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奶業國情調研報告

時間:2022-10-11 09:15:00

導語:當前奶業國情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前奶業國情調研報告

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幾只黑白相間的奶牛在悠閑地吃草散步。這是國內大多數乳品企業經常使用的廣告畫面。大草原、無污染、原生態等元素亦是乳企吸引消費者的賣點。

然而,目前國內的奶源狀況遠非廣告中展示的那般美好?!爸袊挥袠O少地區放牧奶牛?!敝袊茖W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劉玉滿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說,市面上的牛奶多來自舍飼喂養的奶牛,包括一些知名品牌的高端奶。

飛鶴乳業集團總裁兼董事長冷友斌亦向《財經》記者表示,在世界范圍內,也只有新西蘭等少數幾個人口密度低、土地資源豐富的國家放牧奶牛,其他都是舍飼喂養,大型牧場亦是如此。

自去年6月至今,中國生乳標準之爭再一次指向了奶源建設。今年7月3日,光明乳業(9.31,0.05,0.54%)總裁郭本恒公開批評稱:“我們的生奶標準,幾乎是全世界最差的。”內蒙古乳業協會秘書長那達木德則用“國情論”回應巴氏奶陣營的抨擊。

提供大半原料奶的北方散戶奶農,就是那達木德所說的“國情”。他認為,由于生產條件所限,如果標準高于奶農可以接受的上限,七成奶農將被迫倒奶殺牛。這對于養牛收入占家庭收入絕大部分的奶農來說,無異于滅頂之災。

無論如何,中國最新生乳收購標準不升反降的背后,是國內奶源建設裹足不前的不爭事實。接受《財經》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指出,多方因素正制約著原料奶整體質量的提升。

奶源質量癥結

散養比例過高、乳企和奶農利益對峙,造成原料奶質量不高

在中國乳都呼和浩特市的和林格爾縣,有兩種飼養奶牛的方式。

和林縣城的北部,是占地8848畝的現代牧業澳亞示范牧場。這個將最先進的種草、養牛、擠奶集于一體的牧場,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的單體牧場。因飼養環境和飼料條件優異,所產原奶在菌落總數、蛋白質含量、乳脂率等衡量牛奶質量的指標上,均遠高于散養奶,被用于制作高端牛奶。

因為終端產品的價格較高且是蒙牛自身體系中的一部分,澳亞牧場盡可使用優質飼料和歐洲生產流水線,但和林縣的散戶奶農不可能有這樣的條件。

郭永勞家里養的兩頭奶牛平時就拴在房門口的泥地里?!胺壳拔莺?,三五頭?!保@是和林縣農村隨處可見的景象。一旦有機動車開過,農房門前的馬路上便塵土飛揚,奶牛只得本能避讓。郭永勞家沒有專門的牛舍,也沒有定期的衛生防疫措施,奶牛所在之處蚊蠅成群。

農業部奶及奶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室主任、王俊博士描繪了這樣一幅畫面:“(菌落總數)如果是50萬的話,奶站應該看起來比較干凈;200萬的就有點臟了,基本上夏天蒼蠅滿處飛,地面上會有一些殘余的牛奶散落,衛生設備上有些時候可能會聞到一些異味?!贝司芭c《財經》記者所見非常相似。

按照那達木德的說法,正是為了照顧郭永勞這樣的散戶奶農,去年6月出臺的《生鮮乳收購標準》,將菌落總數這一指標從分級收購模式(最高級別50萬,最低級別400萬)統一劃至200萬個/毫升,而蛋白質含量則由原先的2.95%降低至2.8%。

但郭永勞對外在條件倒不是特別在意,因為每頭牛3000元至4000元的年利潤,已經令他滿意。

然而,這樣的利潤是建立在“好好喂”且牛不生病的基礎上。郭永勞與和林格爾縣所有的散戶一樣,牛飼料的搭配是大量粗飼料(絞碎后的玉米秸稈和青儲玉米葉)和少量的精飼料(豆粕和玉米等混合物)。而對牛奶蛋白質含量提升有極大作用的草料苜蓿他們幾乎是聞所未聞。目前中國大部分飼料苜蓿從美國進口,只有少數的大型牧場,才有條件給牛喂食苜蓿。

