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者素質提升調研報告
時間:2022-02-25 09:47:00
導語:勞動者素質提升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根據市政協年工作計劃,今年10月,由市政協社會法制和民族宗教委牽頭組織部分政協委員和相關部門領導組成調研組,對我市農村勞動者素質狀況進行專題調研。調研組先后到、兩縣的部分村、組、戶和學校、醫院進行實地調研,詳細了解了我市農村特別是農村少數民族生產、生活、就醫、就學、就業等情況。市教育局、衛生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科技局、民宗局、體育局等部門和各縣(區)政協上報了相關情況,調研組根據收集到的資料和數據對我市農村勞動者素質情況進行了認真的分析和總結。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農村勞動者素質基本現狀
農村勞動者素質是指鄉村人口中年齡在16歲以上、經常參加集體經濟組織(包括鄉鎮企業、事業單位)和家庭副業勞務的勞動者參與社會生產、從事社會勞動的素質,主要包括:身體素質、文化素養、思想素質、科技知識、參與市場能力、職業技能等。截止年末,我市人口總數258.7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數153.92萬人,占總人口的59.5%。農村人口有181.09萬人,占總人口數的70%。有勞動就業者156.77萬人,其中農村就業人員123.44萬人,勞動力占農村家庭常住人口的69.5%。其中: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占91.84%,從事第二產業的勞動力占1.55%,從事第三產業的勞動力占6.61%;男勞動力占53.91%,16-45歲的勞動力占73.13%,45歲以上的勞動力占26.87%。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我市廣大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實力大幅度提升,絕大部分農民解決了溫飽,少數農民開始向小康生活邁進,貧困面大幅下降,呈現出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尤其是農村醫療衛生、教育、科技、體育事業得以迅速發展,促進了我市農村勞動者素質的不斷提高。當前,我市農村勞動者素質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身體素質不斷提高,但與發達地區相比還有差距。近年來,我市嬰兒死亡率、人口死亡率不斷下降,平均預期壽命不斷提高。1990年,我市人口死亡率為8.4‰,到年我市人口死亡率下降至6.35‰,比1990年下降了2.05個千分點,比全國死亡率(全國為6.93‰)平均水平還略低;年,我市嬰兒死亡率為12.40‰,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率15.49‰。從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上看,1982年我市鄉村地區平均預期壽命約為59.64歲(其中男性59.32歲、女性為60.76歲),到年我市鄉村地區平均預期壽命年已提高到64.55歲(其中男性為63.80歲、女性為65.44歲),但仍然低于全國和全省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嬰兒死亡率,人口死亡率和平均預期壽命變動的趨勢表明:在我市社會經濟發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城鄉醫療衛生條件普遍改善的情況下,農村勞動者的身體素質狀況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與全國、全省相比,我市農村勞動者的身體素質仍然較低,特別是在嬰兒死亡率和平均身高、耐力、力量等方面與發達地區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二)文化素質有所提高,但文化層次仍然較低。改革開放以來,我市農村勞動者的文化素質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一是教育事業發展迅速。建國初期,我市教育事業基礎十分薄弱,1950年,僅有師范學校1所,學生55人,普通中學9所,學生915人,小學300所,學生25340人,平均每萬人口中只有中學(含師范)生10人,小學生261人。到年,已經有各級各類學校1985所,其中有大專院校2所,中專4所,職業高中10所,技工學校1所,普通中學135所,小學833所,幼兒園103所,各類成人文化技術學校875所,涵蓋了從學前教育到成人教育各個層面,教育事業取得巨大進步,為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創造了有利條件。二是文化素質大幅度提高。解放初期,我市“直過區”和內地縣不少地方特別是各少數民族聚居區還處于刻木結繩記事的原始狀態。建國60余年來,我市農村地區勞動者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截止年,在6及6歲以上人口中,受過教育的占85.6%。到年,全市基本實現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青壯年文盲率下降到2.6%,農村勞動者文化素質得到大幅度提高。三是文化層次相對較低。農村勞動者受教育水平在不斷提高,但與發達地區比,文化層次還是較低。具體表現為在農村受過教育的勞動者中,初中和初中下文化程度的比例較高,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較低。如在農村勞動力中,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占11.90%,小學到初中文化程度的占81.5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只占6.55%。而且,在許多少數民族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男性人口比率高于女性。