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企業就業狀況調研報告
時間:2022-05-15 10:53:00
導語:民營企業就業狀況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以來,吉林省民營經濟實現了較快發展,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作為民營經濟動力細胞的民企從業青年,無論是在量的增長還是質的提高上,都呈現出非比尋常的生機和活力,在民營經濟發展中做出了重要貢獻。為全面了解新時期青年在民營企業中的就業狀況,探索青年就業的有效途徑,更好地扶持民營經濟,服務青年就業,調研組于20*年7月至9月進行了“青年在吉林民營企業中的就業狀況”調研。
本次調研主要在民營經濟組織中的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股份制企業(非國有控股)等三種類型的高科技、勞動密集型等企業中進行,調研組先后對長春、吉林、四平、遼源、通化、白山市等6個地區進行調研,采取了問卷調查、座談和個案訪談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其中,發放調查問卷600份,回收問卷587份,回收率為97%;有效問卷565份,有效率為94%;進行了`9場座談;對的17家民營企業主和企業高層管理人員、中層干部、技術工人以及一線職工共131名從業青年進行了個案訪談。
受訪者基本信息:
(一)男女比例:男39%,女61%
(二)學歷結構:研究生以上1%,本科18%,大專24%,高中、中專47%,初中以下10%
(三)社會來源:應屆畢業生20%,下崗青工32%,進城務工青年16%,其它32%
一、總體情況:
1.民營企業發展迅速,成為青年就業的重要渠道之一。
民營企業數量的不斷增長、整體水平的快速提高,從業人數的迅速增加,為勞動者就業提供了廣闊的天地。據省中小企業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年,吉林省民營經濟總戶數為85.6萬戶,從業人員為281萬人,20*年,企業戶數達90萬戶,從業人員已達303萬人。在應屆大學生就業人群中,20*年有11.5萬名應屆畢業的大學生到民營企業中就業,比20*年增加了2.23萬人
2.民營企業和就業青年良性互動,前景樂觀。
不論是民營企業還是從業青年都能夠從主觀上正確認識彼此之間的密切關系。企業在完善自身的過程中,更加注重員工的工資待遇、勞動保障和業余文化生活等。青年在民營企業中的就業狀況也呈現著良好的態勢。他們普遍滿意自己的工作,認為能夠在民營企業中發揮自身特長和專業技能,比較認同和看好民營企業發展前景,在回答是否贊同“企業發展我發展”的觀點時,76%的青年持贊同意見。
3.青年的擇業態度務實,注重待遇、穩定和個人發展空間。
青年在擇業時能夠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判斷和選擇所要從事的職業,也很珍惜個人在民營企業中的就業機會。他們積極進取、樂觀向上,人際關系也很融洽。在自我評價方面,普遍認為自身具有較好的獨立工作能力和吃苦耐勞的實干精神。擇業時,他們首先注重的是待遇36.8%,穩定26.5%,個人的發展空間21.9%這三項上,調查還發現,盡管半數以上青年想過自己創業,但由于受缺少資金(41.4%)、害怕失敗(22.3%)、擔心自身能力不夠(21.7%)等儲多因素影響,創業想法最終只成為他們對未來的一種美好規劃。
4.青年學習熱情很高,肯定技能培訓對就業的作用。
被調查對象中有60.5%的人參加過職業技能培訓,他們普遍認為這種培訓對就業有作用。被調查對象有39.5%沒參加過職業技能培訓,他們中大部分人不知道就業培訓信息,少數人認為這種培訓沒有作用。他們最希望得到擇業知識培訓和求職技巧培訓,分別占41%和36.1%,其次是計算機和外語,分別占33.8%和28.6%。