郭永勞家門口就有一個奶站,附近的奶農都把牛奶賣到那里。在那里,奶農是沒有議價能力的。夏天是傳統的產奶淡季,散戶的收奶價格一般是每千克2.7元至3元。

生產環境不佳,飼料價格高昂,收購價格偏低。郭永勞為了保住微薄的利潤,用自家土地種上了青儲玉米,解決了部分飼料來源問題。除此之外,他再無力去改善自己的生產環境。

記者采訪時,正值郭永勞在地里整理剛買回來的玉米秸稈,晌午的和林格爾縣氣溫超過30℃,但為了防曬,他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以致汗流浹背浸透衣衫。

蒙牛和伊利發給《財經》記者的書面回復均表示:“由大型牧場和現代化養殖小區提供的原奶比例達到75%以上?!钡袊缈圃褐骶幍摹吨袊?a href="http://www.ushengzhilian.com/article/zhongjibaogao/dybg/201110/470703.html" target="_blank">奶業經濟研究報告》中卻提到,三聚氰胺以后,部分地區奶牛散養戶數量明顯下降,在全國范圍內,2009年底,100頭牛以上規模比例為23.1%。換言之,如郭永勞一般的散戶奶農比例依然達到76.9%。

“奶牛產業分為生產、加工和銷售三個環節。三者投入比是6∶3∶1。但是回報比卻正相反!”中國奶業協會顧問王懷寶對《財經》記者說。

那達木德指出,乳制品企業想方設法壓低原料奶收購價格以獲得更高利潤,而散戶奶農在博弈中處于絕對弱勢。

對此,伊利原奶事業部在發給《財經》記者的書面回復中解釋說:“散養戶對資源的專有性決定了奶價制定絕非是企業一家獨斷,從發展之初的‘企業+奶戶’的雙方議價,發展至目前‘奶戶+企業+政府(行業協會)’三方定價機制,奶戶的話語權一直都有突出體現,且能夠得以保障。”

劉玉滿介紹說,對話議價機制不是沒有,但在北方地區效果并不明顯。他告訴記者,北京密云和山西等地曾組建過奶農合作社聯社,希望借此提升議價能力。“但是大企業一聯手,你的奶就賣不出去了。聯合社的奶源對他們龐大的企業來說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據7月19日的《中國企業報》報道,北京、天津、河北地區的20多家奶牛養殖企業、養殖戶反映,從4月份以來,“斃奶”“扣奶”成為乳業巨頭的慣用手段,生乳新國標出臺了一年,養殖企業和養殖戶并沒有“落著實惠”。在乳業巨頭的擠壓下,養殖業已經出現全線虧損苗頭。

但如果是企業體系中的牧場,情況就會不同。現代牧業(集團)有限公司是著名大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王懷寶感嘆,現代牧業的牧場是他走過的那么多牧場中,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從創建到發展再到上市,現代牧業與蒙牛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其70%的原奶供應蒙牛做高端產品。

那達木德稱這是“肉都爛在一個鍋里”——如果終端產品銷售價較高,且是企業體系中的牧場,那在飼養成本上可伸縮的空間就很大,奶牛的飼料條件和生活環境都會比散戶高很多。

飛鶴乳業亦在圈內以大牧場建設聞名,其四個萬頭牧場都存在于企業體系之下。冷友斌董事長介紹說,其牧場中奶牛的年單產量可達9.5噸,蛋白質含量3.3%以上,乳脂率4.6%,菌落總數基本在3000以下,遠遠高于散戶農民,甚至超出歐洲標準。如此高質量的原料奶建立在“歐洲流水線、規模化生產”的基礎上。

