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資價格上漲的調研報告

時間:2022-07-22 05:33:00

導語:農資價格上漲的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資價格上漲的調研報告

今年春節剛過,農資市場一遍繁忙,大批的特殊用戶----農民紛至沓來,有的聚集在農資攤前討價還價,有的走東街跑西城,四處打聽農資產品的最低價格,反正為的是一個目的----購買到價格合理,質量保證的春耕農資商品,為弄清我區農民為什么這樣關注、關心農資價格?筆者近日走訪了××××××等六個鄉鎮的部分農資商品經營商和80多位農民朋友,從整體情況來看,農資價格上漲給糧食生產、農業增效帶來了不少的負面影響,現綜述如下:

一、農資價格上漲情況綜述

1、化肥

尿素:40公斤裝,2007年價格74元/袋,2008年3月25日,××區部分農資經銷商已漲至85元/袋,平均每袋上漲了11元,漲幅達14.86%。磷肥:25公斤裝,2007年價格12.5---13.5元/袋,2008年3月25日多數商販已漲至18.0---18.5元/袋,平均每袋上漲了5.25元,漲幅達34.55%。復合肥:25公斤裝,2007年價格29.5---30.0元/袋,2008年3月25日多數商販已漲至38.0---40.0元/袋,平均每袋上漲了9.25元,漲幅達31.1%。

2、農膜

農資市場中等質量的農膜綜合價格:2007年價格12.5---13.0元/公斤,2008年3月25止,多數經營商販已漲至15.0---15.5元,平均每公斤上漲了2.5元,漲幅達19.6%。

3、農藥

殺菌劑類:10克袋裝綜合價格價格:2007年價格1.3—1.5元/袋,2008年價格普遍漲到1.8—2.2元/袋,平均每袋上漲0.6元/袋,漲幅達42.85%;二兩瓶裝綜合價格價格:2007年價格2.6—2.8元/瓶,2008年價格普遍漲到3.0—3.5元/瓶,平均上漲0.55元/瓶,漲幅達20.37%;300克瓶裝綜合價格價格:2007年價格7.0—8.0元/瓶,2008年價格普遍漲到9.0—10.0元/瓶,平均上漲2.0元/瓶,漲幅達26.67%。殺蟲劑類:10克袋裝綜合價格價格:2007年價格1.2—1.4元/袋,2008年價格普遍漲到1.8—2.0元/袋,平均上漲0.6元/袋,漲幅達42.85%;二兩瓶裝綜合價格價格:2007年價格2.4—2.6元/瓶,2008年價格普遍漲到3.0—3.2元/瓶,平均上漲0.6元/瓶,漲幅達24%;300克瓶裝綜合價格價格:2007年價格6.5—7.5元/瓶,2008年價格普遍漲到8.5—9.5元/瓶,平均上漲2.0元/袋,漲幅達26.67%。

除草劑類:10克袋裝綜合價格價格:2007年價格1.0—2.0元/袋,2008年價格普遍漲到1.8—2.5元/袋,平均上漲0.65元/袋,漲幅達43.33%;二兩瓶裝綜合價格價格:2007年價格7.0—8.0元/瓶,2008年價格普遍漲到8.5—10.0元/瓶,平均上漲1.75元/瓶,漲幅達23.33%。

4、農作物種子

雜交水稻種子:崗優系列品種2007年價格24---26元/公斤,2008年價格一般在18---24元/公斤,普遍降低了3---4元/公斤,降幅達16%;優質稻系列品種2007年價格28---30元/公斤,2008年一般在24----28元/公斤,普查降低了3元/公斤,降幅達10.34%。雜交玉米種子:普通雜交玉米品種2007年價格18---24元/公斤,2008年價格一般在13---18元/公斤,普遍降低了5.5元/公斤,降幅達26.19%;特別優秀的高產玉米品種2007年價格22---26元/公斤,2008年一般在20----22元/公斤,普查降低了3元/公斤,降幅達10.34%;但個別品種在個別鄉鎮由于人為操作,零售價格仍然較高。

