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調查報告
時間:2022-12-01 02:05:00
導語: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是農民增加收益、富裕起來的一條康莊大道,是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早在1990年鄧小平就指出:“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的改革和發展,從長遠的觀點看,要有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是廢除,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第二個飛躍是適應科學種田和生產社會化的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彼€指出:總不能把農民束縛在小塊土地上,那有什么希望?鄧小平這一段話明確地指出了小塊土地上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必然要向適度規模經營發展。
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和黨的十六大又明確指出:在穩定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逐步發展規模經營。發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是國家政策允許并鼓勵的。
一、江莊鎮農田耕地現狀分析
(一)全鎮農田耕地現狀
20*年末,江莊鎮擁有農田面積6.34萬畝,農業人口3.0萬人,農業勞動力1.85萬人,占農業人口的86.8%,主要為老人、婦女兒童。全鎮有14個村民委員會,35個自然村,其中農業戶8326戶,人均耕地2.1畝,戶均耕地7.56畝,戶均地塊6塊,大的地塊2畝左右,小的地塊1分、幾厘,由于地塊零碎,很難適應大型機械作業,老百姓只能靠人力耕種,因為地塊較小不好耕種有的農戶便栽樹甚至荒蕪不種。據統計這樣直接影響耕地2千余畝。由于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分到每家每戶,承包地之間都留有分解帶,據不完全統計共閑置土地千余畝,不僅浪費了土地的使用率,更增加了土地糾紛的幾率。這種零碎土地不僅增強了農民的勞動生產強度,還影響糧食產量,更直接影響農民收益。
(二)全鎮農業生產狀況分析
1、農業生產基礎薄弱。
一是自然資源貧瘠。江莊鎮雖然人均耕地2.1畝,但是我鎮屬于丘陵高亢地區,土質不是太肥沃。據統計,全鎮小麥平均畝產653斤,大豆平均畝產320斤,玉米平均畝產681斤,孬的年景產量還要低,土地就只有生存保障的功能,沒有條件承擔增收的功能了。耕地在我鎮,對絕大多數農民而言是一個“生存資料”,每戶農民靠種幾畝耕地,即使土地回報率很高,收入總量也是難以有較大增長的。從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所占比重來說,“20*年農業降到了15%以下,而農業中的勞動力占全鎮勞動力的50.7%,用50.7%的農業勞動力去分享15%的農業產值,農民的收入是無法提高的?!苯鼛啄挈h和政府為了幫助農民增收,雖然召開了許多會議、出臺了不少政策、采取了許多措施,如調整產業結構、鼓勵農民在一畝二分地上做文章、什么掙錢就種什么、農業產業化等等,但收效甚微。
二是農業投入不足。我國農業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約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造成對農業投資不足的原因雖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農村小塊經營。據統計資料顯示,“吸收外商投資的農業,其利用的外資在我國全部利用外資中所占的比重僅為1.29%,大大低于工業吸收外資58%的水平,也落后于第三產業38.9%的份額?!迸c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農業利用外資的吸引力也是比較弱的?!拔覈r民每年人均吸收外資僅0.5美元,只及發展中國家人均吸收外資的1/20。20*年,全鎮農業投資4875萬元,占全社會投資總額比重僅為7.4%。
三是農村勞動者素質普遍偏低。農村文化素質低,目前農村人口的文化狀況是“初中及初中以下的人口占農村89.04%,”其余的基本上也只具備高中文化。經營農業的只是老人、中年婦女、兒童(被人們戲稱為“603861”部隊)這樣一個弱質群體。據統計,我鎮農業經營狀況也基本上是這種格局。