“中國乳企和奶農利益對峙,是現在原料奶質量不高的癥結所在,也是引發一系列問題的根本原因,三聚氰胺事件,歸根到底也是這個問題?!蹦沁_木德說。

在目前散戶比例超過七成的情況下,多數乳企采用“分散飼養、統一擠奶”的方式進行奶源管理。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對原奶的二次污染。但依然未解決奶農與乳企的利益對立關系,也對奶農起不到實質性的幫助作用。

怎解行業怪圈

乳業巨頭不惜血本大打廣告戰價格戰,另一頭又不斷壓低原奶的收購價格,整個行業頭重腳輕、惡性循環

2008年秋曝出三聚氰胺丑聞之后,“奶源為王”已是國內乳企的共識,伊利董事長潘剛、執行總裁張劍秋都曾表示,將堅持“奶源優先”的戰略。

今年5月,伊利高調對外宣布,2011年計劃在奶源建設方面投資14.26億元,而此前四年,伊利已在奶源建設上投入40億元。

蒙牛在給《財經》記者的書面回復中亦稱:“近幾年,蒙牛累計在奶源建設方面投入30億元,未來五年計劃再投入33億元。深耕上游建設環節,從源頭上把關產品品質?!?/p>

但伊利和蒙牛2010年的年報顯示,兩者用于銷售的費用高達68億元和54.3億元。目前,蒙牛、伊利、光明、三元的銷售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在20%至30%,而新西蘭最大的乳品企業恒天然此項數據僅為3%(詳見表1)。

多位南北方乳業專家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都認為是企業的創建方式決定了其經營模式。“國內大型乳企的建立方式和國外不同,國外是先有奶源再建乳企,我們不一樣,上世紀90年代初期先把乳制品企業樹立起來,再給他們找奶源?!?/p>

一位不愿具名的南方乳業人士直斥這種“先市場,后工廠;先建設,后奶源”的做法是“全世界的一個笑話”,造成了乳企輕視奶源建設,北方散戶過多的局面。

上世紀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無論是在南方或北方都是以集體化的農場作為奶牛的養殖方式。90年代中期以后,大城市對牛奶的需求出現快速增長。一些地方政府看到了機遇,大力鼓勵集體、個人、社會一起養奶牛。

內蒙古乳業協會秘書長那達木德表達了同樣的觀點:“奶業正常的增長速度在20%以下,1998年至2004年,內蒙古奶業七年超常規發展,每年增長30%-40%?!?/p>

彼時的原料奶供需情況也與現在大不相同,企業幾乎有奶就收,且收購價格相對較高?!翱磩e人養奶牛能賺錢,而且政策好,我也就養了,一下就十年過去了,當時很多人都這樣!”郭永勞告訴《財經》記者。

奶業,形成了頭重腳輕的產業現狀。乳業巨頭不惜血本大打廣告戰價格戰,另一頭又不斷壓低原奶的收購價格,導致奶農無力改進生產環節,整個行業惡性循環。

而在今年3月8日召開的呼和浩特市經濟工作會議上,蒙牛以乳企第一的身份,再度榮膺呼市“納稅十佳企業”稱號。從1999年成立到2010年,蒙牛已累計納稅將近70億元。

接受《財經》記者采訪的每一位業內人士均提到奶業發展中政府的作用,認為面對奶業發展現狀,政府必須在多方面加大投入。

“奶業本應是一個很重要的民生產業,一杯牛奶強壯一個民族。現在怎么會變成一個風險行業?”中國奶業協會原副理事長王懷寶問道。

前文提及的不愿具名的南方奶業人士也稱,正是地方政府的不作為造成了奶業的現狀?!澳憧梢匀ゲ橐幌?007年31號文件和2007年質檢總局與農業部的聯合發文。文件是發了,但落到實處了嗎?”

