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向產業轉變調查匯報
時間:2022-03-04 05:41:00
導語:農業向產業轉變調查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基于近況的研判
農業的根本特點有:從GDP的組成看,2007年,全縣國內出產總值34.5億元,個中農林牧漁總產值27.09億元,農業添加值占GDP的80%;全縣三次財產構造為45.9:17.5:36.6,農業是全縣經濟社會開展的基石,是名副其實的“大農業”。從財產發育形狀看,在天然經濟前提下進行栽種、養殖的格式沒變,財產鏈條短,農產物商品率僅在25%左右;運營初放,規劃化、集約化、規范化出產程度低。從出產力開展程度看,首要采用人力、畜力、手工、鐵器等為主的勞動方法,農業出產對天然前提的依靠水平高,豐歉擺幅較大,風險較高。科技對農業增產、農人增收、鄉村經濟開展的奉獻率僅在30%左右。從出產運營方式看,全縣現有11家省市級重點龍頭企業,有118個新型專業協作組織,有3個省級“一村一品”專業村,但吸納和帶動的農人僅1.5萬戶,缺乏總量的10%,還有90%以上的農人游離在市場經濟之外,農業出產組織化水平低。從財產外向水平看,在農、林、牧、副、漁中,只要畜牧的外向水平較高,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57%,年出欄生豬100萬頭以上,是生豬調出大縣,然則因為生豬是初級產物,直接出售就沒有附加值,加之市場動搖較大,“豬賤傷農”的景象時有發作,養豬全體效益不高;其他財產根本是自給自足、自產自銷。
總的看來,農業的弱質特點還相當凸起,農業的弱勢位置還沒有獲得基本改觀。
農業出路的啟迪
在深化剖析和看法農業的近況根底上,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啟迪:
一是農業的計謀位置極其堅定。的基本問題在于農業,2007歲尾,全縣的貧窮生齒還有29.67萬,占全市的62.4%,財務收入和農人人均純收入處在全省漢族縣最終一位。加之工業根底單薄,特殊是重工業、石油化工、礦產開拓等財產聊甚于無;交通運輸、金融效勞、修建建材等財產實力衰小。唯有農業是縣域經濟的主導財產。農業開展缺乏,農人脫貧致富就難以完成,鄉村經濟就難以增進,縣域經濟實力就難以加強。潛力在于農業,從農業板塊的相關政策來看,每年的政策性支撐力度呈逐年提拔的勢態。在政策“托底”下,農產物價錢根底舉高,將來我國農產物價錢會維持不變上漲勢頭,農人將分享到農產物上漲的效果,農業的比擬收益將上新臺階。出路在于農業,縱觀幾十年來的農業開展史,農業也有三次飛躍的光芒過程。以糧食出產為例,一次是化學肥料的降生和運用,使得產量成倍進步;一次是良種的降生和運用,使得產量再次成倍進步;還有一次就是科技的使用和普及,使得農業的產量愈加有保證、效益大幅度進步。然則,這些成就只是農業界部的成就,是在“露天工場”的短財產鏈條上獲得的成就。只要擴展農業的開放性,進步農業與其他財產的聯系關系性,加強農業的外向性,才干逐漸改動農業的弱勢位置,進步農業的比擬效益。因而,跳出農業抓農業,以工業的理念經營農業,必將成為農業又一次飛躍的嚴重契機。農業提質增效、做大做強的潛力深沉,空間宏大。
二是必需改變農業開展方法。在內在上,要加大人才、科技、資金、治理、地盤等出產要素的投入和轉化力度,逐漸將傳統農業建立成工業化的農業。在外延上,要在傳統種、養業的根底上,以農業財產園區建立為載體,鼎力開展農用工業和農產物精湛加工業,延伸農業財產鏈條,進步農產物附加值。在偏向上,以農業工業化開展帶動二、三財產的開展,加強縣域經濟全體實力。推進大農業向大財產改變,既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改變的基本路子,更是縣域經濟由弱變強的主導力氣,也是工業化開展的起點和偏向。
大農業向大財產改變的路子
站在新的前史起點,該當以工業化理念、園區化形式、科學化思想開展農業、治理鄉村,出力建立優質糧油、食用菌、生態畜牧等三大農業財產園區,加速農業財產集聚的構成,用35年的工夫,完成全縣大農業向大財產的改變。
以農業財產化運營為途徑,完美財產形狀。
市場導向,以農業財產構造計謀性調整為主線,以體系體例立異和技能立異為動力,以促進農人增收和農業增效為目標,鼎力培養強大農業財產化龍頭企業,健全社會化效勞系統,建立農產物出產基地,逐漸構成區域化結構、規范化出產、社會化效勞的農業財產化運營開展格式,構成更高條理的開展態勢。
