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業比重偏低調研報告
時間:2022-04-09 04:02:00
導語:服務業比重偏低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10年,服務業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為24.47%。全國、同一時期的服務業增加值占比分別為42.97%、33.03%,我市分別低于全國、全省18.5個百分點和8.56個百分點。“十一五”期末與“十五”期末相比較,全國服務業比重提高2.71個百分點,下降0.78個百分點,下降7.22個百分點。我市服務業比重明顯偏低甚至下滑,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在“十二五”期間如何加速服務業的發展并提高其比重?市服務業推進辦和市統計局組成聯合調研組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我市服務業比重偏低的原因分析
總的來看,我市服務業比重偏低甚至下滑,主要原因是經濟發展整體水平不高、工業化快速發展、城鎮化水平低和不盡合理的發展方式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1.工業快速增長擠壓服務業比重空間。在GDP總量一定的條件下,三次產業結構存在此消彼漲的關系。我市是傳統的農業大市,2010年之前第一產業占GDP的比重一直穩定在20%以上,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6個百分點。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大力推進工業強攻戰,工業經濟發展勢頭迅猛,成為領跑全市經濟的主力軍。相比之下,服務業起步晚、總量小,在一定的資本、人力、技術等各種要素資源約束下,工業的快速發展勢必使服務業的發展空間受到相對擠壓。服務業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06年的30.32%下滑至2010年的24.47%,而同期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提升,2010年達到56.57%。
2.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不足制約服務業縱深推進。生產性服務業未得到充分挖掘,是我市服務業結構的一個缺陷所在。在我市塊狀經濟發達、工業生產快速增長的情況下,包括信息、咨詢、設計、研發、物流、廣告、包裝等一系列工業生產服務需求資源卻沒有得到充分挖掘。在國內外服務業內部結構中,生產性服務比重較大,主要工業城市達50%以上,而我市比重僅占20%多。當然,目前我市的情況還未達到產業全面升級的階段,但激發更多的生產性需求具有一定可操作性。就調查情況看,我市大多數工業企業的生產服務需求都是內部消化,需求較大的甚至建立起內部機構。由于多數內部機構履行的是非完全市場化操作,必然導致資源閑置的問題普遍存在。
3.“投資型”經濟發展方式減緩了服務業發展。近年來,我市消費率為56%左右,低于世界主要國家70%以上的消費率;而投資率在45%左右,明顯高于世界主要國家30%以下的投資率。“十一五”時期,我市城鎮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量不斷擴大,但增速和比重均在下降,增速在2008年達到33.58%后逐步回落,到2010年回落到16.47%;從“十五”期末開始,比重出現連年下降,由2005年的39.1%下降至2010年的23.4%。這一趨勢與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續下降的趨勢相吻合。從投資方向看,主要投向基礎設施建設,對服務行業增長的拉動作用不明顯,而對拉動一、二產業發展的作用會更大。
4.企業市場化組織化程度較低制約了服務業發展。一是市場在服務業的資源配置中沒有發揮基礎性作用。主要集中表現在服務業行業進入門檻和行業壟斷兩個方面,民航、金融、保險、電信、電力、通訊以及地方公用事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部門所有或行業壟斷,缺乏競爭;同時,教育、醫療、文化、廣電、保健等行業進入門檻較高,將絕大多數潛在投資者拒之門外。二是缺乏帶動區域性發展的上規模服務業企業。據統計,在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中:年末資產總計1000-5000萬元的企業占7%左右,5000萬元以上的企業只占5%左右。全市有五成多的服務業企業資產不到100萬元。服務業企業集中度不高,產業鏈條較短,規模效應不明顯,缺乏有帶動力和影響力的服務業品牌。
5.城鎮化程度較低制約了服務業的發展。城鎮具有經濟集聚和人口集聚的特征,城鎮化水平與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呈正相關關系,人口數量多、密度大,對服務產品的需求就越高。研究資料表明,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時,城鎮化水平應維持60%左右,但目前我市還有較大差距。2010年,我市城鎮化水平為35.54%,城鎮化率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4.14個百分點,比全省平均水平低8.52個百分點。城鎮化程度較低一定程度制約了服務業的發展。
