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原創:貧困地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調研報告

時間:2022-08-05 08:37:00

導語:獨家原創:貧困地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獨家原創:貧困地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調研報告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戰略部署,貧困地區“三農”工作作為全國“三農”工作的重點,其新農村建設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意義,事關整個新農村建設成敗的關鍵。因此,如何認識貧困地區新農村建設的客觀基礎,如何探索加強貧困地區新農村建設擺上了全國新農村建設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議事日程。那么,貧困地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效途徑在哪里呢?要從農民最關心、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行動最易見效的事情抓起,從農民最積極、干部最主動、條件最成熟的地方抓起,充分代表農民利益,尊重農民意愿,滿足農民需求,讓農民得到實惠,調動農民積極性,發揮農民作用,從而,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具體而論,有下面五點:

一、發展現代化農業,形成產業發展新格局

“生產發展”是新農村的要義之首,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形成產業發展新格局,繁榮農村經濟,提高農村生產力水平,是建設新農村的首要任務。貧困地區農村集體經濟普遍比較薄弱,農民集體化程度不高,現代化農業發展步伐緩慢,為此,應全面加強農村生產力建設,針對制約農村生產力發展的突出問題,抓住支柱產業培育、特色基地壯大、龍頭產業經營、科學技術長入、基礎建設完善等關鍵環節,采取綜合措施,加快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南召的“三村”(移民新村、特色經濟專業村、文明新村)建設已走在全省新農村建設的前列,可資借鑒,一是緊緊抓住上級給予優惠政策的機遇,對以工代賑、人畜安全用水、國債沼氣、退耕還林等重點項目,集中捆綁使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為發展現代化農業夯實基礎。二是堅持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為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廣辟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途徑,形成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三是既要依托資源優勢發展現代化農業,又要敢于“無中生有”,跳出資源依附圈子,大力開發綠色產品、有機產品,把經濟觸角延伸到各個領域和各個層面。

二、大力推進文化建設,提高農民生活水平

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改善消費結構,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是新農村建設的根本目標。“生活寬裕”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其豐富內涵在于,除群眾的特質需求得到滿足后,更要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貧困地區農民收入偏低,物質文化生活相對貧乏,應用組織經濟工作的理念和思路,組織好文化事業發展。近年來,南召縣采取了招商引資的方式,建成了縣綜合文化中心,改建了縣電影院、縣劇院,輻射帶動了全縣鎮、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蓬勃發展。為此,一是堅持以項目為支撐,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筑牢文化陣地,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和保障農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二是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加強政策調控,積極發展文化產業,培育特色文化產業,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農村文化建設,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三是加強縣、鄉、村各級文化大院建設,深入開展文化下鄉、廣場文化、文化進社區等群眾性文化活動,充分挖掘、整理、利用民間藝術項目和民間傳統工藝為文化建設服務。四是完善配套縣鄉廣電光纜聯網,實現村村通廣播電視,擴大廣播電視覆蓋面,豐富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三、加強宣傳教育引導,促鄉風民俗成新風尚

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培養造就新型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當前,貧困地區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多子多福等傳統觀念和聚眾賭博、大操大辦、封建迷信等陳規陋俗,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計劃生育、社會穩定等工作難度,必須盡快破解,加快“鄉風文明”趨向步伐。為此,一是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加快發展農村教育文化事業,倡導健康文明的新風尚,提高廣大農民的綜合素質,培育造就新型農民。二是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倡導科學、文明,克服愚昧、落后,并采取建立健全紅白理事會、民間協會等多種措施和機制,把政府疏于管理又管不好的事情交給民間組織管理,營造人人講文明、自覺樹新風的濃厚氛圍,促進農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四是加大資金投入,催生鄉村面貌新變化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環節。貧困地區農村公益事業投入普遍不足,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和環境、醫療、村容村貌等狀況相對落后。為此,一是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衛生、教育、醫療等公共基礎設施;加大對農村道路、安全飲水、農村能源、改廚改廁等設施的投入;完善電力、廣播、通訊、電力等配套設施建設;加強農村環境建設,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溝渠水塘、院落畜圈的整治,加強危舊房屋更新改造,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優美的生活環境,為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富裕奠定物質基礎。二是在村鎮發展上應堅持規劃先行,既要認真規劃好新農村試點,做到典型示范帶動,又要規劃好每一個新農村的發展規劃,努力實現統籌發展。三是在資金投入上,既要加大政府投入,還應采取在外老鄉捐助、大企業贊助、對口單位幫扶等多種形式注入資金,又要調動廣大群眾建設美好家園的激情和熱情,挖掘潛力,踴躍投資投勞,從綠化、美化、亮化等具體環節入手,改變農村面貌。

五、實施民主管理,健全鄉村治理新機制

深化農村各項改革,加強基層民主和基層組織建設,創建平安和諧鄉村,是新農村建設的有力保障。部分農村基層組織凝聚力、戰斗力不強,加上農民自身素質較低等方面的限制,基層民主管理意識不強,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一個困擾。為此,一是擴大農村基層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健全村務公開制度,開展普法教育,確保廣大農民群眾依法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二是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體制,統籌推進農村各項改革,充分尊重廣大農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全面增強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活力。這里特別應注重實效,杜絕形式主義,在制定新農村建設的目標、任務和措施時,既要按照新農村的標準嚴格要求,又要切合實際,切實可行,不增加農民負擔,不搞強行攤派,不搞形象工程和脫離實際的政績工程。在方式方法上,先易后難,分步實施,不搞齊步走、一刀切;要因勢利導,抓好典型引路,抓好示范帶動,做到以點帶面,點面結合,扎實推進,務求實效。

貧困地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工作,任重道遠,我們必須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效途徑,面對貧困地區的現實,艱苦奮斗,負重拼搏,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