2、農村耕地拋荒現象嚴重。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農業現代化。近幾年,在農村許多地方均不同程度地出現了耕地拋荒現象。20*年末,全鎮擁有耕地面積6.34萬畝,農戶8326戶,戶均耕地7.56畝,戶均地塊6塊,大的地塊2畝左右,小的地塊1分、幾厘。據調查,我鎮也存在拋荒現象,尤其是一些土地貧瘠的地塊,據不完全統計約有500畝土地。這樣就造成農業生產要素或生產手段不論它的先進程度如何、實施發揮的效能如何,它的利用都被規定在一個狹小土地這一層次上。小規模家庭分散經營決定了只能以人力加畜力的手段操作為基礎,排斥資金技術集約,阻礙技術進步發展及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增加。一方面土地過于狹小影響了機械作用的效率,使用機械耕作很困難,無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地塊過于狹小使得多種機械作業難以施展,從而限制了農業機械類型的增加。加上土地小塊經營農戶經濟實力差、資金少、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低,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應用都會遇到很大困難。這表明分散、零碎的一家一戶農村承包制的經營方式與農業現代化不相容,是阻礙農業現代化的最大因素。
3、進行了土地流轉有益嘗試。
全鎮各村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地流轉現象,流轉土地約4000畝,主要是“徐州正合新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流轉土地約1000畝,帶動農戶1500戶,用于種植多彩甘薯,并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給我們做了有力嘗試。徐州龍興農牧科技有限公司流轉土地600畝,用于種植雙孢菇,目前已建成菇棚600凍,栽培面積達到60萬平方,目前已發展成為集菌種供應、技術指導、加工銷售一條龍的高效設施農業示范基地。他們以“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為我鎮的土地流轉工作開辟了道路,積累了經驗。其余的為一些常年在外打工戶和在外地做經營的工商戶,約占24000畝,他們在親緣關系內自由流轉,為我鎮的土地流轉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條件。由于土地流轉規模大、速度快,耕地經營規模的擴大,已成為農業的發展趨勢,適度規模經營已顯示出優越性。所以我們要逐步建立健全土地流轉的機制,營造有利于發展規模農業的環境,推動規模經營在小塊土地承包制基礎上的發展和完善,發揮規模經營在解決“三農”問題中的效能,促進我鎮農業又好又快發展。
4、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制約著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
土地不再是農民的唯一生存手段,承包土地大量轉移,發展規模經營已成為農業發展的趨勢。農村土地規模經營不僅是必要的,同時也是可能的。一是農民收入的多元化,農業收入在農民收入中的比例的下降,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是可能的。據資料顯示,目前我國農民收入來源既有家庭經營收入(主要指農業收入),又有勞動者工資收入。從農業收入和外出打工收入在農民收入增長中比重看,農民來自農業收入不僅沒有增長,而且呈逐年下降趨勢。目前農民收入增長主要來自外出務工收入,外出務工收入占全國農民平均收入比重為“1990年為9%,1995年為15.4%,2000年為23.6%,”工資性收入成為農民收入增長的重要來源和新亮點。據調查顯示:我鎮外出打工收入占農民平均收入的比重為“2006年為52%,2007年為58%,20*年為66%,20*年的農民收入76%來自非農業。農民在比較利益驅動下,農民對經營小塊土地越來越不感興趣,農村土地粗放經營、拋荒是其表現,這為土地向適度規模發展提供可能。二是農民大量外出打工、經商,土地流轉快速發展,發展規模經營是不可避免的,是事實。在土地低收入的“推力”和非農產業高收入的“拉動”下,農民紛紛外出打工,并逐年呈上升趨勢。
二、探析區域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現實意義
世界多數國家經驗和我國沿海地區農業發展經驗表明,提高農業生產集中程度,發展規模農業,以抵御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是行之有效的做法;把小塊土地集中連片,按照效率原則重新配置土地,進行適度規模經營,可以促進土地、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因地因需制宜,調整和優化農業生產結構,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和農產品商業基地建設,使農業生產經營向專業化、市場化的方向推進,在取得規模效益的時,又取得市場效益,解決農業效益低的問題;推進規?;r業經營有利于培養出一大批懂經營、會管理的農業企業家、新型農民,增強農業的凝聚力,使一批年青有為的生產經營能手、技術骨干轉移到農業生產上來,把農業當成主業。現實意義主要表現為:
