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規模種植若干問題的調研報告
時間:2022-12-01 03:41:00
導語:大蒜規模種植若干問題的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近幾年來,在各級領導的正確領導下,塔山鎮將發展農業產業化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充分發揮我鎮大蒜這一農產品資源優勢,延長大蒜農業產業鏈條,進一步推動了全鎮農業和農村經濟全面的健康發展,增加了農民的收入。隨著國家惠農政策的逐步落實,更加激發了農民發展農業的積極性。作為一名在塔山鎮工作十年的鄉鎮統計工作者,一直都在關注和記錄著全鎮的大蒜種植情況,近期按照上級統計調研的要求,深入基層走訪了一些蒜農,初步掌握了我鎮大蒜的生產與經營情況。現形成報告如下,僅供領導參閱。
一、農業產業化發展簡述
農業產業化是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持續保護和科學開發農業資源為前提,對農業的內部產業實行優化組合,形成種養加、產供銷、農工商一條龍產業鏈,結成貿工農、內外貿、農科教一體化產業體系,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民增收致富,保障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發展。我國在農村實行以農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業生產連年豐收,但由于農業小規模生產經營,難以適應國內外大市場多變需求,農業生產和農民增收遇到了新矛盾。提起塔山鎮可能有許多人想不起塔山鎮有什么可以銘記在心的,唯一的印象大概就是一個“窮”字,但提起塔山鎮的耿集辦事處,許多人就會豎起大拇指——大蒜。目前的塔山鎮實際上是2000年由原來的塔山鎮和耿集鎮合并而來,全鎮6.7萬人口,耕種著不到8萬畝的耕地。如何解決增收問題,塔山鎮的人們一直在探索著。耿集辦事處東與邳州宿羊山等地接壤。八十年代初期,受邳州宿羊山種植大蒜的影響,開始種植大蒜,由原來的小面積種植逐漸縮小小麥種植面積,擴大大蒜種植面積,到九十年代中期,耿集辦事處就基本上見不到小麥的種植。近三五年塔山鎮的塔山片受耿集種植大蒜的影響,逐漸擴大大蒜的種植面積。到目前為止,全鎮共種植大蒜6萬畝,建立了規模較大的耿集大蒜市場。今年六月份還開通了中國淮海網,專門用來提供大蒜的相關信息。注冊了“淮海牌”無公害大蒜。去年,這種輻射帶動已經擴大到周邊的許多鎮,如大許、紫莊、徐莊等鄉鎮。目前,耿集辦事處有十多家冷庫、數十家蒜片加工廠,一家大型蒜油加工企業即將建成。還有一些大蒜深加工項目正在洽談中。基本上形成了以耿集辦事處為中心的產、供、銷一條龍產業鏈,貿、工、農一體化的產業體系。農業產業化成為農業向現代化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目前國內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成功模式
國內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成功模式:一是龍頭企業帶動型(“公司+農戶”、“龍頭帶基地”),這是最主要的組織形式,所占比例最大。二是以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為代表的中介組織帶動型。三是專業市場帶動型。四是專業大戶帶動型,依靠專業戶聯合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從而加速了專業分化。五是運銷商促進型,在組織農產品運銷、解決農產品“賣難”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從以上五種模式看,塔山鎮大蒜規模種植應屬于專業市場帶動型,靠著宿羊山和耿集兩大專業市場帶動周邊群眾種植大蒜。
(二)大蒜產業化經營對全鎮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實踐證明,農業產業化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顯現出巨大的效能。筆者就大蒜的種植專門走訪了一些農戶,今年我鎮大蒜畝產干蒜頭為2000-2500斤左右。由于蒜農們科學管理,大蒜頭70%左右為6.0cm及6.5cm以上;5.5cm,5cm,4.5cm,4cm的蒜頭約占20%;3.5cm及以下約占5%;另外還有5%左右的散頭、刀傷、破皮、受癥等原因不能正常在市場上銷售的脫水蒜。
