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自主創新存在問題及對策

時間:2022-09-22 04:24:00

導語:企業自主創新存在問題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企業自主創新存在問題及對策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始終把建設創新型城市擺在重要的戰略位置,提出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戰略,特別是在引導企業自主創新中取得了顯著成績,科技進步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隨著政府鼓勵企業自主創新機制的進一步優化,我市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有了較大提高,但依然存在一些需著力解決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

一、我市企業自主創新的特點

1、高新技術產業有了新發展。目前全市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為代表的科技含量高、市場容量大、帶動力強的高新技術產業相繼涌現,形成了一批特色產業和知名品牌。企業已近200家,其中國家級11家,省級89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連續三年凈增3個百分點以上。今年1-9月份,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424億元,同比增長37.4%,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21.84%。

2、構建創新創業聯合體,產學研進一步深化。一是創新平臺有了新突破,產學研資政合作有了新提升。今年我市被國家發改委認定為生物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同時省發改委批準在我市建立“山東省功能糖工程研究中心”和“山東省大豆生物工程研究中心”2個省級工程研究中心。至此全市國家級、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分別達到2家和8家,國家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分別達到1家和20家。同時保齡寶有限公司和禹王有限公司被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批準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二是積極推動創新服務機構的運作,促進產學研合作深化。20*年山東省生物物理重點實驗室(籌)在*學院掛牌成立,標志著我市有了首個省級重點實驗室。舉辦了“兩院”院士*行暨產學研合作懇談會,分別與省科技廳、山東大學等20個高校院所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被省科技廳認定為省級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已成功孵化點石科技、財富軟件等10余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全市逐漸形成了“政府支持平臺,平臺服務企業,企業自主創新”的有效機制。

3、科技創新能力有了新提高?!笆濉币詠?,共承擔國家“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山東省重大科技專項計劃等省級以上各類科研項目270余項。完成重大科技成果1106項,其中達到國際領先、先進水平的59項,國內領先水平的575項;中國專利山東明星企業發展到28家。20*年上半年我市專利申請370件,專利授權217件,同比增長63.16%,增幅列全省第4位。截止上半年,我市累計專利申請達到5018件,突破5000件大關,授權2717件。我市專利申請連續13年、專利授權連續7年保持快速增長勢頭。專利申請突破第一個1000件用了13年多的時間,而突破第五個1000件只用了13個月的時間;目前我市所屬的13個縣市區中已有9個成立了知識產權局。全市已取得了17個中國馳名商標、20個中國名牌產品、85個山東省著名商標、74個山東名牌產品、39件*知名商標的品牌體系。

二、我市企業自主創新存在問題

1、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缺乏擁有自主產權的技術和產品?!笆濉逼陂g我市發明專利申請、授權量比全省平均低近6個百分點。2006年我市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是523件和299件,專利申請同比增長10.34%,低于全省平均增長幅度22.43個百分點,增幅全省排名第15位;專利授權同比增長45.85%,低于全省平均增長幅度2.5個百分點,增幅全省排名第11位。相比之下,同樣在2006年杭州市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達1*15件和5728件??梢钥闯鑫沂须m然近兩年有所進步,但是省內總體排名靠后,與全國較先進城市相比差距更大。

2、企業創新主體的地位不明確,創新機制不靈活。我市個別企業改革的主動性差,沒有真正認識到深化企業創新體制改革的重要性;部分企業經營者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益,缺乏長期打算;個別企業由于企業的法人實體和市場主體地位不明確,就削弱了企業技術創新的利益驅動機制和風險意識,同時政府對企業的干預大,計劃經濟的影響和作用較強,造成創新機制不靈活。產學研資政結合機制有待完善,途徑有待暢通,創業投資、風險投資能力微弱,退出、回報機制不夠健全,科技創新創業環境需要優化。

3、產業發展上重技術引進輕消化吸收,未能真正換來核心技術。近年來,我市部分企業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了相關行業國內外先進的技術,提高了產業裝備水平,但重技術引進輕消化吸收,沒有盡快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全市高新技術企業規模仍然較小。截至到20*年底統計數字顯示,高新技術產業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比全省低8個百分點。大部分產業仍處在產業末端,產品附加值低,技術開發和大規模產業化受制于別人。

4、企業基礎管理薄弱,運行機制不夠完善。企業創新活動的開展不僅是關系著技術的創新,也與企業基礎管理有著很重要的關系。目前我市不少企業管理決策層素質較低,管理水平落后,創新活動開展不活躍,這也是管理工作長期缺乏創新的結果。另外,在資源配置上,部門、地方之間相互分割,重復研究現象比較普遍。在政策導向上,科技政策與產業政策、消費政策之間缺乏有機銜接。

