予注冊登記,故使合作社成立無合法手續,相應的財務管理亦無章可循。
2、集團、農場對于如何扶持農機合作社問題,應當出臺相關政策和規范管理措施,尤其是農機作業市場如何管理,土地資源如何配置等,都應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我們認為,集團公司應根據農場耕地資源合理配置農機具和相應規模的農機合作社,農場也要按著配置農機具規模制定措施,保障農機作業量,同時建立健全相應的科學耕作制度,為種植業規模經營打好基礎。按香蘭農場土地資源規模,農機作業合作社不宜各隊都建,劃好作業區域,按區域配置,確保農機具配置結構合理,擁有量適度。
3、農機作業合作社是在國家資金扶持力度較大的前提下建立起來的,因此必須按規定提足折舊費后再計算經營成果,所提折舊費基金要專款專用,進行專項管理,只能用于設備有序更新,才能確保資金不流失。
六、畜牧業發展狀況
xx農場畜牧業是傳統產業,有較豐富的飼養畜禽的經驗,曾一度使許多家庭受益。但近年來受市場等各方面的影響,目前全場生豬存欄3656頭,能繁母豬582,奶牛存欄594頭、羊290只,家禽2416羽,特色養殖梅花鹿75頭,狐貍30只,貉435只。從調研情況看,制約畜牧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一是資金投入不足,畜牧獸醫科技服務基礎設施薄弱;二是飼草飼料不足,草場退化;三是品種退化,沒有良種繁育基地;四是畜牧業發展不平衡,標準化生產程度不高,職工養殖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較少,大多為分散飼養,抗御風險能力較弱,市場競爭力不強,產業化發展程度低,制約著畜牧產業化發展。
根據畜牧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我們認為,農場的畜牧業要根據產業化發展和小城鎮發展戰略,統籌城鄉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科學合理地確定小區規劃,明確區域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因地制宜建設具有特色的生態養殖小區。現已與當地縣畜牧部門取得共識,把香蘭農場畜牧業納入湯原縣一個鄉鎮來管理,爭取上級投資,準備建一個800-1000頭奶牛標準化養殖小區。
七、如何推進農業種植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
監企分開后,農戶為追求經濟效益,在旱田作物的選擇上,大多是玉米、大豆和極少數經濟作物。連年的重迎茬種植,加之小型農機作業,標準低,質量差,種植結構極不合理,種植業結構調整勢在必行。本著土地產出最大化、效益最大化及合理輪作的原則,制定“兩擴、一穩、二壓”的調整方針,即:擴大經濟作物及麥類作物種植,穩定水稻種植面積,壓縮大豆、玉米種植面積。根據方案要求,部署基層大隊各作物種植比例,進一步落實種植結構的調整,力求實效。農場加快考察引入投資少,見效快的經濟作物,使經濟作物面積達到總播種面積的20%以上。利用示范園區及科技示范戶進行試驗對比,旨在探索、發現總結各類經濟作物的最佳栽培模式,為今后大面積推廣奠定基礎。
產業結構的調整,著力優化種植結構和生產部局,大力發展優質糧食工程,根據我場的地域特征,發揮水稻生產優勢,引進高產、優質的品種,打造高產、高效的產業效應。
八、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發展現狀
我場現有專業經濟合作組織即農機合作社一個,其他專業經濟合作組織有待組建,主要是缺少專業技術人員和相關的扶持政策。
解決途徑:培養引進各種專業技術人才,使既有專業技術特長又有開拓市場經驗的人員脫穎而出,在農產品的加工、銷售、招商引資等領域創建符合農場特色的專業經濟組織。
九、潔凈能源發展狀況
目前,我場住戶所用生活能源仍是以秸稈等薪柴為主。開展清潔能源沼氣試點雖已歷時3年,但效果不好,只有x戶,且只能在夏季利用。利用太陽能勢水200戶左右,只用做洗澡、洗衣等。
農場作物秸稈產量每年約1萬噸左右,推進秸稈能源化的主要瓶徑是資金和技術,其發展途徑必須依靠政府財政扶持上馬后,再依靠市場化發展,需要政府扶持主要技術引進和資金投入,農場以秸稈、薪柴等生物質資源進行綜合開發,高效利用,推廣秸稈氣化技術,在項目成形后,交由社會按股份制管理。
十、農場職工家屬外出務工情況
農場外出打工農工160余人,農工家屬130余人,人均年收入9000元,總收入253萬元。多數是投親靠友,打工地點比較分散,以力工為主。農場在20*年與湯原縣政府有過協議,把我場列入外出打工勞動力來源范圍。20*年農場對清河林業局勞動力市場進行考察,初步達成議向用工協議,但由于農工、家屬的打工意識不強、積極性不高等原因未能實行。但農場已經將開拓職工外出打工就業,促進其盡早從土地中走出去列為今后農場工作重中這重。一是與湯原縣政府溝通,把我場職工、家屬納入其農民技能培訓范圍,以提高我場農工、家屬勞動技能,為外出打工準備條件。二是進一步與清河林業局協商,爭取更為優惠的就業條件和環境,促進我場富余勞動力前去打工就業。
