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經濟環境發展調查與思考
時間:2022-05-06 10:22:00
導語:縣域經濟環境發展調查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發展環境已成為經濟發展的第一要素和吸引投資的核心競爭力,集中代表一個地方的對外形象和發展潛力,對于一個地方科學發展、突破發展、和諧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本文結合實際,深入分析了縣域經濟發展環境存在的突出問題,并從優化縣域經濟發展環境出發,提出了針對性、科學性、政策性、操作性很強的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發展環境優化調查建議
經濟發展環境是生產力發展的必要條件,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第一競爭點。經濟發展環境的優劣,直接反映了一個地方思想解放的深度、市場經濟的發育程度和行政執法水平,直接影響著地方經濟建設的速度、對外開放的廣度。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就進一步優化縣域經濟發展環境,推動上津科學發展、突破發展、和諧發展,我進行了一些調查與思考。
一、現狀透視
近年來,上津縣委、縣政府積極實施“以開放促開發,以開發求發展”的開放帶動戰略,始終堅持把優化經濟發展環境作為“生命線”工程,采取一系列措施,優化經濟發展環境。通過全縣上下的齊心努力,經濟發展環境有了較大的改善,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上津的形象得到了明顯提升。但是,應該清醒地看到,全縣由于受自然條件和歷史條件等方面原因的影響,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比較滯后,特別是經濟發展環境依然是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瓶頸,發展環境不盡人意的地方仍很突出。其主要表現在:
一是部分領導干部認識不足。當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發展的競爭說到底就是經濟發展環境的競爭,資金、技術、人才都是從環境差、效益低的地方流向環境好、效益好的地方,改革開放初期,大量人才、資金、技術流向沿海開放程度較高地區,“孔雀東南飛”現象,就是人們追求事業最大發展空間和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突出表現,這是一個社會規律,也是人們思想的普遍反映,然而,一些領導干部對此認識不足。有的單位和部門特別是一些行政主管部門和公共服務部門心中無全局,只有部門的一畝三分地,把政府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個人化、個人權力利益化,只要觸及到本單位、本部門的利益,便斤斤計較、寸步不讓、工作難以推動。有的部門和單位的領導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表里不一、陽奉陰違,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為了局部利益,鬧得是非不斷,矛盾突出,沒有企業想企業,沒有投資想投資,有了企業宰企業,有了投資就設卡,動不動就堵門斷路,完全是一幅“地頭蛇”的架式,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
二是少數單位部門風氣不正。一是服務意識淡薄。個別部門工作人員本末倒置,高高在上,重管理輕服務,把黨和政府授予的權力作為刁難企業、單位創收、個人謀利,為難群眾的工具,重人情、輕原則,門難進、臉難看,工作疲沓,甚至有吃、拿、卡、要的惡劣現象。二是機械執法。一些執法部門把部門利益擺在第一位,不是一切從有利于發展出發。而是變著法子為部門著想,墨守成規,履行職責時上推下卸,有利可圖時就你爭我搶,從來沒有想過要如何去規范管理、如何去服務社會。結果執法部門是得了點好處,卻損害了企業的利益、傷了企業的感情,損壞了上津的形象。三是一些基層單位和干部做事不講規矩。一些基層干部,置縣委、縣政府的三令五申于不顧,對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政策措施置入腦后,你開你的“綠燈”,他亮他的“紅牌”,目的就是想謀取私利。造成“領導表態都很好,實際辦事卻太難”的局面,也就是人常說的“閻王好見、小鬼難纏”。
三是個別執法人員濫用職權。突出表現為亂作為、不作為和慢作為。個別執法人把檢查變成了找茬,執法變成了治人,想吃誰就吃誰,想查誰就查誰,想罰多少就罰多少,把服務變成了赤裸裸的金錢交易,少數服務單位成為企業頭上的一座座大山,加重了客商、企業負擔。有些人占據了一個很好的位置,手中握著人民給予的權力,不是好好地珍惜,而是為所欲為,把職權變成特權,變成拉關系、撈好處的工具,到處謀私利、撈好處。