《國務院關于促進奶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7]31號文)中一共提到了“加大奶牛養殖補貼力度”“建立奶牛政策性保險制度”“支持建設標準化奶牛養殖小區”“加強對奶牛養殖農戶信貸支持”“完善產業政策”五項措施。但文件已經四年,記者向多位呼和浩特周邊的奶農求證時,他們均表示從未收到任何養牛補貼,“即便有,也差不多可以忽略(不計)吧?!?/p>

“貸款倒是有?!惫绖诨貞浾f,早在2001年左右他剛開始養牛的時候,政府給他提供過貸款,“當時就是要買奶牛,一頭牛貸款6000元,可以分期還款”。

龍頭企業無意在奶源建設上花大力氣,政府對散戶奶農的引導扶持不夠,以致孤立無援的奶農無力改變散亂差的養殖現狀。

為解決單個奶農利潤過低的問題,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生物技術中心主任金海為奶農設計了奶業合作社的模式——將散戶農民聯合起來,農民憑牛作價入股,交由養殖水平較高、經驗較為豐富的帶頭人喂養。合作社將所產牛奶賣給乳企,利潤按股份給農民分紅。

“這樣既解決了牛的飼養難題,又解放了勞動力,還形成了規模效益,提高了原料奶質量?!苯鸷8嬖V記者,當初設計這套制度的時候,他曾多次給內蒙古自治區領導打報告,闡明合作社的意義。時任內蒙古自治區副書記楊利民給予了充分肯定。

此后金海多次往返被確立為試點基地的呼和浩特市賽罕區金河鎮旭泥板村進行調研、座談。“我們這個合作社之所以能夠建成,是有偶然因素的。”金海對《財經》記者說。旭泥板村當時的村支書叫云佩龍,此人非常有眼界,和一般的村民不同,正是他力主引進合作社制度,使得雙方有了合作的可能。而且很多前期投資(包括奶站、牛舍),都是云佩龍自掏腰包,他現在也是合作社的法人代表。

多方努力協調之后,合作社終于在旭泥板村建成,正式投產后,整個農場只需四人就可保證日常運營。7月11日,《財經》記者在農業合作社廠長辦公室的桌上看到剛剛打印出的蒙牛原料奶驗收單:菌落總數:0-50萬,蛋白質含量:2.99。

合作社辦得不錯,卻推行不下去。“最終的問題還是缺乏來自政府方面的支持。”金海說。旭泥板村的合作社現有180頭牛,如此規模的合作社,所需的先期投入(土地、基礎設施建設、飼料采集等)“靠農民自己根本不可能,政府必須有前期投入,但現在幾乎沒有”。

那達木德同樣談到了政府在奶業發展中所起的作用。他強調,“市場經濟初期階段,完全靠市場調節是不可能的,政府必須介入!”

除先期投入和出臺導向性政策以外,在奶牛養殖業的上游產業同樣需要政府的引導。對奶牛蛋白質含量和乳脂率等關鍵指標有重要提升作用的飼料苜蓿,自2004年后開始出現較大的供應缺口,并逐年增加。如今苜蓿供應大量依靠進口,價格高達2250元至2400元,普通散戶、合作社和奶牛小區中的奶農只能望洋興嘆。

劉玉滿主編的《中國奶業經濟研究報告》一書中稱:“苜蓿草種植面積逐年減少,產量大幅下降,已成為限制我國奶業健康發展重要因素?!睋搱蟾娼y計,2009年苜蓿進口量為7.66萬噸,國內產量約為10萬噸,嚴重低于理論需求,與此同時,對外依存度也超過40%。

高價進口的苜蓿,在價格上將普通散戶拒之門外,只有大型乳品企業體系下的牧場才有提供苜蓿飼料的條件。從呼和浩特市區至和林格爾縣的公路兩旁,種滿了青儲玉米,這是奶牛粗飼料的重要來源,但鮮有苜蓿種植地。如此一來,占中國奶牛養殖70%以上的散戶,他們所提供的原料奶在質量上就和牧場奶形成了較大差距。

