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農村五保供養調研報告

時間:2022-12-23 02:42:00

導語:縣農村五保供養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農村五保供養調研報告

為了探索建立農村五保供養的新機制,切實解決農村分散供養五保對象在醫、食、住、行等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今年以來,*縣積極探索、大膽嘗試,全面啟動了農村五保供養“愛心責任行動”,對農村分散五保對象實行“愛心”責任代養,奉獻愛心,明確責任,體現親情,取得了顯著效果。

一、嚴肅的課題

*縣屬典型的山區貧困大縣,現有農村五保供養對象3868人,其中,孤老2981人,孤兒887人。由于受區位、經濟等因素的制約,五保對象中分散供養對象高達3540人,占五保對象總數的90%以上。這些分散供養的農村五保對象在醫療保障、基本生活、困難解決、行為監護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表現在:

一是住居分散造成集中供養難。我縣地處秦巴山脈,屬山區丘陵地形,幅員廣闊。3540名農村五保對象散居在全縣43個鄉鎮528個村,且有半數以上生活在離鄉(鎮)場鎮10公里以外山高坡陡的村落,老人們長期生活在所熟悉的故土,在心理上不愿承受背井離鄉的痛楚。同時,由于我縣屬國家級扶貧重點縣,人均GDP僅4260元,地方財政投入鄉鎮敬老院建設資金十分匱乏,以致敬老院設施老化、維修困難。因此,從供養條件上難以滿足集中供養需求,實行“愛心”責任代養是必然選擇。

二是國家政策與地方實情缺乏聯接機制。2006年3月,新的《農村五保供養條例》正式頒布實施,對農村五保供養事業發展注入了生機與活力。但該《條例》更多的是強調對象審批、資金管理和集中供養等方面的責任,而對于農村分散五保對象的供養措施和責任機制等未作詳盡闡釋和界定。以致于在實際操作中缺乏政策支持,如五保對象在醫療保障、住居條件、孤兒上學等一系列問題上,缺乏系統的科學的長效機制。因此,建立“愛心”責任代養制勢在必行。

三是濃郁的孝道文化催生“愛心”代養。近年來,我縣高度重視孝道文化建設,明確提出了把老年人政策待遇落實好、把老年人文化生活豐富好、把老年人言論行為引導好、把老年人自身作用發揮好、把老年人的事業關心好的“五好”思路,制定了“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六有”目標,組織開展了孝道文化進機關、進社區、進學校、進農村、進家庭的“五進”活動。縣委倡議、縣人大常委會決定把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定為“孝道日”,并把2007年列為“省級敬老模范縣”爭創年。我縣濃郁的孝道文化建設氛圍,為我們開展農村五保供養“愛心責任行動”提供了有利的先決條件,實行“愛心”責任代養也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和發展了孝道文化。

二、有效的措施

我縣實施農村五保供養“愛心責任行動”,主要特點是建立“代養制”,對農村分散供養五保對象實行“愛心”責任代養。其具體做法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建立激勵機制,激發代養熱情。在通過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縣政府發出了“愛心”責任代養倡議書,縣民政局出臺了《關于開展農村五保供養“愛心責任行動”的通知》,明確了代養人的報酬,主要是堅持精神鼓勵和經濟補償相結合、以“精神鼓勵為主,經濟補償為輔”的原則,對代養人予以精神和物質上的獎勵。精神鼓勵包括:鄉鎮給代養人頒發敬老榮譽證書;縣民政局給代養人頒發社會工作者聘書;每年通過評比后,縣政府頒發100個模范敬老光榮匾。經濟補償包括:每年給予代養人適當的補償金;協調相關部門在就醫、建房、就業、社會救助等方面給予代養人適當的優惠政策;五保老人死亡后,代養人對其土地、山林等有優先承包權,對其房產有優先購買權。

二是明確代養方式,界定代養內容。在代養方式上,按照代養人、五保對象雙方自愿的原則,采取“親友代養、干部代養、委托代養”三種方式,由具有供養能力、富有愛心和責任感的親戚朋友、黨員干部及社會人士對農村分散供養五保對象進行“愛心”責任代養。“愛心”責任代養的主要內容包括五保對象的“吃、穿、住、醫、葬”五個方面。同時,代養人還定期或不定期對五保對象交心談心進行精神慰藉,用親情和真情感化他們,激發他們的生活熱情。

三是制定“兩書一卡”,落實代養責任。由縣民政局負責,建立了“兩書一卡”責任機制,有效落實了代養責任。“兩書”即:一是申請書,由代養人提出自愿代養申請;二是協議書,由鄉鎮民政辦與代養人、代養對象三方共同簽訂代養協議,界定三方的權利和義務,明確代養人的代養內容、代養職責及代養報酬等。“一卡”即:愛心責任卡,由縣民政局負責給代養人制發愛心責任卡,包括代養人和代養對象的基本情況、代養內容和代養職責等三大內容。為確保“愛心”代養質量,專門建立了回訪督查機制,定期或不定期深入代養對象家中,走訪調查代養落實情況。截止目前,全縣實行“愛心”代養對象3540人,其中,親友代養2221人,干部代養1124人,委托代養195人,代養雙方關系融洽。

三、顯著的效果

我縣通過農村五保“愛心”責任代養的實踐,有效化解了農村五保供養難問題,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豐富內涵,進一步融洽了人文關系,推動了孝道文化的發展,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