二、問題
(一)思想觀念方面
1、對企業的認同度和依賴度相沖突。一方面,我省各地區民企從業青年對企業認同度較低。在問及“你認為你與企業是何種關系”時,僅32%的青年認為是企業的主人。在問及“你希望你的孩子從事何種職業?”僅有8%的青年表示希望到民企工作,希望自主創業的也僅占被調查者總數的21%。另一方面,我省各地區民企從業青年又對企業有著較強的依賴度。當問及“您對您現在的工作是否滿意?”,表示滿意的占被調查青年總數的23%,表示基本滿意的占被調查總數的50.4%,僅有10%的青年表示不滿意。
2、職業流動觀相對保守。調查顯示,我省民企從業青年職業流動觀相對保守,從業青年職業流動率還比較低(見圖2-4):
上面的餅形圖顯示了我省青年工作流動性的基本概況,將近一半的人數(44%)只在一家企業工作(未發生人員流動情況),工作過四家企業的青年人數份額僅占到6%,明顯可以看出職業流動性的不足。
圖2-4被調查青年職業流動情況分析圖
3、創業意識落后。雖然在問卷和個案訪談中反映出,我省民營青年有較強的開放意識,但在創業觀方面還缺乏一個正確的認識,存在“不敢”或“不能”等守舊觀念。在“你是否想過自己創業”,表示“害怕失敗”的青年占被調查青年總數的23%,表示“自身能力不足”的青年占被調查青年總數的22%。
(二)就業質量方面
1、從業青年工作時間過長。調查發現,民企從業青年工作時間普遍超過八個小時,平均工作時間為9.67小時(見表2-1)。
表2-1各地區被調查民營企業從業青年工作時間表
此外,在訪談中了解到大部分從業青年的法定休假待遇也難以獲得,這種情況主要集中在零售和服務等民營企業。
2、從業青年就業層次較低。調查顯示,普通工人占到被調查青年總數的40.7%,并且大部分青年集中在制造業、挖掘業、服務業等行業,多為勞動環境艱苦、技術含量較低的普通工種,在下崗青工、進城務工青年、低學歷和低齡青年群體中表現的更為突出。
3、從業青年收入偏低。從被調查者實際收入狀況上看,41%從業青年表示收入僅能維持日常生活開銷,表示不能滿足日常生活開銷的從業青年占到被調查青年總數的21%。調查問卷顯示,半數青年收入在500?1000元之間(見圖2-1)。
圖2-1被調查民企從業青年工作收入分析圖
此外,問卷顯示從業青年的收入水平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文化程度不同表現出較大差異(見圖2-2,2-3)。
圖2-2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與工資收入對比圖
圖2-3文化程度與工作收入對比圖
(三)培訓方面
1、培訓期望值迫切。在本次調研中,我們發現有九成以上的青年都希望獲得職業培訓,并且期望值非常高。同時,調查問卷中也顯示出培訓需求內容比較廣,并趨于多元,涉及電腦知識技能、外語知識、法律法規以及企業管理等諸多方面。從需求人數上看,這八種內容依次為擇業知識培訓232人、求職技巧培訓2*人、外語培訓162人、勞動法律法規培訓157人、計算機知識培訓143人、創業指導137人、擇業心理咨詢110人、就業政策形勢分析99人(見圖2-5)。
圖2-5被調查民營企業從業青年培訓需求情況分析圖
2、企業人才培訓意識淡薄,培訓能力較弱。由于我省民營企業規模普遍較小,迫于生存和發展壓力,不愿和不能投入更多資金、資源用于人力資源培養,一般僅為初級上崗培訓。在訪談的17名業主中,只有8名業主表示愿意投入培訓成本,只有3名經營規模較大的企業業主表示能拿出資金用于中高級人才的培訓。
3、社會培訓資源與青年需求差異大。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培訓內容與培訓需求差距大。在訪談中青年普遍反映培訓內容單一,難以選擇到自己滿意的培訓形式。二是普遍表示目前培訓市場的培訓信息渠道狹窄。訪談中,有近六成的青年表示對培訓渠道不了解,近四成的企業業主表示很難為員工找到合適的培訓合作機構。
(四)就業服務方面