2006年1月1日國家取消了農業稅,后又增加了糧食補貼,直接導致了苜蓿種植地逐年減少?!胺N糧食是有補貼的,種草沒有?!蹦沁_木德告訴記者,但由于奶業的快速發展,對苜蓿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只能大批量地從國外進口。

由于國內苜蓿減產,供需形勢緊張,國產苜蓿的價格也漲至1900元至2200元之間,且國產苜蓿(一級)相對牧草飼用價值(用于衡量飼料使用價值的指標)僅為90,而美國的一級和特級苜蓿這一指標則分別達到150和180,性價比遠高于國產苜蓿。

城市型奶業爭議

上海的生乳質量標準遠遠高于國標,但以上海為代表的城市型奶業能否在全國推廣

接受《財經》記者采訪的南方乳業人士對新標準普遍持批評態度,認為新標準是“保護落后”。以上海為代表的南方乳業人士稱,盡管有這樣那樣的局限,但規?;洜I為基礎的城市型仍是未來的發展方向。遠距離運輸的基地型奶業,由于其產品在營養價值上的固有缺陷,不應成為發展主流。

位于常熟太倉交界處的江蘇昆山市向陽乳業有限公司牧場,距上海市區僅60公里,占地250畝地,存欄數有2000多頭。牧場的主人是宋慧亭,他原來是光明乳業負責牧場的一把手,2004年“下?!保缃癖蝗俗鸱Q為“上海灘的養牛大王”。

在向陽牧場,《財經》記者看到牛舍旁邊整齊地堆放著苜蓿草。宋慧亭介紹說,“苜蓿草是美國進口的,400多美元一噸。飼料都是計算和搭配好的?!?/p>

牧場中每個牛舍拴養了大約200頭牛,每頭牛都有標識身份的號碼,全部是荷斯坦奶牛。宋慧亭介紹說:“每頭牛都有檔案,每年兩次體檢,保證牛群的健康,這個是生產合格牛奶的第一步。”

一個200頭牛的牛舍,一日三次,兩個工人擠奶,兩個工人喂料,大約三個小時完成。牧場的擠奶機都是德國進口的,從奶管到奶缸,在全封閉的狀態下,迅速降溫到4℃。一天兩次,光明乳業的奶槽車直接進入牧場收奶。

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上海陸續解散收奶站,至2003年奶站全部取消。乳企的奶槽車直接到牧場收奶,減少二次污染,也杜絕了中間環節的腐敗滋生。

“我們已經連續四年實現成乳牛單產9噸以上,2010年做到了10.16噸(北方散戶奶牛平均單產是4.5噸)?!彼位弁は颉敦斀洝酚浾呓榻B說?!拔疫@里是光明乳業收奶的個體戶牧場中最大的一家了?!?/p>

宋慧亭向記者出示了上海乳業檢測中心的原始記錄?!澳阕约嚎纯?,體細胞數都是低于30萬的,細菌數都是3.5萬到4.5萬。所以,生乳新國標把菌落總數降低到200萬個每毫升,我們奶農不理解,也不歡迎,這是為了保護落后。”

上海奶協顧問、上海奶協原副秘書長陳新告訴《財經》記者:“原料奶質量控制方面,上海領先全國?!睆纳虾D虆f提供的數據來看,上海地區生奶總量的90%達到了每毫升菌落總數40萬個以下,其中約有三分之一在10萬個以下。

“這主要得益于生乳按質論價的體系。按質論價在上海最早從1996年開始,到現在是第五個階段,我們的最終目標是與北歐國家的標準接軌?!?/p>

目前上海地區按質論價體系,共有脂肪、蛋白質、冰點、菌落總數、抗生素、黃曲霉毒素M1、亞硝酸鹽、體細胞八大指標。陳新介紹說:“早在2006年,上海生乳的按質論價,已經納入了冰點、體細胞、亞硝酸鹽等指標的檢測。因為冰點是用來測試牛奶里面是否摻水。亞硝酸鹽,是致癌的物質。這些國家標準里面沒有明確列入,上海地區都有明確的要求?!?/p>