四是個別群眾過于貪圖小利。一些群眾觀念落后,思想不夠解放,開放的意識不強,總是一葉障目,算小帳不算大帳,看眼前不看長遠,因一己私利就什么也不顧,雁過拔毛、殺雞取卵、竭澤而漁,一個企業還在成長中就恨不得能下個金蛋,和企業講條件、講價錢,有一點達不到滿意,就斷水斷電斷路,聯名上訪,百般刁難。導致企業困難重重,難于發展。
這些現象雖然發生在少數部門和人員身上,但危害甚大、影響甚遠,嚴重損害了上津的對外形象,阻礙了經濟的健康發展。對此,要務必保持清醒的頭腦,認清形勢,找準問題,對癥下藥,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切實增強優化縣域經濟發展環境的憂患意識、責任意識和大局意識,牢固樹立強烈的機遇意識、開放意識、誠信意識和服務意識,著力創造一流的發展環境,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氛圍。
二、建議及對策
優化經濟發展環境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縣上下的廣泛參與和努力,全縣各級各部門和廣大干部群眾要緊緊圍繞打造“一流的政策環境、一流的法制環境、一流的人文環境、一流的服務環境”的工作目標,始終以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堅持突出重點,整體推進,努力把上津建設成為環境優良、投資優越的發展熱土。
第一,努力打造親商、護商的創業環境。一要提高認識。牢固樹立“投資者是上帝、公務員是公仆、損壞企業利益者是罪人”的觀念,不斷增強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責任感和緊迫感,采取各種有效形式,深入開展增強大局意識、開放意識、環境意識、形象意識的宣傳教育活動,促進“處處都是投資環境、人人代表上津形象”的良好風尚的形成。二要強化服務。努力探索服務發展的新方法,拓寬服務發展的新途徑,特別是在服務項目建設方面,堅持做到全程服務,對重點建設項目實行“一個項目、一套班子、跟蹤服務、一抓到底”,努力創造服務最優、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項目建設服務環境。三要靈活運用政策。善于學習借鑒先進地區好的經驗,在不違背國家大政策和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做到“暢通急事、疏通難事、融通特事”。凡是上級政策和規定有一定彈性幅度的,都要從有利于上津的發展出發,把涉及企業發展、投資條件、投資者的經濟和政治待遇等有關政策放到相對寬松的程度,放到企業和納稅人最滿意的程度。四是積極推進全民創業。大力倡導艱苦創業、和諧創業,鼓勵支持百姓創家業、能人辦企業、干部創事業,形成“人人投身發展,共享發展成果,實現共同富裕”的良好局面。進一步完善創業激勵政策、拓寬創業投資領域,以開放的平臺、優惠的政策,吸引鼓勵各類能人、各地能人,來上津投資創辦各類企業,促進全縣經濟健康快速發展。
第二,努力打造優質、高效的政務環境。高度重視并切實加強效能建設,建立和完善辦事公開制、崗位責任制、服務承諾制、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等制度,在各級各部門建立統一平臺、統一標準、統一環境,公開透明行使行政權力,在各部門之間形成互相監督、互相約束、互相激勵的工作格局,使機關工作人員有章可循、照章辦事、提高效率。堅決禁止作風渙散、不恪盡職守,上推下卸、互相扯皮,拈輕怕重、不負責任、決而不辦以及鬧不團結的行為,努力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水平。加強行政效能投訴中心建設,及時受理企業和群眾的投訴,對為難企業、刁難群眾、破壞環境、影響發展的人和事,發現一起查處一起。
第三,努力打造安全、嚴明的法制環境。一要規范執法行為。加強執法隊伍建設,提高執法人員素質,確保公正執法、文明執法,切實按照上津縣《關于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實施意見》的要求不準亂收費、亂處罰、亂攤派、亂檢查。確需收費的,一律按下限收取;必須處罰的,按程序請示匯報并按下限處罰;確需檢查的,必須經審批才能實施,嚴禁以任何理由增加企業負擔;對行政許可事項一律實行首問負責制,嚴禁推諉扯皮,決不允許有以任何方式刁難或報復那些對行政行為提出異議的企業。二要依法打擊破壞發展環境的行為。嚴厲打擊“村霸路霸”和對企業、外來客商索要“好處費”等破壞經濟發展環境的不法行為。三要嚴厲整治企業周邊發展環境。不斷加強對村民的教育,引導群眾正確理解各項方針政策,正確看待各種利益關系,正確處理好與駐地企業的關系,搞好合作,互惠互利,集中整治斷水斷電、堵門堵路等破壞企業生產經營秩序的行為,切實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
