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農田水利建設的幾點思考
時間:2022-11-30 10:04:00
導語:縣農田水利建設的幾點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些年來,我縣在農田水利建設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水利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目前,我縣已建有大型水庫x座,中型水庫x座,小ⅰ型水庫x座,小ⅱ型水庫xx座;山塘xxxx口,其中庫容1萬方以上的xxx口;河壩泉井xxxx處;水輪泵xx處xxx臺;機電排灌站xxx處xxx臺xxxx千瓦;全縣農田水利設施總蓄、引、提水量x、xx億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xx、xx萬畝,旱澇保收面積xx萬畝。這些水利設施為全縣農業生產和人民群眾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于重建設輕管理、重主體輕配套的現象仍然存在,我縣大部分農田灌溉水利設施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是年久失修,工程病險程度高。我縣絕大多數水庫始建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限于當時的技術、經濟等條件,以及長期以來水庫多年運行失修等原因,至今很多水庫病險程度日益嚴重,安全隱患越來越多,全縣xx座小型水庫基本上存在病險,每年給全縣防汛工作帶來極大難度。
二是基礎脆弱,防災抗災能力差。我縣水利工程原本先天不足,后天投入又跟不上,基礎十分脆弱,防災抗災能力差,一遇洪澇災害,損失嚴重。據統計,全縣每年遭到洪災破壞的農田水利設施不下xxx處,今年“6•13”洪災給全縣水利工程造成的經濟損失近xxxx萬元。
三是配套率低,工程效益不理想。我縣不少農田水利工程只注重主體輕配套,如草嶺水庫主體工程實施了除險加固后,對溢洪道、主壩等重點部位進行了修復加固,但水庫左右干渠由于缺乏配套資金,渠道未實施修復改造,滲水、漏水嚴重,流到農田就所剩無幾了,直接影響到工程效益。
為此,結合我縣實際,筆者認為,要加快我縣農田水利建設步伐,夯實水利設施基礎,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提供有力保障,必須在以下三方面狠下功夫:
一、多渠道增加投入,切實加大農田水利建設力度
我縣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分布點多面廣、建設任務重、建設所需資金缺口大。近年來,雖然陸續實施了一批重點項目、大項目,但我縣農田水利設施底子薄的現狀依然未改變,每年政府的投入只是杯水車薪。因此,必須想方設法加大對農田水利建設的投入,突破瓶頸,加快推進我縣水利事業發展步伐。一是用足用活政策,積極爭取上級財政的支持。加緊農田水利建設前期工作,做好項目儲備,以項目爭取資金,帶動投入。充分用活我縣少數民族縣、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湘西開發縣和革命老區縣等“四塊金牌”的優勢,加大向上爭取項目資金的力度,積極向中央、省、市有關部門爭取項目資金,加大對我縣農田水利建設的投入力度。二是統籌使用農村各類涉水資金。以規劃為龍頭,把以工代賑、農業綜合開發、土地開發整理等專項中用于農田水利建設的資金相對集中,整合使用,以規劃整合項目、以項目整合資金,提高涉水資金的使用效率。三是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堅持“一事一議”的原則,通過政策引導,積極鼓勵廣大群眾投工投勞,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大干農田水利。通過采用“民辦公助”的方式,對農戶自愿開展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項目,財政給予補助,重點支持渠道、水輪泵站、水庫等水利工程設施的修復與改造。四是吸納民間資本,發展民營水利。政府要創造條件,出臺優惠政策,改善投資環境,吸引社會資金和外資投入農田水利建設。對效益明顯、受益范圍明確的水利工程,大膽支持和鼓勵個體、聯戶、法人單位去投資興建,按照“誰投資、誰受益、誰所有”的原則,大力推進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明確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的所有權,落實管護責任主體。
二、實現抓大放小,狠抓農田水利工程項目建設
筆者認為,在農田水利工程項目建設方面,對關系到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農田水利工程,應遵循抓大放小的原則。目前,我縣已陸續向上爭取到的草嶺水庫除險加固、東田鎮節水灌溉示范等一批重點項目已竣工,并投入運行,正發揮其工程效益,其他小型病險庫治理項目也即將開工建設。政府應以此為契機,抓好這些重點項目的建設,以點帶線、以線帶面向附近的鄉鎮村組輻射,加快建設步伐,逐步改善我縣農田水利基礎薄弱的局面,讓村民早日享受實惠。在放小方面,我們要抓好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項目的試點,在試點的基礎上總結經驗,逐步在全縣鋪開,以調動農民投資投工投勞的積極性,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活力。2008年,我縣在xxx鎮實施了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項目試點,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今年準備在xxx實施該項目,這必將會促進當地經濟較快地發展。
同時,針對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項目,我們要積極推行“五自”政策即自辦、自有、自建、自管、自受益。如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種養植結構中,所需的一些小型水利設施,可以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由當地群眾自行建設,水利部門發揮技術優勢做好技術指導和服務;還有些農區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如山塘水庫管理、渠道維護都應由受益村組自行投資、自行建設、自行管理,逐步打破水利設施“年年政府出資維修”的格局,真正實現“誰使用,誰管理,誰維修”。
三、切實加強管護,確保發揮水利工程最大效益
重建設輕管理是傳統農田水利建設的一大弊病。雖然我縣財力有限,但在農田水利建設投入方面,縣里想方設法通過“財政擠、部門勻、上級幫、群眾籌、社會捐”等渠道籌集資金用于農田水利建設,而受益鄉鎮對農田水利設施存在管護缺位,致使本來工程效益就不好的水利設施逐漸呈現出“渠道越來越短、山塘越來越淺、水庫越來越險”等特點,加強農田水利設施管理迫在眉睫。為此,我縣農田水利設施應切實加強管護,狠下氣力抓好以四方面工作:一是要明確責任人。各鄉鎮對轄區內的骨干山塘、水庫要明確責任人,原則上受益村組負責人為責任人,切實擔負起山塘水庫的管理責任。二是要多形式加強水利建設。受益村組按照“一事一議”的原則,每年籌集一定的資金用于水利建設,摒棄“等靠要”的思想,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抓好水利建設。縣里可以派員外出取經,借鑒他人的經驗按照“以水源為依托,以灌區作網絡,以用水戶做會員”的要求成立用水戶協會,并選擇1-2個村組試點,可以鄉鎮為單位,也可以村組為單位,既而由點到面在全縣范圍內逐步推廣;采取由協會負責籌集資金,由受益農戶按農田灌溉面積上繳費用,形成“協會+農戶”的模式壯大對農田水利建設的投入。三是要多渠道籌資加大投入。各鄉鎮根據各地水利設施維修情況,每年從財政拿出部分資金以“以獎代補”或“以獎”的方式支持水利建設,彌補水利建設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同時,縣財政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給予適當補助,鼓勵群眾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依靠自身力量搞好農田水利建設。四是要加強管理。山塘、水庫、渠道等水利設施受益村組要安排專人負責管理,加強日常巡查和監管,發現有病險及時維修,使水利工程效益發揮好,為群眾生活和農業生產提供有力保障。
- 上一篇:微粉蠟在涂料中應用研究論文
- 下一篇:無鉛電子裝配材料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