“至于蛋白質含量,從2008年以來,上海的平均水平是3.11%,菌落總數,在上海40萬以上,就可以扣錢。體細胞在75萬以上,也可以罰錢?!?/p>

如何才能真正地保障奶農的利益,建立奶農、乳企之間的公平利益機制,上海方面亦有自己的經驗總結。據陳新介紹,2000年上海市農委聯合市物價局、衛生局、質量監督局,出臺了一個上海市生鮮牛乳質量管理暫行辦法,正式實施了生乳的第三方按質論價檢測,并且授權了上海乳品的第三方檢測中心。

上海還是全國唯一的原料奶價格由物價局掌控的地區。上海每年有兩次調價,年初一次,年中一次,由乳企、奶農代表、奶業協會、上海市農委、上海市發改委、上海市物價局共同制定基準原奶的收購價格。

生乳收購基礎價格,由上海市物價局成本檢測大隊測算生產成本加合理利潤形成,上下浮動幅度由有關各方根據市場供求和成本變化情況在協商的基礎上制定。參與奶價協調工作的奶農代表有九人,由上海奶協組織奶農選舉產生。

金德華是上海南匯區希迪乳業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公司一共擁有1300頭奶牛。金作為九個奶農代表之一,也參加了原奶收購價格的制定。他告訴《財經》記者,“7月份我們調整了原奶收購價格,最新的基準價格是3.7元/公斤。全上海的平均收奶價是3.85元,我這里的奶牛場是4.05元。

前中國奶業協會乳品工業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奶業行業協會加工技術委員會主任顧佳升在其所撰寫的《城市型乳業的中興和我國奶業現代化》一文中指出,由于城市市場需求強勁,直到上世紀90年代之前,上海、北京等地的奶業“較內地為盛”的優勢一直長期得以保持。城市型奶業的地理優勢,在于高質量的奶源基地和大容量消費市場的距離。

國家發改委也在2008年發文,要求城市型奶業率先在全國實現現代化。

瑞典的利樂公司是全球領先的食品加工和包裝解決方案的提供商,在中國的投資累計已達33.5億元人民幣,同時利樂亦是“北奶南運”的積極鼓吹者。

在利樂包裝革命的技術支持下,中國乳制品行業開始變局——常溫奶產品和企業異軍突起,蒙牛從2001年到2007年收入增長了44倍。與之伴隨的是巴氏奶的全面淪陷,市場份額滑落到20%。

利樂不贊同在現階段大力發展城市型奶業。利樂中國區企業傳播副總裁楊斌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解釋,中國原奶的產地主要還是在北方,而消費大半在南方,消費市場距離原奶產地很遠,另一方面,城市型乳業尤其是南方地區的城市型乳業,原奶生產成本高、環境影響大,很難找到解決辦法。所以中國市場更適合保質期長的常溫奶發展。

有土地才能養牛,上海發展養牛場最大的制約還是土地。除了牧場用地外,也沒有配套的飼料地,不能將糞便作為有機肥料還田。

金德華的南匯希迪牧場占地面積是200畝,外加1500畝的飼料地。他告訴《財經》記者:“上海是牛奶消費的好地方。但是,因為土地供應緊張,我這個牧場要擴大生產是不可能了,整個上海也很難再擴大奶牛數量了。我的牧場周邊,上海機場(13.20,-0.08,-0.60%)、上海波音、上海商飛的組裝廠都在,幾個大項目一下子就把土地給占了?!?/p>

顧佳升亦承認:土地、勞力、環保等壓力大,高質量飼料供應困難、配套飼料田難以落實,成為制約城市型奶業發展的瓶頸。另一方面,各地大多停留在“套轉”中央既定“奶八條優惠政策”的水平上,幾乎看不到地方政府結合本地實際,全面完整落實共17條內容的整體方案。

