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監測調研報告
時間:2022-04-14 09:49:00
導語: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監測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基本情況;發展現狀;主要工作;存在問題;幾點建議幾個方面進行闡述。其中,主要內容包括:縣緊緊圍繞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建立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干、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現狀,公共服務機構、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其他農業服務組織。主要工作,著力推進農村土地流轉,促進規模經營發展、著力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著力引進農業龍頭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強化農產品質量監管,提升市場競爭力。監測調查情況看,我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公共服務機構由于人事體制及經費原因、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管理不規范、其他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如農業專業服務。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為農業生產提供社會化服務的成套的組織機構和方法制度的總稱。結合我縣實際,提出以下幾點建議,明確一個體制、建立一個機制、推行一個政策、落實一個保障。具體材料請詳見:
根據農業部(農辦經[2009]21號“農業部辦公廳關于印發《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情況監測試點方案(試行)》的通知”精神,我局結合實際,制定工作方案,組建領導班子,落實專門人員,開展詳實調查。現將監測調查情況簡要分析報告于后:
一、基本情況
**縣地處四川盆地西南邊緣,距省會成都147公里,轄15個鄉鎮、143個行政村、1055個村民小組;幅員1896.49平方公里,境內最低海拔417.5米、最高海拔3090米,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稱;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山川鐘秀、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65.7%,享有“綠海明珠”美譽,是全國生態農業建設先進縣、全國生態示范區、四川省生態縣。2009年,有農業戶8.98萬戶(其中:家庭承包經營戶8.78萬戶,占97.8%),有農業人口30.17萬人、占總人口88%,有農村勞動力17.54萬個、占農村人口的58%;有耕地面積19.54萬畝(其中:田17.62萬畝,地2.10萬畝),有茶園20.16萬畝、桑園1.72萬畝、果園1.01萬畝、林地200萬畝,茶葉、奶牛、林業、生豬為農業支柱產業,屬典型的盆周山區農業縣。2009年,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達到58.87萬畝,復種指數為301%,其中:糧食作物播面為32.32萬畝、占總播面的55%,糧食總產13.75萬噸、農民人均456公斤;年出欄生豬42.15萬頭、肉牛2.51萬頭,年末奶牛存欄3.73萬頭、年產牛奶10.45萬噸,年出欄肉用羊9.69萬頭,年出欄家禽900萬頭。2009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為45億元,其中:農牧漁業總產值18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0%;農民人均純收入5303元。
二、發展現狀
(一)公共服務機構
全縣共有農業公共服務機構40個,其中:(1)縣級10個、占25%,鄉鎮級30個、占75%;(2)種植業16個、占40%,畜牧業20個、占50%,農機化、動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農村經營管理各1個、占10%;(3)鄉鎮級機構中,除種植業、畜牧業外,均無獨立機構。
2009年末,農業公共服務機構批準編制數為351人,在編人數261人、占批準編制數的74.4%,實有人數290人、占批準編制數的82.6%;在所有機構中,除15個鄉鎮級畜牧業服務機構為差額撥款外,其余縣、鄉(鎮)兩級機構均為財政全額撥款機構。此外,縣鄉(鎮)兩級均配備了相應的儀器、辦公用房、交通等基本辦公設施,種植業系統還建立了15000畝相對固定的試驗示范基地。
(二)農業龍頭企業
全縣有農業龍頭企業6個,其中:省級1個、占16.7,市縣級5個、占83.3%;有茶葉加工3個、占50%,種植業(滕椒)調料食品加工1個、占16.7%,牛奶加工1個、占16.7%,奶牛飼養1個、占16.7%。2009年,6個龍頭企業銷售收入22615萬元,帶動農民專業合作社9個、占合作社總數的18.4%,帶動農戶14080戶、占總農戶的15.8%。
(三)農民專業合作社
