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的現狀分析與對策
時間:2022-11-30 03:50:00
導語:縣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的現狀分析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醫療衛生行業是知識密集、技術含量高的行業。當今醫療市場的競爭實質是技術、人才的競爭。衛生人才資源作為最重要的衛生資源,在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近年來,我縣高度重視衛生人才隊伍建設,認真落實人事制度改革一系列政策措施,積極探索加強農村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的有效途徑,不斷提農村衛生隊伍的總體素質。但是由于受到機制、體制、資金、社會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我縣農村衛生人才隊伍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與人民群眾對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衛生人才短缺已成為制約我縣衛生事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一、全縣衛生人才隊伍現狀
我縣現有衛生服務機構460家,其中,縣級醫療機構5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4家,社區衛生服務站431家。衛生系統共有在崗職工2512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2061人,其第一學歷構成為:本科生178人,大專371人,中專1292人。職稱結構為:政高級職稱25人,付高職稱71人,中級職稱545人,初級職984人。全縣擁有執業資格醫師767人,執業護士529人。其中縣直醫療機構擁有執業醫師344人,執業護士273人,鄉鎮醫療機構擁有執業醫師423人,執業護士256人。
(一)衛生技術人員總量不足。全縣每千人口有衛生技術人員1.8人,其中鄉鎮每千人口僅有衛生技術人員1.1人,每千人口的衛生技術人員數均低于省里要求的2.2人,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
(二)衛生人才隊伍結構不合理。一是初、中、高級職稱比例不合理。全縣衛生人才中,初級技術職稱的占60%,中級職稱的占21%,副高及以上職稱占9%。可見,初級職稱比例偏大,高級職稱過少,結構比例失衡。二是專業結構狹窄。中級技術職稱的衛生人才主要集中在醫療、護理方面。醫技人才緊缺。三是知識結構欠佳。中專學歷的衛生人才占衛生人才總數的53%,專科以上學歷的衛生人才僅占衛生人才總數的47%,表現為高學歷的少,難以形成衛生人才群體。現代醫療衛生知識更新較慢,難以跟上衛生科技進步的步伐。
(三)衛生人才有流失。據初步統計,衛生系統人才向縣外流失達37人(占全縣衛生技術人員總數的2%).其中流失高級職稱10人,中級職稱18人,初級職稱9人;縣人民醫院流失22人(高級職稱7人,中級職稱10人,初級職稱5人),縣中醫院流失7人.
(四)人才資源配置失衡。目前,我縣衛生人才的分布存在“三多三少”現象。一是無學歷、中專學歷的人員多,本科學歷的衛生人才少。二是初級職稱和未獲職稱的多,中、高級職稱的少。三是縣級醫療衛生機構的人才多,鄉鎮醫療衛生機構的人才少。
二、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
(一)用人機制不活。盡管已進行多年的人事制度改革,但在人才使用方面仍帶有指令性色彩,衛生行政主管部門仍然存在管事管不了人的現象,導致高素質的衛生人才難以引進或成長難,衛生人才出現斷層。
(二)政府投入較少。盡管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都要求完善衛生投入政策,但由于縣財政十分困難,我縣衛生事業費的增長幅度仍低于同期財政經常性支出增長幅度,醫務人員的工資只能靠業務收入來發放。少數鄉鎮衛生院業務收入少,難以按時足額發放醫務人員的工資,干部職工工作很不安心。
(三)用人環境不優。一是醫療硬環境不優。鄉鎮衛生院醫療基礎設施比較落后,缺乏先進醫療技術設備,讓高年資的人員感到“英雄無用武之地”。二是人員待遇不優。縣、鄉衛生技術人員工資差距較大,大多數衛生技術人員不愿到鄉鎮衛生院工作。
(四)職工思想不穩。受社會環境的影響,醫療衛生隊伍中的專業技術人員思想多多少少會出現波動,在一些醫療人員中,不同程度存在拜金主義、亨樂主義、實用主義的思想,影響了衛生人才隊伍的總體穩定。
三、加強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的對策
當前,衛生事業正處于發展的關鍵時期,不僅需要衛生人才,更需要有思想、懂經營、會管理、想干事、能干事、會干事、干成事的綜合型的管理人才。為促進我縣衛生人才隊伍迅速壯大,建議從以下三個方面加強衛生人才隊伍建設。
(一)制定優惠政策。一是對自愿到鄉鎮(中心)衛生院工作的醫學大學畢業生,其工資待遇適當從優,具體由受聘人員與用人單位協商議定。二是對長期在鄉鎮工作的衛生專業技術人員,享受農林一線科技人員的工資待遇,進行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時,在堅持以業績、能力為主的評價原則下要適當給予傾斜。三是鼓勵縣級醫療機構衛生技術人員到鄉鎮醫療衛生機構任職,工資待遇從優;允許縣級醫療機構衛生技術人員有組織地到鄉鎮醫療衛生機構兼職,并享受相應的報酬。四是鼓勵縣級醫療衛生機構的退休人員到鄉鎮醫療衛生機構繼續服務,其退休待遇不變。
(二)增加衛生投入。中央有關文件要求:“各級人民政府要逐年增加衛生投入,增長幅度不低于同期財政經常性支出的增長幅度”。因此,建議各級人民政府:一是切實增加衛生投入,特別要加大對醫療衛生機構建設性投資,建設業務用房,更新設備,改善衛生人才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二是幫助改善衛生人才的工資福利待遇,不斷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三是妥善解決鄉鎮(中心)衛生院干部職工的基本醫療保險和養老等保險問題,消除衛生人才的后顧之憂。四是設立衛生人才培訓專項資金,確保衛生人才的培訓和培養工作順利開展。
(三)改革用人制度。一是推行績效工資制度機制。逐步實行衛生人員全員聘用制和績效工資制度,真正體現多勞多得,優勞優得,充分調動醫療衛生工作人員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二是進一步加強資格準入管理。今后,新進入鄉鎮(中心)衛生院從事臨床醫療的衛生技術人員必須具備醫學大專及以上學歷;進入村級衛生機構從事鄉村醫生工作的人員必須具備醫學中專及以上學歷。嚴格禁止非衛生技術人員或不符合執業要求的人員占用衛生技術崗位,對衛生技術崗位上的非衛生技術人員有計劃地清退或轉崗分流,逐步提高衛生人員的學歷層次。三是健全和落實繼續教育制度,加強衛生人員的在崗培訓,提高衛生隊伍的整體素質。逐步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符合醫療衛生機構特點的用人制度和政府依法監督,單位自主用人,人員自主擇業,科學分類管理,配套措施完善的新體制。
- 上一篇:學校飲食衛生工作調研報告
- 下一篇:縣醫療衛生服務及落實惠民政策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