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黨組織與居民互動實踐與思考

時間:2022-05-13 08:50:00

導語:社區黨組織與居民互動實踐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區黨組織與居民互動實踐與思考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他們由“單位人”變成“社會人”,社區管理職能逐漸增加,工作難度不斷增大,社區黨建亦隨之成為黨建工作的熱點和難點。鑒于此,各地在社區黨建方面均強化了管理,推出了不少新舉措。但少數地方在強化黨管力度的同時,潛意識中將社區黨建當成了黨組織單方面的事情,憑空訂方案,閉門拿措施,不征求居民意見,不尋求居民協同,忽略作為社區主體的居民的存在,以致于出現了一些社區黨建工作“一頭熱”,且好心辦壞事的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區黨建的有效推進。

那么,如何才能消除此類不良現象呢?筆者認為,“上下同欲者勝”,應將社區黨組織的意志迅速統一到社區居民意志中來,依靠群眾,發動群眾,實現社區黨組織與社區居民之間的良性互動。

就理論角度而言——社會學認為,組織與它的公眾之間應是一種良性互動關系。一方面,公眾的共同需求、共同利益或共同問題受到組織決策和行為的影響和制約;另一方面,公眾因此而產生的共同或類似的意見、觀點、態度和行為,又對組織的利益和目標具有影響力和制約力。這種良性互動關系,是組織與公眾形成有效關系的基礎和關鍵。所以說,在實施社區黨建的過程中,黨組織也必須在充分尊重居民意愿,主動尋求居民合作的基礎上,與社區居民保持一種良性互動的關系。

實踐角度而言——其一,社區居民有互動需求。近年來,廣大社區居民的政治素質不斷提高,公益心日益增強,守望互助的社區意識和社區認同感、歸屬感也顯著增強,越來越多的居民產生了參與自我服務、自我管理活動的強烈需求。其二,社區黨組織有互動需求。以服務群眾為重點做好社區黨建,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實執政為民要求的重要體現。但凡事包辦的“全能政府”模式已不能適應社區服務的新要求,沒有社區群眾參與的管理顯得缺乏生機與活力,且將社區居民拒于“門”外的做法使得群眾意志無法體現,容易脫離群眾。所以說,社區黨組織也需要尋求與社區居民群眾的互動。

如何才能實現社區黨組織與社區居民的良性互動呢?海安縣在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嘗試,并取得了預期效果。實踐證明,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構建社區互動新格局。

1、轉變觀念,奠定互動“基調”

要實現社區黨組織與居民之間的良性互動,首先必須要強化社區黨組織自身觀念的轉變,摒棄“官本位”意識,從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角色轉變為心系群眾的“服務者”角色,變自上而下的單向管理為上下互動的攜手合作。要不斷完善社區黨員干部培訓網絡,強化對社區黨員干部的理論和業務培訓;不斷健全社區黨員干部日常學習制度,強化社區黨員干部的集中學習;不斷提高社區黨員干部自學能力,強化平時的自我學習和教育。在社區黨員干部中牢固樹立群眾觀念和宗旨意識,灌輸“民本”思想,使居民群眾需要不需要、滿意不滿意真正成為社區黨員干部評判自身工作的標準,努力實現居民群眾意愿,滿足居民群眾需求,維護居民群眾利益,形成一種關心群眾、體貼群眾,以群眾意愿為中心、以群眾力量為依托的社區黨建新理念、新風尚,這是實現互動的前提。

2、構建組織,明確互動“身份”

