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調整調研報告
時間:2022-05-19 03:30:00
導語: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調整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最近,我們組織專門力量,深入全市鄉村、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進行了研究。調研采取聽取匯報、召開專題座談會等形式和到農戶家中、田間地頭“聽、看、查、訪、議”等方法進行,共調查走訪了6個鄉鎮、20余個村莊,先后與100多名鄉、村干部、黨員、群眾座談。總的看來,近幾年我市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成績喜人,90%的鄉鎮黨委和80%的農村黨支部能夠根據各自的實際,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發展規劃,廣大黨員干部也能身先士卒,以身作則,“圍著市場轉,拿我做實驗,做給農民看,領著農民干,風險我承擔,幫助農民賺”,使全市廣大群眾在調整產業結構、致富奔小康路上翻過一條條梁,越過一道道坎,取得了兩個文明建設雙豐收的喜人成效。
(一)在這次調研中,我們發現,隨著縣域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壯大,我市農村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大多數能夠認真面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積極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產業化經營為載體,以提高農產品質量和農業經濟效益為中心,對農業經濟結構實行戰略性調整,較好地發揮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排頭兵和領頭雁作用。但是,一部分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面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變得不太適應,束手無策,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調查后我們發現,目前比較突出的問題有:(1)部分黨組織和一些黨員干部面對產業結構調整“茫茫然”。在新形勢下,陷入了左右為難、進退維谷的局面。調查表明:這一類人在進入市場經濟的今天,說“種了一輩子莊稼,現在不知該種什么,不該種什么。”(2)部分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然”。他們害怕產業結構調整帶來什么不利,害怕“WTO”沖擊。(3)部分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然”。他們看到別人種什么掙錢,自己也種什么;要么觀望等待;要么一哄而上,一哄而下。
(二)出現以上不適應和問題的原因很多,具體說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1)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對現有農村產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是黨中央和國務院在深刻分析世紀之交我國農村產業發展面臨嚴峻挑戰的基礎上,作出的一項非常有遠見的決策。從國際市場看,許多發達國家和一部分發展中國家,為了爭奪市場,提高本國農業的競爭地位,正在大力推進農業化產業結構調整,實施產業重組和資產重組,一個世界性的農村產業結構熱潮正在全球展開。從國內市場看,我國經濟在快速增長的同時,出現了需求結構的劇烈變動,高檔次產品需求猛增,低檔次產品需求急速下降,結構性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嚴重影響和制約著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與世界經濟發展的進一步融合,面臨加入“WTO”,農業經濟的市場化、國際化趨勢日益深化。在這樣的國際國內新形勢下,我國農村經濟要想獲得大的發展,唯一的出路就是從農村產業結構的大調整中獲取活力。(2)過去那種教條化、行政命令化“農村改革”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有負面影響。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的形勢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對待“農業改革”上,以前曾出現了行政命令、強制化、教條化改革,比如:栽果樹,搞滲灌等等,對農民不是引導,而是死命令,一哄而上,一哄而下,傷害了農民的感情,影響了農民的積極性,在很大程度上,對這次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產生了負面影響。(3)部分基層黨務干部隊伍素質不能適應新形勢和新任務的要求。由于受舊的、傳統觀念的影響,我們一些基層黨務工作者面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不能高瞻遠矚,高屋建瓴,去發動、宣傳、教育、引導群眾,而是面對新情況,新問題困惑不解,更沒有能力做黨員和群眾的思想教育工作。(4)部分黨員降低標準,放松了學習。調查表明,一部分黨員干部的許多思想困惑是由于不加強學習,放松對人生觀、世界觀的改造,而人生觀、價值觀隨之發生扭曲造成的。有的人認識不到黨員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意義,片面追求個人享受、個人致富;有的思想消極悲觀,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意義、作用認識不清,導致無根據的懷疑和悲觀失望;甚至有的在市場經濟大潮面前,理想信念動搖,沉醉于燈紅酒綠,成了資產階級腐朽思想的俘虜。
