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財政預算執行調研報告

時間:2022-07-26 08:37:00

導語:市財政預算執行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財政預算執行調研報告

按照市人大常委會工作安排,圍繞我市上半年財政預算執行情況,7月29日至30日,市人大財經委邀請部分常委會委員,在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的帶領下,先后聽取了市發改委、財政局、工業辦、農業局、統計局的工作匯報,并深入*縣、*縣進行了為期兩天的調查研究。

通過調研我們認為,2008年上半年,全市各級財稅部門堅持科學發展觀,認真落實市五屆人大五次會議的各項決議,大力組織財政收入,嚴格收支管理,不斷深化改革,強化監督檢查,認真落實各項財政政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財政收入大幅增長,重點支出得到保障,公共財政對經濟社會的支撐力度和保障作用明顯增強,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和依法理財水平不斷提高。我們認為,上半年,全市財政收支預算執行情況總體是好的。截止6月底,全市財政總收入完成31.7億元,占年度預算的63.4%,較上年同期增長30.6%,增收6.7億元。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2.6億元,占預算(18.5億元)的68%,較上年同期增長32.5%,增收3.1億元;市本級收入完成5.5億元,占預算的65.8%,同比增長31.8%,增收1.3億元。財政收入提前一個多月實現了時間、任務“雙過半”,開創了10年來財政收入的最好水平。

上半年,全市財政一般預算支出完成27.9億元,占預算的53.7%,較上年同期增長38.4%,增支7.7億元。其中,市本級一般預算支出完成5.3億元,占預算的52.7%,較上年同期增長41.9%,增支1.6億元。

一、上半年財政預算執行情況的主要特點

(一)財政與經濟協調發展,財政收入穩定增長。上半年,全市主要經濟指標的增幅均有所加快,增速在全省位次比去年同期普遍前移,大部分指標增速位居全省中前列,經濟的健康運行促進了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同時各級財稅部門堅持依法治稅,加強重點行業征管力度,大力清繳欠稅,堵塞收入漏洞,做到了應收盡收,確保了財政和經濟的協調發展,全市財政收入在去年高增幅的基礎上,繼續保持了較快增長。

(二)收入結構不斷優化,財政收入質量進一步提高。上半年,財政收入較上年增長32.5%,主要得益于稅收收入。全市稅收收入完成9.3億元,增長37.1%,稅收收入占財政收入比重,由上年的63.7%提高到今年的73.7%,提高了10個百分點。增幅僅次于商洛,位列全省第二。財政總收入占CDP的比重由往年的不足8%提升到10.5%,比上年高出2.6個百分點。這表明,我市財政收入在保持總量穩步增長的同時,質量也在進一步提高。

(三)支柱產業穩定增長,拉動收入增長效果明顯。1-6月份,全市七大支柱產業均保持了不同程度的增長,推動全市規模工業總產值增長38.6%,較上年同期提高了20個百分點。其中,煤炭行業產量銷售增加,入庫增值稅2.96億元,增長94.5%,成為財政增長的主力軍;化工行業產銷兩旺,入庫稅金7,231萬元,增長53.4%;醫藥行業增長強勁,入庫稅金5,985萬元,增長52%。

(四)第三產業活躍發展,為收入提高作出突出貢獻。上半年,我市地方主體稅之一的營業稅大幅增長,全市累計入庫2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59.3%,增收1.2億元,占到稅收增收總額的48%,拉動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3個百分點。

(五)財政支出進度加快,重點支出得到保障。上半年,全市財政支出完成27.9億元,占預算的53.7%,較上年同期增長38.4%。重點支出項目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衛生、農林水等較上年增幅分別為22.1%、50%、122.2%、64.7%,無論是支出進度還是支出增幅均有所加快。財政支出快速增長有力保障了新農村建設、“民生八大工程”、市政重點項目等各項重點支出的需要,有效的促進了全市各項社會事業的健康發展。

二、存在問題

通過對全市財政預算執行情況的調研,我們認為,上半年我市財政預算執行情況良好,無論是收入的數量質量,還是財政支持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的力度都是歷年來最好的。但從全年情況看,我市在財政經濟運行中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國家宏觀調控政策與措施制約我市經濟的發展。突出反映在:一是由于國家對土地和信貸的閘門控制更嚴,導致項目建設用地和企業融資更為艱難,不利于新項目的引進和中小企業的發展壯大;二是國家稅率的調整影響我市財政收入的增加,其中:企業所得稅稅率的調整使全市減少收入近2,000萬元,利息稅稅率下調影響個人儲蓄稅也在2,000萬元左右;三是出口退稅政策調整影響我市紡織行業利稅的增加。

(二)重點企業稅源萎縮,規模企業正在建設。目前我市三個重點稅源企業,彩虹集團、石油助劑廠和渭河發電廠因油價倒掛、原料漲價、企業成本上升等因素致使利稅大幅下滑,嚴重影響了市本級收入的增長。而多晶硅、二甲醚、子午輪胎等一大批規模企業正在建設之中,仍未投產見效,對稅收的貢獻在明后兩年才能逐步顯現。