1、就業信息來源狹窄。在問及“你在擇業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時,有36.6%的青年認為是對就業政策的不了解。調查顯示,當前我省青年就業或職業流動主要依靠個人途徑來實現,而依靠就業中介提供就業機會的比例較少(見圖2-6)。
圖2-6被調查民營企業從業青年就業途徑分析圖
2、就業政策知識匱乏。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各地市青年在就業或擇業的過程中,普遍缺乏對當地就業政策的了解,在問及“你在擇業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時,有20%的青年認為是對就業政策的不了解。此外,在回答“你對你所在城市的就業政策了解多少?”時,表示“不了解”、“略知一二”的青年分別占到被調查青年總數的21%、39%,而表示“非常了解”、“比較了解”的僅占7%、31%。
3、就業指導培訓不足。調查中發現,社會就業服務體系在為青年提供就業技巧培訓等方面作用發揮遠遠不夠,在問及“你希望得到哪方面的就業指導?”有求職技巧培訓、擇業心理咨詢需求的占到調查青年總數的55%。
(五)權益維護方面
1、侵權問題比較多。統計分析數據顯示,有相當一部分民營企業不能依法維護員工的權益,主要表現在用工單位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的比率較低、拖欠工資情況嚴重。調查顯示,近四成的青年沒有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近三成的青年表示工資不能按時發放。
2、社會保障狀況堪憂。問卷顯示,有45%的青年表示企業沒有為自己上任何保險。同時,調研組在訪談中了解到,民營企業即使企業為員工上保險,參保面和參保險種上也不能達到全覆蓋。一般參保企業只是給管理、技術人員辦了保險,工人無權享受。而且在參保險種方面也達不到“三險一金”(醫療、工傷、養老保險和公積金)的參保要求,大都只是一、兩種。
3、部分青年的權益保護意識不強。一是參保意識淡薄。在調查中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就業青年對能否參保并不關注,這個群體主要集中在流動性較大、就業相對靈活的低齡、低學歷和進城務工青年群體。二是維權渠道單一。當問及發生權益糾紛時你選擇何種方式解決問題時,被調查青年表現出處理問題渠道單一等問題(見圖2-7)。
從餅狀基本情況圖可以看出,在發生糾紛時,選擇訴之法律的僅占28%,而選擇與領導溝通的卻成為最多人群的選擇方式。此外,選擇沉默的比例也較高,明顯反映出民企從業青年在反映意見、解決糾紛時的封閉性、單一性。
圖2-7被調查青年處理糾紛方式分析圖
4、大部分民企業主的思想認識不夠。在對17家企業經營業主的訪談中了解到,有相當一部分民營企業覺得保險是可有可無,有的甚至還將正常的保險行為視為亂收費,把參加保險當成一種負擔。此外,在與企業業主交談中我們發現:企業規模越大、效益越好,業主維護員工權益意識、社會保障的參保意識越強。
三、問題分析
1、長期計劃經濟的影響。吉林省作為傳統的老工業基地,是計劃經濟影響最大的省份之一,造成了高度適應計劃經濟而又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的經濟體制,直接表現為在計劃經濟向市場轉型期的不適應,使民營經濟發展出現階段性滯后,產生民本經濟發育不足、民營經濟總量小等諸多問題。
2、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受地域文化和計劃經濟思想觀念的束縛,傳統的計劃經濟思想束縛仍是產生諸多問題的重要根源,在就業問題上直接表現為更愿意安于現狀,缺乏創業激情和職業流動意識,缺乏正確的擇業觀、創業觀,與南方省份的民企從業青年群體相比仍過于保守。