顧認為,城市型奶業應揚長避短,奶源基地的發展不宜盲目擴大畜群,而應改良品種、提高單產、進一步提高飼料的轉化率。城市型奶業也應當主動爭取當地政府主管部門形成統一規劃,落實與養殖規模相一致的配套飼料田。

宋慧亭則指出,“日本東京、韓國首爾,還有中國臺灣,土地都十分緊張,但是走出市區,很快就能看到牧場。”

規模化共識

巴氏奶和常溫奶只是不同的奶業發展模式,不存在誰消滅誰的問題,高質量原料奶應是兩者共同追求的目標

在是否發展城市型奶業上爭執不休的南北方乳業人士,對于規模經濟是產業未來這一觀點,都持贊成意見。

那達木德認為原料奶質量需要提高必須集中散戶,尋求規?;?。“奶牛規?;B殖,可以說是符合奶業發展一般規律的?!?/p>

蒙牛方面的書面回復中也提道:“只有將中國奶牛養殖業由分散養殖型向規模化、集約化、科學化、國際化方向發展,才能改善與促進乳業產業鏈的全面發展?!?/p>

《中國奶業經驗研究報告》同樣指出,規?;B殖,可以降低飼料價格波動的影響,提高原料奶質量,進而獲得更好的收購價格。該報告給出的數據顯示,2009年全年,規模牧場的平均收購價格比散養戶高出0.88元/公斤(見表2)。

劉玉滿認為,在現有條件下,短時間內全部實現規?;B殖是不可能的事情。冷友斌亦稱奶牛養殖業的轉型還需要時間,擁有四個萬頭牧場,數十個中型牧場的飛鶴乳業至今未進入液態奶領域,除了專注于嬰兒奶粉市場的企業定位之外,“沒有那么多的奶量”也是重要原因。用奶量較少的飛鶴可以走集中化管理模式,體量龐大的蒙牛伊利等乳業巨頭,要實現奶源運營模式的轉型絕非易事。

那達木德列舉了五條現階段實現規?;目裳罚航⒛膛P^、推進合作社模式、推行奶聯社建設、鼓勵民間資本介入奶業,依靠外資幫助。

“不是只要規?;褪呛玫?。規模一味擴大,資金鏈、管理配套、人員配置跟不上也會出現問題?!眲⒂駶M說。在那達木德撰寫的《關于規模化養殖的幾個問題》一文中,他提出了“適度規?!边@一概念,他認為規?;潭缺仨毢徒洜I者的投資能力、資源多少、管理水平、經營能力和乳品企業的服務半徑相配套。

國內如飛鶴乳業與現代牧業這樣經營著大規模牧場的企業,也曾受到質疑。那達木德說,縱觀世界各地,牧場規模在1萬頭以上的十分少見,“奶牛的防疫和糞便處理是個大問題”。

冷友斌坦承大型牧場的經營難度比中小型牧場大很多。但他解釋說,飛鶴萬頭牧場的奶牛糞便全部用于沼氣發電,供廠房使用,沼液用作有機肥灌溉飼料地和農田,完全有能力消耗污染。

對于產業方向問題,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資深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雖然他認為巴氏奶是未來發展方向,但常溫奶亦不可摒棄,無論是巴氏奶還是常溫奶,只是不同的發展模式,不存在誰消滅誰的問題,而高質量的原料奶應是兩者共同追求的目標。

劉玉滿認為,無論雙方再怎么爭吵,高質量的本地奶(巴氏奶)在營養價值方面肯定要高出一籌的,“對于有條件的消費者,當然是本地奶最好”。這一點即便是常溫奶陣營的乳業人士也不否認。

那達木德透露,由于此次生乳標準之爭在業內反響很大,國家主管部門正在商討對策?!翱赡芤M等級標準,利用價格杠桿,實現優質優價。鼓勵農民養健康牛,產優質奶”,標準的完善或將推動奶源質量在一定程度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