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打造文化品牌調研報告
時間:2022-10-06 04:39:00
導語:市打造文化品牌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和氣質,是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打造文化品牌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內容,是塑造城市個性魅力、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舉措。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借助豐厚的文化資源,著力打造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軟實力,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將*市打造文化品牌的有關情況和對省里打造文化品牌的幾點建議報告如下:
一、*具有豐厚的文化資源
*是文化大市,漢晉文化、紅色文化與當代文化共存互依;書法文化、兵學文化、武文化、孝文化、商文化根深葉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厚的文化積淀,是齊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歷史文化輝煌燦爛。早在四五十萬年以前,*就有人類活動的足跡,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是東夷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全市有新石器時代的古文化遺址150多處,河東鳳凰嶺、郯城黑龍潭等地發現的細石器,距今已有1萬多年。漢晉時期,*是瑯琊國所在地,經濟文化高度繁榮,漢晉遺址、墓葬分布密集,出土文物極為豐富,定為國家級的有千余件。1972年,銀雀山漢簡兵書的出土,震驚世界,影響深遠,被評為“新中國30年十大考古發現”、“新中國50年影響最大的考古發現”和“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漢畫像石資源豐富,是全國漢畫像石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出土漢畫像石的地點有近百處,漢畫像石精品1000余件。1954年在沂南發現的漢畫像石墓,屬全國僅有。*城建城史已有2500年歷史,自西周至滿清歷為郡、府、道衙駐地,曾經孕育薈萃了眾多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載入中國《二十四史》者達千余眾,文有王羲之、顏真卿,武有孫武、孫臏,智有諸葛亮,孝有王祥、王覽等。孔子七十二賢徒,*籍13人,中國古代著名二十四孝,*占有7孝。目前,全市已發現不可移動文物遺跡3700余處,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00余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8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80處。全市現有館藏文物5萬余件(套),國家珍貴文物已達2792套2979件,其中一級文物62套110件,二級文物291套323件,三級文物2439套2546件。
2、紅色文化感天動地。*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土地革命時期,我黨在這里領導開展了五次大的革命暴動。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我黨、我軍先后在這里創建了濱海、魯中、魯南革命根據地,是全國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革命根據地之一,紅色文化資源遍布全市。目前,全市現有革命紀念地56處,其中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處,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0處,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44處。黨政軍機關舊址有:八路軍115師師部和山東省政府舊址,新四軍軍部和華東野戰軍舊址,山東戰工會舊址,山東分局、分局黨校舊址,《大眾日報》創刊地舊址,山東新華書店和山東第一個黨支部沂水支部、第一個團支部誕生地等;戰場遺址有:孟良崮戰役、南北岱崮保衛戰、大青山戰斗、中華抗日第一村淵子崖、甲子山戰斗、馬牧池突圍等遺址。偉人足跡有:孟良崮戰役指揮所舊址,劉少奇、辦公地,舊居等。紅色紀念建筑有:華東革命烈士陵園、孟良崮戰役紀念館、孟良崮革命烈士陵園、濱海革命烈士陵園、魯南革命烈士陵園、王莊烈士陵園、魯中革命烈士陵園、沂蒙六姐妹紀念地、沂蒙紅嫂明德英故居、沂蒙母親王換于故居等。新中國成立后,厲家寨、王家坊前、高家柳溝先后受到主席的批示表揚。這三處地方,現在也都建立了批示紀念館,也屬于紅色文化的范疇。
