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鎮發展工作調查報告

時間:2022-04-23 05:14:00

導語:市鎮發展工作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鎮發展工作調查報告

為推進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把一市鎮打造成南部環境優美、生態休閑的小城鎮。根據縣委、縣政府有關城鄉統籌發展的要求,結合本鎮實際情況,近期,我們就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和發展規劃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鎮經濟社會取得了較快發展,經濟總量不斷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城鎮功能逐步配套完善,重點項目建設順利推進,社會綜合效益逐步顯現,重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經濟平穩增長。從2008年統計數據來看,我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8.5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2.65億元,二三產值5.8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247元;財政稅收收入1400萬元。一是在農業經濟方面,以發展“種”和“養”的主導產業為主。經過多年的扶植發展,一市白枇杷總面積已突破萬畝,投產面積達5000多畝,總產量近400噸,實現產值近1500萬元,白枇杷已顯然成為一市農業經濟的拳頭產品,農民增收的主渠道;在低山緩坡開發種植紅陽獼猴桃,是近年來新發展的重點農業科技項目,目前種植面積已達500畝,明年有望大量投產。海水養殖產業是一市農業經濟的重中之重,現養殖面積已達13516畝,產值占到農業總產值的72%,以對蝦和青蟹為主導的養殖產業,目前已逐步形成規模,相關養殖基地建設得到有效推進和培育。二是在二、三產業方面,現有工業企業57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0家,近年來工業經濟總量逐年提升,招商引資保持了好的勢頭,企業對技改投入不斷加大,規模企業支撐作用更加明顯,產值占到全鎮工業經濟總量的79%。第三產業有所發展,超市、餐飲、商店等與鎮域功能相配套的服務業逐步興起;經過多年努力,商業一條街建設已現雛形,沿街商住房和相關配套設施建設全面啟動;以“山下石窟”、“農家樂”為重點的三產旅游業正在積極開發。

(二)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近年來,我們對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不斷加大,城鎮和農村面貌發生了許多變化。其中累計投資4960萬元建成了19條農村康莊公路,基本完成越沙線一市至沙柳段公路改建工程,整個農村路網得到較大改善;一系列公建項目建設得到順利完成,包括農電站擴建、土管所新建、邊防哨所擴建、中心幼兒園新建、第一期衛生院大樓新建等工程都已完成并相繼投入使用;投資90萬元完成寺前水庫修復和一市自來水廠建造。在生態鎮創建和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鎮村一系列工程項目得到實施推進,如鎮區污水處理站工程已建設完成,垃圾中轉站建設工作正全面啟動;在創建省、市、縣級示范村中,許多農村環境整治項目得到順利完成。鎮、村環境面貌的日新月異,是我鎮近幾年發展變化的一大亮點。

(三)重點項目順利推進。近年來,很多國家和省市重點工程在我們一市區域內實施,其中鐵路和蛇蟠涂圍墾工程建設已接近尾聲,一市人民最關心的隧道工程也在順利動工建設。重點工程的實施,將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也為我們圍繞重點工程及早謀劃、定位及落實產業的布局打下基礎。

二、存在的困難及制約因素

近年來我鎮經濟社會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發展,但與其他鄉鎮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仍處于落后水平,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客觀因素還需要不斷去克服,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缺乏詳細可行的總體規劃。規劃是發展的龍頭,是發展的目標,沒有一個可行的整體規劃,就無法實現統籌發展、科學發展、可持續性發展。多年來,我鎮受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經濟相對落后等因素影響,一個全面的近、遠期規劃藍圖始終沒有提上議事日程,各線、各塊沒有合理的布局規劃,以“自打自鬧”為主,沒有一個統籌全盤考慮。

(二)鎮區建設相對落后。鎮區是一個鄉鎮經濟文化的交流中心,受經濟、人口、土地指標等因素制約,一市鎮鎮區建設始終處于滯后狀態。近幾年,雖在商業街建設及相關產業發展方面有所進展,但離“興旺”局面還有很大差距,鎮區各產業及功能區塊布局還未真正定位和啟動,特別是工業經濟方面,還未形成一個成片的工業發展帶,致使鎮區人口難以集聚。

(三)第三產業發展十分落后。一市有著豐富的山海資源,也有著良好居住環境,挖掘整合這些資源,來發展當地的第三產業,我們目前還僅僅停留在口頭上,如何引進資本和規劃實施,依靠當地資源發展諸如“農家樂”、“石窟游”、“近海垂釣”、“枇杷山莊”等生態旅游項目,我們還需要下很大功夫。

(四)缺乏發展資金和人才。資金是一個項目能不能上、能不能完成的保障。由于我鎮財政較為薄弱,很大工程項目受資金制約,難以立項。在籌措資金方面,還缺乏有效手段和辦法。同時,一市勞動力外出雖然不少,但所從事的大多是低層次的少技術含量的職業,有先進管理經驗或者先進技術優勢的人才相對較少,不能滿足即將興起的二、三產業發展的需要。

