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合作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時間:2022-06-26 11:14:00

導語:農村合作經濟發展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合作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近年來,隨著農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得到迅速發展壯大,*區部分農民走上了產業化經營的道路。為著力尋找新時期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與農村經濟發展的結合點,實現農村黨的建設實踐創新與全面實施“創業富民、創新強區”戰略緊密結合,*區積極探索社區黨組織創辦引領農村合作組織發展經濟新機制,努力把農村各級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推動發展創業的戰斗堡壘,使農村黨員成為創業致富的先鋒模范。著重抓好優化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大力培育和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初步形成了以農戶為基礎,以黨員、致富能手、產業大戶為骨干,以優勢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為依托,以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為紐帶,以富民為目標的新型農村黨建工作模式。目前,全區共有農民專業合作社42家,其中市級規范化專業合作社7家,省級規范化專業合作社2家,注冊資金652.56萬元,有農民成員1033個,注冊商標12個,帶動農戶9637余戶。聯結基地面積2.5萬余畝,年銷售農產品數量1萬余噸,銷售產值5500萬元。

一、主要做法

(一)把握大局,實行政治引領。通盤考慮農村產業布局,調整規劃農業發展體系。結合農村產業化發展實際,制定出臺《關于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把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五化”建設,作為帶動全區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措施,并提出“建立一個組織,培育一個產業,開拓一個市場,致富一方群眾”的基本思路和目標。宣傳造勢,著眼政治引領。整合強勢媒體資源,擴大宣傳覆蓋面,加強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等相關法規、知識的宣傳;聯合技術性強,群眾頗為認可的農林、工商等職能部門,在加強調研與技術推廣過程中,積極引導群眾走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道路;注重對普通農民群眾在農民專業合作社中的跟蹤報道,以群眾最為關心的增產增收為宣傳主題,用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效益,吸引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

(二)組織融入,創新培育模式。轉變工作方式,改進基層黨組織設置形式。針對多種形式的生產聯合、經營聯合不斷涌現的情況,加快在農村專業合作社等農業產業鏈上點上融入黨組織的步伐。目前,我區主要采取“支部+公司+農戶”“支部+基地+黨員+農戶”“支部+專業合作社”三種融入方式,由支部牽頭把黨員、專業大戶和部分群眾組織起來,依據產業優勢,創辦、領辦各類合作經濟組織,并通過雙向進入,交叉任職的辦法,加強對農業專業合作社的政治領導。以雙橋鎮為例,社區黨組織共領辦創辦了涉及種植、市場、勞務輸出等領域的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0個,其中專業合作社8個,勞動服務公司2個。基層黨組織通過引領、創辦合作組織,真正把農民發動、組織起來,并及時指導農民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優質高效、產銷對路的優勢品牌農產品,加快了農業及特色農產品的發展之路,有力的促進了農村經濟健康快速發展。

(三)先鋒帶創,實現典型聯動。整合“先鋒工程”、“三培養”等黨建載體培育出的一批懂技術懂、善經營、會管理、能夠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農村黨員,以產業鏈黨組織為依托,通過政策和資金支持,鼓勵黨員致富能手領辦、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以“黨員+專業戶+農戶”生產經營模式,樹立創業典型,積極調動和和發揮農村黨員“雙帶”積極性,引導和帶動農戶加入合作社,建立起“支部+專業合作社+黨員”三位一體的農村黨員帶創平臺,把支部組織治優勢、專業合作社產業優勢和黨員政治優勢有機結合,實現典型聯動,不斷發展壯大合作組織規模。如石礁社區的蔬菜基地建設,在最初的4人黨員種植戶帶動下,吸收納入了20多戶農,目前蔬菜基地建設規模已達到500畝,發展態勢良好。

(四)優化服務,提升整體效用。以提供全方位服務為根本,廣泛收集各類經濟和市場信息,協調處理與各行政職能部門的關系,并在資金、項目、人才等方面為合作經濟組織給予支持。以技術服務為核心,定期組織專家講座,外出考察,提高農民種植水平,增強致富本領;以規范運作為重點,指導合作經濟組織建立理事會、監事會等組織管理機構,并協助制定各種管理制度,完善內部運行機制;以加強監督為保障,通過政策引導、民主管理等形式發揮政治監督保障作用,對可能出現的經營風險早發現、早介入、早解決,使農漁村合作經濟組織健康有序發展。