(三)為了切實解決我市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存在的問題,真正把我市農業推向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的發展軌道,把產業和產品結構調優,把產業鏈條調長,把產品競爭能力調強,把產品的市場份額調大,最大限度地提高農業效益和農民收入。我們認為,應著重抓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轉變傳統農業發展思路,調整農村產業結構,以科技創新為動力,教育和引導廣大黨員、群眾,在推動主導產業的多元化和高級化發展上實現突破。當前,制約農村經濟持續發展的主要矛盾是產業結構單一、低級粗放。解決這一問題,從根本上講,要靠科技創新,按照“穩一強二興三產”的調整思路,在穩定糧棉產量的前提下,提高農業的結構效益,以產業化組織為形式,大力發展優質林果、蔬菜、畜牧等優勢主導產業,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不求大求全,要從本地實際出發,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認識當地條件的優劣,認識影響本地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根據實際,揚長避短,立足于現有產業的升級換代,集中力量改造一批傳統產業,壯大一批技術含量高、市場競爭力強、發展前景好的骨干優勢產業,培植一批新興產業,轉移淘汰一批劣勢產業和“五小”產業,做到“傳統產業高級化,支柱產業科技化,新興產業規?;?。
第二,要認真研究市場,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選準結構調整的切入點。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實施“品牌”戰略和質量工程,根據市場需求,大力發展“名、優、特、新”產品,在培育拳頭產品上實現突破。要把調整的重點放到培育優勢拳頭產品上來,跳出傳統的糧棉比例為主的低層次格局,站在迎接新的市場挑戰的高度,以科技為支撐,以市場為需求,把品質結構調優,質量檔次提升,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不僅要在“優”字上做文章,而且要順應時代潮流,在“品牌”上下功夫:一方面集中力量抓一批有潛力的朝陽產品進行重點開發,深化質量管理,擴大產品宣傳;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名牌產品對外占領市場和對內引導的龍頭帶動作用,靠名牌增效益。
第三,調整農村產業結構,要尊重農民意愿,注重典型引導,發揮農村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自主權在農民手里,主意和辦法也在農民手里,近幾年,我市許多地方的農民主動適應市場,主動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取得明顯的成效,象清華鄉洗馬村、任陽鄉張華村、城東街道四馮村等,涌現出象洗馬村支書郭管管、張華村支書仙百安、四馮村支書黃運福等一大批向市場調整結構的先進典型。正是依靠這些“領頭雁”和排頭兵,村支部一班人教育、引導廣大農民“圍著市場轉,帶著農民干,以我作實驗,帶著農民賺”,充分發揮農村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帶動和促進了當地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和農業效益的提高。
第四,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基層黨組織要優化服務,要轉變領導方式,不能一哄而上,跟風、刮風,追求所謂的轟轟烈烈的政績,而是必須從長遠出發,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鶎狱h組織要充分認識到:農民在獲得土地使用權后,應當成為獨立自主的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鄉村組織對農村經濟的領導是一種間接的、指導性的,應主要運用經濟手段,不能違背經濟規律,強迫農民種什么不種什么。市場經濟條件下,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就是要善于運用市場機制領導農村搞好生產經營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正確處理調整和發展的關系,在發展中調整,以調整促進發展,積極發揮市場的導向作用;同時加強政府的調控、引導和推動作用,優化服務,堅持黨和群眾路線,帶著感情做好群眾工作,要滿腔熱情地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在資金、技術、人才、信息、政策上予以傾斜,堅持以農村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切實轉變職能,提高工作效率,在政府宏觀調控和幫助下,變行政命令為指導性服務,用責任意識減少農民的風險意識:一是抓農產品的品質調整,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解決好賣難問題;二是抓好市場調整,強化流通服務,處理好外部、內部環境,增加農民收入。
第五,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大力實施“人才”戰略和“借腦”工程,加快培養一支高素質的農村黨員干部隊伍和技術隊伍。隨著人類歷史又一個千年的到來,我們將步入一個以知識資源為主要依托的新的經濟時代。今后,世界的競爭將越來越體現為知識的競爭。近幾年,調整農村產業結構,自上而下呼聲很高,但一在些地方調整并不理想,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一支與產業結構相配套的高素質的農村基層干部隊伍、黨員隊伍和技術人才隊伍。通過調查,我們發現當前農村經濟發展最稀缺的不是資金和項目,而是運作這些項目和資金的高素質人才。實踐證明,知識的貧困是最大的貧困,也是最根本的貧困。因此,調整農村產業結構,首先必須調整農村知識結構。要把教育作為調整知識結構的重要方法,加快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辦好各類專業培訓班,加快人才培養和人才引進,打破“一方水土用一方人”的舊觀念,解除家族、血緣關系的繩索,建立“才用八方,智納百川”的用人機制,優化環境引人才,舍得投入請人才,辦好教育造人才,合理使用育人才,盡快建立一支正規的、能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適應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其次,要加快農村經紀人隊伍建設,堅持“重視一代,提高二代,培養三代”,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等多種方式,逐步形成多層次、多渠道的農業銷售渠道和網絡;同時,要加強與城市大中專院校、科研院所、國有企業聯合、聯姻,實施“借腦工程”,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提供智力和人才保障。
- 上一篇:校園網建設管理論文
- 下一篇:鄉鎮企業黨建工作調查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