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調研室民政調研報告

時間:2022-05-18 09:04:00

導語:政府調研室民政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政府調研室民政調研報告

近年來,*市不斷完善機制,創新思路,逐步在全市范圍內建立起以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供養為主體、專項救助為輔助、社會互助為補充的城鄉一體化新型社會救助體系,有力地維護了全市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一、不斷完善社會救助機制,實施城鄉“低保工程”

一是完善工作機制。市及各(區)市分別建立了由黨政分管領導擔任組長和副組長、有關部門和社會性團體領導任成員的城鄉社會救助領導小組,并在各級民政部門設立了辦公室,統一組織和協調全市的社會救助工作。在建立和實施城鄉低保對象醫療、教育、住房救助等的過程中,既明確了民政部門的管理、協調責任,又明確了財政、衛生、教育、房管等部門的職責,形成了分工明確、運轉協調的工作機制。二是完善城鄉低保和五保供養標準增長機制。*市把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作為“三道防線”的最后一道“安全網”,對人均收入低于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城鄉貧困家庭,分別納入城市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圍,實現了城鄉低保的同步運行。同時調高了城鄉低保標準,使594戶1337人城鄉低保對象、6525戶11440人農村低保對象實現了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近日出臺的《關于加快建立和完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的意見》明確規定,農村五保供養標準隨農村經濟的發展和各級財力的增長,每三年增長一次。三是完善社會救助經費保障機制。針對農村稅費改革后五保供養費用在村級難以落實的實際,將原由村集體負擔的供養費用改為以財政供養為主;明確規定,城鄉最低生活保障以及與其相配套的教育、醫療、住房專項救助,城市“三無對象”供養等所需經費的來源,由市、區(市)、鎮三級財政按比例分擔,列入預算。四是完善社會救助管理制度。完善了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設立了求助熱線和舉報投訴電話,確保了救助渠道的暢通和救助工作的規范化。自實施新的救助管理辦法以來,我市共接待求助人員446人次,其中,符合條件得到救助的246人次,累計支付救助資金24萬元,幫助17人找到了工作,得到了群眾好評。

二、不斷提高社會救助水平,大力實施“溫暖工程”

一是豐富社會救助內容。為切實解決城鄉低保對象的現實困難,在切實保障其低保收入的前提下,市委、市政府出臺了《*市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對象醫療、教育、住房救助暫行辦法》,對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對象中的大病患者、學生及無房戶、危房戶按規定程序和標準給予醫療、教育、住房救助;對特殊困難群體,開展了法律援助;對城市低收入家庭,提供了經濟適用房的優惠。二是擴展救助制度覆蓋面。將救助對象由單純的低保戶擴展到城鄉所有的困難群體,使低保、低收入和特殊困難家庭三線并進,得到全面納入式的救助。三是擴大救助主體參與面。組織和動員各職能部門、社會團體、街道社區及企業,從解決困難群眾的實際問題入手,分類救助,形成了“政府領導、民政牽頭、部門聯動、社會參與、慈善機構運作”的社會救助大格局。全市設立了“溫暖工程基金”,廣泛開展“慈心一日捐”活動,大力發行福利彩票。先后列支“溫暖工程基金”、“慈心一日捐”和福利彩票公益金三項資金1300多萬元,對因其它不可抗拒因素造成生活暫時性困難的家庭及學生7200多人,給予了適當救濟;各區(市)都設立了經常性社會捐助接收工作站,社區居委會也都設立了捐助接收工作點。目前,全市共設立經常性社會捐助接收站55個、捐助接收點103個,基本形成了覆蓋全市的社會捐助接收服務網絡。在此基礎上,有條件的區(市)、街道還建立了“慈善救助超市”,為城鄉貧困群眾提供日常生活用品,發揮了捐贈物品的最大效益。文登市還專門組織了“朝陽工程”救助活動,63個市直單位分別簽訂了對口救助孤殘和流浪兒童的合同。

三、不斷創新社會救助方式,大力實施“造血工程”

在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專項救助的基礎上,堅持“既授魚,更授漁”的原則,不斷創新社會救助方式,大力開展脫貧幫扶工作。全市各級黨委、政府和各有關部門積極開展包村扶貧活動,推行了市級領導包鎮、有關部門包村、黨員干部包戶的三級幫扶機制,各級黨政群機關、企事業單位、黨員干部和社會志愿者與城鄉貧困家庭建立長期穩定的幫扶對子,因戶制宜,為貧困家庭提供切實有效的幫助,解決與其基本生活密切相關的實際問題。一抓“精神扶貧”。組織、宣傳等部門每年定期對貧困村的村黨支部成員、鎮辦企業負責人進行培訓,使其樹立信心,增強自立、自強的致富意識。民政部門多次召開座談會,鼓勵貧困對象作脫貧致富的帶頭人。二抓資金扶持。在救助設施建設上,采取政府撥一部分、福利彩票集一部分、敬老院創收一部分、社會捐贈一部分等多種方式籌集資金,先后投資5300萬元,合并敬老院11處,搬遷和改擴建17處,建設了3.5萬平方米、500多個床位的智能化老年公寓,對“三無”老人集體供養;投資1200多萬元,建設了*市流浪兒童救助保護中心、*市兒童福利院,使全市孤殘和流浪兒童的救助保護有了根本保障;投資280多萬元,建立了救助管理站,改造了救助設施,保證了救助管理工作正常有序地進行。2003年,市直各部門就投入扶持資金700多萬元。三抓科技扶持。由科協部門牽頭,為全市貧困戶提供好信息服務、科技咨詢服務。四抓政策扶持。明確規定,貧困戶優先低額承包、優先給予減免部分稅費等,使貧困家庭加快了脫貧步伐。到目前,全市幫扶的5000多戶貧困戶中,已有3500多戶走上了致富路,占貧困戶總數的70%以上。同時,積極探索“以代養養供養”、“以副補院”等路子。全市64處敬老院、福利院有代養人員158人,以副補院收入達200多萬元,為更好地做好城市“三無”供養和農村五保供養工作奠定了基矗目前,全市集中供養的城市“三無對象”70人,農村五保對象4531人,其中集中供養147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