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培訓的思考
時間:2022-06-27 11:42:00
導語:農業科技培訓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鎮干部掌握農業科技知識水平的高低,對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快農村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如何搞好鄉鎮干部的農業科技培訓工作,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多年來,縣(市)干部教育培訓部門對鄉鎮干部的培訓工作,存在著重政治、法律教育,輕農業科技知識教育培訓的問題,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對鄉鎮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本身的不平衡發展,又不利于建立一支能“政”又能“科”的鄉鎮干部隊伍目標的實現。當前,鄉鎮干部自身的技能與我們進行的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不相適應,很有必要加強對鄉鎮干部進行農業科技教育培訓。筆者就如何搞好鄉鎮干部進行農業科技教育培訓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鄉鎮干部培訓中存在的問題。
1、“調”與“訓”協作機制不夠協調。目前,干部教育培訓工作,“調”與“訓”分離現象比較突出。調學由組織人事部門負責;培訓由黨校和相關部門負責。調學的一方,往往一“調”了之,缺少與“訓”方的溝通與交流,缺少對培訓工作及學員參訓情況的跟蹤監督。培訓的一方對培訓對象的確定、培訓內容的安排都因缺少對鄉鎮干部學習能力的了解,難以因材施教。
2、調訓干部“重頭”“輕尾”的現象依然存在。調訓正職領導干部的多,副職領導干部的少,一般干部難以參加培訓,而且調訓干部參加教育培訓的時間短,內容單調。鄉鎮一般干部多年來都忙于下村抓中心工作,應付各種檢查。鄉鎮干部的工作主要面向農村,渴望參加農業科技知識教育培訓,取得農業科技‘綠色證書’,掌握1-2門農業科技技能,指導農民調整產業結構,但多年來難以昐到。
3、激勵約束機制不健全。組織人事部門以往沒有將鄉鎮干部參加農業科技教育培訓的表現,列為干部考核的重要內容,作為干部任免的重要依據。對不參加培訓或培訓期間學習馬虎的干部沒有具體要求,此外,“述學,評學,考學”制度沒有建立,以致造成“學與不學”一個樣,“學好學壞一個樣”的問題長期以來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
4、沒有以鄉鎮干部的需求為導向,科學設置教育培訓內容。培訓單位往往是先定下主題,設置好培訓內容,然后安排學員來培訓的以“我”為主的培訓方式,在這種方式下,是先有“內容”,后有需求,造成供需脫節。辦學單位提供的內容,學員不一定需要,學員想學或急需掌握的東西,“內容”中又沒有。目前,引導農民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農村經濟,鄉鎮干部缺乏的是農業科技知識。如再不對他們進行農業科技知識教育培訓,我們鄉鎮干部將變成外行“瞎導”農民調整產業結構。
5、教育培訓的方式方法陳舊。在培訓中,不分層次,不分重點,搞一刀切,采取“封閉式”教學,把課堂、書本與社會實踐相脫節。“填鴨式”、“滿堂灌”,教員講什么,學員聽什么,教學沒有感染力和吸引力,造成學員被動學習。如鄉鎮干部培訓班,偶爾安排有種養技術課,由授課人從理論到理論“滿堂灌”,缺乏感性認識,上課學員聽到的理論知識,下課后理論知識也隨教員走了。
6、缺乏嚴格教育培訓的管理機制。一是沒有建立嚴格的管理制度;二是學習情況通報、反饋制度、建立干部教育培訓檔案等制度不健全。往往辦班形式采用三段式,即開班典禮領導講話,辦班中間教員授課,辦班結束領導總結講話,雖然辦班有始有終,但收到的效果甚微。
7、教員教學水平差異大,干部教育培訓資源配置單一,培訓部門內部沒有建立起激勵機制。黨校科研經費拮據,掌握一手材料少,教員授課理論難以實際相吻合,理論性的東西多,使學員聽課感到枯燥無味,外請有關單位領導或專業技術人員授課,實踐與理論又相脫節,使學員聽起來好象是布置工作提要求。
8、教學評估制度不健全。培訓計劃、培訓內容、培訓方式、培訓資師、培訓效果沒有評估可行性,以致辦班都是走老路,次次辦班一個樣,學員意見較大。
9、培訓資金投入機制不健全。培訓干部經費等、靠、要的思想較為嚴重,即財政撥有培訓干部經費就辦班,財政沒撥給培訓經費就不辦班。
二、對鄉鎮干部進行農業科技培訓的對策與建議
1、建立“調”與“訓”協作機制。調學由組織人事部門負責,培訓由黨校或農業、畜牧和水果等部門負責。“調”方與“訓”方在縣(市)干訓領導小組的領導下,理順部門關系,明確責任分工,同時注意加強交流,雙方互通情況,有可能的情況下,要讓“訓”方參與培訓過程的跟蹤管理。
