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委防汛備汛工作調查報告

時間:2022-05-06 11:42:00

導語:區委防汛備汛工作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區委防汛備汛工作調查報告

區地處灣口,為市的主城區,臨江瀕海,是暴雨、臺風、洪水、暴潮、干旱等自然災害多發地區之一,臺風是最為嚴重的自然災害,人民群眾深受臺風災害之苦。歷年來,該區的防汛防臺任務十分繁重。為此,區防汛辦對該區今年的防汛防臺工作現狀組織開展了調查研究,認真總結分析,并就如何應對防汛防臺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進行深入思考。

一、今年區防汛備汛工作現狀

(一)區域、設施的總體評價

1、各類防汛工程設施運行良好。各街道、鎮和各防指成員單位高度重視防汛工作,按照區防指的部署,立足于“除隱患、保安全”的總體要求,汛前各項準備工作做到早安排、早部署,對所在轄區內的各類防汛工程正常性開展檢查和督促工作。全區標準堤塘、水閘、水庫、市政排水口等各類水利防汛工程基礎設施基本運行正常,沒有發現大的影響防汛防臺安全的問題,

2、水利防汛工程設施不斷完善。各級政府各部門克服各種困難,大力開展對船塢(排)門的改造,通道門的整改,水閘、排水口的維護,河道的清障、清淤,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治理,避災點的建設,漁船避風設施的改善等,一些水利防汛工程的薄弱環節得到了有效整改,各類工程標準和蓄水調洪能力不斷得到提高。這些措施的落實為全區安全度汛提供了一定的基礎保障。

3、防汛非工程措施進一步健全。通過近幾年的“百鄉和汛”工程建設,全區基層防汛體系基本形成,各街道、鎮去年又大力開展了“村企和汛”工程建設,全區各街道、鎮、村(企)的基層防汛體系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各街道、鎮防汛組織機構、防汛崗位職責、防汛預案、防汛搶險物資儲備和防汛搶險隊伍等防汛工作更有序、規范。防汛非工程措施的有效落實使各街道、鎮、村(企)進一步提高了防汛基礎能力,基層的防汛防臺工作進一步規范化。

(二)工程設施情況

1、在建水利工程情況。一是十一塘圍墾工程目前全線海堤主石壩高程(吳淞)已達7米左右,閉氣土方高程達到5米左右,外坡底轉角灌砌石及以下部位基本完成。兩座重要排澇水閘基本完工。二是去年列入我區強塘工程建設任務的全長7.0公里的山東十塘、外沙江堤加固加高工程已完成。三是列入今年任務的江南堤塘加固工程已于今年3月下旬動工,12月底前完工,其中12座通道門改造已于6月底前完工。黃礁、前所江堤加固工程的前期工作也在緊張進行,計劃今年下半年啟動。四是梓林西大河整治工程自去年上半年動工建設后,工程進度良好,于今年主汛期前全線已基本貫通。

2、水利工程運行及各類設施情況。從去年汛期后,區水利部門大力開展了以通道門整改為重點的堤塘維修養護工作。對存在隱患的通道門、船塢排門進行了整改加固。目前濤江閘閘門板已更換、前所汽車輪渡及章安人渡碼頭通道門改造等工程已完成。但部分堤塘工程由于潮水沖刷、基礎沉降不均勻和幾次大臺風的沖擊,堤塘部分地段已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沉降、裂縫和滲水等問題。該區大部分水庫水位一直偏低,防洪安全問題不大,無病險水庫存在。該區堤塘沿線的大小出海涵閘30多座,所有水閘工程、機電設備及其它設施運行正常,但部分水閘閘門板因長年運行,存在閘板底部滲漏水等現象。

3、漁船避風港情況和地質災害情況。船多錨地少,且海門港不是避風港,臺風期間港內船只需到靈江上游避風港區,漁船防臺避風難。休漁期,堤外泊船情況較為普遍。大陳中咀避風港工程已建成使用,但容量有限,不能保證大陳海域所有漁船的避風安全。此外,我區除登記在冊的1000多艘漁船外,還有一定數量的外掛船只和未登記的小漁船,容易出現管理盲區。近幾年,該區國土部門加強了對地質災害的整治,大多數隱患點已經過治理摘帽。目前尚有太和道院、楓山地質隱患點、三山小地質災害隱患點未實施治理,存在一定的隱患。

4、城市防洪及電力、交通、通訊等市政情況。城市防洪排澇能力不斷提高。位于城區的兩個排澇泵站已建設完成,城建部門對橫河、光明路等老城區等低洼地區進行了改造,并在橫河新村設置了應急抽水泵站,同時市政部門已對出水口進行了全面檢修和維護,并購置了多臺應急備用水泵。經過近幾年的建設,電力、交通、通訊等城市基礎設施也不斷完善,進一步提高了城市的防汛防臺基礎應急保障能力。