全縣共有各類合作社49個(其中:工商登記注冊49個),其中:種植業29個、占59.2%(其中:茶葉16個、占種植業的55.2%),畜牧業11個、占22.4%,林業6個、占12.2%,漁業1個、2.1%,其它服務業2個、占4.1%;在合作社中,產加銷一體化服務的36個、占73.5%,加工服務為主的9個、占18.5%,購買服務為主的2個、占4%,其他的2個、占4%;合作社有成員6500個,其中:農民成員6465個、占99.5%。2009年,合作社經營收入16311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7.1%,業務交易量14028萬元、占經營收入的86%。
此外,有種植業、畜牧業等各類專業協會46個。
(四)其他農業服務組織
全縣共有其他服務組織12個,其中:農業科研教育(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1個、占8.3%,供銷合作社4個、33.4%,農業生產資料供應企業2個、占16.6%,農業信貸金融機構4個、占33.4%,農業保險機構1個、占8.3%。
三、主要工作
近年來,尤其是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以來,我縣緊緊圍繞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建立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干、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要求,在穩定和鞏固公共服務機構試驗、示范、培訓、推廣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等職能的前提下,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著力推進農村土地流轉,促進規模經營發展
為進一步整合農村土地資源,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業規模經營,實現農民增收,我縣依托縣農業局和鄉(鎮)農業技術服務中心分別于2008年8月和2009年3月在眉山市率先成立了縣和鄉(鎮)兩級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明確了工作職責和責任,配備了電腦、管理軟件、室外彩色電子顯示屏(縣農業局)等辦公設施設備,確保工作正常開展。為有效強化和規范農村土地流轉管理,結合我縣實際,制定下發了包括總則、資質評估及資格審查、信息收集上報及、委托流轉及交易平臺、備案登記、統計報表、檔案管理在內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規定(暫行)”(洪府辦[2009]33號),制發了“**縣農村土地流轉市場工作流程”、“**縣土地流轉程序”與服務中心職能職責及工作人員崗位職責、流轉管理規定等制度規范上墻,建立了土地流轉出讓、受讓及臺帳登記“三簿”。將推進農村土地流轉、促進農業規模經營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抓手,出臺了“關于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意見”(洪委辦發[2009]10號),創新流轉模式、與農業規劃產業相結合、引進業主上規模,有力地推進了全縣農村土地流轉,促進了農業規模經營發展。截止2009年12月底,全縣采取互換、出租、轉包、入股等方式,流轉耕地3.13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16%,比上年增加1.62萬畝、增長108%;流轉涉及農戶0.85萬戶,占總農戶的9.5%。流轉土地中,以茶葉、蔬菜、飼草為主的規模經營達到0.94萬畝,占流轉總面積的30%。如:柳江鎮天禾茶葉專業合作社,采取與農戶入股、租賃方式,種植浙江安吉白茶2000余畝。
(二)著力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為進一步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出臺了“關于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實施意見”(洪委辦[2009]12號),明確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思路、目標、原則和舉措。截止2009年12月,全縣共有各類合作社49個,(其中:工商登記注冊49個),比上年增加37個、增長3.08倍,帶動農戶2.88萬戶、占全縣總農戶的32%。多數合作社均采取統一規劃、統一技術、統一收購、統一生產(加工)、統一銷售的合作模式,有力地提高了廣大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三)著力引進農業龍頭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農業龍頭企業,是發展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骨干,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主力軍。為此,我縣始終把發展龍頭企業作為農業工作的重中之重,緊緊圍繞優勢產業,制定用地、信貸、稅收等優惠政策,全力招商引資,加快發展。2007年,引進蒙牛集團組建**蒙牛現代牧業有限公司,建立萬頭奶牛示范養殖場;引進龍都茶業集團,組建集種、產、學、研、貿為一體,年產名優茶葉2500噸、深加工產品1500余噸,可實現年產值5億元的四川尚林生物資源開發有限公司。有力地推動了優勢產業茶葉、奶牛的產業化發展,全縣茶葉面積由2007年末的13.53萬畝增加到2009年末的20.16萬畝,增加6.63萬畝,增長49%;奶牛由2007年末的2.66萬頭發展到2009年末的3.73萬頭,增加1.07萬頭,增長40%。
