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勞務經濟調研報告
時間:2022-07-24 04:23:00
導語:縣勞務經濟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認真貫徹落實全縣促進農民增收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提升勞務經濟質量和水平,切實增加農民收入*月初,縣人勞局和縣創業辦結合全縣農民增收5年規劃和3年行動計劃編制工作,抽組專門力量,在15個鄉鎮認真開展了農村勞動力資源暨勞務經濟發展情況調查,在此基地上進行了認真評估分析,提出了今后勞務經濟發展的建議。
一、勞動力資源和勞務經濟發展現狀
(一)勞動力資源基本情況
石泉縣轄15個鄉(鎮)202個行政村,全縣總人口為18.3萬人,其中農村人口15.29萬人。本次調查統計:全縣有農村勞動力82253人。其中:男性49408人,占總數60%;女性32845人,占農村人口總數40%。從調查統計的勞動力資源構成看:
1、年齡結構:16—25歲19734人,26-45歲43364人,46-60歲(女46—50歲)19155人,分別占勞動力總數的24%、53%、23%。
2、文化結構:大專及以上文化564人,中專技校1160人,高中文化4865人,初中及以下文化75664人,分別占總數的0.6%、1.4%、6%、92%。
3、就業結構:全縣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為31755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38.6%;外出務工39361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47.85%;本縣從事非農生產(含本縣轉移就業人員)7088人,占8.62%;未就業(包括在校學生)4049人,占4.93%。
4、就業技能和就業意愿情況:根據調查資料,4493人具備專業職業技能,占勞動力總數5.5%;未參加過專業技能培訓77760人,占總數94.5%;3315人對提高勞動技能有明確專業意向,占勞動力總數4%。全縣還有2006人農村勞動力在理論上有可能向二、三產業轉移,也是本縣目前可輸出的富余勞動力。
(二)勞動力轉移輸出情況
1、轉移勞動力性別、文化分布:全縣農村勞動力共轉移45193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55%。縣內轉移5832人,縣外輸出轉移39361人,其中:男性24863人,女性14498人,分別占縣外輸出總數的63%和37%??h外輸出轉移中,初中及以下文化34821人,高中及以上文化4540人,分別占縣外轉移總數的88%、12%。
2、轉移輸出去向和地區分布:從輸出的流向上看,外出務工人員主要分布在華北、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區。分別為:省內輸出8285人,省外輸出31035人,境外輸出41人,分別占輸出總數的21.1%、78.8%、0.1%。輸出地域為:長江三角洲7092人,珠江三角洲8564人,華北區10843人,西北區7528人,東北區1386人,西南區1973人,其它1975人,分別占輸出勞動力總數的18.1%、21.8%、27.5%、19.1%、3.5%、5%、5%。
3、輸出行業分布:從事建筑業3978人,采掘業11796人,餐飲及社會服務業9617人,工業9285人,商貿流通業3090人,其它行業1595人。占總數10.2%、30%、24.4%、23.6%、7.9%、4.1%。
4、務工人員接受職業技能培訓情況:在外出務工人員中,受過職業技能培訓者3879人,占9.9%,其中,獲得培訓等級證書人數1314人,初級1160人,中高級237人。
二、勞務經濟發展情況分析
從調查統計的狀況看,我縣勞務經濟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一)勞務收入成為農民的主要收入。據統計,全縣外出的勞動力中,務工者工資收入年平均達到9165元。2008年,縣外勞務人員9個月創收2.7億元,全年創收3.6億元,全縣農民人均增加現金收入1646元,占2008年預計農民人均純收入2700元的61%。
(二)青壯年勞動力轉移就業趨勢明顯。調查數據顯示,16-45歲的青壯年勞動力比例占到了76.7%。在勞務輸出人員中,這部分勞動力也是勞動力轉移輸出的主流。這說明青年人就業觀念轉變快,向城鎮轉移就業的愿望比較強烈。
(三)外出務工人員趨于穩定,長期的多,短期的少。全縣外出務工1年以上為24742人,務工6—12個月的為9946人,務工6個月以內為4583人。分別占外出務工總數的62.8%、25.3%和11.9%。
(四)轉移區域相對集中。從輸出的流向上看,21%的勞動力實現省內轉移,省外轉移占79%。外出務工人員主要分布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華北和西北區等地區。占外出轉移農民工的86%,占14%散布在西南、東北區及其他省區。