每一個居民個體的意愿和行為是分散的,只有通過合法的組織形式來集中體現,才能形成合力。所以說,必須盡快為社區群眾參與互動提供組織條件,以明確“身份”。一是強化自治組織建設。發揮社區居民委員會、社區服務中心、社區服務站的基層組織和群眾性自治組織的作用,堅持政府指導與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相結合,逐步形成民主開放的社區組織體系。以海安為例,縣委組織部從社區居民的實際需求出發,著力強化社區居委會、社區服務中心、社區服務站等居民自治組織的建設,借助全體居民的力量開展面向社區老弱病殘的社會救助和福利服務,僅去年一年,各社區就為2040人辦理了下崗失業優惠證,為500多人介紹就業,為397戶低保對象解決了溫飽問題。二是強化聯合組織建設。由社區黨組織牽頭,邀請駐區單位(即以群體形式出現的社區居民)參加,組建社區黨建聯合工作組織,并明確規定社區黨組織與駐區單位各自的權利與義務,優化組合社區資源,充分挖掘社區潛能,逐步建立和完善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調動社區各方面力量廣泛參與的社區黨建工作運行新機制。海安縣在“四河七岸”河道整治、美化亮化工程建設的過程中均采取了與駐區單位、居民代表共建聯席會議的方式,共同探討,多方求證,兼顧全縣大局、駐區單位、居民個體等各個方面的利益,形成了多贏局面。三是強化群團組織建設。建立健全工會、共青團、婦聯、關工委、科協等群團組織,通過它們的作用,將居民意志充分體現到社區黨建工作中。另外,在為居民群眾提供組織“身份”的同時,應積極健全和細化黨的組織體系,為居民組織與黨組織的互動提供方便。在這方面,海安的“樓院黨支部”建設頗具特色,在推進黨的監督管理進樓院,推進黨的教育活動進樓院的同時,強化“樓院黨支部”與社區群眾組織的“對接”功能,為組織和引導居民群眾更微觀、更具體地參與社區黨建提供了便利。

3、設計制度,規范互動“動作”

社區黨組織與社區居民互動應是一個規范有序的過程,只有堅持“制度先行”,才能確保互動行為的有效性和持久性。這可以通過三“雙”制度來實現。一是建立雙向聯系制度。建立社區黨組織與駐區單位黨組織定期聯系的制度,利用駐區單位的物質條件,集中社區居民開展活動;利用駐區單位的人才優勢,拓寬社區管理人員的選拔渠道。二是建立雙重考核制度。通過制度設計進行硬性規定,在對社區黨組織進行年度目標考核及評先評優時,聽取和征求駐區單位意見;對駐區單位爭先創優工作進行考核時,征求街道、居民區意見;對社區內黨員進行民主評議、評先獎優時,街道黨組織和駐區單位黨組織要加強溝通,兼聽雙方的意見。三是建立雙重管理制度。制定與社區管理制度相對應的自治組織活動制度,使社區居民在接受社區黨組織領導的同時,能夠通過相應制度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近年來,海安按照三“雙”制度的精神,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區黨組織議事規則》、《社區民主生活會制度》和《民主評議黨員制度》等牽涉社區黨組織與社區居民雙方的制度,從制度層面上保證了社區居民與社區黨組織互動的有效施行。

4、創新載體,提供互動“平臺”

內容必須要由一定的形式來承載。要實現互動,必須從所處的區域優勢出發,依靠社區各級黨組織的政治優勢,建設社區陣地,開展服務活動,為社區居民共同參與社區建設、管理和服務提供一個互動“平臺”??蓪嵭小叭阶摺保旱谝徊绞敲迩闆r。社區黨組織定期深入居民區、居民點調查研究,及時了解分析新情況、新問題,更新臺帳內容,實現動態管理,并據此調整和創新活動載體。第二步是建好陣地。強化活動場地和活動設施的建設,落實“兩室”(圖書閱覽室、居民文化室)和“兩欄”(公共閱報樣、宣傳教育欄),同時加強黨員電化教育播放站的建設,為互動活動的開展提供硬件條件。第三步是創出特色。圍繞工作重點,結合社區社情,開展特色鮮明的互動活動。在海安,為調動駐區單位群眾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社區黨組織結合海安實際,與駐區單位聯合開展了社區黨建“四聯四共”特色活動,即:思想工作聯做,共樹文明新風;黨工社團聯抓,共謀經濟發展;服務陣地聯辦,共建公益事業;人文環境聯建,共創現代社區。通過互動式的聯合行動,產生了強大的合力,在三個文明建設上取得了顯著成效。目前為止,全縣街道社區擁有集體資產已達到1.3億元,年收入1200多萬元。精神文明建設同樣出色,在“四聯四共”活動中排演的社區龍舞已經走向全國,海安也因此被國家授予“中國龍舞之鄉”的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