(三)非工程措施情況

1、百鄉和汛”的常態化運行和責任制落實情況。根據省、市防指的統一安排,該區去年深化和鞏固推進“百鄉和汛”工程建設和“村企和汛”工程建設。各街道積極開展此項工程建設,嚴格按照區防指的部署要求,認真組織進行落實,經過近一年的努力,區“百鄉和汛”、“村企和汛”等工程建設工作取得初步成果,實現基層防汛標準化。嚴格推行屬地管理制度,按照《區防汛防臺工作規則》開展各項工作,并從組織領導、工作部署、責任落實、檢查監督、情況反饋及責任追究等各方面加以完善,使全區上下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防汛防臺工作機制。

2、預案、預警體系和預警機制體系。根據本區域實際,每年我區都重新修編《市區防汛防臺抗旱工作應急預案》;各街道和各相關防指成員單位也都要按照各自職責做好防汛預案的修編工作,對各類防汛責任人進行重新排摸登記輸入數據庫,并及時調整相關防汛人員和更新應轉移人員數據。近幾年來,該區不斷加快預警系統的信息化建設,積極應用PDA防汛手機、STK防汛專用卡、網絡傳真和短信群發系統,以最快的速度向不同群體、單位自動發出信息,發出水文、氣象等預警信息和防汛信息,極大地提高防汛工作的辦公效率。目前防汛STK專用卡已在各街道和村社區中推廣應用,IPTV防汛頻道已于6月底前在全區各村居完成安裝。

3、基層防汛搶險隊伍及物資儲備情況。我區也十分重視搶險隊伍的建設,區級建立了以人武部為主搶險隊伍,水利、國土、城建、電力、通訊、交通、公安、衛生等部門有各自的搶險隊伍,負責各自職責范圍內的搶險救災工作。名街道也都建有若干支搶險隊伍,由街道相關職能部門人員組成,每個村、社區都建立了搶險小分隊。區防指儲備了發電機、鐵鍬、撬棍、防汛應急燈、麻袋等常用物資。同時實行了社會化儲備方式,分別在南北兩岸各設立了一個砂石料儲備點,保障了搶險期間砂石料的供應。各街道和部門也各自有搶險物資儲備,街道也建立了專業搶險機械備用制度,采取與車主簽訂了備用協議的方式,落實了吊車、鏟車、翻斗車等搶險機械。

4、防汛知識宣傳普及培訓計劃。我區將多層次廣泛開展宣傳,加強臺風的危害性和防臺避災自救技能教育,增強全民防汛防臺意識。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網絡、橫幅標語、防汛明白卡等的傳播媒體,宣傳防汛知識,在4月15日“全省防汛防臺日”、7月10日“防臺風日”等開展了一系列防汛法規和防汛知識宣傳活動,于7月中旬各部門聯合開展了漁船防臺安全演練活動。針對今年村級換屆選舉后,村(居)人員變化較大。在全區村兩委換屆結束后,以換屆后的村兩委人員為重點,借用組織部的培訓平臺有針對性地開展防汛防臺知識培訓,提高基層人員防汛防臺指揮能力,以及增強公眾的自防自救意識。

二、存在的問題

(一)工程性問題

1、標準堤塘部分地段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沉降、裂縫和滲水等問題。同時江堤內外兩側時時發生臨時堆載現象,如不及時處理將影響堤身安全;部分通道門由于通道運輸車輛頻繁進出和缺乏保養等原因,造成通道門門軸轉動不靈、零配件缺失、門體關閉不嚴等問題。

2、城區局部低洼地段未改造,隨著城市化發展,地下車庫、地下商場增多,如遇暴雨,易受澇淹沒,造成嚴重損失;部分鄉村級人為淤堵嚴重,影響河道排澇,造成農村村莊易受淹。

3、堤外造船成為防臺工作新難點和新問題。目前我區造船業發展越來越快,堤外造船場大量增加,南北兩岸共有11個堤外造船場。因造船受天氣情況、制造周期等制約較大,部分堤外在造船只在主汛期前往往不能按時下水,對我區堤塘防臺安全構成很大威脅。

4、漁船避風問題仍很突出。船多錨地少,且海門港不是避風港,臺風期間港內船只需到靈江上游避風港區,漁船防臺避風難。

5、地質災害問題不容忽視。雖然的地質災害問題不是十分突出,但是地質災害仍不能忽視。2010年,就出現了新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如太和道院、大陳環山公路等就是剛出現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遇暴雨出現滑坡、泥石流現象。

(二)非工程性問題

1、防御暴雨意識有待提高,重視程度不夠。暴雨具有強度大、速度快、雨量多、突發性強等特點,因此防御工作難度極大。防御暴雨工作時間短、速度快,關鍵是要快速作出反應。對于防御臺風,我們十分重視,對于防御暴雨,我們意識上還不夠重視,行動上還不是十分到位。