(五)整體文化素質較低,轉移就業半徑小。全縣農村勞動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的只占8%,92%農村勞動力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從勞務輸出人員情況看,高中及以上的4540人,初中及以下文化的34821人,高中以上文化勞務輸出轉移率達69%,初中及以下文化轉移輸出率僅為46%??梢娢幕刭|越高就業空間越大。
(六)勞動技能低,勞動力轉移偏向就業層次低的崗位。農村勞動力技能單一,接受過技能培訓人數少,外出轉移主要集中于采掘業、工業、餐飲及社會服務業,簡單體力勞動仍是我縣外出農民工求職的主流。其中共有15774人在建筑業、采掘業等職業中從事勞動技能低、勞動強度大、危險性高行業,占到了勞務輸出總數的40%。這說明勞動技能影響就業意向和就業層次。
三、今后勞務經濟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完善目標責任體系,切實加強對勞務經濟工作的領導。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應充分認識發展勞務經濟對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作用,加強對勞務經濟工作的領導,樹立勞務經營理念,把擴大勞務輸出規模,提升勞務經濟的質量和效益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納入工作目標考核體系,作為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定期進行督促檢查,切實把勞務經濟做活、做大做強,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
(二)科學合理確定勞務經濟發展規模。在制定本縣勞務經濟發展五年規劃和三年行動計劃編制工作中,建議根據本次調查的主要基礎數據,科學合理確定勞務經濟發展規模。據測算,本縣農村勞務經濟發展的最大空間為5.3萬人,現已轉移勞動力45193人,其中縣外轉移39361人,發展空間有限,必須堅持數量穩定中略有增長,以技能培訓帶動質量穩步提升。建議發展規劃中勞務輸出人數以39361人為基數,每年增長1000人左右,到2012年達到45000人。
(三)著眼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加強技能培訓。這是優化勞動力資源配置、提升勞務經濟質量和效益的關鍵所在。有關資料顯示:全國50%的崗位要求熟練工,40%的崗位要求中、高級技能,本縣新上企業的招工,也已顯示出老板對熟練工的渴求。要制定和完善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長遠規劃,根據市場經濟需求變化,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全縣各類教育培訓資源,完善健全培訓基地。要改進培訓方式、指導方法,建立培訓責任機制和經費投入機制以及工作評估考核機制。特別是政府投入資金開展的減免費培訓,只要有能力、有愿望組織開展培訓的機構,都可以承擔培訓任務,政府的主要職責是制定政策措施、逐步加大資金投入、嚴格考核兌現、加大監管力度。培訓形式堅持以政府購買培訓成果的基礎上,在具體操作上應實現多樣化,可以通過考核培訓后就業再就業率,直接兌現資金;可以預先撥付部分資金扶持培訓機構來開展培訓;也可以學習先進地方的經驗,對需要培訓的對象發放“定額培訓券”,勞動者自主選擇培訓機構,培訓機構拿“定額培訓券”兌現資金。通過以上措施,壯大技能培訓和職業指導力量,建立完善以市場為導向,與產業結構相適應,與就業緊密結合的多形式、多層次的職業技能培訓體系。
(四)積極推進縣域經濟發展,促進勞動力就近轉移。按照兼業性轉移與分業性轉移并舉的要求,一是大力發展農業主導產業,提高農業綜合開發能力,實現農村勞動力充分就業。二是進一步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促進人口和產業向城鎮轉移,帶動各類服務業發展。三是狠抓招商引資工作,實現農村勞動力就近轉移。實踐表明,本縣引資企業吸納了眾多農村勞動力本地轉移就業。同時,著眼地方經濟發展,努力推動和實現外出人員返鄉創業。要進一步制定完善促進就業的優惠政策,大力支持投資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給予返鄉創業者以更多“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和支持,形成鏈條經濟,拉動二、三產業快速發展,提供更多就業崗位。這無疑是本縣經濟長期發展的潛在資源。
- 上一篇:五愛教育注意四結合論文
- 下一篇:學生自覺行為習慣的養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