(五)根植本土,唱響產業品牌。圍繞地方特色產品和主導產業,以“推進特色,爭創名品”為發展戰略,積極引導創辦農業特色產業合作組織。相繼成立了白泉楊梅專業合作社、皋泄香柚產銷專業合作社、金灣馬目泥螺養殖專業合作社、東農農產品專業合作社、*聚星果蔬專業合作社等知名特色合作社,不斷推動特色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實現了經濟發展良性循環。為進一步提升特色產品知名度,增強產業競爭力,積極引導扶持、鼓勵合作組織邁向自主品牌之路。目前,4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已有注冊商標14個,有7家合作社的基地或產品被認定為無公害基地或無公害產品,楊梅、李子、白鵝等還按生產技術標準積極開展標準化生產。特色品牌產品也逐漸走出了*本島,市場競爭力也在逐漸提升。

二、主要成效社區黨組織創辦引領農村合作組織發展經濟,以“組織搭臺,農民唱戲”的形式,調動了農民創業致富的積極性,實現了農村黨建與經濟發展同步推進。

(一)創新農村黨建工作模式,有效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一是社區干部黨管意識進一步增強。許多社區黨組織書記任職以來對如何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感到一頭霧手。在推進社區黨組織創辦引領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經濟工作模式的實踐探索中,廣大干部尤其是村干部對開展黨的工作有了嶄新的認識,開展工作有了新抓手,施展才能有了新舞臺,已逐步形成了一套切合實際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二是實現農村黨員的有效管理。通過黨員帶創,有效的發揮出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同時,村級黨組織圍繞黨員所從事的行業、產業,在合作經濟組織中有針對性地加強黨員教育,組織開展各項活動,為發揮黨員的“雙帶”作用探索出了一條新的途徑。三是鎮、村級黨組織通過轉變工作作風,采取示范引導、提供服務、動員教育等方法,增強了帶領群眾發展經濟增收致富的能力,進一步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為農村黨建工作增添了生機與活力。

(二)實現資源優勢互補,有力促進合作組織健康發展。社區黨組織引領創辦合作組織,將黨組織在組織領導、政策引導、發動群眾等方面的優勢,同專業合作社在技術、信息、市場、資金上的優勢有機結合起來,聚集和整合了農村的人才資源,較好地發揮了農村黨員、致富能手、種植大戶等現有人才資源的效能,實現優勢互補,同步推進。通過成立專業合作社、培植農業種養植(殖)大戶、農產品供求信息等途徑,將千變萬化的市場和千家萬戶的農戶有效聯結起來,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不僅為農戶所有找到銷路,同時也為實現農產品的專業化生產、品牌化發展、產業化協作創造了條件。通過組織領辦,組織介入和組織引導,發揮合作經濟組織政治領導作用,依據不同的產業優勢,注重在產業結構調整上臺階,讓農戶得到更多的實惠,增強了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推動農村產業健康發展,不斷增加農民收入水平。推行支部+公司+農戶”、“支部+基地+黨員+農戶”、“支部+專業合作社”、“黨員+專業戶+農戶”的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模式,基層黨組織真正把農民發動、組織起來,及時指導農民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優質高效、產銷對路的優勢品牌農產品,加快主導產業及特色農產品的發展之路,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專業合組織依托黨組織,把分散生產經營的農民更加緊密地組織起來,充分發揮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連接農戶、市場的橋梁紐帶作用,形成了一個產業、致富了一方群眾。同時專業合作社成為新品種、新技術引進、試驗、示范和開展技術培訓的基地,加快了新技術、新產品的應用推廣,提高了農產品產量和品質,促進了農民增產增收。

三、工作啟示

(一)黨組織創辦引領農村合作組織發展經濟,須把責任明確在政治領導上。農村合作組織是一種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黨組織創辦引領農村合作組織發展經濟,要堅持民主管理的原則,加強對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政治領導,通過建章立制、規范管理,經常性對合作經濟組織進行黨的思想理論教育,引導合作經濟組織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

