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制造業發展情況的調查報告

時間:2022-11-30 02:39:00

導語:縣制造業發展情況的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制造業發展情況的調查報告

制造業是指對工農業生產的原材料進行加工或再加工,為國民經濟提供生產資料和日用消費品的社會生產制造部門。從行業劃分的角度來說,工業一般可分為采掘業、制造業和水、電、汽、熱等供應業三大部分。制造業是工業的主體,由許多行業構成。在我縣列入統計的25個行業中,23個屬于制造業。

制造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制造業是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體現,是工業化的主力軍和現代化的發動機。面對實施宏觀調控經濟發展的新形勢,以及經濟全球化的快速推進和世界范圍內產業結構的調整,省市相繼出臺了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綱要,我縣就如何促進制造業優化升級,使之更加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成為*縣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為此我委專門成立專題調研組,對我縣主要制造產業進行了調查。現將調研情況綜述如下:

一、*縣制造業的現狀

近年來,*縣堅持以推動又好又快發展和富民強縣進程為主題,以工業立縣、民營興縣、項目強縣、環境優縣四大戰略為重點,積極發展壯大食品加工、板材加工、機械鑄造和電動三輪車等主導產業,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20*年全年實現規模工業總產值75.2億元,同比增長37.2%;實現銷售收入69.8億元,同比增長41.3%;規模工業實現增加值18.3億元,同比增長24.5%;實現利稅總額6.46億元,同比增長78.5%,其中實現利潤3.18億元,同比增長68.3%;規模企業總數達到186家;規模工業總資產達到42.03億元。

1、制造業主導地位突出。截至20*年底,全縣規模企業186家,制造類企業達到183家,主營業務收入68.52億元,利稅總額6.52億元,從業人員2.31萬人,分別占規模工業總數的98.38%,94.5%,98.23%,101.02%和99.23%。在制造業中,按統計行業標準分類,木材加工、通用設備制造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在整個行業中生產企業較多,優勢明顯(見附表)。

2、勞動密集型為主的產業結構。根據《20*年*縣統計年鑒》相關資料來看,我縣規模工業從業人員中99.23%的人員在制造業從事工作,在183家制造企業中只有3家企業從事高新技術產品生產,98.4%的企業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并有一定的技術含量。

3、產業集聚度逐步提高。*縣通過多年發展,產業集聚初見成效,從主要制造產業分布來看,目前機械鑄造產業主要集中在歡口、師寨等鎮,并形成以歡口鎮為中心機械鑄造園。大沙河、范樓、首羨等鎮形成了以農副產品及食品加工為主的產業,華山、宋樓、孫樓、王溝等鎮形成了以木材加工業為主的產業,開發區、孫樓、常店等鎮形成了以電動三輪車及配件制造為主的產業和正在開發區建設的化工集聚區,我縣的產業集聚雛形已形成,產業鏈逐步完善,規模效益進一步增強。

4、老企業技術含量不斷提高。隨著國內外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全縣老企業生產、銷售的壓力加大,走科技創新之路,標準化生產步伐明顯加快。特別是近幾年來,許多企業加快技改步伐,開發了新產品、新工藝,加大了對產品研發的投資,并引進了現代工藝和設備,改造提升制造加工水平。我縣以勝海鑄造、冠華機械制造為主的的鑄造業,近幾年技改的步伐加快,增加了新工藝、先進設備,產能進一步擴大;以“飛虹”、“速利達”、“康爾斯”等企業為主的電動車產業,新上了電脈自動烤漆生產線,居國內領先水平。“速利達”公司征地百余畝,新建廠房萬余平方米、新上大型電脈自動生產線、購置各種型號數控車床近30余臺,“百事利”投資1.3億元,新上30萬臺電動車和50萬臺電機;大力推行電動三輪車的“3C”質量體系認證,提高了產品的科技含量。這些老企業的技改、擴建,增加新設備、新工藝,促進了企業產品結構優化升級,進一步增強企業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

5、品牌建設進一步增強。20*年底,我縣已擁有:中國馳名商標1件“心實”;國家免檢產品1件“心實”系列復混肥;省著名商標12件;省名牌產品5家;市知名商標21件;市名牌產品10家。說明企業利用品牌提高企業知名度的意識進一步增強。