十一、農場經濟融于區域經濟一體化問題
農墾系統按“創新機制、整合資源、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原則,實施場縣合作共建,促進場縣區域經濟共同發展的思路和作法,對于我們有著極好的指導和借鑒意義。我場據有良好的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優勢,在發展原有優勢農產品(水稻、大豆、玉米)的同時,應按著區域特點,大力發展以奶牛為重點的養殖業,充分利用湯原縣境內的大米加工企業、光明乳業品牌、生豬屠宰加工優勢,按照市場原則,以龍頭企業+基地的利益聯結方式,爭取與xx縣共建水稻、奶牛、生豬生產產業,使我場成為上述產業原料生產基地。爭取與湯原縣取得共識,湯原縣主要投資加強龍頭企業建設,農場加大完善農業基礎建設、良品培育基地建設和科學種田投入,雙方共同開發建設,溝通場縣間聯系,建立起場縣共贏發展的聯合體。
十二、落實惠農政策情況
黨的惠農政策惠及農場的比重很少,農場享受不到農機購置補貼、測土施肥改良土壤沃土工程補貼、農村公共設施建設投入補貼,同時農場還擔負著本來應是政府行為的費用。為此,要抓住新農村建設的契機,精心準備各類涉農項目,積極爭取國家政策和資金支持:一是爭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政策和資金扶持。二是爭取國家有關提高耕地綜合質量的政策和資金扶持。三是爭取國家加強科研、防災減災、動物疫病防治、氣象服務等政策和資金扶持。
十三、明年農業工作思路
2009年我場農業工作思路:以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繼續深化種植結構調整,積極擴大經濟作物種植比例,創建高產、高效農業生產模式,加快新技術引進步伐,爭取更多的惠農政策,努力提高職工的收入水平,力爭實現糧豆總產4300噸。
1、加大科技推廣力度
在現有科技示范戶的基礎上,不斷壯大科技示范戶的隊伍,加快新品種、新技術引進、推廣、應用。積極發展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完善各種農業生產試驗檢測手段,新增水稻育秧大棚150棟,購置測土配方施肥儀一臺,推廣大豆大壟窄行密植,水稻“三超”栽培,富曬稻米等試驗項目。
2、健全農業綜合服務體系
一是加強農業技術培訓工作,深入基層,對生產實踐中存在的疑難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確保培訓人員達到90%以上;二是建立穩定的銷售和流通渠道。通過市場調查、網上信息反饋等多種手段,努力提高職工收入水平。三是對職工購置農業生產資料進行真偽識別知識講座,減少風險。四是根據國家對在農村信用社貸款進行補貼的政策,多方溝通協調,幫助職工解決生產資金不足的問題。五是面對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我省將繼續加大奶牛發展,未來五年將投資295億元,實現千萬噸奶戰略工程,安置富余勞動力5.5萬人,以拉動農村居民收入增長。在奶牛品種選育、生產基地建設、飼料供應、奶牛糞便處理等項目上給予政策扶持和資金補貼,實現奶牛存欄年均遞增12.1%。結合我場實際,把握機遇,積極引導職工向奶牛養殖業發展。同時加強畜牧業的防檢疫的服務工作,保證畜牧業安全有續發展。
3、加快農田基礎設施改造
多年以來,農田基礎設施一直是修修補補,沒有從根本上得到徹底解決,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管理難度大。針對這種狀況,我們認為一方面積極爭取農發投資,另一方面按照“一事一議”有關規定,發動職工積極參與。特別是我場水庫已屬嚴重病險狀態,壩體和壩基滲漏加劇,急需投資加以除險,以確保水庫安全度汛,正常蓄水,保證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4、提升農機作業標準化。
根據農業現代化的要求,結合農場區域劃分情況,在妥善解決好現有農機合作社存在問題的基礎上,積極爭取資金,籌建農機合作社1-2個,切實引導農機服務組織依法經營、規范運作和誠信服務,推動農機服務組織又好又快地發展。
十四、轉變工作作風,增強服務意識
根據監獄農場分散承包特點,在工作中我們要深入學習科學發展觀,增強創新意識,全方位地為承包職工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后的服務,深入基層,技術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強化對農業生產的服務職能,為創建和諧、平安監獄,提高職工群眾收入水平奠定扎實基礎。
- 上一篇:縣交通局公路建設管養調研報告
- 下一篇:統計信息化建設調研報告(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