打造好五個平臺。一是科學制定規劃,打造目的平臺。依照“高起點規劃、高規范建立、高效率治理”的準則,以提拔農業財產的競爭力為目的,扎實推進農業財產的規劃化、集約化、市場化、外向化、現代化,在35年內完成農業財產添加值翻一番,到達4550億元。二是“規范”出產,打造質量平臺。履行出產運營業主制、技能效勞承包制、農產物質量檢測制,高效能地建立好各類特征財產基地,使之成為現代農業開展的新高地、農業休閑旅行的新勝地、農業增效和農人增收的新場地。三是強大龍頭企業,打造中心平臺。對統一財產范疇、產物構造相同、“小而全”的涉農企業,接納兼并、收買、依法破產等方法,完成資產重組、本錢集中,做大龍頭企業規劃。在茶葉、馬鈴薯、中藥材等方面,培養后續農業龍頭企業,指導相關財產開展。四是施行名牌計謀,打造精品平臺。發明更多受消費者喜愛的農業精品,真正讓一個產物富一方群眾。五是優化市場情況,打造物流平臺。培育、建立、培養一批高本質的農產物營銷步隊,做到貨暢其流。
以工業化開展為中心,建立財產園區。
建立三大農業財產園區:出力建立以諾水糧油工業公司為龍頭的糧油財產園區,主攻釀造、飼料加工、食用油加工、工業油脂加工等出產線的建立,力爭兩年內建成全市最大最具影響力的糧油財產園。出力建立以銀耳公司、銀耳酒業公司為龍頭的食用菌財產園區,依托銀耳科研所、川農大等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的技能力氣,接納“公司+科技+基地+農戶”的方法,主攻銀耳新種類培養與推行、銀耳降脂膠囊、釀造的出產與加工。出力建立以天仙食物公司為龍頭的生態畜牧財產園區,以調整種類、擴展規劃為重點,以專業大戶、示范小區為載體,建成全市收買、屠宰、加工的最大集聚地。
啟動五項任務。一是依照“向城鎮集中”的準則,搞好農業財產園區的選址、規劃、論證等任務。二是依照“同地同價”的準則,將集體地盤征收為國有地盤,落實征地和賠償任務;將國有地盤出讓、讓渡收益向民生范疇集中,重點用于建立廉租房、征地搬家移民安頓房等。三是依照“項目驅動”的準則,搶抓國度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而出臺的擴展內需影響經濟增進政策之時機,向國度申報農業財產園區建立項目,力爭擠入2009年或2010年的中心預算內投資盤子。四是依照“市場化運作”的準則,力爭將農業財產園區建立項目歸入省級以長進行一致招招標,以進步項目建立綜合效益。五是依照“抓項目就是政績”的準則,將農業財產園區建立作為提拔縣域經濟全體實力的計謀行動,作為全縣項目任務的重中之重,用超凡規的伎倆分配和組合人力、物力、財力等政策資本,為園區建立供應堅實保證。
以多元化效勞為支撐,承接財產轉移。
一個定位。當時全國、全省主體功用區劃曾經根本定型,縣被列入全省限制開拓區域行列,這是我們在承接財產轉移時特殊要留意的問題。面對新一輪的財產轉移,將會對加速我縣開展發生一些應戰。因為我縣是盆周山區及長江上游主要卻又非常軟弱的生態功用區,寓居著相當比例的貧窮生齒,需求盡快改善生活前提,但各種起勁往往直接組成對軟弱生態情況的毀壞,致使長時間處于“生齒膨脹情況惡化貧窮”的惡性輪回中。所謂限制開拓,就是依照科學開展觀的要求,在經濟建立和市場交流中表現生態價值,樹立生態賠償機制。因而,我們要把農業特征財產作為立縣主導財產;要把農業財產園區作縣域經濟的手刺,作為外引內聯的接點和落點,作為承接財產轉移的“凹地”和“母腹”。
凸起三大效勞。一是增強科技效勞,完成人才運用上的打破。接納“和談年薪制待遇、劃撥專項科研經費、樹立專門實行基地”等方法,引進一批高條理科研人才,為農業財產園區建立和開展效勞。二是改變當局本能機能效勞,完成治理方法的打破。在政策導向上,“維護優先、限制開拓、點狀開拓”的準則,增強生態功用維護和恢復,指導資本情況可承載的特征財產開展,限制損害生態功用的擴張,緊緊環繞農業、農業工業化開展來求開展。在支撐方法上,以爭奪大政策、大項目、財務貼息、合時國度財產政策導向等為主,為大農業向大財產開展發明前提。三是嫁接社會中介效勞,完成資本約束的打破。協助企業儲藏、選擇、包裝一批好項目,到東部以及周邊縣市去招商引資,吸引資金帶動開展。運用現代科技,展開企業信息化建立,進步企業的知名度。指導企業富而思進,實在實行慈悲、公益事業等社會責任,進步企業的佳譽度。開掘縣域文明資本,展開企業文明建立,加強企業競爭軟實力。
- 上一篇:整治非法用工工作辦法
- 下一篇:雙培育示范工程活動方案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