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兒童道德教育調查報告

時間:2022-05-10 03:05:00

導語:學前兒童道德教育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前兒童道德教育調查報告

一、現狀分析

一個人幼年所接受的道德啟蒙教育,常常影響到他的成才,甚至一生的生活質量。“教子當在幼”,“養正當于蒙”,要在孩子能夠“識人顏色,知人喜怒”時便有意識地施加道德啟蒙教育,“使為則為,使止則止”。“少兒不教,逮于成長,終為敗德”。倘若不趁幼小時加以教誨,待到孩子“習慣成自然”、“驕慢已習”之時再想糾偏就沒那么容易了。當今農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家長教育意識、教育觀念比較落后,許多年輕父母們對子女寵愛有加,“有愛而無教”,以致子女恃寵而驕,養成自私懦弱、貪圖享受等惡習;或者“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傾全力于“智力教育”,而放松了道德教育,造成兒童道德缺失。

最近,我省正式公布了《省公民道德規范》,省委要求通過社會各方面的努力,堅持不懈地在全體公民中進行道德教育,并要把道德教育融于豐富的道德建設實踐中。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推進《規范》宣傳實施,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公民道德教育要從我做起,從小做起。學前教育是培養人才的奠基工程,作為幼兒教師除了規范自身的道德行為之外,加強對幼兒的道德教育也是義不容辭、責無旁貸的。

道德品質是一定社會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在個人身上所形成的道德意識、道德行為的體現。它是一個很廣泛的含義,如熱愛祖國、熱愛勞動、集體主義、遵守規則、文明禮貌……我們不可能全面進行研究。則根據《省公民道德規范》中對學前兒童的品德規范要求“開口說請,見人問好。同伴同玩,禮讓友好。生活小事,自己做好。知道對錯,從小學好。”確定從幼兒的文明禮貌、分享合作、自理能力、關心幫助別人四個方面對我園幼兒的道德品質現狀進行分析,探討尋找切實可行的農村學前兒童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形成家園配合的教育合力,促進幼兒體、智、德、美全面、和諧、健康地發展。

我們認為在幼兒的道德品質形成中,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行為習慣都是不可缺少的成分,它們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道德認識是推動幼兒產生道德行為的內部動力之一,是道德動機的主要成分,道德行為則是道德認識的具體表現與外部標志。幼兒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培養幼兒道德認識與行為的一致性。因此,我們采取了觀察法、問答法、問卷評價法、談話法等方法從認識與行為表現兩個方面對研究對象的文明禮貌、分享合作、自理能力、關心幫助別人進行了調查。

通過調查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農村學前兒童在文明禮貌、分享合作、自理能力、關心幫助別人等道德品質發展現狀是:①一部分農村學前兒童具有道德認識與行為的一致性,即既有良好的道德認識,又養成了良好的道德習慣;多數幼兒存在行為表現落后于認識的現象,即有相應的心理意識,形成了一定的口頭行動,但在實際行為上都未能轉化,不能言行一致;有少數兒童的道德品質不良行為表現突出。②從總體而言,幼兒在幼兒園的道德狀況比在家要好。

二、教育對策

根據第一階段的調查分析,我們運用行動研究法,制定了綜合教育培養方案,對幼兒進行教育培養。

(一)通過環境創設,營造良好的道德品質培養的氛圍,培養幼兒良好的道德情操。

環境對人的影響具有自發性、偶然性、經常性和廣泛性,并有潛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教育環境有助于幼兒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因此,注重環境布置的藝術性和教育性是我們實驗班布置環境的一個重要原則。如:國慶節,我們通過布置“家鄉真美呀”、“我愛北京天安門”、“祖國媽媽,您好!”等激發幼兒的愛祖國、愛家鄉情感;在走廊圍墻的瓷磚壁上布置了一塊“合作協商畫”;活動室的墻上布置的“分享好娃娃”、“愛心寶寶”、“合作角”,幼兒每做一件分享合作、關心別人的事,就自己把內容畫好貼上。幼兒共同合作的作品,如繪畫、手工、搭積木等都可以陳列在“合作角”,讓他們享受到合作分享、關愛別人帶來的樂趣;在教室后面的墻上布置了一些道德行為教育的圖片。利用環境創設來進行道德情感和道德認知的教育,使孩子們在良好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受到教育。