(五)干部群眾觀念相對落后。受地域影響,一市干部群眾觀念還沒有完全解放,發展意識還沒有真正樹立,還普遍存在著“等”、“靠”、“要”思想。在重大工程推進過程中,部分人更傾向于個人利益,不會顧全大局,阻撓現象時有發生。

三、今后發展基本思路及對策措施

當前,隨著隧道的熱火開工、圍墾成功、鐵路開通、高速復線列入計劃,一市鎮交通瓶頸即將被打破,境內的資源優勢有望更好地轉化為經濟優勢。與此同時,一市處在城蛇線和高速復線交匯區域,上接,下鄰,受高發展高消費城市經濟的輻射和影響,為進一步融入區域經濟創造了良好的客觀條件。可以預見,一市鎮及其周邊的經濟社會形勢即將發生深刻變化,正處在經濟結構轉型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時期,既面臨著嚴峻挑戰,也孕育著重大機遇。

今后幾年的發展總體目標是:通過5-10年的努力,使我鎮各產業區塊布局更加合理,城鎮功能區塊定位更加明確,四通八達的內外交通更加便捷,鎮村統籌發展聯系更加緊密,三產服務業逐步走上本地特色,真正建成一個環境優美、生態休閑的小城鎮。

(一)及早做好交通網的規劃布局。近遠期,我們要建立交通網的總目標是以鎮區為核心,內連接東岙和福和中心村,外連接城區、越溪、茶院、長街、蛇蟠島、三門等方向,形成一個大的交通輻射網絡。具體要爭取規劃實施的交通線有五條:一是連接同三高速和沿海高速的兩高連接線,這條交通線中間北經城區,過楓槎線到鎮區,越沙線連接橫向穿過,南到蛇蟠島,是一市城區內外聯系的主干道;二是爭取隧道列入“十二五”規劃,使一市東西區域聯系更加便利和緊密;三是爭取立項接通牛臺-武岙線,把東沙友誼塘和旗門塘接入其中,為海水養殖發展提供交通便利;四是爭取規劃好74省道延伸線(茶前線),這條線西連接三門,在一市區域經武岙、牛臺、、前岙、白歧,東連越溪、茶院,為我鎮南部沿海村莊與對外加強聯系提供便利條件;五是實施一條遠期規劃的對外交通線路,從兩高連接線和茶前線交匯處,延伸出一條到長街、下洋涂和三山涂的路線。

(二)及早做好城鎮功能區塊的規劃布局。基本目標是城鎮建成區面積達到3平方公里,人口達到15000人左右,內部各功能區塊布局建設合理。在城鎮范圍內,重點要做好三大區塊的布局:一是加強工業區塊的布局,積極爭取土地指標,把上陳村400多畝農用土地置換成建設用地,建設成一市工業園區,以更好的服務和投資環境吸引更多企業落戶一市,爭取通過5年左右努力,落戶300多人的企業10家,為集聚鎮區人口夯實基礎;二是加強鎮區商業區塊的布局,依托人口的集聚,以鎮政府為中心,在其兩邊及官嶺路沿線逐步建成商業街,成片發展三產服務業及建成1個大型的農產品交易市場,確保鎮區周邊的繁榮。在商業街建設過程中,通過商住土地的拍賣,吸納更多資金,用于基礎設施建設,以便解決資金短缺問題。三是加強居住區塊的布局,布局以新區建設與老鎮區改造相結合,新區建設推動老鎮區改造為原則,形成越沙線以西居住片區和東部居住片區。老建成區內要加快舊村改造的步伐和力度,以建設新型社區為目的,節約用地;新區要合理規劃,合理建設,加快移民安置小區的建設步伐。居住周邊將有一系列的配套設施,主要包括市場、學校、社區服務中心以及社區文化體育設施等。

(三)及早做好農業產業的規劃布局。做好農業主導產品的發展引導,是促進農業產業良性布局的關鍵。在種植方面,白枇杷我們要重點在保護品牌、價格等方面下功夫,不鼓勵發展種植面積;紅陽獼猴桃在現有500畝的基礎上,再適度擴展種植面積,逐步形成5000畝規模的獼猴桃產業基地;加快土地流轉,改變林相結構,鼓勵在低山緩坡開發毛竹林,實現有效的經濟隔離帶,起到防火隔離作用。在養殖方面,做好一市港萬畝生態養殖產業基地建設,以及水產品基地的無公害、綠色、有機基地申報認證工作。

(四)及早做好三產旅游業的規劃布局。按照生態休閑旅游的三產服務業發展定位,要有效借助今后人口集聚的有利條件及蛇蟠涂建設開發的亮點,充分挖掘海洋經濟資源和生態人居環境特色的潛力,加大旅游資源的整合開發力度。要突出自身特色,巧妙連接境內的山莊林果風光、農家田園風光、石窟風光、漁業水面風光、海島風光。要細心構劃生態休閑旅游的集中地帶,著力引導和扶持“農家樂”。在農家樂發展上我們結合本地旅游資源,在地域上重點選擇2個布點,分別是村和,吸引客人游后來農家樂品嘗小海鮮或農家菜,促進當地餐飲和休閑業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