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區失地農民現狀調研報告
時間:2022-11-14 03:13:00
導語:開發區失地農民現狀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進一步摸清失地農民的有關情況,切實做好失地農民的安置及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根據上級有關精神,近期,開發區組織土地管理辦公室、安置辦公室及相關分管領導等人員,對開發區范圍內失地農民的現狀進行了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土地征收和失地農民基本情況
(一)##經濟技術開發區自2003年啟動建設以來,在城市規劃區內,經依法批準,已統一征收了土地13279.157畝,涉及失地農民1661戶2426人。開發區失地農民失地后就業的或有其他固定收入的約占總人數的30%,大部分沒有正式工作,但因征地、地上附著物、拆遷款補償到位及時,人均都在10萬元以上,暫時沒有生活水平在最低生活保障線以下的。
二、失地農民安置情況
一是規劃建設移民小區8處,總占地面積2459.2畝,已完成建筑面積21.4萬平方米,現已安置767戶。二是為新區15個社共辦理社保1008人,其中整體加入社保且以年度交納社保金的493人,一次性交款后到達法定年齡且已領社保工資的256人,一次性交款后現未到達法定年齡未領社保工資的259人。三是為新區內150多名失地農民辦理了園林環衛工人臨時聘用申請登記手續,已分批安排20余名失地農民從事園林環衛工作。四是低保暫沒人申請。五是商業用地安置已規劃選址,正在積極進行設計工作,爭取明年年初開工建設。
三、存在的問題
開發區成立以來,在區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區直各部門的支持配合下,開發建設工作得到了快速發展,通過三年多的努力,一座交通便利、環境優美、配套設施齊備的現代化新區已基本建成。但隨著建設速度的加快和建成項目的增多,失地農民人數也越來越多,由于安置相對落后,且建成移民小區基礎設施建設有待進一步完善,通過本次輿情調研,主要表現為以下問題:
(一)各方面認識不足。一是農民認為土地是生活的保障,對社會保障不不甚了解。部分農民失去土地后心里較虛,擔心以后沒有退路。有些農民盡管目前住上了小二樓,生活比較好,但由于沒有正式工作,收入不穩定,擔心以后的生活問題,希望有比較穩定的工作維持生活。二是有的失地農民沒有認識到養老保險的重要意義,生怕出資有去無回。
(二)失地農民就業非常困難。農民整體素質較低,很多沒有長遠打算,且近年得到政府補償較多,近期生活無憂,又愛好喝酒不愿意吃苦,所以很多都是整天坐吃山空,令人擔憂。有的想找工作的失地農民,由于文化程度低,掌握新技術難度較大,就業困難重重。目前大多數失地農民主要從事重體力勞動的行業,如裝卸工、建筑業等。
(三)醫療、教育沒有保障。醫療、教育支出大,部分農民不堪重負。調查農戶中大多數家庭上有老,下有小,醫療占有很大的開支;有的兩個小孩同時在上學,讀中專、大專、大學的開支更大,農民靠本身的收入很難維持,更沒有資金為自己參加技術培訓。
四、有關建議
隨著城市化建設力度的加大,土地征用仍然不可避免,失地農民隊伍將越來越大,問題也會越來越多,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切實關注失地農民問題。解決失地農民問題必須綜合考慮,統籌兼顧,既要有利于開發建設,又要從保障農民的生活需要出發,還要從保障農民長遠利益出發,探索制定深化體制改革的政策,從根本上解決失地農民的生活和出路問題,以維護社會穩定。
(一)盡快建立完善醫療、養老社會保障機制。在目前農村社會保障尚未立法,而且制度建設基本空白的情況下,應當盡快把失地農民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實現與城鎮社會保障的對接。建立失地農民養老和醫療保障制度,其資金籌措應按國家、集體、個人及市場征地主體“四個一點”的思路解決,明確各類征地主體無論作何種用途的土地征用,均應在土地收益中留出一塊作為農民失地后的社會保障金,并專戶儲存、專門機構管理。引導農民從土地補償資金中拿出一點,有條件的集體經濟組織補貼一點,政府從經營土地收益中拿出一點,購買基本醫療和養老保險。除此之外,還應在補償和分配上予以保障,一是退休年齡段農民因其已基本喪失勞動力,安置補償標準應適當提高。二是應考慮土地增值部分農民也有權享受,要探索新路子,逐步實現讓失地農民以多種方式比較持久地參與被征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
- 上一篇:電力引領科學發展觀工作思想匯報
- 下一篇:鄉村基層干部職責專題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