(二)黨組織創辦引領農村合作組織發展經濟,須把職能定位在提高服務上。聯合農林、工商、金融等職能部門和機構,通過政策支持、資金扶持,壯大發展各具特色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加強對組織管理者的業務培訓,提升領導和管理水平。通過專項培訓和外出地區學習,提高組織成員種植養殖水平。做好信息收集工作,不斷拓寬銷售渠道。及時了解和解決農村合作經濟運行中的各種問題和矛盾,協調好與各行政職能部門的關系。

(三)黨組織創辦引領農村合作組織發展經濟,須把基點立足在領創帶動上。通盤全局,規劃導創,以走農村組織合作社的方式,為農村經濟發展指明方向;及時融入,組織帶創,以“支部+合作社”的總體工作模式,構筑農民創業致富堅強戰斗堡壘;穿針引線,先鋒帶創,發揮農村致富黨員典型帶動作用,帶領成員走產業致富、科技致富的路子。

(四)黨組織創辦引領農村合作組織發展經濟,須把目標著眼在增產增收上。走農村合作組織之路,推行“支部+合作經濟組織”,是立足區域優勢,適應農產品專業化、規模化生產發展的需求,實施產銷一體化經營,并引進先進技術,不斷擴大經營規模,幫助農民群眾進一步增產增收。

四、存在的問題

(一)思想認識不足。不少農民群眾對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心存疑慮,主動參與和支持合作組織的熱情不高,導致了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不足。目前,在農漁村中有大部分群眾還持觀望態度,沒有加入合作經濟組織,造成合作經濟組織規模不大,成員不多,實力較弱,在促進產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帶動能力還不夠強。

(二)運行機制脆弱。雖然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都建立了章程,健全了各項工作制度,但定期召開會員(社員)代表會議、理事會、監理會等“三會”活動的不多,有的還沒有完全依據管理制度辦事,內部的運行機制還不夠健全規范,規避和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

(三)組織聯系不夠緊密。各合作經濟組織的建立,鄉鎮、村之間的界線分明,跨鄉鎮、跨行政村聯合建立合作經濟組織的比較少,組織不夠緊密,比較分散,成員之間聯系不緊密,服務措施跟不上,產業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影響了市場合力的形成,從而也直接影響了農民的收入。

(四)成員素質不高。專業合作組織中的農民大多數適應市場經濟的意識和能力不強,懂技術、會經營、市場開拓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更缺乏,這就造成對現代農業技術的掌握和運用十分有限,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創新和發展。

五、下步工作舉措

(一)擴大合作組織覆蓋面,健全內部運行機制。推動組建一批投資少、見效快、科技含量高、輻射帶動能力強的行業協會或專業合作社,逐步提高各種產業或行業企業的組織化程度。對于一些規模大、地域廣的行業,由鄉鎮黨委牽頭,跨村建立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同時,加強規范合作組織內部管理,指導和幫助合作經濟組織完善功能,健全各項機制,確保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健康發展。

(二)調整農村黨組織設置方式,加強合作組織政治領導。針對農村新的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日益增多的現實情況,嘗試在農村專業合作社、農業協會等農業產業鏈點上建立黨組織,并按照有利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有利于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有利于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原則,切實加強對農村合作組織的政治領導,增強黨在基層組織的戰斗力和凝聚力。

(三)加大培訓力度,強化服務體系建設。把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的培訓納入培訓規劃,安排一定經費,分層次對基層干部、農民進行培訓,提高廣大農民的整體素質。繼續主動為合作社提供政策咨詢,搜集市場供求信息、拓寬銷售渠道,同時,建立必要的服務設施,努力實現各級、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逐步聯網,搭建公共服務信息和網絡營銷平臺。

(四)加大扶持力度,增強發展動力。聯合各職能部門,加強協調和管理,提供指導與服務。設立專項資金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項目建設,增強合作組織市場競爭能力和自我服務能力。出臺新辦合作社獎勵辦法,鼓勵發展合作組織。繼續執行合作組織創牌獎勵措施,為品牌農業建設提供動力。建議采取積極措施,保證省、市已經出臺的各項優惠政策真正落實到位,為農村合作組織的發展創造良好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