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組推進法院工作思考
時間:2022-06-26 10:17:00
導語:黨組推進法院工作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報告深刻闡明了加強和改進政法工作的戰略部署,提出了關于政法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論觀點、重大戰略思想和重大政治原則,是指導新時期人民法院工作的政治綱領和行動指南。同志在全國政法工作會議代表和全國大法官、大檢察官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辟分析了當前政法工作面臨的形勢,進一步明確了政法工作及法治建設的總要求。面對黨的新要求、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國內外形勢的新考驗,各級人民法院應當切實按照中央政法委的統一部署,深入學習貫徹黨的*精神和同志重要講話精神,緊密結合實際,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人民法院工作。
堅持“三個至上”的指導思想
始終堅持黨的事業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憲法法律至上,是同志對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規律的科學總結,是對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豐富和發展,是新時期人民法院工作必須始終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
始終堅持黨的事業至上,是人民法院工作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的政治保證。做好新形勢下的人民法院工作,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是關鍵。各級人民法院一定要把全部工作放在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履行黨的執政使命的高度去謀劃、去思考。要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不移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保馬克思主義法律觀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在人民法院工作中的指導地位。
始終堅持人民利益至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對人民法院工作的必然要求。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是人民司法制度的基礎。各級人民法院要始終不渝地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呼聲作為加強和改進工作的信號,把人民群眾的需要作為加強和改進工作的重點,把人民群眾的滿意作為加強和改進工作的標準,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始終堅持憲法法律至上,是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在人民法院工作中的具體體現。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社會主義憲法和法律是黨領導人民制定的,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相統一的體現,理應得到全社會一體遵循。人民法院要始終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嚴格實施憲法和法律,以法辨是非、以法定紛爭、以法促和諧,維護憲法和法律權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堅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各級人民法院要按照黨的*的要求,緊密聯系工作實際,不斷深化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不斷深化對人民法院工作規律性的認識,著力轉變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思想觀念,用科學發展觀統領人民法院工作。
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謀劃法院工作。要做到“四個更加注重”:一是更加注重推動發展。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通過各種審判和執行活動,更加自覺地為大局服務,更加善于運用法律手段調節經濟社會關系,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二是更加注重保障民生。堅持以人為本、司法為民,既要通過司法手段保護人民群眾在經濟、社會生活方面的正當權益,又要正確認識和把握人民群眾的新要求、新期待,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司法需求。三是更加注重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從有利于遏制犯罪、穩定治安大局、增強人民群眾安全感出發,嚴格以法律規定為依據,準確把握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依法懲治各種刑事犯罪活動,努力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四是更加注重促進社會和諧。將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確定為工作目標,把最大限度地實現案結事了貫穿于審判工作全過程,把是否促進社會和諧作為評判和檢驗工作成效的重要標準。
建立行之有效的審判工作政績考評體系。不僅要以提高結案率、執結率、調解率為目標,更要以止爭息訴、案結事了、勝敗皆服為目標;不僅要看推出了多少項改革、頒布了多少項規定、辦了多少案件,更要看解決了多少實際問題、人民群眾是否滿意、社會是否普遍認同。按照這一要求,認真總結經驗,從實際出發,建立科學有效、簡便易行的審判工作政績考評體系。
努力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這是中國特色司法規律的內在要求,是新形勢下司法工作的目標追求。在具體案件的處理上,既要確保實體公正,又要注重程序正義;既要實現個案的公平正義,又要兼顧人民群眾對司法公正的普遍認同;既要堅持依法糾錯,又要注意維護判決的穩定性和權威性。在堅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這一根本裁判原則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
堅持深化司法體制改革
科學高效的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前提和保障。人民法院要在鞏固既有改革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優化司法職權配置,規范司法行為,為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而不懈努力。
改革必須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主法制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認清基本國情,是推進司法改革、謀劃司法發展的根本依據。
改革必須以滿足人民的司法需求為根本出發點。改革要堅持群眾路線,充分傾聽人民群眾呼聲,真正體現人民群眾意愿;改革要注重實效,著眼于解決司法實踐中影響司法公正的突出問題,著眼于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改革要接受人民群眾的評價,根據社會反映和人民群眾意見對改革措施及時進行必要調整。
改革必須在黨的領導下依法有序進行。司法改革是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自我完善,必須始終堅持在黨的領導下依法有序進行。堅持積極穩妥、循序漸進、自上而下、總體規劃、分步推進的原則,確保司法改革方向正確、決策科學、措施協調、人民滿意。
堅持不斷加強隊伍建設
建設高素質的人民法院隊伍,是做好審判工作的組織保證。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既給人民法院創造了良好的發展契機,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考驗和挑戰。各級人民法院必須高度重視加強隊伍建設,確保人民法院隊伍始終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
思想政治建設是根本。要緊密結合工作實際,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始終堅持“公正司法、一心為民”的指導方針,從思想上真正解決好為誰掌權、為誰司法、為誰服務的問題。
工作作風建設是關鍵。要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將人民群眾對司法的感受轉化為改進工作的重要依據,將人民群眾對司法的意見轉化為改進工作的最終目標,將人民群眾對司法的認同轉化為改進工作的不竭動力。
司法能力建設是基礎。要提高認識和把握大局的能力,善于從法律、社會、人民多維視角觀察、分析和處理問題,以能否促進社會和諧來檢驗案件辦理的社會效果,以能否實現案結事了來判斷案件辦理的法律效果;提高認識和把握社會矛盾的能力,善于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準確理解和把握當事人的訴求,綜合分析各方面的意見,對問題作出妥善處理;提高認識和把握社情民意的能力,充分考慮案件發生的特定社會環境和歷史背景,充分考慮社情民意,在法律規定的限度內努力做到因事制宜、因案制宜;提高準確理解和把握法律精神的能力,善于將普遍的法律規范恰當準確地適用于具體的個案中,防止機械、片面地理解和適用法律。
反腐倡廉建設是重要任務。要認真貫徹中央部署,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方針,扎實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加強對干部的教育,加強制度建設,加強隊伍管理,加強對違法違紀案件的查處力度。
堅持大力加強基層工作
要加強基層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庭建設,提高依法履行職責能力,切實把維護人民權益的職能落實到基層,切實把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因素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筑牢維護穩定的第一道防線,實現基層穩、全局安的目標。
扎根基層,服務群眾。全國3000多個基層人民法院和9000多個人民法庭承擔著人民法院80%的審判任務。他們處在化解社會矛盾和民間糾紛的最前沿,直接面對廣大群眾,所辦理的案件是否公正,人民群眾感受最深。基層人民法院法官要帶著深厚的群眾感情做好司法審判和司法服務工作,耐心解答群眾疑慮,積極宣傳法律知識,把辦案的過程作為法制宣傳的過程,不斷延伸法庭的審判功能,擴大審判的社會效果。
加強保障,提供條件。要通過改革財政保障體制,解決基層人民法院辦案經費不足的問題。通過改革和完善法庭設置條件,解決西部少數民族地區人民法庭稀少、布局不合理的問題。通過改革司法考試制度和法院干部的錄用體制,解決基層和少數民族地區人民法院法官短缺的問題。
改善待遇,關心成長。上級人民法院要充分理解基層的困難和壓力,關心基層法官的身心健康,不斷提高基層法官的政治、經濟待遇,盡力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法官逐級遴選制度,使基層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庭真正成為法官成長的搖籃。
- 上一篇:寄存器接口電路設計管理論文
- 下一篇:機關黨建工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