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組織建設調查報告

時間:2022-06-27 11:13:00

導語:團組織建設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團組織建設調查報告

共青團作為黨的助手和后備軍,是我國社會的支柱力量,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要適應新時代需求,迎接新時代的挑戰,本應該尋求新的發展方向,探索服務于社會,服務于青年的新途徑。但是由于一些客觀、主觀及歷史的原因,導致現在的團組織存在著許多現實亟待解決的問題。*是一座新興的城市,新*市的成立,為*的共青團工作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舞臺,同時,也面臨著挑戰,探索新走向,構筑新格局,保持*市共青團工作的發展勢頭,是我們必須探究的問題。

一、*市基層團組織建設現狀

*市地處廣西中部,總面積13411平方公里,轄6個縣(市、區)75個鄉鎮(辦事處),總人口241萬人,28歲以下青年420850人,團員106370人,團青比例為25.28%。全市現有基層團委115個,團總支297個,團支部2879個。專職團干部1*人,兼職團干部12人。其中大專以上文化94人,占團干總數81.74%;中專文化19人,占團干總數16.52%;高中文化2人,占團干總數1.74%;黨員人數109人,占團干總數94.78%。創建青年中心12個,建立青年科技示范園123個,培養青年鄉土人才人1873人。團市委被評為2005年度全區共青團工作年終考評進步獎、全區團員意識主題教育活動優秀組織獎、全區先進少工委。

二、近年來開展團組織建設取得的成效

近年來,團市委切實按照市委的部署要求,找準切入點,打造結合點,攀登制高點,努力把我市共青團工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在服務大局、服務社會、服務青年的眾多領域創造了新業績,在自身建設上取得了新突破。主要通過深入開展增強共青團員意識主題教育活動,實施黨建帶團建“強本固基”工程,切實做到“三強兩固四提高”(即強化意識、活動、機制,鞏固組織、陣地,提高服務、凝聚、學習、合作能力),使團組織建設達到“五個好”(有一個政治素質高、深受團員青年信賴的好班子,有一支充滿活力、起模范帶頭作用的好隊伍,有一批圍繞黨的中心工作、適合團員青年特點的好活動,有一套行之有效、健全規范的好制度,有一系列促進工作開展的好保障)的要求,全面開展創建“五四紅旗團委”、“五四紅旗團(總)支部”活動。同時,在全市共青團系統中開展以“四開四先”(開科學發展思想風氣之先,開調查研究學習風氣之先,開務本責實工作風氣之先,開艱苦奮斗生活風氣之先)為主要內容的干部作風建設活動,努力建設一支政治堅定、品德高尚、學習刻苦、工作勤奮、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崇尚實干、清正廉潔的團干部隊伍。通過活動,使團組織活動尤其是農村、企業等問題比較多的基層團組織活動趨于正常;基層組織體系和管理機制逐步健全,建立完善一大批農村和非公經濟團組織,建立各種團組織活動陣地和服務基地100多個。軟弱、癱瘓團組織得到整頓和加強,共整頓癱瘓團(總)支部90多個,重新選準、配備團支部書記80名、基層團委書記25名,有效解決了共青團工作呈現出“熱”在市、縣里,“散”在鄉里、“癱”在村里的大難題。20*年以來,全市基層團委獲“全國團建先進縣”稱號1個,獲“全國先進青年中心”1個,獲“廣西團建先進縣”稱號3個,獲“廣西五四紅旗團委”3個,獲“廣西五四紅旗團支部”8個。