2、建立鄉鎮干部農業科技知識的“標準確認”。干部培訓部門首先要做到心里有數,要根據鄉鎮政府干部隊伍實際,制訂出各類干部掌握農業科技技能的標準。這樣,既可以為干部培訓部門的工作提供明確的目標,做到有的放矢,又可以讓培訓的對象認清自己和“標準”之間的差距,增強學習農業科技知識的壓力。
3、完善培訓資金投入機制。解決鄉鎮干部科技培訓資金不足的關鍵是干部培訓投資分攤機制。即財政出大頭,送培鄉鎮出小頭,或者大膽償試誰參加培訓誰解決培訓經費問題,逐步形成多頭化投資格局,以便減少區財政投資培訓鄉鎮干部壓力。
4、建立激勵約束機制。組織人事部門要將鄉鎮干部參加農業科技培訓的表現,列為干部考核的重要內容,也作為任免鄉鎮干部的重要依據。對那些不服從安排,不參加培訓或培訓期間學習馬虎成績不合格的干部,一律不予重用。對培訓期間學習積極、成績優秀的干部,在評先、晉級、晉職要給予優先。這樣解決了“學與不學一個樣”,“學好學壞一個樣”的問題,就可以真正使“要我學”變成“我要學”的風氣逐步形成。
5、以鄉鎮干部的需求為導向,科學設置培訓的內容。培訓班在辦班前,要先深入細致地調查研究,了解清楚,不同的班次,不同的培訓對象,他們最想學的是什么,最缺的是什么,然后以學員需求為導向,設置相應的農業科技培訓內容,做到缺什么農業科技知識,就備什么農業科技知識課。找準了“供”與“需”的結合點,培訓內容設置的針對性與實用性就會提高,就會受到鄉鎮干部的歡迎,掌握必需的農業科技知識,鄉鎮干部在指導農民調整農業產業的實踐過程中得心應手,深受廣大農民的歡迎,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6、改進教育培訓的方式和方法,突出培訓對象的主體地位。在培訓中變“封閉式”為“開放式”教學,把課堂書本、社會實踐結合起來,盡量避免“填鴨式”滿堂灌,把“教員講什么,學員聽什么”變成“學員學什么,教員就講什么”,也可以采取“問答式”教學方式。同時注意走出教室與實踐相結合,增加學員感性認識。這樣,可以提高教學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學員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使學員學習和掌握必需的科技知識,為農村調整產業結構作出應有的貢獻。
7、嚴格教育培訓管理。一是建立嚴格細致的規章制度,二是建立干部教育培訓檔案,三是落實有又“專”又“精”管理隊伍,這樣才能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8、合理選配教員,努力提高師資水平。改革干部教育培訓資源配置的單一模式,合理引入競爭機制。一是按需選配培訓師資,打破教室內外或黨校內外的界限,聘請適合的人選授課。二是擴大兼職老師隊伍。黨校或行政學校的干部培訓與普通高等院校的學歷教育,有一定的共同之處,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共同之處,實現資源共享,如聘請普通高等院校的學者教授作兼職教師,同樣,也可根據干部教育的特點,請一些分管農、林、牧、漁部門的行政領導或有豐富理論和實踐經驗的專家為鄉鎮干部農業科技培訓班學員授課。
9、建立教學評估制度。教學評估是保證干部教育培訓質量的重要基礎。它有利于及時發現并改正培訓工作中的不足,確保培訓工作向規范化方向不斷發展,評估工作可以從五個方面來進行:第一,評估計劃,重在評價計劃的可行性與合理性;第二,評估培訓內容,重在評價內容是否重點突出、有針對性;第三,評估培訓方式,看培訓方式是否切合不同學員、不同班次的實際,是否與一定的內容相吻合;第四,評估培訓師資,看安排的師資是否能勝任教學工作;第五,評估培訓效果,可以采用學員座談、發放問卷評議的方式,了解培訓對象對培訓工作的認可程度,對培訓內容接受與掌握的程度,培訓單位對評估過程中發現的問題要及時進行整改,以確保培訓效果。
加強對鄉鎮干部進行農業科技知識培訓,對促進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鄉鎮干部農業科技知識的提高,不僅是鄉鎮干部在農村農民中的單個形象問題,也不僅關系到鄉鎮政府在農村中的局部形象問題,而關系到黨和國家路線、方針、政策能否在農村順利執行,關系到我國早日步入全面小康社會的大問題。干部培訓部門和相關部門,務必把加強對鄉鎮干部進行農業科技知識培訓工作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抓緊抓好。只有這樣,才能建立一支能“政”又能“科”的鄉鎮干部隊伍,順應時代的要求。只要各級黨委、政府各相關部門加強對鄉鎮干部進行農業科技培訓的領導,形成合力,做到統一目標、統一布置,統一檢查,統一落實,就一定能把鄉鎮干部的農業科技培訓工作推向一個新的臺階。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