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工業集中區發展的對策思考

時間:2022-11-25 09:28:00

導語:市工業集中區發展的對策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工業集中區發展的對策思考

工業集中區,是指工業企業相對聚集、有較完善的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體系的工業制造生產區域。工業集中區可以把服務、土地、勞動力等優勢聚集在一起,形成規模效應,產生集聚效應和輻射效應,成為加快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有效途徑。加強工業集中區建設是市委、市政府實施“工業強市”戰略的重大舉措,是發展產業集聚、企業集群和建設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平臺。當前,宜賓工業集中區建設發展勢頭良好,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與先進地區相比,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主要是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產業集中度和層次較低,生產要素特別是土地供給制約嚴重,管理體制還需進一步理順等問題。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結合自己在學習和工作中的實際和思考,現就如何加快我市工業集中區發展提出一些粗淺的建議與對策

一、當前全市工業集中區基本狀況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把工業集中區建設作為全市工業發展、實施工業強市戰略的核心,出臺了《宜賓市工業集中區布局規劃》和《關于進一步加快工業集中區建設的意見》。按照一縣一園區要求,以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為核心,以龍頭企業為主體,以產業鏈為紐帶,圍繞“三江六岸”增長極點和“兩線”(宜珙興、宜高筠)開發軸線,確立了全市重點建設13個工業集中區:

(一)五糧液工業集中區

規劃面積11.3平方公里。園區位于翠屏區上江北原舊州工業區,基礎設施已八通一平(通路、通電、通上水、通下水、通燃氣、通熱力、通信、通電信和土地平整)和統一“三廢”治理排放。區內有21戶企業,主要以五糧液集團公司為重點,圍繞釀酒及瓶、蓋、盒為配套產業,形成塑膠業、生物工程的產業集群。

(二)白沙工業集中區

白沙片區規劃面積12.79平方公里,其中工業用地面積3.05平方公里,倉儲物流用地0.48平方公里,其余為居住、公用設施、商業等用地。園區主要用于承接城區搬遷企業,重點發展機械、電子、新型材料、食品、包裝等產業,現有天原集團、七九九廠、金川電子、宜賓發電廠、高金食品等骨干企業。現基本完成園區第一期主干道、水、電、氣等配套設施建設。

(三)翠屏區鹽坪壩工業集中區

規劃面積2平方公里左右,建成面積0.8平方公里。園區已實現八通一平(通路、通電、通上水、通下水、通燃氣、通熱力、通信、通電信和土地平整)和統一“三廢”治理排放。絲麗雅集團已遷入園區,目前,區內已有6戶企業,以紡織工業為主。

(四)翠屏區象鼻工業集中區

規劃面積4.75平方公里。園區以發展機械設備制造、農副產品加工和物流業為主,重點鼓勵發展農副產品深加工和機械設備、電子信息產品、生物技術產業化開發、新型元器材開發制造等高新技術產業項目,禁止鋼鐵、石化及其它污染較大的項目。

(五)江安縣陽春壩工業集中區

規劃面積7平方公里。園區主要發展氯堿化工、竹類加工。天原集團投資11億元(20萬噸pvc、40萬噸水泥、16萬噸燒堿)項目已正式開工,已完成場地平整,正在進行設備安裝階段,年底可完成建設。

(六)宜賓縣向家壩工業集中區

該工業集中區包括高捷、城北園區兩部分,規劃面積18平方公里(高捷15平方公里、城北3平方公里)。該園區水、電、氣、路等基礎設施初具項目入駐條件。該集中區的高捷園區著重構建循環經濟工業示范園區,重點發展農副產品精深加工、食品飲料制造、電子通訊、信息產業、新材料、機械設備和機電制造業;城北園區重點發展有色金屬加工、機械裝備制造、汽車配套產業、食品飲料和玻璃制品制造等。

(七)南溪縣羅龍工業集中區

規劃面積20平方公里。園區位于南溪縣羅龍鎮,園區主要發展機械加工、生物制藥和精細化工。區內現有北方紅光化工公司等7家企業。

(八)長寧縣工業集中區

長寧工業集中區分a區和b區,分別在下長鎮和長寧鎮,規劃面積4平方公里。a區位于長寧縣下長鎮,主要發展化工、冶金、建材等工業。b區位于長寧鎮,主要發展輕工、食品加工、農副產品加工、機電、醫藥等工業。

(九)高縣福溪工業集中區

規劃面積6.87平方公里。園區主要發展能源工業、輔以發展制造業和農副產品加工工業。目前已有五糧液普什公司、金葉茶葉公司、巨能變壓器廠等10多家企業入駐。

(十)筠連縣巡司工業集中區

規劃面積6平方公里。主要發展煤、電、化工和建材等工業。

(十一)珙縣余箐工業集中區

規劃面積6平方公里。園區位于巡場鎮,主要發展玻璃、陶瓷等產業。工業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正在編制中。