一是收益與成本雙高。今年6.5cm的大蒜最高收購價為1.45元/斤,最低價1.15元/斤,取平均市場價1.30元/斤。每差0.5cm為一級,一級相差0.1元,5.5cm—4.0cm的大蒜取中間價1元計算。3.5cm以下平均價0.70元/斤。脫水蒜最高價0.55元/斤,最低價0.23元/斤。市場平均價0.40元/斤。大蒜以畝產2300斤計算,初步測算我鎮大蒜今年平均每畝收益為:
2300*70%*1.3+2300*20%*1+2300*5%*0.7+2300*5%*0.4=2679.5(元)
該種大蒜畝產蒜薹200斤,今年平均收購價為0.40元,即80元/畝。但就成本而言,單價以去年價格為標準,一畝大蒜需:
①蒜種:290斤左右,蒜種均價為1.8元/斤,即522元。
②肥料:復合肥約250斤,折價約312元;鉀肥30斤,折價31元;尿素10斤/畝,折價為10元左右,即大蒜每畝約需353元的肥料。
③植保:除草藥每畝30元,春天需打兩次防病的藥,每畝約需40元,多年重茬地需要防地蛆每畝約10元,即大蒜每畝約需藥物80元。每畝耕地費用為30元。在不扣除勞動力成本的情況下,每畝大蒜收益:
2679.5+80-522-353-80-30=1774.5(元)
若扣除勞動力成本,按現在勞動力價格計算每畝收益為:
④提蒜薹:提蒜薹約需3天/畝.人,3天*30元/天=90元;
⑤栽蒜:100元/畝;
⑥挖蒜:350元/畝(今年最高價410元,最低價330元);
⑦剝蒜皮:市場均價0.1元/斤,剝蒜皮用工為2300*0.1=230元;
⑧蒜分級:30元/天·人;
⑨剝蒜種:一人需三天時間3天*30元/天=90元。
即每畝勞動力價格為:90+100+350+230+30+90=890元
扣除勞動力價格后每畝大蒜純收益:
1774.5-890=884.5元
也就是說在這連續三年好行情下,大蒜每畝純收益不足1000元。
二是大蒜的規模種植延長了產業鏈。今年,我鎮6萬畝大蒜有一半是請外來勞動力來挖,就可提供60000*50%*350=1050(萬元)的農業服務業收入。一半的蒜由外來人員加工包裝即剝蒜皮,此項又可提供60000畝*2300斤/畝*50%*0.1元/斤=690萬元的農業服務業收入。另外大蒜深加工企業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塔山鎮大蒜方面就業基本上從每年5月下旬一直忙到10月初。耿集大蒜市場的成立,活躍了市場,帶動了二、三產業的發展。市場上有了人,首先要吃、穿、住、行,流通業和服務業又了發展;市場的建設帶動房地產業的發展,耿集大蒜市場的房價、地價紛紛上揚;大蒜的深加工更好地促進了第二產業的發展。
塔山鎮大蒜的產業化發展,有力地促進了塔山地區經濟的發展。首先促進了農民走向市場。通過大蒜產業化發展,把每家每戶的小生產與大市場聯結起來,推動了農民自覺地進入市場,主動占領市場,解決了千家萬戶農民的生產與千變萬化市場需求的矛盾。
三是促進了農業規模化經營。通過大蒜產業化發展,可以實現大蒜產業的規模化、區域化、專業化生產經營,提供各種豐富的大蒜相關產品,以滿足國內外市場的多樣化、優質化的需求。第三是促進了大蒜產業持續發展。通過大蒜產業化,可以促使大蒜產業改變單純提供大蒜,延伸了二、三產業鏈,實現大蒜產品增值,提高農業比較效益.第四是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通過二十多年的大蒜種植,除89年和98年受政治和自然災害的影響,價格較低外,其余各年均比種植小麥增收2至3倍。有效促進了農民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發展大蒜產品生產,增強市場競爭能力;促進農業形成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體系,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價值規律,按照市場的需求組織生產、加工、銷售,取得最佳綜合效益。第五是促進了城鄉一體化城鎮建設。通過大蒜產業化,可以延長大蒜產業鏈條,帶動鄉村勞動密集型的第二、三產業發展,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鄉加工業、服務業轉移,進一步開發利用農業資源,促進城鎮工業的發展,帶動交通、通訊、運輸、服務等第三產業的發展。
二、我鎮大蒜產業化發展的基本情況
