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城市化水平發展狀況淺析

時間:2022-12-01 02:07:00

導語:區城市化水平發展狀況淺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區城市化水平發展狀況淺析

城市化是一個過程,是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由農村型向城市型轉化的歷史過程,是農村人口轉化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這個過程不是簡單的城鄉人口結構的轉化,而是產業結構及其空間分布結構的轉化,是傳統勞動、生活方式向現代化生產與生活方式的轉化。

近年來,*區委、區政府進一步加大城鎮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大力推進城市化建設,切實把提高城市化水平,作為富民強區,振興*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人口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到20*年末全區城市化人口比重達到50.9%,已經達到小康水平。

一、城市化的界定與計算方法

目前,*區的城市化水平是統一按照省統計局要求,根據人口年報公安戶籍數據為基礎,以國統字[1999]114號《關于統計上劃分城鄉的規定(試行)》作為標準進行計算的。全區城鎮人口的具體統計口徑是:1、區政府駐地的鄉級地域內的全部人口,區、政府駐地城區建設延伸到的鄉級地域內的全部人口,區管轄的其他街道辦事處地域內的全部人口;2、其他鎮政府駐地的村級地域內的全部人口;鎮政府駐地城區建設延伸到的村級地域內的全部人口,鎮管轄的其他居委會地域內的全部人口。

二、全區城市化發展現狀

反映城市化質量要求的真正內涵:一是城市化進程中“人”的生存和生活質量的提高;二是推進城市化系統發展的經濟發展水平質量的提高;三是城市化發展的內在機理即社會,經濟、政治領域的協調發展;四是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農業和非農產業的生產效率差距不斷縮小,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趨于一致。由此可以判斷出*城市化質量明顯提高。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經濟發展水平質量明顯提高,城市化發展動力強勁。從*的經濟發展來看:一是經濟持續快速發展。20*年全區生產總值(GDP)達到92.98億元,比上年增長14.5%。人均GDP達到2.12萬元,增長15.8%。二是經濟增長質量明顯提高。20*年全區財政總收入達到8.24億元,比上年增長17.7%;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達8.86%,創區劃以來的新高。經濟發展水平質量的提高,相應地帶動了全區城市化進程質量的提高。

(二)居民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城鄉居民安居樂業。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是推進城市化的核心內容,生活質量的提高是城市化質量成果的具體表現。20*年*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914元,比上年增長14.0%;5年來全區累計完成房地產開發總建筑面積71萬平方米;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達29.0平方米;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費支出占家庭消費總支出的比重)39.6%,已達到小康標準。

(三)城鎮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生活環境進一步優化。完善的基礎設施和生活環境是城市賴以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又是城市產生聚集效益的基礎。20*年全區城市維護費支出占地方財政支出的比重達到5.1%;城鎮人均擁有道路面積14.1平方米,達到小康標準;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0.8%;森林覆蓋率達到15.1%;達到小康標準。日臻完善的基礎設施為*經濟社會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條件,同時也為提高我區城市化發展進程質量打下了良好基礎。

20*年,*市城鎮化平均水平達到47.2%,*區的城市化水平與全市平均水平相比高出3.7個百分點,與其他縣、市相比,處于全市六縣一區第一位(見下表)。

20*年*市六縣(市)、*區城鎮化水平對比表

地區20*年位次

全市47.2--

*

三、區域城市化水平快速發展的主要動力

我區城市化發展進程的加快,既有經濟規律的內生性因素,也有政策改善的推動原因。概括起來,主要有三點:

一是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結構的明顯改善,有力地推動了城市化進程。

二是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大,加快了城市化發展進程。2003-20*年,全區累計完成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近2億元,年均投資3000余萬元。與此同時,文教體衛、社會福利等服務設施也逐步配套,城區和小城鎮的綜合服務功能得到了進一步加強。這些基礎設施的改善,為*加快城市化進程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三是行政區域的調整,小城鎮發展,加速了城市化人口量的擴張。一是行政區域的調整帶動城市化人口總量的擴張。二是小城鎮發展帶動了農村勞動力非農化轉移和城鎮化集聚。

四、影響*城市化發展的制約因素

*區加快城市化進程有著難得機遇,也具備諸多有利條件和發展潛力。但同時也應看到城市化進程存在不少困難和制約因素:

(一)工業化進程較慢,城市化的動力源不足。

一般情況下,工業化與城市化關系的一般變動模式是: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工業化的演進導致產業結構的轉變,帶動了城市化程度的提高。由此可見,城市化與工業化是相伴而生、共同發展的,工業化必然帶來城市化,而城市化所提供的聚集效應又反過來促進工業化發展。從目前*乃至全市工業化的進程看,正處于工業化中期的發展階段,距全省工業化中期向中后期過渡的階段還有一段距離。按照全省實現“兩個率先”的戰略以及推進*城市化進程的要求,到2014年*城市化率要達到55%,*區的城市化率應當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任務相當艱巨,為此,*區必須加快推進工業化進程,增強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動力源。

(二)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壓力大,制約城鎮化發展。

一是數量龐大成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區是一個農業區,城市化每提高一個百分點,相應的城鎮人口就要增加4830人。二是農業勞動力文化素質低是阻礙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另一重要因素。從需求的角度看,非農產業需要的是高素質的人員,只有高素質的人員才能形成流動源,實現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轉移流動。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2000年*區農村每萬人口擁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僅有432人,這種構成很難形成農業勞動力的有效流動。

(三)第三產業發展滯后,消化吸納勞動力能力不足,限制了城市化的發展。

從我國的經濟發展歷史看,不管是哪個地區,城市化水平都隨第三產業發展而提高。*區第三產業發展的相對滯后,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城市化發展。

五、加快城市化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是積極穩妥地調整行政區劃。發達地區的城市化發展模式,首先是通過調整行政區劃,以達到城鎮人口總量的擴張。其次是通過量的擴張進入內涵為主的質發展。目前,*的城市化水平正處在量的擴張階段,因此,盡快進行行政區劃調整勢在必行。只有將周圍人口規模較小、區位優勢不明顯的鎮、村納入經濟實力強、人口密度大的城市中心區,才能實現城市化發展從量變到質變。

二是大力發展鄉鎮二三產業。推進城鎮化不能脫離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城鎮化的梯度推進更要與產業的梯度輻射和轉移結合起來,要形成與城市梯度結構相適應的區域產業空間分布體系。為此,要采取措施,鼓勵、引導鄉鎮企業向城鎮的工業區集中連片發展,以促進產業和人口的集聚。

三是鼓勵農民到城鎮落戶,統籌發展城鄉人口。釋放束縛在土地上的過剩農業人口,在經濟發展水平低的情況下,實現農業人口向城市化的有序轉移,這是*區走向小康社會的前提,也是*自身的人口和城鄉經濟社會條件所決定的。近年來,*區一方面城鎮化率加快提高,另一方面農村人口向市外流出有增無減,說明城鎮化率的提高并不同步伴隨著人口集聚力的增強。無疑,在本地區城鎮吸納集聚能力有限的情況下,積極組織勞務輸出,實際上也是一種“易地城鎮化”途徑。但是,長遠看,還是主要立足于增強本區城鎮的吸納集聚能力,在此基礎上大力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也就是說,要進一步統籌解決好農村人口易地外流與就地城鎮化集中的關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