(十二)興文縣太平工業集中區

規劃面積4.3平方公里。園區位于太平鎮,主要發展硫化工、煤化工、建材加工等工業。

(十三)屏山縣新發工業集中區

規劃總面積約3平方公里,近期啟動1平方公里。主要發展機械、電子、農產品深加工等產業。

建設進展情況:一是領導管理機構不斷健全。各區縣均成立了以區縣委、區縣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為副組長,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工業強縣(區)領導小組,并設置了集中區管委會。二是規劃及環評工作有序開展。全市產業園區總體規劃評審工作基本完成,宜賓羅龍、江安陽春、高縣福溪、長寧、宜賓縣向家壩(城北園)和筠連巡司產業園區規劃環評已通過省上評審。三是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各產業園區已開發面積共36.36平方公里,其中工業用地25平方公里,已建成投產面積18.8平方公里,累計建設投入資金(不含企業投資額)17.11億元。四是招商引資及項目入駐初見成效。截止2008年,除五糧液、白沙外,11個產業園區入駐企業共計177戶,其中已投產企業142戶;實現銷售收入179.23億元,同比增長88%;實現利稅18.79億元,同比增長62%,其中利潤11.44億元,同比增長53%。五是品牌日漸形成。羅龍已列入全省新增12個省級工業園區的第二位;江安陽春已被省發改委列為全省8個循環經濟試點工業園區之一;宜賓縣充分利用全省擴權強縣試點縣優勢以及向家壩知名品牌,努力推進“一區多園”建設;長寧工業集中區著力打造100億元工業集中區。六是服務體系建設日漸成熟。堅持“便捷、透明、高效、規范”的原則,幫助入駐企業代辦立項、規劃、土地、環保等相關手續,實施實質意義上的“窗口式”辦文、“一體化”審批、“一條龍”服務。

二、宜賓工業集中區存在的問題

盡管宜賓工業集中區的建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與全省先進市州相比差距很大,還難以適應當前工業經濟發展、招商引資、產業承接的要求。其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建設步伐整體滯后

宜賓工業集中區建設整體起步較晚,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以及信息、環保、物流、創新、融資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明顯滯后,建設條件差,發展步伐較慢,延長了建設周期,影響了招商引資及項目入駐工作。此外,省級工業園區(開發區)數量較少,龍頭引領作用不明顯,承接產業轉移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不突出,集約發展程度較低。

(二)“瓶頸”問題突出

一是建設資金嚴重短缺。基礎設施和配套要素建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但多數集中區開發模式單一,市場化運作機制尚未建立,建設資金主要靠政府投入,由于市、縣級財政投資能力有限,形成較大的資金缺口,難以滿足工業集中區建設。二是工業用地指標極為緊張。據調查,我市工業用地存量十分有限。要進一步擴大工業集中區的發展,大多數工業集中區建設需要進行用地調整,但在當前國家嚴把土地閘門的宏觀調控政策下,爭取用地指標工作任務十分艱巨。

(三)招商引資有待突破

我市多數工業集中區由于基礎設施建設不足,配套不全,還不能為企業入駐創造良好條件,新項目新企業難于入駐,項目難于落地;多數集中區承接產業轉移、招商引商成效不明顯,引進的項目規模不大,層次不高,投資強度低,產業關聯度弱,看點、亮點和興奮點不多;有的工業集中區總體規劃雖然產業發展定位明確,但在招商引資中仍有“饑不擇食”或急功近利的現象,存在較大的隨意性,難以形成產業集聚、產業配套。同時,多數工業集中區核心競爭力不強,缺乏大型項目支撐,產業發展特色不突出。

(四)機制創新亟待深化

一是統籌協調機制有待加強。我市工業集中區發展不平衡,各區縣管理機構組成模式不統一。從職能配備角度看,各集中區管委會本身不具備與工作推動相應的管理權限,一些諸如企業進駐、工業用地、環境指標等審批職能仍然在上級相關部門,因此在設施建設、產業規劃、招商引資等過程中,一定程度上存在決策環節較多、程序繁鎖、效率不高等問題。二是工業集中區的開發仍是由政府主導,政府參與了從規劃、征用土地、基礎設施建設到廠房設施建設等全過程。政府在扮演開發商角色的同時,由于地方財力所限,也承擔了過多投資風險,給集中區的建設和發展帶來不利影響。三是沒有形成較為成熟的責權和利益分配體系,影響了地方對集中區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服務不到位,等、靠、要思想較為嚴重。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制約了我市工業集中區的發展壯大。

三、加快發展工業園區的對策和建議

(一)理順內外關系,建立高效快捷的領導決策機制

高效快捷的管理體制對工業集中區的發展至關重要。為使集中區運行制更為快捷高效,應從理順內外關系入手,盡快建立完善高效快捷的領導決策機制。繼續完善推廣“市縣共建”體制,將各工業集中區的建設與發展作為宜賓工業振興的關鍵,列入與宜賓城市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納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議事日程,每年定期召開會議研究,在經費、要素、人才等方面予以充分保障。下放區縣一定審批權限,減少環節,簡化程序,提高效率。實行“封閉運行”的模式,在集中區收益、財政支持等問題上對區縣進行大力扶持,有效調動地方發展工業集中區的積極性。