(二)融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于各科教學中,提高幼兒道德認知水平。

我們充分利用各科教學和游戲進行幼兒良好道德品質培養。如通過看圖講述《我端凳子奶奶坐》教育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謙讓的精神,漸漸養成“尊敬長輩”、“心中有他人”的好品格;為了教育幼兒愛惜糧食,我就向幼兒講《大公雞和漏嘴巴》、《小米粒生氣了》的故事及古詩《鋤禾》,使幼兒懂得糧食來之不易,要尊重農民伯伯的勞動成果。通過“玩具大家玩”系列活動,讓幼兒知道玩具是大家玩的,懂得用禮貌用語協調同伴關系,并體驗與同伴合作交往的愉快,明白“大家一起玩才開心”的道理。陳鶴琴先生曾精辟地指出:“各種高尚道德,幾乎都可以從游戲中學的,什么自治、什么克己、什么獨立、什么共同作業、什么理性的服從、什么紀律等,這種美德的養成,沒有再比游戲這個利器來得快來得切實”。所以我們通過組織各種游戲讓幼兒懂得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什么是應該的,什么是不應該的,學習判斷善惡、美丑、好壞、是非等簡單的道德行為規則,不斷提高幼兒的道德認知水平。

(三)注重幼兒的情感體驗,發展幼兒的道德情感,促進幼兒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

1、躬行身教,榜樣示范。榜樣示范是幼兒品德教育中一種極為有效的直觀教育形式,榜樣的作用是無窮的。俗話說:“一個被崇拜的榜樣勝過教科書”,老師是孩子活生生的榜樣、楷模。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我們都注意以身作則,給幼兒良好的榜樣示范。如:晨間主動向幼兒問早或說句“祝你今天快樂”;上、下樓梯、洗手,主動說“請你先來”,并及時給予別人幫助;午睡起床、放學前幫助幼兒整理儀表,并鼓勵幼兒互相幫助;幼兒幫忙做事,說聲“謝謝”等,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并經常和孩子一起整理玩具架、擦桌子、掃地。有一次,我看到桌上有水彩筆印,就拿起抹布默默地擦拭,水彩筆印很深,我花了很多時間,用了很多方法,印痕才消褪,我的這一舉動使孩子深受感動。于是他們也默默地、認真負責地把桌椅擦得干干凈凈。可見榜樣、模范行為在孩子細小的心靈起到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2、及時表揚、強化。對于主動翻椅子、擦桌子、整理玩具、幫助別人穿衣服、扣紐扣,游戲時玩具主動讓給別人,會說禮貌用語,與同伴合作共享、關心幫助別人,分點心時把大的給別人小的給自己,分碗、調羹時把新的給別人,舊的給自己等等良好行為我們都及時給予肯定、表揚。主要采取了三種強化方法:一是肢體語言強化,即采取向幼兒點頭、微笑、豎起大拇指、用手輕輕撫拍其肩、頭、小朋友為他拍拍手等隨機強化;二是每天組織一定的“新聞活動時間”,讓幼兒通過自己的眼睛及時發現同伴的優點和進步之處,既激勵了進步的幼兒,又為其他孩子提供了榜樣和學習機會;三是健全激勵機制,通過“評小紅花”、“評好孩子”,墻上布置“獎評欄”等途徑,對幼兒的積極行為進行獎勵肯定,讓幼兒內心產生一種愉快而肯定的情緒體驗,這種內心體驗可以轉化為今后做好事或繼續進步的動力。