(三)縣區發展不夠平衡,財政改革步伐有待進一步加快。從財政增長幅度上看,有的縣區完成任務較好,特別是長武縣已經提前半年超額完成了全年的任務,而有的縣區則剛過半。從收入結構上看,部分縣非稅收入比重過高,財政增收基本上靠非稅收入拉動,收入結構極不合理,且有繼續增長的趨勢。加之債務負擔沉重,使財政運行風險加大,許多政策性配套資金難以落實。部分縣區財力明顯不足,支持地方經濟增長的大型穩固財源少,財政收入增長乏力。另外,部分縣財政改革的步伐不快,部門預算尚未全面鋪開,國庫集中支付制度仍未啟動,影響了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

(四)財政支出增幅較快,支出壓力不斷加大。突出的反映在:一是推進西咸經濟一體化進程投入壓力增大。幾年來,市財政從各種渠道已先后投入10億多元用于西咸經濟一體化的總體規劃、道路管網和景觀綠化建設。總投資9億元的蘭池大道今年將開工建設,也給財政支出帶來了不小的壓力。二是5.12汶川大地震后市政府投入1000多萬元用于抗災減災,而災后重建仍需大量資金的投入。三是“民生八大工程”支出資金缺口增大,為落實下達的配套資金任務,我市需籌措資金4.3億元,新增支出3個多億,這對市縣兩級財政構成了很大的支出壓力。

三、幾點建議

為了確保完成全年財政預算任務,針對上半年全市預算執行中存在的問題,現提出以下建議和意見:

(一)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財政工作,促進財政可持續發展。稅收收入是財政收入的主體,要不斷提高稅收收入與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的比重,堅持把財政收入“做大、做強、做實”。各級政府要樹立科學的收入增長觀,正確處理好收入規模與收入結構、收入質量與增長速度的關系。要做實財政收入,不能為了追求財政收入的高增幅,而加大非稅收入的比重。此外,要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優化產業結構,從而增加來自第三產業、規模企業的稅收在財政收入中的份額。

(二)準確把握政策,積極爭取上級支持。各級政府要研究、利用好政策,制訂好措施,建立好機制,抓住國家繼續實施基礎設施建設、支持農業產業發展、生態建設與地質災害防治等投資機遇,按照“爭取重點、兼顧一般”的原則,在加大爭取一般轉移支付時,大力爭取中省資金對我市重點項目、基礎設施項目的資金傾斜力度。力爭使我市的財力性補助和重大項目投入不斷增加,為我市經濟建設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另外,各級財稅部門要深入學習新的企業所得稅法、新的耕地占用稅條例,高度關注增值稅、資源稅、個人所得稅、消費稅等制度的改革,認真測算各項稅制改革對我市財政收入的影響,及時研究應對措施。

(三)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提高財稅增收能力。一要繼續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提高農業經濟綜合效益水平。各級政府要利用現已形成的具有區域特色的名優農產品生產基地,進一步加快推進我市農產品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的轉換,促進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最大限度地實現農產品增值和財政、農民增收。二要堅持“工業強市”戰略不動搖,要立足全市資源優勢和行業基礎優勢,促進重點行業的優化升級,加快產品結構調整,實施名牌戰略,積極開拓市場,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努力用先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突出拉長產業鏈條,大力發展對稅收貢獻率高的產業或行業,培育新的經濟和稅收增長點。三要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加大兼并、重組、聯合力度,實施大公司、大集團戰略,培育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龍頭企業,提高產業聚集度和整體競爭力,力促工業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開拓效益財源,努力壯大財政總量。四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做大做強地方旅游、餐飲、商貿業的扶持與發展。結合咸陽歷史文化資源豐厚的現狀,充分發揮旅游資源優勢,把發展旅游業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整體上講,旅游資源仍有較大的開發潛力,今后應在景區建設和管理水平、在國內外客源市場的開拓及旅游商品的開發和規模銷售等方面進一步加大力度,帶動第三產業全面發展,提高三產占GDP的比重和稅收貢獻份額。通過產業、產品結構調整,逐步降低低稅率產業比重,提高高稅率、高附加值產業份額,增加財政收入。

(四)加強預算管理,優化支出結構。要參照市場經濟和公共財政的要求,按照統籌兼顧、確保重點的原則,進一步優化財政收支結構,加強預算編制管理,嚴格執行《預算法》。要以新農村建設和“民生八大工程”為重點,按照公共財政的要求,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提高公共服務的水平。要繼續大力發揚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嚴格控制“人、車、會、話”等支出,堅決制止鋪張浪費行為,努力建設節約型社會。

(五)深化財政改革,完善公共財政管理體制。一是要進一步細化預算編制,提高預算編制的科學性,強化預算的約束力,確保部門預算管理工作深入開展;二是加強財政監督。加強對“民生八大工程”等民生資金的監督檢查,強化事前、事中、事后監督體系。完善內部監督機制,形成預算編制、預算執行相互制衡和監督管理機制。三是完善縣區財政管理體制,積極推行國庫集中支付改革,強化支出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強化債務管理,努力消減赤字,有效防范和化解財政風險,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