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級集體經濟觀摩調查報告

時間:2022-03-26 05:37:00

導語:村級集體經濟觀摩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村級集體經濟觀摩調查報告

一、主要情況

去年以來,我縣緊緊圍繞“躋身蘇北第一方陣,加快建設全面小康”的總體目標,以“4+1”工程建設為主線,以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增收項目作為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的助推器、加油器,不斷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新路子,引導全縣村居成立專業公司,實現村級集體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資本股份化,有力地促進了全縣村級集體經濟的有序、規范和快速發展。

據農經年報統計,截至2009年底,全縣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3849萬元,其中經營收入393萬元,發包及上交收入1426萬元,投資收益71萬元,其他收入

1959萬元。全縣246個村居中,集體經濟零收入的村僅有27個、0-5萬元收入的村79個,5-10萬元的村95個,10-20萬元的村34個,20-50萬元的村7個,50萬元以上收入的村4個。全縣有70個村居成立農、工、商等性質的專業公司。去年,全縣各鄉鎮參與

“4+1”工程建設觀摩項目34個,其中有30個項目生產經營情況良好,有4個項目未經營,分別是八集鄉標準化廠房、三莊鄉標準化廠房、高渡鎮標準化廠房、王集標準化廠房。

無論從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還是從村級集體經濟增收的項目情況看,全縣村級集體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形成了我縣拓展集體經濟發展三個新模式。

一是利用省脫貧獎補資金,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項目,已成為增加村集體經濟的增長極。近年來,我縣各鄉鎮利用脫貧資金在鄉鎮工業集中區建標準化廠房,或在縣鄉主要道路兩旁發展高效設施農業,所建資產歸村居集體所有,讓貧困戶到工業集中區就業,或承包高效農業設施從事種植,發包收入的80%歸貧困戶集體所有,20%的收入歸村集體,用于村集體組織的正常運轉以及村級公益事業的建設。

二是成立農、工、商等專業公司,促進村級集體經濟規范發展,已成為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大趨勢。村集體成立公司,或村級集體與有實力的老板共同成立公司(村級集體占大股),把村集體的資產、資源、資金歸并到公司進行市場化運作,實現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資本股份化。如臨河鎮小店村成立騰訊商貿公司,村集體實現年收入20余萬元。

三是發展“房東”經濟,杜絕集體經營,已成為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新樂章。實行村集體的資產和資源實行對外租賃,變過去村集體直接參與經營為間接經營,杜絕集體經營,把村集體收入的風險降為零,確保村級集體的資產資源保值增值。如眾興鎮姚圩村,新建康居示范點,出租門面房每年取得穩定的村集體收入。

二、存在不足

我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工作雖然取得一些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的有:

一是少數村個別鄉鎮重視不夠。個別鄉村干部,片面認為在當前市場經濟背景下,發展村集體經濟無關緊要的,不合時宜的。更有的把發展集體經濟與搞集體經營概念等同,認為搞集體經濟是不能搞,也搞不好。有的對發展村集體經濟無從下手,無思路,無辦法,無實力,村支“兩委”成了“維持會”。

二是項目檔次低,投入少。無論是標準化產房,還是高效設施農業,上規模、上檔次的少,不能形成村集體持續增收的主渠道。有的項目僅僅依靠上級扶持,個人資金和引進外資投入少。

三是農民組織化程度低。一方面,農戶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利益聯結不緊密,“公司+農戶”的生產模式推廣不夠。另一方面,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還處在起步階段,組織化程度偏低,從事農業產業化的人數偏少。

四是工農業附加值低。有的項目僅僅是一些“三來一加”項目,加工粗放,經濟效益低下。有的農業項目只是簡單種植,農業加工項目還停留在“谷變米,麥變面”的初級加工段,產業鏈短,產品附加值低。

三、幾點建議

“4+1”工程建設,是縣委縣政府推動鎮村經濟發展的主要抓手,是實現強鎮壯村富民戰略的有效途徑,而村居集體經濟發展是“4+1”工程的重要內容之一。此項工作,去年是我縣實施戰略的第一年,在村級集體經濟觀摩項目的建設和考核上,需要不斷完善。在今后的工作中,不僅要從宏觀上認真加強指導,在具體的工作中應著重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制定鼓勵扶持政策。建議縣政府制定下發促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把發展村集體經濟收入項目納入縣百項重點工程督查考核,贏得鄉鎮領導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工作的重視和支持。

二是強化工作監督體系。建議縣成立村居集體經濟發展督查指導辦公室。組織專門辦事人員,負責政策擬定,工作計劃實施,工作督查指導,以及目標考核等內容。

三是完善工作考核體系。建議在考核時重點抓住“三看”。村級發展項目必須是當年新增項目。一要看合同,還要對經營項目進行跟蹤督查;二要看村級集體賬目,看協議,看實際進賬數;三要看項目效益。要對村級的財務報表進行分析,確保工程建設的順利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