二、*縣制造產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縣制造產業雖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形成了良好的發展勢頭,但就我縣制造業現狀來看,加工體系還不夠強大,精密加工等附加值高的產品做得還不多,產業鏈條連接不緊,發展先進制造業優勢不明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制造產業層次不高。我縣工業結構的層次偏低,高加工度趨勢并不明顯。從我縣工業經濟實際運營狀況,低附加值的一般加工業仍然是支柱產業;絕大部分企業處于價值分配鏈條的附屬地位,未能在開放的分工體系中占據有利地位;特別是處于產業發展關鍵位置的企業主體,龐大的中小企業群體,其運營機制、人力資源狀況、管理水平、創新能力等方面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微觀運營主體能否在發展模式上有所突破已經成為工業結構調整的關鍵。

2、制造業產品結構不合理。從產品結構看,存在著結構性短缺,即一般加工能力過剩和高新技術產品嚴重不足矛盾。總體上依然沒有擺脫產品“三多三少”現象:一般產品多、優質產品少;中低檔產品多、技術含量高的產品少;初級產品多、附加值高的產品少。而且產品、行業之間關聯度小、產品鏈短,附配件、半成品的比重高,生產的規模化、集約化程度低。

3、企業技術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我縣以制造業為主的傳統產業雖然有一定規模,但缺乏產業水準的優勢,目前競爭日趨激烈,從資源競爭、產銷競爭升格到資本實力競爭、技術創新競爭,從價格競爭轉向設計、制造、營銷、服務、品牌等全方位的競爭。我縣相當部分企業技術性投資不大、產品易于模仿,非價格競爭缺乏優勢。如*縣紡織品以紡棉沙為主,屬初級低檔產品,缺乏毛紡織品等高檔產品,附加值少,效益不高;為國內大企業提供工程配件產品的我縣鑄造業,生產的產品也是低附加值、高能耗產品,缺少技術含量高、高附加值產品;精細化工和化學醫藥基本上是仿制國外專利已過期的產品,自主創新能力較弱。我縣出口的大部分食品和木材產品,總體還處于委托加工的低級階段。這些傳統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靠展開低價競爭,既影響了出口效益,又屢遭反傾銷等非關稅壁壘的壓制。

4、制造業產業升級還缺乏大量的人才支撐。從人才統計資料反映,全縣每萬人擁有人才599人,*市平均每萬人擁有人才659人,而列全國縣市之首的江蘇昆山市已超過了1200人,這說明我縣人才短缺;另一方面人才隊伍整體年齡偏大,知識更新跟不上發展的步伐,高層次人才、國際化人才非常緊缺,尤其是創新學術帶頭人、復合型人才更是匱乏;人才機制與社會經濟發展存在一定差距,人才流動和引進還面臨著一些困局;用人單位主體作用未得到真正發揮,引進人才滯后于項目引進,人才不足與浪費、引進與流失并存;適合創新人才的事業、生活居住、文化等人文環境尚未形成。人才問題嚴重影響高新技術產品的開發和制造產業升級的速度,已成為經濟快速發展的短腿。

三、*縣制造業優化升級的對策建議

產業結構優化是指通過產業調整,使各產業協調發展,并滿足社會不斷增長的需求的過程。該過程包括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兩部分內容。產業結構合理化是指在現有資源和技術條件下,生產要素得到合理配置,產業間能協調發展,能產生良好經濟效益的過程。產業結構高度化是指產業結構向著產業的技術結構和產業內部的綜合生產率提高的方向演化的過程。產業結構的高度化是在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基礎上實現的。

實現*縣制造業優化升級,既要發揮傳統優勢,又要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對現有產業進行有效的優化組合,打造制造業產業集群;提高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實現產業結構的合理化,最終實現制造業經濟效益與環境友好相結合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具體應從以下方面入手:

1、加快制定促進制造業發展專項政策。認真整理目前全縣各級、各項產業優惠政策,根據產業特點以及國內主要園區的政策情況進行調整,實現政策的歸口解釋、歸口兌現,擴大政策實施的透明度和影響力。盡早出臺推進全縣制造業產業發展的專項政策。通過政策引導,加快*縣制造業的發展,鼓勵資金、人才等資源投向制造業。

2、制定制造業產業規劃。根據*縣制造業行業的特點、結合現有的產業布局搞好制造業產業升級改造的具體規劃。把握傳統制造業產業升級這條主線,以科學的發展觀,組織編制好合理、可行的全縣中長期傳統產業升級的發展規劃,傳統制造業產業行業龍頭企業必須制定企業發展戰略規劃,及時組織、協調解決有關項目進行中的具體問題,確保傳統制造業產業升級項目的按期完成。此外,每個行業都要制定本行業的行業升級規劃,如紡織行業可細分為紡、織、染三個行業,化工行業又可細分為基礎原料、醫藥中間類、農用化學品、化工建材、日用化學品、專用化學品等行業。政府必須對這些每一個細分的行業都做具體的發展規劃,對其中一些低端行業和一些行業中的低端環節,則按照規劃實施有計劃的退出和轉移。同時,還要進一步發揮企業行業協會在市場產品調研、信息分析、技術進步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3、培育龍頭企業,推進制造業規模化。把主導產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帶動作用明顯的龍頭型企業,作為推動*縣制造業規模擴張的重要途徑。充分利用龍頭企業的比較優勢,積極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增強其開拓市場、技術創新和培育自主品牌的能力,實現跨越式發展。