3、政府職能轉型的影響。在社會經濟結構轉型過程中,政府職能還不能與經濟形勢完全適應,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過程中,行政監督、公共服務體制有待完善,特別在就業服務、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問題上缺乏足夠的認識和有效工作模式。
4、就業供需矛盾突出的影響。近些年來,農村轉移勞動力、高校擴招畢業生、城鎮新增勞動力三支就業大軍“三源交匯”以及國企職工下崗,階段性供需矛盾突出。基于我省國有企業比例大、高校眾多、農村發展加快的實際情況,就業壓力更為凸顯。在勞動力市場處于買方的情況下,民營企業從業青年的權益維護、社會保障等諸多現實問題也就隨之產生。
四、建議
(一)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為青年就業、創業營造寬松的環境
1、優化民營經濟發展軟環境,服務民營企業發展。在調研中,調研組成員深深體會到,不斷擴大民營經濟總量、推動民營經濟規模發展是緩解我省勞動力供需矛盾、解決青年就業的一系列問題的根本途徑。為此,要集中力量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加快思想觀念轉變,增強政府為民營企業服務意識;轉變政策支持導向,將政府政策支持重心由外資企業向民營企業轉移,將由扶持大型民營企業向中小型企業轉移,完善相關的產業政策、市場準入政策、金融支持以及人才支持政策;完善政府服務,深入了解民營企業需求,加大在技術服務、政策制定、信息供給等方面的服務投入。
2、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培育青年民營主體。民營企業中的青年有較強的實踐經驗和開放、競爭意識,最易成為民營企業創業的主體,成為催生民營經濟主體的后續動力。因此,要把培育民營主體作為發展民營經濟的重要方面,加大對青年的創業資金、信息供給等方面的扶持力度。針對青年創業普遍存在的瓶頸問題,增加對青年創業的資金扶持力度,如增加小額創業貸款的總量和貸款額度、大學生創業稅費減免等。增強新聞媒體以及群團組織的創業信息功能,整合創業信息資源,探索建立由政府主導、群團和社會多方參與的專門創業信息平臺。
3、探索青年創業園區的建設。借鑒廣西、重慶、南京、珠海、蕪湖等省市建立青年創業園區的成功經驗,依托我省已建立的各經濟開發區的基礎設施,規劃專門的發展園區、提供集中優惠服務,充分利用政府職能部門以及青聯、青企協的人才、智力和聯絡優勢,進行招商招才、引資引智,孵化一批技術與資金、項目與人才高效對接的民營企業,同時發揮其對青年創業的示范帶動作用。
(二)發揮共青團組織作用,引導青年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創業觀
1、提升民營企業社會認知度,轉變青年就業觀念。利用各種輿論傳播方式,努力提升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民營企業的社會地位和社會認知度,引導大學生等青年群體改變過去那種非機關事業單位和國營企業不去的思想,正確看待民營企業、了解民營企業發展前景,到民營企業就業,求發展。在高校、高中、中專等后備人才集聚地,加大就業形勢、民營發展形勢的宣傳引導,引導大中專學生正確看待就業形勢、正確看待民營企業地位,打破舊的擇業觀、就業觀,向民營企業流動。
2、著力培育健康的青年創業文化。加大對我省創業文化培育的各項理論和實際問題的研究,打造具有吉林特色的創業文化。通過開展創業教育、培育創業觀念、樹立市場經濟意識、打造創業文化精品、開發創業文化產品、挖掘優秀創業文化作品等一系列措施,營造以優秀文化作用帶動青年創業的良好氛圍。同時,發揮團組織作用,設計、開展一批寓教于樂、潛移默化創業文化活動,讓青年在活動中受啟發、受教育,實現觀念轉變。
3、加大典型選樹力度。一方面,積極向社會推介一批重人才、重知識、重維權的企業,通過典型教育引導廣大青年解放思想、轉變對民營企業的錯誤認識。一方面,在取得政府部門、宣傳部門的支持下,發揮共青團的選樹典型優勢,擴大青年創業典型的宣傳廣度和深度,嘗試細化創業青年典型行業劃分,在建筑、汽車、農產品加工、旅游等優先發展行業,選樹一批“吉林省十大杰出創業青年”,評選“吉林青年創業獎”,給予政策支持和輿論表彰。