3、民間文化豐富多彩。民間文學、音樂、戲曲、表演、舞蹈、書畫、制硯、柳編草編、陶瓷、木玩、布藝、刺繡、彩色印花布、泥木玩具、剪紙、根藝、奇石、家譜、碑文以及民俗、服飾等等,都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沂水縣是中國民間手繡藝術之鄉,費縣是中國民間奇石藝術之鄉,蒼山小郭村是中國民間泥塑之鄉,郯城縣是山東省民間剪紙、木旋玩具之鄉,莒南是山東省民間石雕藝術之鄉。柳琴戲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遺產名錄,龍燈扛閣、沂蒙山小調、小郭泥塑、郯馬五大調、木旋玩具、柳琴戲、王祥臥魚,被列入山東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張金蘭被列為山東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柳琴戲代表性傳承人。張明建被評為中國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和國家級民間工藝彩印花布傳承人,林化強被評為山東省民間工藝剪紙傳承人。首批市級非物質遺產名錄32項。
4、商貿文化繁榮發達。*市東靠日照港、嵐山港和連云港,屬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范疇,處于山東和江蘇兩個經濟大省的交界處,南北交匯,海陸兼濟,發展空間廣闊。*飛機場通達全國十幾個城市,京滬高速公路、日東高速公路、新亞歐大陸橋鐵路、沿海鐵路大通道在*市境內縱橫交錯,構成了一個非常便捷的陸海空立體交通主干網,加上不斷完善的現代化通訊網,使得沂蒙大地對外聯系的時空距離大大縮短,客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在這里多緯交匯,內外雙向互動,輻射海內外,一個大開放、大交融、大發展的格局已經初步形成。優越的地理位置帶動了*商貿物流業的發展。目前,*批發市場占地面積20多平方公里,有49個專業批發區,各類市場1006處,經營業戶4萬戶、10多萬人,每天有2000多萬噸貨物在這里吞吐集散,30多萬各地客商在這里聚集交易,商品輻射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形成了“南有義烏、北有*”的格局。商貿物流業的繁榮發展,形成了全國各地語言文化、風俗民情、傳統習慣等相互交融、激蕩的文化格局,為*文化增添了新的豐富內涵,構成了*特有的商貿文化現象。
二、打造了一批文化品牌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建設,為實現由文化資源大市向文化強市的轉變提升,*市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了“文化立市”的思想和打造“古今文化相輝映的文化名市”的戰略目標,打造了一批文化品牌。
一是深入弘揚沂蒙精神,打造紅色文化品牌。沂蒙精神是我市的政治優勢和寶貴財富。這些年來特別是近年來,我們始終堅持大力弘揚沂蒙精神,組織開展系列重大活動,擴大了沂蒙精神在全國的知名度和影響力。2004年,我市組織開展了弘揚沂蒙精神13項系列活動,召開了理論研討會,率先開辟了紅色旅游線,舉辦了紅色雕塑展,成立了山東省沂蒙精神研究會。尤其是2005年8月,我們在北京國家博物館成功舉辦了沂蒙精神大型展覽,被列為全國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三大展覽之一。黨和國家領導人、首都及社會各界累計18萬人次參觀了展覽。沂蒙精神轟動京城、感動中國,成為與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齊名的政治品牌。2006年在華東革命烈士陵園舉辦了沂蒙精神大型展覽復展,并開展了主題教育活動,展覽成為宣傳弘揚沂蒙精神的重要基地;編寫出版了全國弘揚革命精神系列叢書之《沂蒙精神》,舉辦了孟良崮戰役勝利60周年大型紀念活動,籌拍了大型電視連續劇《沂蒙》,推出了一大批新時期弘揚沂蒙精神的典型,使沂蒙精神始終成為激勵全市人民開拓奮進、加快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
二是舉辦重大節慶活動,打造節慶文化品牌。我們充分挖掘整合優秀歷史文化資源,成功舉辦了五屆書圣文化節、兩屆諸葛亮文化旅游節、四屆顏真卿獎書法大賽、荀子國際學術研討會和紀念銀雀山漢墓竹簡出土35周年系列活動,同時舉辦了七屆廣場藝術節、*民間藝術展、民俗文化展,形成了“春有諸葛亮、秋有王羲之”的節會格局,打造了知名文化品牌,擴大了對外影響。五屆書圣文化節共吸引了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400余名客商,簽約項目902個,簽約金額累計719.22億元。以舉辦書圣文化節為契機,擴建了王羲之故居,建設了書圣筆塔,一大批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得以實施,城市環境面貌大為改觀。2005年,書圣文化節被評為全國節慶50強,2006年榮獲“中國十大文化藝術類節慶”和“中國十大最具潛力節慶”。2007年,*被命名為中國書圣文化之鄉、中國諸葛亮文化之鄉,并被列為全省重點文化旅游城市。