從總體上看,我市農村勞動力的文化層次偏低,懂技術、善管理、會經營的人才很少,與加快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要求相差甚遠,遠不能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三)科技知識得到普及,但科技素質仍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隨著“科技興農”戰略的實施,各民族對科學技術的重要性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科技知識在農村中得到了普及,但在一些地方科技素質、科學素養仍處在一個很低的水平。年省公眾科學素養調查與研究結果表明,省公眾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為0.89%(每一千人中有8.9人具有科學素養),其中農村公眾為0.67%,城市公眾為1.89%,而我市農村的科學素養平均只有0.51%,明顯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由于科技素質低下,相當一部分農民只具有傳統農業的經驗和技能,只能從事簡單的傳統農業耕作,他們對新知識、新技術、新成果、新信息反應遲鈍,缺乏接納、消化、吸收能力,以至于許多先進的農業技術成果和機械設備無法得到推廣和應用。嚴重影響了農業科學生產水平的提高,進而也影響了農業科技的進步。如:個別地方的農民,對基本的農時節令都缺乏認識,不能適時栽種,管理也十分“粗放”,種植收獲十分微薄;有的缺乏科學的飼養方法,一些農戶一年消耗大量糧食,結果只育肥1—2頭豬過年;又如,孟連糖廠,由于蔗農缺乏科學種植的知識,導致甘蔗品種退化,早、中、晚熟比例失調,種植及管理粗放,造成甘蔗產量低。致使年可榨糖40萬噸的糖廠,實際年工業入榨量只有20—25萬噸,僅此一項,農民每年就減收2000—3000萬元。
(四)經濟意識有所增強,但參與市場的能力較差。改革開放三十余年以來,廣大農民的經濟意識不斷增強,收入不斷提高,年,我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954元,較2000年提高了1837元。但是農民的經濟收入主要還是集中在第一產業上,在我市農村住戶家庭經營純收入的1992.06元中,第一產業收入占農民收入的比重達到95.26%,第二、第三產業收入在家庭經營純收入中只占4.74%。而在第三產業中,又主要從事交通、運輸、批零貿易、飲食等勞動密集型,附加值低的產業。有少數農民缺乏最基本的經營理念,對家庭生產,生活無計劃。在一些邊遠貧困地方,一戶農家無耕牛、無家禽、無能夠自給自足的菜園地的狀況并不少見。總體上看,農村勞動者市場意識不強,參與市場的能力仍較差。
二、制約我市農村農村勞動者素質提升的因素
造成我市少數民族勞動者整體素質不高的原因比較復雜,既有歷史的因素,也有現實的原因,既受農村勞動者主觀因素的影響,也受現實客觀條件的制約。總體上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受歷史原因和生存環境的阻礙。我市很多農村地區是“直過區”,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為解決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民族如何共同進入社會主義社會而對思普邊疆少數民族聚居地方采取的一種特殊的過渡方式。“直過”即不進行,以“團結、生產、進步”為長期的工作方針,使其直接、逐步地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解放余年來,在黨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在歷屆黨委、政府的領導下,“直過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在“十五”、“十一五”期間,實施了安居工程,異地搬遷、整村推進、勞務輸出等政策,加快了“直過區”經濟社會發展步伐。但是,與內地和發達地區相比,“直過區”經濟社會總體發展還很落后。我市“直過區”很大部分地處高寒、貧瘠的山區、深山區、半山區,自然條件落后,交通、信息閉塞,教育、衛生、科技落后,社會發育不足,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對絕大多數“直過區”人民而言,小康離他們仍然非常遙遠。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直過區”與內地的差距越拉越大,對“直過區”人口素質的提高形成了阻礙。
(二)受傳統風俗和衛生條件的影響。一是早婚早育和高生育率造成負面影響。農村中,特別是一些少數民族中早婚早育現象普遍存在,而其中拉祜族、彝族、佤族、哈尼族多胎率又高于全國和全省的水平。形成經濟更加貧困,衛生條件愈差,生育子女越多,人口素質愈低的惡性循環。二是近親婚配現象較多。我市一些農村少數民族地區,跨地區、跨區域及與其他民族通婚較少,近親結婚現象較為突出。這些婚姻習俗對人口素質亦造成了較大的影響,不僅損害了他們的身心健康,還大大影響了他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熱情,阻礙了人口素質的提高。三是農村地區醫療衛生條件較為落后。由于衛生經費投入不足、鄉村醫生水平較低,勞動者人均占有醫療衛生經費也相對較低,對農村地區勞動者醫療條件的改善和人口健康存量的增加產生一系列不利的影響。
(三)受教育體制和教育方式的制約。農村勞動者對提高自身素質有迫切的要求,但目前農村教育體制和農業科技的供求狀態,使農村勞動者無法有效提高自身科技素質,難以完成自身人力資本的積累。從整個農村教育體系來看,農村“三教”(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處于分割或殘缺的狀況,與農村勞動者直接相關的農村職業教育脫離農村實際,忽視技能的培養,因此農村各類技術人員尤其是中、初級技術人才奇缺,大量留在農村的中小學畢業生由于在校期間受學制和教學大綱等因素的限制,幾乎沒有學過農業生產知識和技術,成了新一代有文化、無技術的“科盲”、“農盲”,吸收和運用科學技術的能力很弱。“升學無希望,打工無出路,回鄉無技術,致富無門路”是農村學生普遍面臨的困境,而真正能為農村服務的成人教育又面臨諸多問題。
(四)受農業科學技術服務不足的局限。目前,我市大部分農村地區農民都認識到新技術在科學種田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農村科技人才缺乏、服務方式落后。一是技術裝備和服務手段落后。農業科技服務所必需的培訓設施、實驗儀器、檢測設備等殘缺不全,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手段陳舊落后。二是農業科技人員知識更新慢。由于經費不足,農業科技人員很少有機會到高等農業院校接受業務培訓和外出考察,對新知識、新成果、新技術、新品種缺乏了解,農業科技知識得不到及時更新。三是農業科技人員素質不夠。從事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少、素質低、年齡偏大、知識老化,服務缺乏綜合性,對許多新學科、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的知識更是缺乏了解,因而難以適應市場經濟時期農業經濟發展的需要。