1、團員的意識得到增強,能發揮較好的模范帶頭作用。

主要通過深入開展增強共青團員意識主題教育活動,緊扣教育主題,活化教育形式,堅持自主創新,深入開展“學團史,戴團徽,唱團歌,舉團旗,守團章”、“讓青春在崗位上閃光”、“成長成才路,科技伴我行”、“我打工,我創業,我進步,我成才”、“爭當志愿者,青春獻社會”、“百名團員作榜樣,千名團員爭先進,萬名團員做貢獻”、“青春文明行,建和諧社會”、“高舉團旗跟黨走”等“八大主題”實踐活動。通過開展團員意識主題教育活動,取得了三方面的成效。一是團員意識明顯增強。廣大團員進一步深化了對團組織的性質、黨團關系的認識,進一步明確了團員的責任和義務;各行業團組織的生力軍和突擊隊作用、團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進一步發揮,團員的政治意識、組織意識、模范意識明顯增強,一大批先進團組織和優秀團員不斷涌現,許多非團青年尤其是農村、非公企業青年紛紛要求加入團組織。二是廣大團員在經濟和社會發展進一步發揮生力軍作用。農村、社區、機關、學校、企業普遍成立了青年志愿者協會,實現了青年志愿者服務組織化、規范化、陣地化、經常化;農村團員青年積極參與實施“誠信創業”工程、“團員青年緊跟黨員奔富裕小康行動”,積極創建“青年科技示范園”,通過項目引進、產業帶動的方式,推動地方經濟發展;企業團組織廣泛組織開展“青工技能振興計劃”,開展學技修身、青工比武、“青安崗”創建和“五小”活動,推動企業科技進步和管理水平、經濟效益的提升。

2、以推進農村青年中心建設為重點,深入實施“團員青年緊跟黨員奔富裕小康行動”和“誠信創業工程”,促進農村青年增收成才。

依托青年經紀能人,在各縣籌備成立青年中心、建設青年藝術團,逐步建立健全青年服務機構,為青年就業、創業、消費等提供多方面的服務,全市6個縣(市、區)已建成青年中心13個,中心組建各種協會和聯合體412個、發展加盟單位515個、團體會員450個、個人會員7800多名。豐富青年中心種類,在成立縣、鄉(鎮)青年中心的同時,以建設共青示范村為契機,成立了村級青年中心,如興賓區石陵鎮陸平青年中心等。同時,通過“*市青年勞務輸出及技能培訓暨大中院校學生就業創業服務月活動”等形式,全市完成輸出青年5000人以上,咨詢人次10000次以上,免費培訓青年3000人以上。深入實施“團員青年緊跟黨員奔富裕小康行動”,以培養農村青年經紀人隊伍為重點,鼓勵和扶持有條件的青年領辦項目、創辦加工龍頭企業;以服務培訓為手段,組織農村青年到科技示范園等培訓基地開展果品種植、水產養殖等內容的現場指導,為廣大農村青年解決技術、信息、政策上的難題;“以青年誠信創業工程”為抓手,各縣(市、區)聯合人民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做好農村青年信用等級評定。目前全市各縣(市、區)都紛紛涌現出一大批養豬、養雞、養牛、水果、蔬菜、種桑養蠶等方面的青年星火帶頭人和青年科技示范戶。

3、以協會促團,積極探索新形式下非公建團的運行機制。

在非公企業建立團組織是新時期共青團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如何擴大共青團組織在非公企業中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切實為非公企業青年服務,成為當前共青團工作在新的形勢下一項緊迫的戰略任務。為進一步做好此項工作,團市委結合本地實際,積極探索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組織體系和運行機制。根據不同非公企業的形式和特點,結合各街道實際,采取多種形式并舉,靈活建團,加快團建步伐。經過積極探索,摸索出以協會促進企業團建工作的運行機制,取得了良好效果。如*市鼎盛汽修廠通過成立青年志愿者協會、青工技能促進協會、青年愛車QQ群和“團組織+青年中心”等組織形式,活躍了團的活動,促進了團組織建設的發展。目前,我市有非公企業團(工)委5個,團支部37個,團員總數達392人。通過在非公企業建立團組織,拓展了我市共青團工作領域,推動了非公企業青年工作健康有序地發展,使團組織成為凝聚團員青年的紐帶。

4、狠抓“推優育苗”工作,為黨組織源源不斷的輸送新鮮的“血液”。

“推優育苗”工程就是大量儲備優秀的團員青年、青年骨干作為黨的后備力量,打造成黨組織的“新鮮血液庫”,為黨組織源源不斷的輸送新鮮的“血液”。在“推優育苗”工作中,“育苗”是基礎,也是關鍵,只有做好了“育苗”工作,才能有“優”可推,有“優”可接,才能為黨組織發展高質量的黨員提供充足的后備力量。因此,各級團組織都非常重視,都建立了“苗子”的培育制度,一方面,通過組織“苗子”參加業余黨校、團校學習、培訓,使他們較系統、全面地了解掌握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黨團知識,使未寫入黨申請書的“苗子”盡早遞交入黨申請書向黨組織靠攏,使已遞交入黨申請書的“苗子”更加堅定跟黨走的信念,并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自己;另一方面,加強實踐教育,通過組織開展青年志愿者學雷鋒活動、志愿服務、掛職鍛煉等實踐活動,對“苗子”采取“給任務、壓擔子”的方式,促使他們盡快成長成熟起來,從思想、行動上積極地向黨組織靠攏。據統計,2005年全市申請入黨團員數為4428人,“推優數”為2280人,團員入黨數為1099人,經“推優”入黨的團員數為1099人。