為全面推介*,擴大對外影響,我們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跨出國門進行對外文化交流。2005年9月12日至19日,*在韓國首都首爾舉辦了中國*(首爾)文化周,韓國國務副總理金振杓出席開幕式并致辭。活動通過新聞、文化展覽、投資項目和旅游資源推介、歌舞演出等多種形式,與韓國各界進行了廣泛交流,引起韓國社會廣泛關注,有數萬人到現場參觀展覽,還簽訂了4.3億美元的合作項目。2006年10月13日至16日,市政府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成功舉辦了“中國*(華盛頓)文化展”。對外文化交流活動的成功舉辦,進一步提高了*國際知名度,對于推動對外合作與交流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三是統籌規劃,打造文藝精品品牌。近年來,我們大力實施精品工程,加強文藝作品的創作生產,推出了大型樂舞詩《沂蒙頌歌》、大型廉政專場《正氣之歌》、大型文藝晚會《誰不說俺家鄉好》、大型民族交響樂《沂蒙山小調》、大型風情歌舞《蒙山沂水》、大型新編歷史故事柳琴戲《王祥臥魚》等一批文藝精品;攝制了電視專題片《王羲之》,并在中央電視臺播出;拍攝了8集電視連續劇《血沃豐碑》,在中央電視臺播出;電視連續劇《沂蒙》已經完成拍攝,進入后期制作,并被、中央電視臺列為建國60周年獻禮大片和2009年開年大戲;舞劇《王羲之》和電視連續劇《大商城》正在前期創作。《沂蒙山小調》獲全國民族交響樂大賽銅獎,填補了30多年來山東交響樂大獎空白;《蒙山沂水》被確定為全省重點推介扶持的演藝精品,并參加了中印文化交流;《王祥臥魚》獲中國柳琴戲藝術周13項大獎,將于今年6月份參加“2008北京奧運重大文化活動”戲劇類專場首場演出,這是山東省唯一一臺晉京參加“2008北京奧運重大文化活動”的戲劇類劇目。在山東省第八屆“精品工程”評選中,*有11件文藝作品獲,并獲得組織工作獎,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要打造歷史文化品牌。歷史文化包括歷史著作、歷史名人、歷史事件、歷史遺跡等文化現象,它是傳承民族精神的載體,是一個國家和地區自身存在的鮮明標志,也是發揮影響力的優勢所在。打造歷史文化品牌,就是要緊緊圍繞申報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加強歷史文化研究,搞好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充分展現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使這些文化資源轉化為發展的優勢,煥發出新的光彩。重點發揚光大書法文化、兵學文化和孝悌文化。以弘揚王羲之、顏真卿書法藝術為依托,提升王羲之故居文化內涵,規劃建設羲之文化園、書法博物館、書法碑林,申報中國書法名城,打造“書圣故里、魅力*”的品牌;以《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竹簡和諸葛亮兵法為依托,加快竹簡博物館擴建、馬陵古戰場的開發、諸葛亮文化旅游區建設,打造兵學之城,樹立“世界兵學看中國、中國兵學看*”的品牌;以王祥臥魚等歷史典故為依托,加強相關歷史故事的發掘和整理,提升孝河公園的品位和檔次,加大孝悌文化的展現和宣傳力度,打造獨具特色的中國孝文化之鄉。
二要打造紅色文化品牌。紅色文化即是革命傳統文化,它包括紅軍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重要的革命紀念地、紀念物、革命人物和事件、文藝作品及其所承載的革命精神。打造紅色文化品牌,就是以弘揚沂蒙精神為核心,大力發展紅色文化,努力把*建設成全省紅色文化核心、全國紅色文化名城。按照“一個中心、八個組團”的規劃布局,集中抓好紅色文化聚集區建設。“一個中心”,就是依托華東革命烈士陵園,重點建設沂蒙革命歷史紀念館,整合紅色資源,打造以*城為中心的紅色名城。“八個組團”,就是依托英雄孟良崮、新四軍軍部舊址暨華東野戰軍誕生地、紅嫂故里、大眾日報創刊地、濱海革命文化、大青山戰斗遺址、魯南革命文化等八個紀念區,建成各具特色的紅色文化組團。全力打造紅色文藝精品,力爭推出更多更好的經典劇目、品牌劇目。要組織力量集中創作一批文學、影視、戲曲等文藝作品,善于利用現代傳媒技術和手段,研究開發新的紅色文化業態,多渠道、全方位地展示我市感天動地的革命文化。
三要打造民俗文化品牌。民俗文化是人們在社會發展和日常生活中長期沿襲下來的禮節、風尚、習俗、節慶、傳統等文化的總和。由于居住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不同,各個地方的民俗文化都獨具特色。打造民俗文化品牌,就是充分挖掘*寶貴的民俗文化資源,加快規劃論證和綜合開發,重點建設民俗博物館、民間民俗文化體驗基地和民間工藝品生產基地;結合新農村建設,選擇有一定文化基礎的地方,建設一批特色鮮明的民俗村鎮;加強對民間民俗藝人的保護和培養,推動民間藝術的傳承,努力打造獨具魅力的民俗文化之鄉。