(二)加大綜合協調,建立科學有效的要素配置機制

合理定位、科學規劃是集中區建設發展的前提和靈魂,因此,必須高度重視科學規劃問題,按照科學論證,實事求是,立足眼前,著眼長遠的要求,充分考慮各方面資源、要素的條件,盡可能避免集中區產業發展的同構化、低質化。要強化統籌發展、經濟一盤棋的發展理念,市級相關部門切實加強對各工業集中區規劃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環境保護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以及產業布局規劃的指導和銜接。

土地、水電氣等各類發展要素是工業企業進駐集中區發展的基礎,是制約集中區加快發展的重要瓶頸。一是要充分利用市場進行優化配置,引入企業參與水電氣等要素供給。如羅龍工業集中區利用政府出水資源、企業出資金入股的形式,與紅光化工公司進行合作共建供水廠,建成后按照投資比例進行利益共享。二是利用政府行為調節,從政策層面打破區域、部門利益束縛。將全市土地、環保等要素進行有效整合、統籌考慮,對能源和運輸進行綜合協調,將要素盡量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三)推進開放合作,建立資源共享的招商推進機制

一是要發揮規劃導向功用,通盤考慮宜賓13個工業集中區的產業布局,力求每個集中區一個主導產業,快速形成產業集聚,增強優勢競爭力,從而避免“小而全”傾向。二是從構建西部經濟發展高地的全局,整合宜賓乃至川南資源,全力實行招商資源共享。三是要完善招商獎勵機制,每年拿出一定資金對招商引資成績顯著的集中區進行重獎,調動各方力量形成招商引資合力。四是要不斷改善招商條件,創新招商手段,采取廣告招商、網絡招商、招商、新聞招商、展洽會招商等形式抓好招商引資。

(四)堅持市場運作,建立多元融資的資金投入機制

調動社會各界的積極性進行市場融資,加快工業集中區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創新投融資機制。組建發展投資公司,搭建投融資平臺。公司在管委會的統一領導下,充分利用集中區的土地和部分城鎮建設土地,開展融資抵押擔保,解決集中區的建設資金。按照“創新機制、搭建平臺、借助信貸、直接融資、更多吸引社會資本”的要求,從開發到管理都運用市場手段,減少行政行為,逐步將工業集中區建設由政府行為轉化為企業行為,嘗試公開拍賣集中區公共設施的經營權、廣告使用權、道路冠名權等,把集中區建設過程變成資本運營過程。二是探索股份制開發集中區。劃定專業區塊供客商投資基礎設施建設的路子,將集中區分片交由開發商以園招商、以商招商,實現以商建園、以園養園、以園富商。三是用足用活用好土地政策,使征用土地盡快產出效益。調動社會各界的積極性,鼓勵民間資本通過獨資、合資、入股等方式參與園區建設。

(五)創新服務理念,建立綜合配套的服務運行機制

良好的投資環境是打造工業集中區軟要素,也是使先期入園的企業能進得來、留得住,而且能夠不斷地做大、做強,為后面的進區企業起到積極的示范和帶動作用。必須為投資者創造好投資環境、發展環境和生活環境,讓企業進駐后能安心發展。

一是要切實抓好集中區基礎設施建設,為企業入駐創造良好條件。切實抓好集中區的土地儲備工作,力爭建設一批、儲備一批、申報一批,確保企業入駐所需,對入駐集中區的企業可采取租賃方式用地,降低企業一次性投入成本。進一步加快集中區基礎配套設施的建設步伐。市、區縣共同投入加大供電、供水、供氣、道路、環保、通訊、消防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與集中區配套的生產性服務業和公共設施,為企業提供優良的投資環境。

一是強化行政軟環境建設。對新開工重點項目,要實行一般問題幫辦制、重大問題管委會主要領導現場會辦制,加大現場協調力度,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促其加快投資速度;探索建立項目封閉運行機制,對凡是入駐工業集中區企業和項目實行“封閉式”運作,確保從項目引進到建成投產的滿覆蓋、全過程、高效率服務,提高工業集中區運行效率,加速推進建設進程。增強部門合力。建設企業投資服務中心,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使得各項服務工作服務化、規范化;對建設中的重大問題和困難,由綜合經濟管理部門牽頭,建立有效協商機制,強化部門協作,確保工作到邊到位。簡化辦事程序,建立綠色通道,實行政務公開,推行承諾制,減少審批程序,簡化辦事環節,高效服務,一站式服務到底,營造良好的集中區投資環境;簡化辦事手續,進一步完善入園企業代辦服務制度,著力提高服務質量和辦事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