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委科技創新調查匯報

時間:2022-04-01 05:28:00

導語:縣委科技創新調查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委科技創新調查匯報

近年來,宜豐縣大力實施“工業強縣、生態立縣、和諧興縣”三大戰略,始終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夯實科技興工、科技強農新舉措,有力推動了社會全面進步和經濟快速發展。1-6月,實現生產總值21.1億元,增長14%;完成財政收入2.5億元,增長33%;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5.53億元,增長30%;農民人均現金收入2937元。在推動科技創新上,該縣主要做了以下幾項工作:

一、堅持“四個強化”,夯實科技主導地位

一是強化組織領導。始終堅持把科技工作擺在突出位置,成立了以縣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分管領導為副組長,各有關部門為成員的科技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科普工作工作聯席會,定期研究部署科技工作。同時,聘請高校院所專家擔任科技顧問,抽調科技骨干,設立科技特派員制度,為科技工作提供有力組織保障。

二是強化政策保障。出臺了《關于加強科技創新進一步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意見》、《關于實施科技特派員創業工程的意見》、《宜豐縣竹加工產業企業創新獎勵辦法》等政策性文件,為科技發展提供了強有力地制度保障。

三是強化資金投入。將科普經費列入縣級財政預算,保障了科技創新、科普宣傳活動的正常開展。僅2009年縣財政通過新產品開發或企業技術改造扶助企業資金2900萬元。2010年,落實了財政科技投入418.7萬元,其中科技專項經費323.4萬元。此外,縣財政每年安排100萬元作為竹加工產業創新獎勵基金。

四是強化宣傳培訓。全縣組織開展科技活動周、送科技下鄉、科普進社區等活動23次,編印散發各類科技資料7種2萬余冊(份);舉辦科技報告會、大型科普宣傳展覽10次,舉辦科技培訓20場(次),收到顯著實效。同時,充分運用電視、廣播、網絡等現代傳媒,大力宣傳科技知識,倡導科學思想,在全社會營造了“重科技、學科技、用科技”的濃厚氛圍,全民科學文化素質明顯提高。

二、堅持科技興工,推動產業優化升級

一是實施科技項目帶動。扶持一批規模較大、技術先進、主業集中、主導產品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科技優勢企業,培植壯大了一批附加值、科技含量均較高的民營科技型企業。2009年,重點組織實施了國家節能減排項目2個、循環經濟項目1個,省高新技術產業化重大項目1個、重大戰略產品科技專項1個,以及LED產業基地建設五大重點項目;五大重點項目獲得國家、省相關資金支持超過2000萬元;有側重地組織實施縣本級科技計劃項目10個,落實科技經費58.8萬元。華太藥業在實施科技項目中,獲得國家二項發明專利授權,其中一項發明專利獲得2009年市科學技術獎勵技術發明一等獎,主導產品之一的“右旋糖酐鐵分散片”被認定為江西省自主創新產品。通過科技項目的組織實施,為宜豐縣工業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二是做產學研結合文章。全力打造全省竹產業基地,立足竹資源優勢和竹材加工技術優勢,重點支持奮發企業、綠保公司、康替龍公司、保距等竹加工企業上規模、創品牌;支持江西元好竹生化奈米科技公司竹炭系列產品開發,盡快將其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積極牽線搭橋,支持企業與科研院所合作,走“產學研”結合的路子,幫助企業提高技術創新能力。縣政府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林業大學教授張齊生簽訂了竹加工產業發展全面合作協議,投資1200萬元建立“宜豐竹加工產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除建設綜合研究大樓外,還設3個研究室(所),即竹子重組材、竹纖維研究開發室;竹碳、竹醋等醫藥保健研究開發室;竹家具和竹工藝品研究開發室,力爭通過兩年的努力,把該中心建設成省級產學研基地。通過科技合作與交流,與竹產品研發專利對接,推動了竹加工產業的全面優化升級。目前,綠保公司、康替龍公司都擁用自己的實用新型專利。奮發企業除了有10多個實用新型專利外,還有2項發明專利。2009年12月,金竹竹業自主開發的“原竹對剖聯絲展開重組層積材加工技術”通過了省科技廳組織的專家鑒定,技術水平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三、堅持科技強農,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一是積極引進推廣優良品種。按照發展綠色(有機)農業、特色農業的思路,確定全縣農業科技發展計劃。引進了農作物、畜禽、水產、林果等新品種100多個,著力推廣綠色水稻、畜禽生態養殖、無公害蔬菜、栽桑養蠶、毛竹豐產、油茶栽培、蘭花、食用菌、獼猴桃、有機葛、農副產品加工等11項農業實用綜合配套技術。

二是大力發展“一村一品”。圍繞實施省重點星火計劃項目“蘭花種質選育及擴繁栽培技術示范”,配套實施“生態養殖綜合配套技術示范”、“有機葛GAP種植技術示范”、“油茶栽培及管理示范”等本級科技計劃項目,重點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培植壯大,一批農民專業合作社迅速脫穎而出,成為帶領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基層經濟組織。2009年,全縣農業總產值18.4億元,新增宜豐有機雞、有機雞蛋、車上有機食品土地轉換產品草莓、西瓜、蘿卜、玉米、紅薯7個有機產品,目前全縣無公害、綠色、有機產品認證數量達35個,認證面積達26.1萬畝。建有綠色水稻標準化基地面積10.31萬畝,綠色水稻產量為10萬噸,帶動15000多戶農戶增收。

三是實行科技特派員服務創業。按照“科技先導、利益驅動、市場機制、項目切入”的工作思路,創新科技服務模式,先后選派科技特派員54名,重點圍繞畜禽水產、綠色優質水稻、楊樹蠶桑、花卉油茶等特色產業開展科技服務和科技創業,初步形成了項目推動型、技術服務型、創辦實體型、合作社帶動型、技術入股型等多種服務模式。目前,科技特派員累計實施科技試驗示范項目9項,建立創辦開發基地5個,各類科技示范點18個,綜合經濟效益1300萬元,帶動發展科技型企業2個,培養科技示范農戶320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