二、農資價格上漲的原因分析

從上述四類農資價格上漲情況分析中,不難看出,漲幅高低順序依次排列是:化肥、農藥、農膜,農作物種子不但沒漲反而有所下降,究其價格上漲的原因有:一是成本的增加。從2007年四季度開始,化肥、農藥受原料供應偏緊,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增加等因素的推動,一路上揚,尤其是煤炭、石油等原材料價格的大幅上漲,迫使農資產品生產廠家不斷提高了生產成本。二是冰凍雨雪天氣的影響,導致部分生產廠家停電停產,據相關報道,西南地區的肥料生產企業因雨雪冰凍天氣的影響減產200多萬噸,貴州磷肥廠減產達50多萬噸。三是運輸費用的上漲。由于國際石油價格的上漲,造成汽油價格的不同程度的上漲,繼而造成國內交通運輸成本的增加,運費上漲,據調查了解,國內運輸市場運價上漲2元/噸•100公里。四是國家實行緊縮政策、宏觀調控政策、環境保護政策等綜合政策措施,資源配制受限等綜合因素的作用,農資生產廠家擴大生產規模受限較多。

據筆者調查獲悉:此輪農資價格上漲中,農資經營商所得利益并不明顯,筆者在四個農業鄉鎮調查時,部分農資經營企業主介紹說:由于此輪漲價,是由于農資市場供應偏緊、運輸費用增加造成的,農資市場競爭激烈,經營商家既得利潤較2007年反而下降了,如磷肥,2007年進價0.46元/公斤,銷價是0.52元/公斤,毛利率13%;2008年進價0.68元/公斤,銷價0.72-0.75元,毛利率僅為5.9%,故此輪農資漲價與經營環節關系不大。

三、農資價格上漲對糧食生產增產增效的直接影響

1、糧油生產成本中農資、活勞動成本不斷增加,直接導致農民糧油生產畝收益逐年降低。

筆者在調查過程中與白塘街道吉南村村民毛成生同志以種植1畝水稻的成本算了一筆帳:具體如下所示:

⑴種子成本降低7元/畝

2007年購買的是金優527,價格為30.0元/公斤,2008年購買的是ii優602,價格為23.0元/公斤,畝種子成本降低了7.0元。

⑵育秧農資成本增加14元/畝

2007年0.1畝秧田肥料費用、農膜、農藥共38.0元(不含人工勞動費用),2008年0.1畝秧田肥料費用、農膜、農藥共52.0元(不含人工勞動費用),增加了14.0元;

⑶大田農資成本共增加14元畝

①肥料費用:2007年與2008年底肥品種用量均完全相同,用復合肥1包,2007年購價是30元/包,2008年則為40元/包;

②農藥費用:插秧前用除草劑1瓶,2007年7.50元/瓶,2008年購買價9.50元/瓶,同樣殺蟲一次(防螟蟲),殺菌一次(防稻瘟病),2007年購買的是300克瓶裝蟲死三分鐘,價格為7.50元/瓶,70ml瓶裝稻瘟靈,價格為3.5元/瓶,2008年用同樣兩種農藥,購買價格分別是8.5、4.5元/瓶,增加了4元/畝。

以上三項農資成本總支出,2007年為109元/畝,2008年則為168.5元/畝,畝增加農資成本59.5元。

⑷農活勞動成本畝增加支出120元,漲幅達32.9%。

犁田整田費用:租牛犁田,2007年價格65元—70元/畝,2008年漲到90—100元/畝,增加25—30元/畝;②鏟背坎、搭田坎共計1.5個工,2007年工價為20元/日,計30元/畝,2008年工價漲至35—40元,計52.5—60元/畝;③栽秧子1個工,2007年工價為20元/日,計20元/畝,2008年則要35—40元/畝;④殺蟲、施肥、田間管理三項計0.5個工,2007年計10-15元/畝,2008年則要20—25元/畝;⑤搭谷子,人工和機收綜合價格算:2007年100—120元,2008年則升至140—180元/畝(主要增加部分是人工搭谷費用,機收費用呈逐年減少趨勢);⑥運、曬谷子0.5個工,2007年計10-15元/畝,2008年則要20—25元/畝;⑦生活費用:2007年,按25元/人•天計算,總額為125元/畝,2008年,按30元/人•天計算,總額為150元/畝。

綜上所述,農民種植1畝稻田總支出均在636—650元之間,因農資、工價上漲原因,農民需增加支出142—156元,漲幅達28.98—32.12%。以現行糧油市場稻谷價格1.8元/公斤稻谷平均產量按550公斤/畝計算,農民種植1畝水稻毛收益為990元,扣除生產成本636元—650元后,農民種植水稻畝收益僅為354—340,日收益2.26—2.36元,就更低了,農民辛苦幾個月下來,與外出務工的農民比較收益的確是太少了,難怪得農民不愿多種多收了啊!!!

