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理干部思維調查報告
時間:2022-04-08 03:40:00
導語:審理干部思維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審理工作實踐中,我們往往會對如何做好審理工作展開一些討論。有的認為懲治腐敗分子要像秋風掃落葉一樣無情,有的則認為要區別不同情況寬嚴相濟;有的認為案件定性量紀一切以黨紀條規為準繩,有的則認為要結合實踐靈活變通,不能拘泥于形式;有的認為審理室應獨立自主審理案件,有的則認為應多與調查組及公檢法機關溝通協調;等等。各執一詞,眾說紛紜。正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際上,筆者認為,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審理干部,不能簡單地用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思維方式來看待問題、處理問題,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幾種辯證思維:
一是既要“熱”,又要“冷”。
所謂“熱”。是指工作態度上的熱情洋溢、激情投入。之所以強調審理干部工作態度要熱,首先是因為案件審理工作大部分時間是在閱卷和鉆研法律、法規、政策等書面資料,沒有十分的熱情,沒有十分的激情,坐不住、看不進,覺得枯燥無味,必將“工”無所獲;相反,帶著熱情、帶著激情去審理一個案子,或弄懂一個問題、解決一個難題,心情也會無比舒暢,從而能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下一個案子當中。其次還因為只有充滿熱情,包含激情,大腦細胞才會充分地被調動起來,審理水平才會充分地體現出來,才能真正地把案子審好。因為閱讀案卷資料的整個過程長、細節多,能否對整個案件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能否確定事實清楚、證據確鑿,最終作出準確的定性、恰當的量紀,全在于“細看、嚴審”之間,而這個“細看、嚴審”離不開熱情的工作態度,沒有熱情,審理過程就會馬馬虎虎,審理態度變成“對付對付”,審理結果成為“一團漿糊”。
所謂“冷”。首先是指面對阻力要冷。審理工作是查辦案件的最后一道關口,在案件的定性量紀過程中,總免不了各種各樣的外來影響:既有老朋友、老熟人、老上司的說情,也有當事人親朋好友的求情或是無理取鬧,還有調查組的不同意見。作為審理干部,如果不能冷靜對待,妥善處理,往往是工作沒做好,兩頭不是人。其實,只要站在“以事實為依據,以紀律為準繩”的立場,秉持公心,立場堅定;只要把握“治病正是為了救人”的原則,懲前毖后,處理得當,一切看似兩難的問題將迎刃而解。其次是指案件分析要冷。審理干部每年都要審理各式各樣的案例,面對紛繁復雜的種種人和事,有過感慨,有過同情,有過憤怒,有過惋惜。此時,作為一名審理干部,既要注意工作態度上的熱情投入,同時又要注意在案件分析、證據把握、定性量紀中保持冷靜客觀,避免受到主觀情緒的影響。尤其是面對新形勢下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更要保持冷靜客觀的態度、心平氣和地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客觀審案、辦成鐵案。
二是既要“硬”,又要“軟”。
所謂“硬”。是指在紀律面前,在大是大非面前,審理干部要能堅持原則、堅持正義、敢于碰硬。如果我們審理干部敢于堅持原則、敢于“高懸明鏡”,在正義的大喝面前,至少會使一些干部受到警醒,少犯錯誤或不犯錯誤。從這個角度來說,審理干部“硬”一點,才是真正的慈悲心腸,才是真正的治病救人。當然,就這個“硬”字本身來講,也有點辯證法的意味,審理干部怎么樣才是“硬”,而不是“蠻”?要把握度,如何把握?首先是自己要有硬的“底氣”,也就是自己要行得正,站得直,腰板硬;正所謂“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逼浯问亲约阂杏驳摹安艢狻?,愿意碰硬,敢于碰硬,更要善于碰硬。只有自己熟悉法律法規,精通黨紀條規,才能“硬”得起來。最后,還應該認識到“硬”一點就是更好地服務于經濟社會的發展,通過秉公執紀,警示廣大黨員干部更好地工作,更嚴格地要求自己,自覺地接受群眾的監督,從而有力地促進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的貫徹落實,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所謂“軟”。是指在處理案件過程中,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把握,寬嚴相濟。不能一根筋,開口就是“書上有規定”,“條文寫清楚了”,只要違紀統統“一棍子打死”。但是,“軟”不是指無條件、無原則的“軟”,更不是指迫于人情、迫于壓力的“軟”,而是指立足于堅持原則、以人為本的基礎之上,結合案件具體情況所作出的有利于經濟社會發展、有利于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有利于干部健康成長的區別對待。實踐中,對違紀案件的處理,一方面要嚴格按照有關黨紀條規辦理,正確執行黨紀政紀,但另一方面又必須慎重從事,對具體案件,要具體分析其錯誤事實、性質、情節和危害以及本人認錯態度,根據黨的方針、政策和黨紀條規,按照不同的情況,給予不同的處理。例如在一起違紀案件中,有兩人是同一問題同一性質,都是收受當事人的錢物。其中一人誠懇承認錯誤,主動交代違紀事實,并及時退回違法違紀款;另一人則拒不承認錯誤,百般抵賴、狡辯,甚至找機會與證人串通,做手腳、隱瞞事實真相。對誠心悔悟、并及時采取補救措施的前者,就應當給予較輕的處分;而對后者應當考慮給予較重的處分。
三是既要“外”,又要“內”。
所謂“外”。是指審理干部要對外主動協調,對外樹立良好形象。之所以要對外主動協調,是因為審理干部并不是案件的具體經辦人員,需要與最熟悉案件情況的調查組、公檢法機關等之間加強溝通協調,必要時甚至要到當事人單位詳細了解,才能最大限度地掌握案件的全盤情況,才能準確地把握案情,才能將案件最終辦成鐵案。正所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如果一味閉門審理,就會失去審理工作的主動權,容易犯本位主義的錯誤。之所以要對外樹立良好形象,是因為“打鐵先得自身硬”,只有自身過得硬,審理工作才能過得關。有同志曾經感慨,如果遇到特別好的朋友或者特別重要的親人來說情,或與上級領導意見相去甚遠的情況可真不好辦?!败洝币稽c吧,喪失了操守,違背了原則,辜負了黨賦予的光榮使命;“硬”一點吧,得罪了朋友,傷害了感情,甚至開罪了領導,工作都不好開展了。這種“兩難”有一定道理,但實際上,只要我們自身過得硬,在親人、朋友、領導當中都樹立起良好的形象,就不會出現這種問題,因為向一個對黨忠誠、一身正氣的人說情無異于給自己出難題。
所謂“內”。不是指性格上保守與退避,而是指要多向“內”看,多審視、提高自我的素質,正如古語所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要把“每日三省吾身”當成審理干部提升工作水平的好習慣。審理室作為紀檢監察機關內部的“法院”,履行了代檢察院公訴、代當事人申訴、代律師辯護、代合議庭“判決”等各項職責,綜合性強、功能性強、專業性強??梢哉f,審理工作是紀檢監察機關中業務性最強的一項工作,既要熟悉法律法規,更要精通黨紀條規,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沒有縝密的思維方式、沒有嚴謹的工作態度、沒有對黨的無比忠誠,是干不好審理工作的。很多審理干部都是半路“出家”,從工作性質上來講,性格上“內向”一點,沉穩一點,踏實一點,很有必要;學習上“向內”一點,多學一點,多鉆一點,不可或缺。
- 上一篇:行政審批電子監察績效測評方案
- 下一篇:工程建設領域反腐倡廉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