5、專業技術人員匱乏,創新隊伍建設急需加強。目前我市專業技術人員不足社會總人口的2.5%,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個百分點。其中副高以上專業技術人員不足專業技術人員總數的8%,與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高新技術研發方面的人才奇缺。

三、提升我市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對策和建議

1、優化發展創新環境,保障科技持續創新。一是采用更加靈活、更加寬松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進一步轉變職能,改進管理方式,提高服務水平,努力為各類創新主體創造更大發展空間。二是加強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保護,讓成果發明人或擁有者的權益得到切實的保障。三是通過貸款貼息、貸款擔保、資本金補助和獎勵等方式向創新產業傾斜,并在土地、廠房等資源配置上向自主創新的產業傾斜,增加研究開發投入,認真落實國家和省支持企業自主創新的政策,形成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政府推動的研究開發投入機制,引導各方面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四是推動科研體制改革,著力于增強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互動效應,營造企業科技人員與大學、科研人員平等待遇的環境。制定相應措施,形成配套的價值導向機制,吸引更多的人才到我市。

2、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一是強化企業作為研發投入、技術創新和成果應用的主體地位,引導、鼓勵企業加大創新投入,提升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再創新的能力。二是引導、鼓勵企業實施技術改造,積極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升產品檔次和附加值。三是集中力量實施一批重大技術攻關項目和工程專項。加強信息技術產業、先進裝備制造業、傳統支柱產業改造、農業科技和產業化、節能減排等領域的科技創新。四是抓住國家出臺鼓勵創新政策的大好時機,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建立完善研發平臺。

3、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一是突出抓好新能源、生物科技、新材料、先進裝備制造業等重點領域的重大項目,拉長鏈條,壯大規模。培育高新技術產業集群,通過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和高新技術產業帶,培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基地,促進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發展。二是加快傳統產業高新化。突出抓好信息化帶動,積極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廣泛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化工、紡織服裝、食品加工、機電、建材、林產品加工和造紙等傳統產業,著力解決重大技術難題,促進傳統產業加速升級。力爭到2011年全市銷售規模過10億的高新技術企業超過20家,形成引領和支撐我市未來發展的新優勢、新特色。

4、培養和集聚創新人才。加強人才資源建設,把發展、培養、引進、使用、凝聚人才,尤其是領軍型人才,作為推動自主創新的重要任務。通過政策引導、失業激勵、利益驅動和有序競爭,使各類人才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實施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計劃,面向科技創新的重點領域,依托重大科研和工程項目、學術交流等,積極推進創新團隊建設,加快培養、引進和造就一批科技領軍人物;完善對高級專業人才、重點骨干的激勵機制,使高新技術人才在我市安心創業;進一步為企業家的科技創新能力培訓,幫助他們開闊視野,提高領導和組織創新的能力,真正發揮其在企業自主創新中的核心作用。

5、建立科技創新機制。一是以技術創新為核心,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完備、開放競爭、富有活力的產學研資政緊密結合的知識創新體系。發揮鄰近京津濟高校及科研機構眾多、人才智力密集的優勢,繼續辦好各類產學研合作活動;充分利用已有的合作平臺,引導企業與高校院所合作建設中試基地、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博士后流動站。力爭規模以上企業都要與高校院所攀親結緣,重點骨干企業都要與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相對穩定的合作關系。二是要建立社會化和網絡化的創新服務體系。重點完善科技資源共享、成果轉化、企業孵化、投融資和技術教育等五大中介服務平臺,盡快籌備構建集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器、留學創業園和歸國科技人員創業園為一體的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真正使各類服務平臺成為催生科技企業的“溫室”,實現創新驅動,加快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由“點”到“面”的跨越式發展。

6、突破關鍵技術,突出重點領域。一是依托國家生物產業基地的建設以及新能源、新材料、機械裝備、化工和農產品加工等優勢產業,積極參與和承擔國家及省里的重大科技計劃,廣泛集成科技資源,引導企業加大投入,開發具有技術關聯性和產業帶動性的關鍵技術,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和持續發展能力。二是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目標,加快開發和推廣一批節能、節水、節材、節地和循環生產的關鍵技術。抓住承辦2010年第四屆世界太陽城大會的機會,加強光熱、光伏等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加快推進能源結構多元化。鼓勵希森三和、通裕集團等在循環經濟先導示范企業延伸鏈條,擴大規模,最大限度地減低資源能源消耗和廢棄物、污染物排放。三是繼續發展現代農業,鼓勵希森中聯、中澳禽業、金秋種業等龍頭企業切實發揮技術、品牌等輻射帶動作用,以發展生態高效安全農業和科技成果轉化為重點,加強良種培育、農產品精深加工、食品安全與標準化生產的科技攻關,再形成一批農業自主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