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干群關系改善的思考

時間:2022-06-21 09:23:00

導語:農村干群關系改善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干群關系改善的思考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發展,社會穩定,農民生活得到進一步改善。特別是1998年開展農村黨建“三級聯創”以后,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得到了明顯加強,但是,在農村一些地方,黨員、干部與群眾之間還存在一些矛盾。從20*年上半年群眾集體上訪反映的內容來看,農村干群矛盾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已成為農村不安定因素之一,直接影響著農村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一、干群關系疏遠和緊張的原因

1.農村干群關系緊張,權益問題是矛盾的實質。目前,一些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農民收入過低,農民的利益得不到很好的保證,是造成干群關系緊張的根本原因。一是隨著改革深入和經濟發展,農民對產前、產中、產后各種社會化服務的要求越來越強烈、越來越迫切。但許多地方產業化經營發展緩慢,社會服務體系建設相對滯后,造成農民意見較大,這些意見直接落在基層干部身上。二是改革對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進行了調整,市場經濟又強調人們的物質利益,致使農民群眾對自身利益的期望值較高,而現實中一時又難以實現。加上轉型期分配制度的不盡完善,不公正現象時有發生,農村貧富懸殊狀況較為突出,這種利益矛盾最終表現為干群矛盾。但實際上這些問題,不是基層干部所能完全解決的。三是一些村經濟薄弱,相當部分是空殼村,為了社會經濟發展,只好舉債辦企業、修公路、通水電、安廣播電視、建學校等,致使債務越來越大。

2.農村干群關系緊張,還在于農村干部體制和隊伍建設存在薄弱環節。基層干部是基層政權的執掌者,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決策者,是鄉鎮經濟社會活動的管理者,是提高群眾思想覺悟的教育者,也是各種矛盾糾紛的協調者。在目前的管理體制下,鄉鎮的農村工作,特別是稅收、計劃生育等工作仍需依賴村干部。鄉鎮通常采用決定村干部工資多少、把村經濟收歸鄉鎮管理、給予村干部額外補貼等辦法來推動村干部工作。在這種情況下,村干部的“準行政化”傾向開始出現,有的村干部在幫助鄉鎮亂收費的同時也搭便車,進一步加重了農民的負擔,鄉鎮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也就睜只眼閉只眼,這樣,就出現了所謂的“官官相護”現象。同時,村委會干部與黨支部成員的來源不同,導致兩者之間產生矛盾,村民則根據自身利益而擁護不同的干部,使得干群關系更加復雜化。同時,在“壓力型”體制下,部分鄉鎮干部不顧農村實際情況和農民的負擔承受能力,大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路邊花”等勞民傷財項目,給鄉鎮留下沉重的財政負擔。實行分稅制以來,鄉鎮的財力明顯不足,但是,鄉鎮的剛性開支,如教師工資卻逐年增加,鄉鎮干部人數有增無減,鄉鎮財政無法維持鄉鎮正常的開支,只好尋求非正常渠道,干群間的矛盾就會激化,甚至發生群體性事件。

3.農村干群關系緊張是農民日益增長的民主意識與落后的文化素質強烈反差的集中表現。改革開放以來,農民已經成為生產和交換的主體,更加關注自己的投入和收益,自然會從自身利益出發來對待自己的權利與義務。各種通訊設備、新聞媒體的普及,使農民通過閱讀報紙、收聽廣播、收看電視節目,就可了解國家的大政方針和有關“三農”問題的政策和法規,村民要求在村務上行使民主權利,直接選舉和監督村干部,從而真正實現對村務的民主管理和決策。農民民主意識的提高本是件好事,但作為矛盾的一個方面,群眾整體素質不高又制約了民主權利的正確行使,成為導致干群矛盾的一個重要因素,以至于一些村民參與村務管理時出現兩種錯誤傾向:一是影響個人利益就上訪告狀。二是行使民主權利隨心所欲,使本來素質不高的候選人賺得了選票,當選為村干部,為新的干群矛盾埋下了隱患。