三、基層共青團組織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是少數團干部事業心、責任心和自信心不強。有的團干部對本職工作缺乏興趣,積極性不高,甚至是心中無點子,工作無擔子,不安心,不用心,不想事,不做事,缺乏成就感和榮譽感。有的團干部認為團的工作干得再好,也只是副業,到年底算業務工作量時,團的工作也只是“口頭表揚”,到頭來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反而還會影響本職業務工作的質量與效果,真是費力不討好,應付差事就行了。有的團干部還存在著自卑、畏難情緒,覺得無職無權,沒有活動經費,全靠個人能力來維系,靠業余時間來張羅,難有作為。

二是工作思路不寬。有的團干部服務中心、參與中心的觀念還沒有真正樹立起來,還只停留在搞一些文體娛樂活動的淺層次上。自我欣賞意識較濃,圍繞中心、貼近中心、服務中心的大團建意識淡薄,工作按部就班,局限于經常性工作,內容單薄、方法老套,創新意識較差,工作長期沒有起色。

三是部分團干部工作上鉆研精神不夠。共青團工作涉及面廣、疑難問題多,要求團干部既要懂得團的基本知識、基本業務,又要具備一定的協調組織能力和文字、語言表達能力。然而,部分兼職團干部認為團的工作好做,不必投入太多精力就可以應付自如。部分團干部還缺乏上進心,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思想使團工作停滯不前。還有個別團干部思想過于重利,過于“市場經濟化”,缺乏正確的理想信念和對團工作的認識,致使對團工作熱情不高,鉆研不夠。

四是基層團組織負責人責任不明確。大多基層團委(特指鄉鎮)大多是一塊牌子、一張桌子、一張椅子、一枚章子和一個光桿司令(團委書記),其真正的身份是鄉鎮政府辦公室工作人員,日常工作就是服務于鄉鎮黨群政府部門及其它鄉鎮直部門。

五是覆蓋欠廣,農村基層團組織設置不盡人意。一方面松癱團支部整頓不利,出現“空窠”現象。由于農村青年、團員紛紛流向城鎮和企業,老團員離團,新團員發展跟不上,一些團支部沒有及時并撤,成為有支部無團員的“空窠”支部。另一方面新經濟組織團建存在空白點,出現“無窠”團員。隨著團員青年的流動,一些工作在小型私營企業的團員青年欲參加團的活動,卻找不到落腳處,成為沒有支部的“無窠”團員。例如于去年掛牌成立的街道辦事處就還未成立有團組織,共青團工作出現“空檔”。

六是一些黨委、政府對共青團工作重視不夠,黨建帶團建成效不顯著。一些地方黨組織在黨建帶團建的“帶”字上下的功夫不夠,平時聽取團組織的匯報少,指導作用不突出,在經費上對共青團的支持不夠,導致一些基層團組織由于經費不足而無法正常的開展活動。

七對青年鄉土人才的培養和指導力度不夠。一些團組織對本地青年鄉土人才(即青年星火帶頭人、青年農村經紀人、杰出青年農民、農村創業致富帶頭人等均屬青年鄉土人才)的情況不了解,培養和指導力度不夠,對他們在創業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不能及時的提供有效的幫助,導致農村青年鄉土人才匱乏。青年科技示范園的規模、影響力不夠,有的基層團組織為了應付上級的檢查,臨時找到一些種養基地掛牌應付,達不到輻射帶動示范作用。

四、開展基層團建工作的對策與思考

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理論上創新、在改革中發展、在實踐中探索,要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才能不斷地接受新事物,處理新矛盾,解決新問題,才能不斷地更新觀念。