2、糧油生產成本中農資、活勞動成本不斷增加,直接致使農民選擇成本低的種植品種,造成糧油種植面積逐漸減少。

筆者在興橋鎮東塘村7組調查發現:由于糧油生產成本上升,導致該組不少農戶調整種植結構,將部分偏遠的良田良地改種松樹、栽竹子等植物,不再種植糧油作物,還有部分農戶由于糧油生產成本增加較快等原因,將部分良田良土一年三季熟改為了一年一熟,糧油作物種植面積逐漸減少的現象是特別嚴重的,如果不及時采取措施,再過幾年,是必會造成國家糧油食品安全。

四、提高糧油生產種植效益建議

此輪農資價格、勞動力價格的上漲,有市場經濟條件下人為不可左右的因素,只有實行多渠道消化。筆者以為應采取以下政策措施加以糾正,使之持續健康穩定發展,切實保障市場供給,滿足社會不同需求、確保糧油市場安全與穩定是第一任務。

一是積極宣傳、不折不扣地保證國家、省(市)惠農政策的完全落實兌現,讓從事糧油生產的農民真正得到國家的實惠。特別是加大對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以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糧食作物、油料作物生產綜合補貼政策、農民購置農機具補貼政策、重大疫情防治補貼政策、生豬補貼政策、新型農民培訓、職業農民培訓、陽光培訓等系列惠農政策的宣傳力度,以穩定民心、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切實強化項目實施過程中的監督與管理,注重實效。

二是積極推行科學種田,讓廣大農民從科學技術中受益。區農業部門在春耕時節,要多組織科技干部深入鄉鎮、村組、農戶庭院,利用一切條件、不分場所的、不分形式地搞好農民技術培訓,特別是職業農民技術培訓,逐漸引導農民革除傳統種植習慣,逐步接受科學種田新技術、新方式、新的組織形式,當前著重于選種、育苗、栽秧、施肥、殺蟲、治病、管水等各環節指導農民、幫助農民,穩定糧油播種面積,提高糧油單位產量,實現糧油效益。

三是采取積極有效的政策措施,促進糧油生產規模種植,讓種糧油農民從退和進中雙雙受益。規模種植就是將有限的土地資源向種田能手集中,只有這樣,才能有效降低糧油生產成本、才能激發農民從事糧油生產熱情與積極性、才能確保從事糧油生產的農民有一個穩定的收益、才能增強農業特別是糧油生產效益的提高、才能逐漸改變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國家應及時出臺相關的農村承包耕地合理流轉政策,建立土地流轉機構與機制,切實強化農村承包耕地依法流轉工作的領導與管理,引導更多的農戶,將承包耕地流轉給大戶,讓流進流出的農民雙雙受益。

四強化現代耕作機具的創新與改革,特別是推廣運用力度,讓從事糧油生產的農民真正在減輕勞動強度方面受益。綜上分析中不難看出,糧油生產成本的抬高,一定程度上還是因為機械化程度不高,勞動力價格的大幅增加因素的影響而致,有效降低活勞動、減輕從事糧油生產農民的勞動強度的方法就是要提高機械化水平,建議國家重點扶持耕犁、栽插、收割三個環節上所運用的機具創新與研發,特別注重便、輕、易機具。

五是確保農業一線勞動力需求基礎上,積極引導農村勞動力合理合法轉移就業,減少農村、農業人口壓力。中國13億人口,9億在農村的情況得到了有效改善,部分地方政府強化了農村勞動力轉移而忽視了職業農民的培養、培訓,致使個別地方個別村組農業生產一線勞動力困乏現象在局面村組相當嚴重,導致耕地撂荒、糧油播種面積嚴重減少、牲畜飼養逐年遞減,糧油產量逐年遞減,建議國家出臺相關的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