(一)鞏固糧食生產基礎性地位。
“民以食為天,無糧不穩”,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是安天下的產業,只有農業基礎得到了鞏固,經濟才能發展,社會才能穩定,人民才能安居樂業。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小康。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連續邁上幾個大臺階,農產品供給實現了由長期短缺到總量平衡、豐年有余的轉變?!罢际澜?%的耕地解決了占世界22%人口吃飯的問題,”人民生活在總體上基本實現了“小康”。同時,我國農業目前還是一個弱質產業,農業與工商業相比,除了面臨工商業存在的市場風險外,還要面臨自然災害的風險;農業生產條件還相當落后,農業生態環境還比較脆弱,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低,農民還未擺脫“靠天吃飯”的局面。因此,發展規模經營是使我國農業向現代的高效的強質產業的必然選擇。
(二)提高農業生產投入產出。
家庭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歷史證明,家庭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貫徹執行,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促進了經濟的穩步發展??墒切K經營擺脫不了我國農業弱質性,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能使我國農業向現代高效強質產業發展。
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后,家庭聯產影響農戶生產性投資行為積極性問題還是我國農戶承包土地規模大小制約了農業規?;度氲脑鲩L,增加了規?;顿Y的困難與成本,同時均分土地的農業分散經營方式導致從耕地上帶來的收入極其有限,農民僅僅把土地當作維系生活的手段,不愿把有限資金投向農業,這些都嚴重制約了對農業投入的積極性,因此要吸收農戶對農業生產性的投資,改革一家一戶的狹小經營模式,適度擴大農耕地規模,是吸收農戶對農業生產性投資的一個重要方面。農戶家庭經營的耕地規模越大,越有利于農戶進行農業生產性投資,提高土地投入產出比例。我國一家一戶的小規模家庭農業不可能“致富”,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是農民增加收益、富起來的一條康莊大道。
(三)化解各地不同程度的耕地拋荒現象。
為什么會出現耕地拋荒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即有經濟原因——種植業經濟效益下降導致拋荒;自然原因——農業生產突變風險性導致拋荒;制度原因——農地資源配置呈現非市場化,致使耕地流轉不暢而拋荒等。在上述多種原因中,造成耕地粗放經營、大量拋荒的主要原因是農民在小塊土地上種田賺不了什么錢,不劃算。同樣的勞動力就業于第二、三產業的年收入數倍于農業,使農業種植失去了對勞動力的吸引力而拋荒。況且,今天的農民的欲望不是溫飽而是增收,而家庭小規模經營不能使農民增收致富,因而就出現了農田拋荒。解決的辦法只能是創新農村土地經營體制,改革以土地分戶承包為主的家庭承包責任制,促進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因為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可以使種田的人有田種,不想種田的人放心走;可以實現耕地由劣質的使用者流向較優秀的使用者,向種田能手和現代經營者適度集中;可以促進工商業、個體大戶、外商投資農業,建設公司式的農業和莊園式的農業,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可提高農地利用率,實現規模效益。
(四)有利于優化農村勞動力結構。
改革開放以來,大批農業勞動力在鎮內或外出打工、經商,由農業勞動力向非農業轉移,并且,他們有文化,有技術,適應能力強。社會發展的規律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在第一產業中就業的人會越來越少,第二、第三產業中,特別是在第三產業中就業的人會越來越多。怎樣使我鎮農業勞動力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向非農業勞動力轉移,發展鄉鎮企業是解決農村勞動力的有效途徑。
小塊土地經營使大量勞動力沉淀于小農經濟,限制了農民離開土地;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有利于優化農村勞動力結構,促進農業勞動力向非農業轉移?!稗r業人口占全鎮人口的93.7%左右,我鎮農村現有勞動力2.13萬人,其中剩余勞動力約1.28萬人。”,以我鎮目前發展情況看,我鎮屬于新型工業發展鎮,通過這幾年的發展,鄉鎮企業已具有一定規模,可吸納勞動力6000余人,隨著龍山水泥、海豐鎂業,成日鋼鐵,永固鈣業等廠的投產,可新增4000個就業崗位,為剩余勞動力就業創造了機會,提高了鄉鎮企業對農村勞動力的承載能力,更為適度土地規模經營創造了難得的機會。