第四,努力打造誠實、守信的信用環境。一要加強公民的誠信教育。建立健全包括政府、企業和個人在內的以市場準則為基礎的全社會信用體系,加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和誠信美德教育,大力倡導“講誠信、守信用,言出必行、有諾必踐,做誠信之人、辦誠信之企、興誠信之舉”的良好風氣,切實提高政府的公信度和企業、個人的信譽度。二要加強信用環境建設。開展創建文明機關、誠信文明市場和群眾誠信教育活動。積極整治轄區信用環境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如個別單位出于部門、行業甚至小團體的利益考慮,不能嚴格兌現優惠政策的問題。三要建立失信責任追究制。信譽是招商之本,承諾貴在落實。凡是承諾的,就要不折不扣地落實到位,說了就干,一干到底,對“說是一套、做是一套,當面一套、背后一套”影響投資環境,損害投資環境,損害客商利益的鄉鎮和部門主要負責人、具體責任人實行責任追究。
第五,加強領導,形成合力,為優化經濟發展環境提供有力保障。一要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建立健全領導責任制,形成一級抓一級,一級對一級負責,逐級明確責任體系。把優化發展環境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主要領導要親自抓、負總責,親自主持謀劃、親自安排部署、親自督查落實;分管領導要具體抓、抓具體,及時協調解決發展環境中遇到的重大問題;其他領導既要抓好分管業務工作,又要抓好分管部門的環境建設,做到“兩不誤、兩促進”;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分解任務、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在全縣上下真正形成“級級有任務、逐級抓落實、個個擔責任”的抓環境工作的濃厚氛圍。二要上下聯動,形成合力。努力形成“黨委、政府齊抓共管,部門、單位各負其責,紀檢監察組織協調,企業社會共同參與”的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工作運行機制。堅決克服部門主義、本位主義,把企業的事當作大事、份內事、最緊要的事,做到份內事情立即辦,份外事情積極辦,重大事情協助辦,一切事情創新辦;凡是有利于優化發展環境的事情就自覺執行、主動落實、不講條件、不計得失;凡是涉及多個部門單位的事情,都要主動協調、密切配合,確保政令暢通。切實加強對工作人員的思想教育,一切為發展放行,一切為發展讓路。督促經濟管理部門要切實轉變職能,改進作風,努力為經濟發展搞好服務。三要強化督查,廣泛評議。
勇于堅持原則,真督實查,敢于負責,敢于較真,敢于碰硬。圍繞群眾意見集中、反映強烈的部門和單位,實行重點督查督辦,堅持做到哪里不落實就跟蹤督查到哪里,哪里難推動就把主要精力投放到哪里,努力促進各部門、各單位改善管理、轉變作風、提高效率,真正建立起適應經濟發展、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行政規范的管理新體系;圍繞“治奢、治亂、治浮、治怠”,重點對直接與企業和群眾打交道的部門開展效能監察,積極開展高效服務示范單位創建活動,著力解決服務態度差、辦事效率低的衙門作風,解決有法不依、執法不嚴、辦事不公、吃拿卡要的問題;對在經濟發展環境治理當中遇到的“頑癥”,一個一個地解決,一件一件地落實,不達目的不罷休,不出效果不收兵;對企業反映強烈、問題嚴重、整改不力、行動緩慢、屢教不改的單位和個人,該通報的通報,該處理的處理。在對全縣縣直單位和30個鄉鎮政府公開評議工作的基礎上,突出對有執法權的部門和單位進行公開評議,逐步向基層站所延伸,不斷改進評議方式,拓寬評議范圍,確保評議成效。四要嚴格追究,務求實效。進一步完善優化經濟發展環境考核管理、責任追究辦法,把單位、部門的工作作風、服務態度、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作為政績考核的重要依據,真正在全縣干部隊伍中叫響“不抓發展環境就是失職,抓不好發展環境就是不稱職”的口號。對影響和破壞經濟發展環境的人和事,做到每一個問題有人解決,每一個投訴有人受理,每一個矛盾有人協調,每一個破壞投資環境的案件嚴格追究,認真查處,確保經濟發展秩序健康發展,促使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工作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 上一篇:高校大學生干部工作調研報告
- 下一篇:學校周邊環境問題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