同時,積極鼓勵龍頭企業采取訂單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等模式,與農戶形成利益聯結機制,帶動發展,據統計:2009年,全縣6個龍頭企業與農戶訂單采購量達到4萬余噸,采購額達到14150萬元,全縣農民戶均1600余元;帶動農民專業合作社9個,帶動農戶1.41萬戶,占總農戶的15.7%。
(四)強化農產品質量監管,提升市場競爭力
為有效提高農產品質量,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市場競爭力,我縣始終把農產品產地環境建設放在首位,將25度以上的27.4萬畝坡耕地全部退耕還林、還竹、還茶、還草,停止審批對環境有污染的項目,關閉了小煤窯、小紙廠等“三廢”污染企業近120家,先后禁用了高毒高殘留農藥及其復配制劑96個品種、限制使用單質化肥品種17個,建設沼氣池2.2萬口,加大農業行政執法力度,全縣農產品產地環境整體達到了《綠色食品產地環境技術條件》(NY/T391-2000)標準要求。在此基礎上,抓好標志農產品開發與管理,全縣共開發出茶葉、牛奶等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標志農產品35個,2009年生產總量達到3.0萬噸,其中:新希望、尚林生物、雅雨露、雅自天成等農業龍頭企業開發13個,占總數的37%。有力地提升了全縣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產品銷售輻射到全國主要大中城市,尤其是茶葉,浙江、江蘇、上海等地客商均慕名前來采購。
四、存在問題
從監測調查情況看,我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公共服務機構由于人事體制及經費原因,人員斷層現象突出,加之財政保障工作經費不足、管理體制不明,嚴重影響服務和管理職能發揮。
(二)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管理不規范,國家政策性支持、扶持力度不夠,其服務職能、經營優勢受到制約,影響其進一步發展和壯大。
(三)其他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如農業專業服務、農機專業服務、農產品銷售市場、農業保險、農業信貸擔保等發展嚴重滯后,多形式生產經營服務網絡格局未形成,農產品生產保障機制不健全、市場營銷不暢通。
五、幾點建議
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為農業生產提供社會化服務的成套的組織機構和方法制度的總稱,包括專業經濟技術部門、鄉村合作經濟組織和社會其他方面為農、林、牧、副、漁各業發展所提供的服務。它是運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使經營規模相對較小的農業生產單位,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克服自身規模較小的弊端,獲得大規模生產效益的一種社會化的農業經濟組織形式,是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要求。建立和發展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針對存在問題,結合我縣實際,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明確一個體制
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管理體制,多年來,對于縣以下基層來講,其管理體制均不明,多頭管理、各行其事、相互推諉現象時有發生。因此,應明確其管理部門及職能職責,有效防止多頭管理、相互推諉現象發生。在實際工作中,應注重管理與服務并重,管理第一、服務第二,管理促進規范、服務促發展。
(二)建立一個機制
農業公共服務機構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依托,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排頭兵,其管理、服務職能作用的發揮直接影響到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因此,應當在進一步明確其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中的職能的基礎上,有效落實好人才、經費、設施設備等方面的保障機制,充分發揮其管理、服務等公共職能。
(三)推行一個政策
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主體,是廣大農民聯系市場的橋梁和紐帶。因此,應當建立和推行包括國家農業項目、國家貼息貸款、金融信貸、稅收等方面的鼓勵、支持、扶持政策,推進發展。
(四)落實一個保障
規避農業生產風險、保障農業生產安全,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保護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廣大農民生產積極性的重要措施。因此,應將其納入國家強農惠農政策,給予保障。在種糧直接補貼、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農機補貼及國家相關農業項目中,落實部份資金,專門用于因不可抗力自然災害、突發性疫情疫病的農業保險和擔保。
- 上一篇:我國經濟法理論具獨立法律地位探討論文
- 下一篇:明星代言產品連帶責任問題探討論文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