(五)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所謂農業現代化,就是把建立在感性經驗和手工工具基礎上的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裝備和現代管理方法為基礎的現代農業。家庭土地承包責任制貫徹執行的最大優越性是,打破了平均主義,調動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目前一家一戶的家庭承包責任制是以土地均分為基礎,土地好壞、遠近搭配的平等條件進行分配的。這種土地分配辦法把一些成片的土地因多戶共同承包而劃得狹小而零星,使得各農戶承包的土地地塊分散而零碎,農村土地承包責任制的狹小分散經營限制了先進生產手段的采用,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從農業勞動力轉移方式上看,由上世紀80年代“離土不離鄉”為主要轉移方式到目前跨省流動。土地經營權流轉是農民樂于接受的,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是可能的,根據對農戶問卷調查的1000人中,在土地承包所有權不變的情況下,農民對承包土地的轉讓、轉包與出租的權利認同程度為86%。事實上土地的流轉不僅早已存在,而且規模之大,速度也快。
(六)推動城市化進程的主要動力。
從農業內部本身來說,就是要改革目前農村分散狹小的一家一戶的小塊經營方式。因為農民小塊土地經營不能從根本上促使農民離開土地轉為非農業生產者,具體說是:其一農業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一家一戶小塊分散經營雖不能使農民致富,但給廣大農民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險”和“就業保險”,社會震動較小,這樣可能因此加重農民的念土情結,農民沒有穩定的、可靠的非農產業就業崗位是不可能放棄土地去從事非農產業的;其二一家一戶小塊分散經營由于農業生產力水平低,農忙時需大量勞動力務農,由此對農業剩余勞動力完全轉移出農村,農業缺乏推動力。正因為如此,使得農村勞動力轉移方式上出現兼業性和波動性。這種轉移的兼業性和波動性的特性,除了導致農業的粗放經營、阻礙農業生產力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外,同時也限制了農民在非農產業領域的奮斗、進取和創新精神的發揮,影響了非農產業大軍的穩定成長;其三,家庭承包制的小塊經營方式仍然是傳統的小農經營方式。傳統經營方式的農民經濟意識是:農本商末、重農抑商;安于現狀、不思進取、部分人依然滿足于自給自足、萬事不求人的田園生活;因循守舊、求穩、忍饑就閑、害怕冒風險進入其他非農行業。上述傳統思維方式、觀念的存在無疑制約著農民對非農業的參與,不利于農業勞動力向非農業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不轉移出去,農業經營不可能達到適度規模。因此要促進農業勞動力向非農業轉移,必須改變傳統小農意識存在的小塊經營的家庭承包制的生產方式,推進土地經營權流轉,發展規模經營。規模經營推動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農村勞動力向非農業轉移,既優化了農村勞動力結構,同時也推動了城市化進程。
三、途徑探析
農業與其他產業相比,農業是利益比較低的弱質產業,很多農產品生產費用居高不下,投入多、產出少,農民難以獲得社會平均利潤。如何改變當前農業的弱質性?筆者認為,其途徑是土地經營權流轉,發展規模經營。
首先,可以通過‘‘公司+農戶”的模式,這種模式能發揮公司的運作機制,提高市場競爭力。同時,這種機制能提高農戶的積極性,更有利于農產品質量的提高。
其次是村集體主導模式,這種模式主要是發揮村兩委、村級經濟合作組織的主導協調作用在不改變承包權的前提下,實現耕地有序、有效流轉。主要方式有兩種:村集體轉包直接經營,村集體代耕代種。這種模式比較好推行,因為廣大農戶普遍對村兩委比較信任,有村集體主導,他們認為比較安全、穩妥。同時,又能發揮村兩委服務農村經濟的能力,從而提高基層干部的執政能力和服務水平,促進農村經濟健康發展,更加有利于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三是種糧大戶轉包模式,在自愿、公平的基礎上,農戶直接把土地轉讓給種糧大戶,這樣可以直接利用他們的經驗、技術。這種模式發展比較平穩,但由于受經濟實力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經濟發展速度。
- 上一篇:鎮食用菌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 下一篇:鎮單位勞動與工資情況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