三、促進我市農村勞動者素質提高的建議
勞動者素質的提高,是一項長期、艱巨、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到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諸多方面。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的重點是加快農村地區,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逐步完善民族內部結構,改變農村落后的傳統習俗觀念,通過抓好實用技術培訓,思想道德教育和普及現代科學技術知識,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一)加強領導,制定更加切合實際的政策。一是根據廣大農村特別是“直過區”民族處在全省生產力水平最低、經濟社會發展速度最緩慢、人民群眾最貧困、人口素質最低的現狀,建議市委、市政府加強分類指導,在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把“直過區”作為一個特殊的區域,在編制“十二五”規劃時,將其經濟社會發展問題作為一個重要部分,制定完善民族“直過區”擺脫貧困五年建設專項規劃,實行長期、特殊的有效幫助和扶持。二是各有關部門要切實做好市委辦公室、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民族工作促進民族團結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科學發展的決定>主要任務分解的通知》(普辦通[]58號)所要求的各項工作任務,確保《決定》各項任務的圓滿完成,促進農村勞動者,特別是少數民族勞動者素質的提高。三是做好督促檢查工作。建立和完善相關的政策措施的督促落實機制,加強對任務分解落實情況的督促檢查,確保有關政策措施落實到位。
(二)加強民族文化建設,振奮農村勞動者的民族自信心。是一個多民族的邊疆地區,每一個民族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和不同的社會結構,體現了文化的多元化,但“天下一統、華夷一家”是各民族共同的認識。各民族共同相處、相互依存、相互交流、同心協力,一起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文化最本質、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民族團結的兄弟情,心向祖國的向心力,脫貧致富的凝聚力和維護統一的愛國心。應當加強對各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研究,挖掘整理和出版各類文化產品,弘揚我市各少數民族特色文化,振奮民族精神,提高少數民族勞動者的自信心,推動我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三)加強農村公共事業建設,提高農村勞動者身體素質。一是優先發展以交通、通訊為主的信息流基礎設施,改變交通閉塞、信息閉塞的現狀,打破封閉,促進開放,改變落后的思想。二是加強基本農田建設、中低產田地改造,搞好配套水利設施建設,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村勞動者收入,改變農村經濟、社會落后的狀況。三是加強農村地區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村寨規劃、庭院綠化、美化等方式,努力改善他們的生產生活環境。把民族文化設施建設和旅游觀光結合起來,促進外來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融合,增進健康文明的民族文化交流。四是加快農村地區衛生事業的發展。加大農村醫療經費投入,貫徹落實好國家新農村醫療合作政策,解決群眾醫療費用困難的問題。大力提倡少生優生,鼓勵民族通婚,杜絕近親結婚,積極實施好出生缺陷人口干預工程,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服務機構和醫療衛生、婦幼保健機構配合。五是實施農村體育文化工程,力爭在“十二五”期間所有鄉鎮、所有的行政村實現“一中心三場”,即一個文化活動中心、一塊標準籃球場、一塊陀螺場、一塊門球場,提高農村人口的整體素質。
(四)加強農村科教工作,提高農村勞動者科學文化素質。一是健全完善結合實際的農村教育工作評價體系,完善民族教育工作。擴大農村學前教育工作,提高學前教育覆蓋率,鞏固和提升“普九”成果;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繼續實施“兩免一補”政策,逐步增加補助金額,設立“農村貧困”學生助學金,加大對貧困學生的補助力度。在民族地區實行“雙語”教學,制定邊遠地區教師優惠政策。進一步探索、完善“走出去、請進來”的辦學路子,主動與省內外有關院校聯合,創辦“少數民族學生班”。二是建立和完善農民教育培訓工程,制定相關政策、制度和措施,將農民工培訓工作作為農村工作的一項重要工程,并使之常態化、制度化、科學化。根據我市農村地區各民族發展進程的差異,因地、因材進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主要內容是:時事政治、農村政策、市場規律、法規,農村科學技術以及市場需要的實用技術;三是抓好提高各民族科學素質的基礎性工作。建立健全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適應需求的農村科學教育、宣傳和培訓體系。深入開展科技特派員送科技進村入戶工作,實施科教興村計劃,開展農村科技、科普示范活動。加強農村科技伍建設,提高基層農業科技人員素質,大力培養鄉土人才,制定鼓勵科技人員到農村一線工作的優惠政策。四是改變農村信息基礎設施條件,包括通訊、電力等,為農村信息化發展提供支持。同時要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個人和實體運用信息化成果,擴大農村族勞動者的信息源,使“信福工程”早日造福少數民族勞動者。
- 上一篇:民法教學和案例教學合并研究
- 下一篇:民法公示原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