第一,開展以“四開四先”為主要內容的作風建設活動,要進一步提高團干部整體素質,加強團組織自身建設。一是各級團組織要繼續發揮各級團校的教育職能,堅持落實團干部逐級培訓制度,把團干部培訓和創建“學習型、創新型、服務型”團組織有機結合起來,提高團干部的政治素質、文化素質和工作能力。二是進一步加強團干部的思想作風建設,幫助其樹立在共青團崗位上長期奉獻的志向,培養其服務青年、艱苦奮斗、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良好作風。三是要進一步做好后備團干部和團內骨干的選拔培養工作,為青年事業的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第二,堅持黨建帶團建。這是做好共青團工作的保證。黨是我們各項事業的領導核心,作為黨的助手和后備軍,作為國家政權的重要社會支柱,共青團的工作必須絕對地服從于黨的領導,這是團的性質所決定的。以黨建帶團建的內涵和運行方式為著力點,深入開展黨建帶團建的工作。黨建帶團建,根本在“建”,關鍵在“帶”。根本在“建”,就是黨、團組織都要首先把自身建設抓好。關鍵在“帶”,就是黨組織要切實履行好自己的政治責任,加強對團組織的領導,通過“六帶一優”指導和幫助團組織搞好團的建設,發揮團組織的應有作用。只有不斷加強和改善黨組織對共青團工作的領導,才能保證團工作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第三,要堅持服從、服務于黨委中心工作的指導思想,在*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中來考慮和設計共青團工作。一是要圍繞本部門、本單位的黨政中心任務開展團的工作。要從思想上定向、工作上定位,找準共青團工作與中心工作的結合點,支持和協助黨政部門完成本單位工作任務。二是要用工作實績作為考核團組織工作的重要標準和依據,切實防止和克服共青團與黨政業務工作兩層皮的現象。

第四,重組基層團組織,推進團建創新。創新團的基層組織設置方式,使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與青年群體結構和社會分布變化相適應,變“人隨組織走”為“組織隨人建”。第一,主動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以社區、行政村、企業、學校齊頭并進的工作思路,探索組織設置科學化,工作載體職能化,陣地建設多樣化,實現對農村基層團組織建設模式的創新。第二,固本強基,撤并聯建。“撤”是指在行政區劃調整撤鎮建辦(街道辦事處)中撤銷原*填團組織建制,建立街道團工委。“并”是按照區域聯原則,把人數少、活動開展困難的團組織與相鄰人數多、活動開展正常的團組織聯合,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增強了團工作的活力。“聯”是指采取村村聯建、村校聯建、村企聯建等形式重新調整團的基層組織設置。“建”是指在農村非公有制企業建立團組織,在城鎮建立健全社區團組織和各類社區青年工作委員會。從而促進農村基層團組織的整體建設。

第五,加強教育培訓,促進團的工作可持續發展。以提高素質、改進方法為重點,進一步強化基層團干部和團員青年的教育培訓。強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市場經濟、科技新知識以及實用操作技能的培訓,不斷提高團員青年和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質和帶領青年致富的能力。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構筑青年一代強大的精神支柱,提高團員青年的思想政治素質,增強貫徹執行黨基本路線的自覺性。大力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幫助青少年樹立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組織青年學科學、用科學,依靠科技創業致富,同時要加強民主法制教育,增強青年的民主法制觀念。

第六,爭取黨委、政府的支持。由于團組織是一個非效益單位,共青團的工作不會產生直接的經濟價值,相反在開展各項工作的過程中需要花費大量的物質、資金,這就需要得到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和支持才能把共青團工作做好。因此,基層團干部在配合黨委、政府工作的同時,要及時做好與各相關部門領導的匯報、溝通工作,提出好的建議和意見,爭取各級、各部門的支持,有了物質及資金上的保證,共青團工作才能開展得有聲有色。

第七,牢固樹立在服務社會中獲取資源的思想,進一步優化農村基層團組織的工作資源配置環境。建立起服務青年的“農村青年中心”,集信息服務、培訓、醫療、就業等多方面為一體的青年綜合服務網絡,對團組織整合社會資源,優化資源配置起到很好的推進作用。建立健全當地青年鄉土人才檔案和青年鄉土人才庫,通過實施“農村青年誠信創業工程”,對農村創業青年提供資金和技術上的扶持,并進行跟蹤服務,為他們解決創業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難。同時,要加大青年科技示范園的創建力度,充分發揮其輻射力度,帶領農村團員青年增收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