二、改善干群關系的對策建議

1.開展“雙聯雙增”活動,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是改善農村干群關系的根本途徑。鄧小平講“從根本上說,手頭東西多了,我們在處理各種矛盾和問題時就立于主動地位。”因此緊緊抓住加快農村發展這個中心不放,才能使干群之間以經濟利益為主導的紛繁復雜的內部矛盾迎刃而解。鄭州市的“雙聯雙增”活動就是針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發揮共產黨員先進性而開展的。“雙聯雙增”即“支部整合聯建、黨員分類聯戶,增加農民收入、增進黨群關系”。在這項活動中,我們把農村黨員分為“雙強”型(致富強、帶富強)、老齡參謀型、勞力型、救助型四個類型,把農戶分為小康型、有潛力無實力型、純勞力型、救助型四個類型,組織“雙強”黨員和縣(市)鄉機關中有幫扶能力的黨員聯系1—2名致富潛力型農戶和純勞力型農戶。使其學一門實用技術、上一個增收項目、帶一批群眾致富、創一批“雙文明戶”。通過組織“黨群部門聯弱村,政法部門聯亂村,經濟部門聯窮村,涉農部門聯專業村”,使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零碎的資源整合起來,農村的人才活動起來,先進的技術推廣起來,實現了“小產業”與“大市場”的對接,延伸了產業致富的鏈條。黨員分類聯戶,從過去幫扶解決生活方面的困難,轉變到幫扶改善基礎設施、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發展高效特色農業,提高農民群眾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水平。通過這一活動,鞏固了黨在農村的群眾基礎,構建了新型的農村干群關系。

2.加快農村干部角色轉變是改善農村干群關系的基本條件。村委干部應該是村莊公共事業的發起人,現在許多地方水利設施失修,道路急需維護,這些都是村委干部的職責,他們應該在堅持“一事一議”的前提下,積極推動村民興修公共工程。村委干部還要宣傳黨和國家有關“三農”問題的政策、法規,積極化解當前農村的各種糾紛。村委干部生活在村民中間,可以利用“熟人效應”,比較容易化解這些糾紛。鄉鎮干部的工作職能應向服務型轉變。鄉鎮干部應熟悉市場行情,主動鉆研農業技術和技能,積極協助村民培育合作組織,減少農民的可能風險和損失。鄉鎮干部要敞開心扉傾聽群眾的呼聲,從群眾的批評、責怪,甚至是辱罵中查找自己工作的不足。

3.集中對基層組織進行整頓是改善農村干群關系的有效手段。已經發生的一些上訪事件表明,大部分群眾是不愿意集體越級上訪的,只是由于基層組織工作不力,使群眾以為按照正常的方法提出自己的要求引不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問題得不到切實解決,才不得不采用這種極端形式。這就要求我們集中對工作不力的基層組織進行整頓,切實做到兩點:一是運用組織手段,集中整治軟、散、癱班子。在整頓中認真組織開展民主評議活動,根據群眾評議的結果,對那些工作不力、作風不實、群眾意見較大的基層組織負責人堅決予以撤換,果斷選派鄉鎮、辦事處的優秀科級干部兼任,問題不解決不能離任;挑選下派一批年輕后備干部到村兼任村支部副書記、村主任助理,在一線鍛煉年輕干部。同時,對那些組織和參與宗派爭斗、煽風點火制造混亂的黨員干部,堅決給予組織處理。二是分類治理,認真落實整改。根據征求意見和民主生活會查擺出的問題,根據每個基層組織的不同情況,突出重點,認真研究制定整改措施和整改責任人,堅持做到一事一策,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解決問題。對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不大,經濟發展緩慢的村,著重幫助理清發展思路;對制度不健全的村,特別是財務不透明的村,重點幫助健全完善制度,規范行為;對矛盾比較集中的村,下決心集中力量排查解決影響穩定發展的突出問題,對癱、亂、散的班子堅決進行調整。

4.加強農村民主法制建設是改善農村干群關系的關鍵環節。在農村干群矛盾中,有些是由于民主不夠,有的是由于法制意識淡薄,有的是對違法行為打擊不力。比如,個別農民合理負擔無理不繳,說服教育無效,為推動工作,干部不得不采取強硬措施,這無疑會激化干群矛盾。因此,加強民主與法制建設,對改善干群關系仍然非常重要。要通過建立和完善農村普法教育體系,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治安管理體系,建立和完善農村法律服務體系,對農民群眾進行廣泛的法律宣傳,堅持標本兼治,把矛盾化解在基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