(一)大蒜產業發展主要特點。一是培育了一批大蒜龍頭加工企業。如耿集段莊村就有近10家脫水蒜廠。二是大蒜生產規模化程度逐步提高。三是大蒜生產標準化水平得到提升。如:10年前我鎮基蒜標準為5厘米,目前已提高到6.0厘米,而且增加了無公害這一強制性標準。四是提升了我鎮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效益水平。
(二)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我鎮農業產業化取得了一定的發展,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農民收入的增加作出了可貴的貢獻,但以目前我鎮大蒜產業化發展的情況看,整體水平還比較低,質量不高,對提高農業生產綜合能力和農民增收的促進作用相對較弱,處在初級發展階段。一是大蒜雖然有了一定規模的發展,但仍以出售大蒜這一原材料為主,二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弱。全鎮雖有數十家脫水廠,但由于深加工能力不足,造成農業產業化鏈條短,農產品增值少,無法給農民帶來更多的收入。三是農民參與市場的程度低。農民了解市場信息的渠道不暢通,對大蒜價格無法預測,極易造成辛苦一季不掙錢的現象。四是沒有穩固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與農戶之間建立利益聯結機制,不能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三、對策與建議
(一)壯大和培育大蒜龍頭加工企業。農業龍頭企業內聯千家萬戶農民,外聯國內外市場,是農業產業化的“火車頭”,具有開拓市場、引導生產、深化加工、優化組合生產要素,促進農業產業化的綜合功能。要堅持積極引導、大力扶持、放手發展,力求在全鎮培育出經營管理先進、科技力量雄厚、經濟實力強大的大蒜加工龍頭企業。
(二)積極構建多元化蒜業結構。堅持采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遵循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鼓勵城鎮、鄉村個體投資入股,培育和發展新的龍頭企業,促進一戶帶多戶,一村帶多村的產業滾動發展,加快向農業現代化方向前進。扶持大蒜這一支柱型產業發展,是塔山鎮區域農業經濟發展優勢的體現,是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發展的柱石。一是要充分利用大蒜這一現有區域產業優勢,按照國內外市場的需求,優化農業生產要素,通過專業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使之成為區域特色的主導產品和支柱產業,帶動區域其他產業發展。二是要充分調動農民生產經營的積極性,增強農民創新意識,積極引進國內外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特色產品,幫助農民發展新興支柱產業,精心培育主導產品,大力提高參與市場競爭力。三是要充分發揮地區資源、技術和人才的優勢,按照集約經營、專業經營、規模經營的要求,開發鄉村與城鎮、農民與市場掛鉤的其他系列支柱產業,帶動區域化的種植業、養殖業和加工業的發展。
(三)逐步健全區域市場體系。一是要按照國家培育市場、市場引導農民生產經營的指導方針,堅持以城鎮為依托,以農業產品生產基地和集散基地為基礎,按照農業產品流通數量、交通環境、市場需求,建立起高檔次、遠輻射、多功能的市場體系。二是要積極組織農民全方位進入市場流通領域,通過多種形式、多種渠道,占領農業產品市場。要為農民建設跨區域、流程遠、環節少、集散快、效益高的流通網絡,推動農業產品的加工銷售。三是要建立健全市場服務體系,加強市場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搞好市場需求預測,及時掌握市場需求變化動態,市場經濟信息,建立市場服務窗口,及時指導農民生產經營適銷對路的農業產品。
(四)切實加強領導。一是鎮政府提高服務意識,為農民生產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提高服務質量。二是鎮政府必須切實抓好科學規劃、政策引導,因地制宜地制定產業結構調整的長遠規劃,扶持其他支柱產業健康發展,培育規模效益高、輻射帶動強的市場,落實各項惠農政策,力促農業產業化水平有實質性提高,農村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
- 上一篇:農資市場重點物品調研報告
- 下一篇:農村居民住房現狀的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