4、加快園區建設,推進制造業集群化。把工業園區建設作為升級制造業、增強發展后勁的重要抓手。一是強化規劃布局。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適度超前的原則,處理好近期與長遠、局部與全局的關系,使園區規劃與資源優勢相結合,與城區發展定位相融合。同時,按照產業特色搞好分區規劃,最大限度地推動優勢產業的集聚。二是加大投入力度,強化園內配套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改造,建成一流的項目吸納基地,凸現制造業增長極的地位。三是加大整合力度。堅持“小園區、大建設”的發展思路,對空間相近、產業相關、區域條件互補的鎮鄉工業小區,實行跨行政區劃的聯合開發,提高要素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率,加速形成若干個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塊狀特色經濟。四是創新開發管理機制。探索建立多元化投入、市場化運作、公司化經營、政府扶持、滾動發展的新型運行機制,支持大企業大集團開發經營園中園,促成一批規模大、功能強的產業群落。

5、強化技術創新,推進制造業高度化。把強化技術創新作為促進產業高度化的基礎性工作來抓,從增量提升和存量調整兩方面來提高產業發展層次。具體而言,一是加大技改投入,促進企業設備升級換代,加大對代表行業發展方向的前沿產品的開發和研究,提高其產品技術含量與檔次。二是積極培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當代經濟和科技競爭的焦點、制高點和前沿陣地。高新技術產業的蓬勃發展對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加強技術創新,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縣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改善投資軟硬件環境,強化吸引外資優勢,增強綜合競爭力。*縣應結合現實條件,放眼長遠規劃,早做研究,積極探索,強化親商意識,深化完善服務,大力改善投資軟硬件環境,克服不利因素,進一步保持和強化優勢,增強綜合競爭力。其次建立以自主技術創新為主的發展道路。目前缺乏核心技術,技術創新能力低已經成為*縣制造業產業發展的瓶頸。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步伐加快,我縣必將更加積極地參與經濟的全球化過程,還要引進大量的國外技術。才能避免掉進發達國家設置的技術引進陷阱,掌握擁有自主產權的核心技術。再者加速發展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器,改善成果轉化的基礎設施條件。科技企業孵化器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工具,*縣應著重培養三類孵化器:(1)綜合性企業孵化器,即創業服務中心;(2)專業性企業孵化器,為特定技術領域的企業提供服務;(3)面向特定創業群體的孵化器,如高校科研人員、留學歸國人員等。通過加快這三類企業孵化器的建設,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完善其基礎設施條件。

6、擴大對外開放,推進制造業國際化。進一步完善投資服務體系,推進引資平臺的體制創新和功能優化,構建良好的產業配套環境和誠信規范有序的市場環境,創新引資方法,拓寬引資渠道和途徑,逐步實現吸引外資從以依靠優惠政策為主向依靠環境改善、以單純引進項目資金為主向引資與吸納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并重的轉變,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同時擴大外貿出口,繼續實施外貿出口多元化戰略,堅持以質取勝和科技興貿,擴大高新技術制成品的出口比重。

7、推進品牌建設。圍繞建設品牌集群和專業品牌基地,以提升品牌無形資產價值為核心,整合產業資源,促進生產要素向品牌集聚,實現以競爭力強的產品為中心的產業配套。把實施品牌戰略與科技創新、管理創新、營銷創新結合起來,與提高產品質量結合起來,發揮品牌帶動作用,不斷提高品牌經濟比重。對獲得市名牌、省名牌、中國名牌、市知名商標、省著名商標、中國馳名商標的企業,縣政府按相關政策兌現獎金。

8、積極推進經濟效益與環境的友好結合。傳統工業化大多經歷了一個以消耗能源、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階段。下一步我縣制造業要完成由傳統產業向新型制造業的轉變。既要注重依靠科技進步,減少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提高經濟效益,使產業和產品的科技含量更高,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又要把生態環境作為一種資源加以利用,創造經濟價值。制造業必須推進清潔生產,發展自然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真正走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的工業發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