(三)完善以市場為導向的就業服務,暢通青年就業渠道。
1、加強就業培訓體系的基礎建設。完善就業服務體系的硬件建設,解決好資金、場地、人員等物質投入,逐步完善以地區為單位的城市就業市場和以社區為基礎的就業網絡建設;加快就業培訓一體化步伐,整合已有培訓資源,在有條件的地市州投入專門資金建立有規模、窗口式的大型培訓中介市場,為企業和青年培訓建立有效信息平臺;建立完善統一的、全口徑的信息統計體系,為公共就業政策的研究制定提供全面準確的信息保障;建立完善就業市場的競爭機制,把成交率作為就業市場考核的重要指標。
2、扶持規范民間就業和培訓中介組織。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的基礎功能,重點扶持一批管理規范、信譽度好的民間就業培訓中介組織,積極推動規模化、連鎖化發展,發揮其適應市場能力強、服務靈活等優勢,與公立就業機構形成有效競爭,促進共同發展。鼓勵和支持民間就業網站、就業媒體等多種就業傳播中介的發展。同時加強市場監管、規范市場秩序,堅決打擊就業和培訓中的欺詐行為,依法取締非法就業和培訓中介。
3、發揮共青團等群團組織的作用。共青團等群團組織應依托組織和陣地優勢,強化就業服務職能。不斷擴大青年就業工作的服務范圍,在政府相關部門的資金、場地支持下,擴大對就業陣地的硬件投入。依托青聯、青企協等團屬組織和已建立青年就業中心、青年中心等團屬陣地,通過開展“工崗快遞”、農村勞動力轉移服務、就業信息和創業項目會、舉辦就業洽談會等多種活動載體,為青年擇業、就業和再就業提供服務。
4、靈活探索大學生職業見習培訓等就業培訓服務項目。與其它西歐國家相比,德國有較低的失業率,這是與其較成熟的青年就業扶助體系分不開的,該體系的核心就是建立了學校與勞動力市場整合較為成功的、相對完善正規的實習制度,以及保證其青年高參與率、社會認可度的職業認證資格體系。目前,上海、山東等地已經進行了探索嘗試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我省高校眾多、民企企業人才結構不合理,建議嘗試開展就業實習和崗位鑒定雙管齊下、具有吉林特點的大學生職業見習培訓項目。此外,針對不同青年群體需求,積極探索適應青年需求的培訓方式,繼續開展“訂單式培訓”、“定向式培訓”和“個性化培訓”工作,為培訓人員就業提供條件。
(四)加強法律監管援助,維護青年合法權益
1、加大勞動法規、政策的宣傳力度。聯合各職能部門、新聞媒體等共同開展定期的集中性的“勞動法規進民企”宣傳活動,以提高民營企業和從業青年對勞動政策法規的了解和認識程度。深入推行勞動合同制度,探索建立勞動合同政府委托辦理機制、建立勞動合同監管機構,擴大民營企業勞動合同的簽訂率,糾正不平等勞動合同眾多的現象。加大監察執法力度,對企業勞動合同違約、拖欠工資特別是拖欠農民工工資的違法行為,進行督促改正,情節嚴重的給予依法處罰。
2、逐步擴大社會保險的覆蓋面。加快推進在民營企業的社會保障制度推行步伐,研究制定符合民營企業特點的社會保險政策。建議按照行業特點和發展規模,先在用工相對穩定、規模較大的民營企業進行全面推行,逐步向中小企業推廣。同時,針對民營企業的靈活人群,參照廣東、浙江和上海等地的做法,允許實行靈活的參保政策,對勞動密集型企業非本地戶籍勞務人員的社會保險費征收適當放寬。
3、完善勞動爭議處理機制。在加強勞動爭議調節和預防體系的建設,完善勞動爭議的仲裁程序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勞動爭議處理的多種途徑。如勞動部門建立專門的維權熱線,群團組織建立專門的青年維權“綠色通道”,組建法律維權援助團等。
- 上一篇:多項選擇題德育特點論文
- 下一篇:共青團青年創業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