四要打造現代文化品牌。現代文化是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文化需求、以創新為特征、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文化新形式,它的內涵十分寬泛。打造現代文化品牌,就是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立足文化創新,在一些有基礎的方面,集中優勢資源,加大整合力度,大力宣傳推介,形成一些新的、具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重點建設水城文化、旅游休閑文化、傳媒文化。水城文化建設,要堅持與完善城市功能、優化城市環境相結合,以豐富的水資源和豐厚的文化底蘊為依托,加快建設一批文化設施標志工程和精品工程,打造以水為魂的宜居城市景觀;把文化與體育有機結合起來,加快規劃建設水上運動之城;特別是要把沿沂河、涑河景觀帶建成縱貫南北、橫貫東西的健身文化長廊,充分展示*市區的現代文化神韻。旅游休閑文化建設,要繼續突出“綠色沂蒙、紅色風情、文韜武略、地質奇觀”四大主題,重點打造“蒙山沂水”旅游品牌,努力把蒙山打造成養生長壽的名地、休閑觀光的名山;充分利用河東、沂南優越的溫泉條件,加快打造溫泉休養功能區,建設全國一流的溫泉療養、休閑度假勝地,盡快申報中國地熱城;借助沂河濱水通道的開通,加快建設更具吸引力的郯城銀杏觀光區。傳媒文化建設,要從基礎較好的廣電、報業、影視行業突破,打破地區、部門、行業和所有制限制,以資本為紐帶,以市場為導向,進一步整合文化資源,培育、扶持一批文化創新、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大型文化企業集團。
四、幾點建議
齊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打造文化品牌、建設文化強省的寶貴財富。建議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打造齊魯文化品牌:
1、系統梳理齊魯文化資源,找準打造文化品牌的突破口。豐厚的文化資源,是打造文化品牌的基礎。山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在山東這塊土地上,先后創造了輝煌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創立與傳承,使齊魯文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和主題。近代以來,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形成了以沂蒙精神為代表的紅色文化,成為激勵我們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不僅如此,山東還有著豐厚的民間文化資源和現代文化資源,有著特色鮮明的泰山文化、黃河文化、運河文化、濱海文化等等。這是打造齊魯文化品牌的優勢所在、潛力所在。要系統梳理齊魯文化資源,使資源優勢轉變成品牌優勢。尤其要充分發揮孔子文化的品牌優勢,大力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組織舉辦高水平的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切實增強齊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2、加大投入,努力繁榮文化事業。繁榮文化事業是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基本途徑,是打造文化品牌的基礎。文化事業的投入主體是政府,各級政府要加大對文化事業的投入,建設一批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設項目,著重抓好文化惠民工程,繁榮群眾文化生活,加大文藝精品創作力度,建設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3、完善政策,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文化產業是文化與經濟融合的體現,是打造文化品牌的有力支撐。要通過實施重大項目帶動和大集團發展戰略,培植亮點、打造品牌。要重點培育魯劇魯版圖書、民間工藝、文化節會等品牌,強化品牌帶動效應,開發衍生產品,爭取一個品牌形成一個產業鏈條。要積極開發旅游演藝項目,提升策劃創意水平,培育齊魯特色鮮明的旅游演藝品牌,促進文化旅游業快速發展。
4、解放思想,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改革是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的根本途徑,是打造文化品牌的有力保障。要進一步加強對文化體制改革緊迫性和重要性的認識,以時不我待的精神狀態來謀劃改革、推進改革,增強文化的競爭力和影響力。要抓緊推進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深化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創新文化宏觀管理體制、培育發展文化市場主體、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調整優化文化產業機構。
- 上一篇:市政府法制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 下一篇:市充分發揮再生資源優勢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