一是彌補了政策不足。全縣采取縣級領導包鄉鎮、鄉鎮干部聯村組、干部群眾到人頭的辦法,通過廣泛推廣投親靠友寄養、左鄰右舍代養、黨員干部認養、村組出面委托撫養、代耕幫養等多種形式,對農村分散供養五保對象實行“愛心”責任代養,有效增強了農村五保救助網絡建設、堵塞了五保工作漏洞、豐富了五保供養內涵,不僅使農村五保供養對象在“吃、穿、住、醫、葬”等方面的供養措施和責任機制得到進一步落實,更重要的是彌補了分散供養五保對象政策的不足,切實解決了分散五保對象內心空虛、生活寂寞等精神撫慰問題,使國家五保供養政策得以有效延伸。

二是豐富了孝道文化。我縣農村五保供養對象“愛心”代養機制建立和實施后,各級干部和廣大群眾對孤寡老人等農村五保對象的關心程度進一步增強,廣大分散供養五保對象生活、治病、喪葬等方面通過簽定代養責任卡、包戶責任書、落實代養責任人等有效形式得到全面落實。使農村五保對象的生活標準和質量大為提高,廣大農村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孝道文化意識愈來愈濃厚。曾連任四屆縣人大代表的駟馬信用社退休女職工何蘭文,已義務資助和無償代養五保孤兒4人。其先進事跡經《巴中日報》、*電視臺采訪報道后,在當地引起了強烈反響,廣大機關干部、農民群眾、個體工商戶紛紛加入“愛心”行動,尊老愛幼頓時蔚然成風。目前,該鎮127名五保老人、孤兒全部落實了“愛心”責任代養人,且供養雙方關系融洽。

三是解決了集中供養難題。農村五保供養“愛心”責任代養機制的建立和實施,使廣大分散供養的五保對象可以“不離鄉土,根在故鄉”,有效得到照顧和扶持,既照顧了五保老人的生活習慣,也方便村坊鄰居、親戚朋友探訪照顧,有效解決了分散供養五保對象的救助難題,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五保供養社會化進程。同時,通過“愛心”責任代養制建立,也給集中供養減少了難度,降低了農村敬老院運行成本,緩解了貧困山區五保供養資金投入難的壓力。坦溪鎮民興村四社五保戶牟蓮成,由于無親無戚且年老多病,精神空虛,心理反常,不愿到敬老院養老,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鄰里關系十分緊張。實行“愛心”責任代養后,鎮黨委書記李平主動承擔起代養義務,經常深入牟蓮成家中問寒問暖拉家常,幫助其代領供養金、購買日常用品,并組織村社干部為其代耕代種田地,幫助發展起了土雞養殖致富項目。目前,牟蓮成精神上得到蔚藉,生活上更加充實,與鄰里關系也越來越融洽,而且還被評為該村的“和睦星”文明戶。

四是促進了社會和諧。我縣農村五保供養“愛心”代養責任機制的建立,為農村五保供養工作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平臺,五保供養“愛心”代養責任機制貫穿于政府職能部門、廣大人民群眾和五保對象之間,架設了黨和政府聯系五保對象的橋梁和紐帶,疏通了“民情—民心—民政”之間的聯系渠道,形成了強大的合力,逐步實現了農村五保供養由政府行為到廣大人民群眾自覺自愿行動的轉變,從而使民風更加純樸,鄉風更加文明,社會更加和諧,有力的推動和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深圳百利瑪國際廚衛中心董事長吳劉菊蘭女士,從2005年以來,對我縣13名孤兒實行了“愛心”代養,每年為每人資助3000元直至學業完成。2007年6月,為讓孤兒們感受都市生活、享受人間真愛,喚起更多愛心人士的社會良知,吳劉菊蘭女士還專程組織13名孤兒到深圳市進行了為期一周的慈善旅行,舉辦了專場慈善認養晚會,在深圳產生了巨大轟動效應,《南方都市報》等多家新聞媒體進行了跟蹤報道。

四、深刻的啟示

實踐證明,我縣推行農村五保供養“愛心責任行動”,受到了五保對象和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愛心”代養責任機制的建立,不僅惠及了廣大農村五保對象,也使社會力量參與到五保供養中來,其做法和經驗對我縣農村五保供養工作產生了深刻影響和有益啟示。

啟示一:有利于實現五保供養規范化。建立“愛心”代養責任機制,對那些住居分散、地域偏僻的農村五保供養對象實行定人、定責、上門包戶幫扶,既方便了五保供養對象,又有利于今后的長遠發展,不僅大大降低了非生產性支出,避免了有限資源的不必要浪費,而且有利于五保供養規范化管理和長遠發展。由此可見,實行“愛心”責任代養是有機銜接國家政策與地方實情的有效方式。

啟示二:有利于貧困地區解決社會矛盾。我縣系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資源匱乏,地方財力薄弱。通過建立五保“愛心”代養責任機制,充分調動了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給廣大群眾和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機會,有效發揮了社會綜合效益。社會力量的加入不僅拓寬了資金來源的渠道,也增強了五保供養的活力,同時進一步加強了監督管理機制,為其發展狀大,完善提高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啟示三:有利于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通過建立五保“愛心”代養責任機制,社會全方位參與農村五保供養的熱情和積極性不斷高漲,人們敬老、愛老、助老服務意識進一步增強,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社會文明與進步。同時,農村五保供養是城鄉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行農村五保供養“愛心責任行動”,建立農村五保供養“愛心”責任機制,對加快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將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