2、部分單位和個人隨意侵占水利工程時時發生。一些單位和個人出于自身利益,不顧堤塘工程安全,在堤塘兩邊亂堆載、亂搭設建筑物、亂倒渣物時有出現,防不勝防;部分群眾法律意識淡薄,向河道、閘口傾倒垃圾現象普遍。還有一些單位不認真開展防汛檢查,有些對檢查出來的問題不認真開展督促、整改,不積極落實有效措施。

3、基層防汛防臺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防臺工作最終要依靠基層,目前各部門和鎮、街道防汛各級領導及信息員調整頻繁,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有些防汛人員在防臺認識上還存在麻痹松懈思想,在思想上工作上出現不到位現象,防臺期間信息上報遲緩且準確率低。特別是今年村兩委開展了換屆選舉工作,村(居)、企業等的基層防汛防臺能力仍然偏弱,需要進一步提高和加強?;鶎拥姆姥捶琅_應急能力與經濟社會迅速發展和對防災減災提出的新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

4、部分群眾防災意識不強。群眾防災避險意識談薄、自我救助能力差,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著政府為防臺抗災所付出的巨大努力。這是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的一大主觀原因。尤其是我區外來人口眾多,對臺風災害不了解,防臺意識薄弱,人員轉移存在一定難度。

三、對策措施及建議

1、加強管理,確保水利防汛工程正常運行。各街道、鎮及主管部門要加大管理力度,嚴格執法,保障工程效益的發揮。一是要加強水利工程日常管理,加強巡查和執法力度。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省防汛防臺抗旱條例》等法律法規,從嚴打擊查處破壞防汛水利工程設施行為。要不定期地對堤塘兩側亂堆載、亂搭設建筑物、亂倒渣物開展整治。二是要進一步規范堤外修造船安全管理,嚴格審批制度,加強監管力度,確保臺汛期堤外造船渡汛安全。三是要進一步加強漁船監管體系建設,實行網絡化管理,運用漁船安全信息救助系統指揮平臺做好漁船避風管理工作,并結合休漁期船員培訓,加大防臺知識宣傳力度,臺汛期禁止在兩岸堤外泊船。

2、嚴格監督,確保各項措施落實到位。各鎮、街道及主管部門要結合本轄區的實際,針對存在的問題,嚴格按照防汛檢查查出的問題和提出的要求,堅決整改,徹底排除隱患。一是要加大防汛督查力度,定期或不定期搞好檢查,尤其是對重點部位的督查,對所在轄區的在建工程要加強監督管理,要對防汛的每個環節進行反復檢查和及時整改,確保萬無一失。二是要加快在建工程的建設進度,合理安排、優化方案,要在計劃的工期內完成。加快椒北梓林西大河建設,發揮章安建設閘、柏加閘應有作用,進一步解決椒北梓林片、楊司片的受澇問題;強勢推進“強塘”工程建設,以及堤塘通道門、船塢門的隱患排查和整改落實,抓好堤塘水閘維護改造,進一步加強堤塘及其配套設施的管理養護工作。三是要督促沿江通道、船塢使用單位全面完成各通道、船塢(排)門的維修養護工作,要開展一次以通道門試關閉為重點的防汛演練活動,確保關鍵時刻正常運行。區防指將不定期組織有關人員開展督查,對存在嚴重隱患而又是人為造成的,將予以通報批評。

3、深化“百鄉和汛”“村企和汛”工程建設,鞏固和提升基層防汛防臺能力。一是加強“百鄉和汛”建后管理工作,逐步向“民生和汛”轉變,全面提高我區基層防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充分發揮長期效益。二是強化責任制落實,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視,措施上力求到位。在組織保障上,要不斷配強力量。區防指在媒體上公布各地的防汛職責和管理范圍,堤塘每一處通道門、船塢(排)門的責任單位、監管責任人和直接責任人等信息,接受全區廣大群眾的監督。三是要加強人員轉移動態管理和搶險隊伍建設及搶險物資儲備。人員轉移問題關系到人民生命安全,如危房戶人員、漁船船上人員、灘涂養殖戶、臨時建筑內人員等各類涉險人員每年都會發生變化,要求街道每年汛前都要以村、社區為單位開展調查、排摸,并登記造冊,明確每個人的聯絡方式和轉移責任人,要做到不漏一船、不漏一人。各地各部門要對搶險物資進行儲備添置,對舊的搶險物資要及時進行更新更換。

4、開展防汛預案標準化建設,規范防汛行為。開展防汛預案標準化管理,完善防御超強臺風和工程管理單位的險情應急處置預案,細化人員安全轉移安置內容,嚴格審查報批制度,探索開發防汛預案管理維護系統。各地各部門要高度重視預案的修編工作,進一步完善充實防汛抗臺預案,尤其是要明確防汛的對象和重點,對人員撤離方案要做細做實,實施梯度轉移,深化細化各類預案,查漏補缺,增強可操作性。各單位要根據各自職責和管轄范圍做好本年度預案編制完善工作,形成較為完整的預案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