6.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影響了服務業發展。按照經濟發展的規律,居民收入水平與第三產業產出比為正相關關系。2010年,我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33元,分別比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低4776元、1148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799元,與全省水平相當,但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20元。居民家庭收入水平偏低,對服務的消費需求有限。另外主要是住房、教育、養老、醫療等增加了人們的支出預期,城鄉居民將增加的收入更多地用于儲蓄和投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即期消費,直接制約著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服務業發展。
二、加快發展提高服務業比重的對策思考
在分析我市服務業比重偏低原因的同時,我們要明確方向,把握重點,把促進服務業快速發展作為經濟結構調整和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
(一)優化服務業行業結構。適應新型工業化和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新形勢,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全面提高服務業發展水平。一是做大做強商貿流通業。全面提升流通現代化水平,使全市流通業實現總量倍增、布局基本合理、結構明顯優化、功能大幅提升,真正成為我市經濟發展的先導產業;做好城市商業網點規劃,構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層次分明、體系完整的市場格局。二是做大做強現代物流業。以綜合運輸體系為依托,將建設成為贛西區域物流基地,使物流業成為服務業中的龍頭產業;推動企業內部物流功能剝離,組建專業物流公司;鼓勵企業將原材料采購、運輸、倉儲等供應鏈管理服務委托給物流企業和物流園區。三是做大做強現代金融業。加快引入創新機制和競爭機制,建立起以資本市場為骨干體系,政府資金、銀行資金和社會資金相互配合,市內資金和市外、省外資金相互銜接,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互為補充的金融支撐體系。四是做大做強文化旅游業。充分挖掘我市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實現旅游業的跨越式發展,將旅游業培育成為新興支柱產業之一。
(二)拓展服務業發展空間。“十二五”期間,我市將處于城鎮化加速推進階段,人口將繼續從農村向城鎮集中,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經濟社會結構將發生深刻變化。加快城鎮化的重點是鼓勵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讓農民從耕地中解放出來,轉為城鎮居民。農民進城后,除了能為耕地規模化經營創造條件外,將進一步拓展服務業發展空間。大量農民將轉而從事服務業,有助于提高服務業的就業比重;在城鎮新建或購買住房,有助于推進房地產業發展。同時,農民進城后,收入會逐步提高,有助于促進商貿流通等消費性服務業的發展。
(三)加大對服務行業的政策扶持。充分運用財稅政策扶持服務業。通過加大財政預算資金投入,提供優惠的稅收政策,重點支持我市服務業的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發展,促進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逐步擴大促進服務業發展的引導資金,吸引并壯大社會資金對服務業的投入規模。充分利用土地政策扶持服務業。全面布局和科學調整各縣(市、區)用地結構,加大國家鼓勵類的服務業用地比例。充分利用價格政策扶持服務業。對列入國家鼓勵類的服務業逐步實現與工業用電、用水、用氣、用熱基本同價,使服務業在資源要素的獲得和使用上享受與其他產業平等的政策待遇。充分利用信貸政策扶持服務業。積極與各金融機構協調,對符合產業政策的服務企業予以信貸支持。
(四)優化服務業發展環境。加快推進服務業標準化,營造有利于擴大服務消費的社會氛圍和完善服務業人才資源配置體系。盡快在全市各服務行業建立健全標準體系,對一些新興服務行業,鼓勵龍頭企業、行業協會先行制訂服務標準,對暫不能實行標準化的服務行業,廣泛推行服務承諾、服務公約、服務規范等制度。加快服務業市場整頓;進一步打破行業和部門壟斷,加大對各種不公平競爭和惡意競爭行為的打擊力度。積極吸引和聘用我市服務業所需的各類人才,特別是熟悉信息、金融、保險、中介服務等方面的專業人才。
- 上一篇:FASOM神經網絡農業技術水平差距分析
- 下一篇:鄉村公路建設工作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