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區域經濟發展與布局的思考
時間:2022-07-18 09:02:00
導語:震后區域經濟發展與布局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核心提示
基于區域經濟發展理論,地震之后,四川區域經濟發展與空間布局戰略調整,應該突出“鞏固一核、培育多極,兩帶優先發展,兩區可持續發展”的空間結構優化布局。“一核”即以成都這個西部特大中心城市為核心的大都市經濟區;“兩帶”即成德綿樂交通經濟帶和長江上游經濟帶;“兩區”即川西北生態經濟區和攀西資源經濟區;“多極”即分布于兩帶之間的具有綜合交通樞紐功能或與成都、重慶經濟區毗鄰的具有“門戶”地位的多個區域經濟增長極。
按照四川省“十一五”規劃,我省將根據地理區位、資源條件和發展潛力打造成都、川南、攀西、川東北、川西北五大經濟區,推進四川經濟整體協調發展。但“5·12”汶川特大地震對五大經濟區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這迫使我們要重新審視和調整區域經濟發展與空間布局戰略。
調整區域經濟發展與空間布局戰略的原則
以點軸開發為基礎,點線面結合。區域經濟理論與實踐表明,由于區域間存在著發展條件的差異,在現實中區域經濟發展往往采用的是有重點、有差異的非均衡發展模式。區域空間布局并不簡單以地理位置上的接近和產業的趨同為依據,而是要找到形成區域發展的增長極和實現其集聚和擴散效應的軸線,比如依托較發達的公路、鐵路、水運等交通基礎設施和資源要素稟賦等。增長極理論、點軸理論是我們進行空間布局的主要理論依據。
充分尊重自然規律。歷史上我省發生的地震主要集中在8個地震帶(區)。這些地震帶主要集中在攀西和川西經濟區,生態較為脆弱,地質災害頻繁,且多為山區與高原。這些地區發展經濟的基礎條件較差,應該主要突出其生態屏障建設與保護而不是經濟功能。
納入國家整體發展戰略。四川作為西部大省,不管是在西部大開發戰略中還是在國家經濟發展主體功能區的規劃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盡管四川經濟遭受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的重創,但在黨中央、國務院和全國人民的幫助和支持下,其在國家整體經濟發展戰略中的地位絲毫沒有動搖;四川經濟發展基礎和建設西部綜合交通樞紐與西部經濟發展高地的戰略目標依然沒有動搖。
充分考慮四川各地社會經濟發展條件。
成德綿等一些重災區雖然在地震中損失慘重,但其已經形成的產業、人才等優勢為這些地區經濟恢復重建和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長江上游經濟帶的內江、宜賓、自貢、瀘州去年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在兩位數以上,經濟發展后發優勢明顯。成德綿樂交通經濟帶和長江上游經濟帶基礎條件較好,必將成為川渝經濟區未來發展的重要引擎。
成德綿樂交通經濟帶。成德綿樂交通經濟是典型的點—軸經濟帶,貫穿綿陽市、德陽市、成都市、眉山市、樂山市等增長極,這些增長極不僅要在災后重建中發揮物資集散等節點功能,還應該發揮其集聚效應和擴散效應,帶動周邊區域的重建和發展。成德綿高速公路(含復線)、成樂高速公路和即將建設的綿成樂城際快速鐵路等交通軸線所創造的良好空間可達性,一方面可在災后重建過程中擔任運輸大量建材及能源等物資的功能,另一方面,在長遠的發展中可吸引沿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線狀流動,形成沿交通經濟帶的產業聚集,實現經濟帶上交通與產業、城市與鄉村的統籌發展。
長江上游經濟帶。長江上游經濟帶處于川、滇、黔、渝四省市交界接合部,且受地震災害影響較小,其戰略性地理區位和交通區位優勢明顯。隨著成渝之間的高速公路、高速鐵路、長江黃金水道整治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的不斷完成,宜賓、自貢、內江、瀘州經濟發展的空間優勢會不斷凸顯。經濟帶內瀘州、宜賓、自貢、內江的區域經濟集聚和輻射功能將不斷加強,依托已形成的水、陸、空綜合立體交通運輸網絡體系,形成北沿成渝間的主要交通軸線與成德綿樂交通經濟帶相聯系,東沿長江與重慶、湖北、江蘇、上海相連,南與云南、貴州及廣大的“泛珠三角”經濟圈相融合的經濟發展格局,提升整個長江上游經濟帶的綜合競爭力。
遂寧、南充、達州等增長極。位于成德綿樂交通經濟帶和長江上游經濟帶之間或與成都、重慶經濟區毗鄰的遂寧、南充、達州、資陽、廣安等也是四川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其經濟發展條件較好,交通樞紐地位突出。這三大增長極的發展對川中和川東北的其他區域發展能起到輻射和帶動作用,同樣也是連接成渝經濟區的重要樞紐城市。
攀西資源經濟區和川西北生態經濟區。
攀西資源經濟區和川西生態經濟區在此次“5·12”地震中受到了一定影響,且這些區域生態比較脆弱,地質災害潛伏,宜發展旨在保護當地自然生態環境的三次產業。兩大地區可發揮其資源富集優勢,大力推進水電資源與礦產資源本土化開發進程,加快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旅游業、民族文化產業等優勢產業,同時注意環境保護和生態經濟建設,做到經濟效益與環境保護雙贏發展。
- 上一篇:消風三子湯治療蕁麻疹論文
- 下一篇:糖尿病中醫藥治療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