3、用耐心和愛心維護孩子的自尊心。幼兒雖小,卻有很強的自尊心,對于那些搶別人的東西、打架、罵人、犯錯誤的孩子,我們則用建議的方式進行引導、教育,維護其自尊心、讓幼兒自己體會內疚、后悔、不滿意自己的心情,使之在記憶中打下“烙印”,成為今后行動的“清醒劑”。絕不當作“典型”類當眾處理,傷其自尊,引起逆反心理而破罐子破摔。例如有一次自由活動時,兩個小朋友都搶著要看《大象救兔子》的圖書,你來我往,就撕破了圖書。兩個小朋友害怕老師批評,就偷偷的把圖書放回了原處,這一切被我看見了。活動結束后,我對小朋友說:“老師講故事給你們聽,好嗎?”小朋友一面鼓掌,一面靜靜地等著我。我一頁一頁翻著圖書講著故事:“……三只小兔逃呀逃,突然前面一條小河擋住了去路,后面大灰狼又追了上來,”講到這里,我故意停了下來。小朋友忙說:“老師,快講,快講呀,小兔被大灰狼吃掉了嗎?”我拿起撕破的圖書給幼兒看,“真可惜,圖書不知給哪個小朋友撕破了,老師也不知道小兔有沒有被大灰狼吃掉。”這時,撕破圖書的兩個小朋友慢慢地低下了頭。我啟發幼兒說:“撕破圖書的小朋友現在心里一定很難過,他也一定想聽老師講故事,大家說怎么辦呢?”“把圖書補好!”于是我拿來了膠水,并請兩個小朋友幫忙,不一會兒,圖書補好了。我接著講完故事后,教育幼兒說:“以后你們要看圖書的話,就要好好的看,一頁一頁慢慢、輕輕的翻。幾個小朋友都要看的話,就要輪流或合作友好的看,不能搶來搶去,記住了嗎?”“記住了!”那兩個小朋友的聲音特別響亮。

(四)開展多項活動,創設良好的品德培養機會,鞏固幼兒良好的道德行為。

1、“爭當值日生”活動。幼兒天天都想當值日生,根據幼兒的這一心里特征,我們開展了“爭當值日生”活動。這并非是想讓幼兒幫助我們做些雜活自己省力些,而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利用這一活動,培養幼兒關心他人、幫助他人、為集體服務、與人共享合作、謙讓等良好的道德品質。幼兒對當值日生很感興趣,知道這是很光榮的,但是,值日生究竟要做哪些事情還不太清楚,也缺乏一定的責任感。因此,我們在激發、保持幼兒良好的興趣的同時,逐步讓幼兒明白值日生工作的意義,由興趣性向責任感過渡。我們規定的值日生的責任是:當別人有困難時要去幫助他,如幫助小朋友系鞋帶、扣紐扣、疊被子等;小朋友摔倒時、心情不好時、生病時要去關心他;班里玩具沒整理好、小椅子沒放好、地上有紙屑時,值日生要做這些事;當圖書、玩具不夠時,值日生要讓別人先看、先玩;吃點心、吃中飯時值日生可以幫老師分點心、分飯碗、調羹等等。這樣幼兒在參加“值日生”的實踐活動中,增添了很多關心他人、幫助他人、為集體服務、與人共享合作、謙讓等良好道德品質培養的機會,提高了幼兒的社會責任感,增強了勞動意識,增長了熱愛勞動、尊重勞動人民的好品德。

2、設立“分享日”。我們將每周的周四定為“玩具分享日”,幼兒在這一天可以把自己喜愛的玩具、寵物、圖書帶到幼兒園與朋友們一起分享,既彌補了幼兒園玩具緊缺,又達到了資源共享,也為孩子們的分享創設了良好條件。我們還定每周二為“經驗分享日”,在這一天,幼兒可以將自己的成功經驗和近期完成的作品向他人展示,幼兒在展示和講述的過程中,既能產生一種成就感,又會產生一種因分享帶來的快樂和滿足感,還可鍛煉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真可謂一舉多得。

3、舉辦“生日會”。當某個幼兒有辦“生日會”的需求時,我們就和家長配合,把生日會辦成一個“分享會、愛心會”。在“生日會”上,蛋糕、飲料、糖果等是小朋友共同分享的物品。還請“小壽星”談一談成長中值得分享的故事。其他小朋友可以畫一張畫或做一個手工禮物送給小壽星“獻愛心”,大家在分享蛋糕贈送禮物的過程中,充分體會著快樂、美好的情感體驗。

4、充分利用“節假日”。“三八”婦女節開展“熱愛媽媽”系列活動,通過講媽媽、夸媽媽、唱媽媽、畫媽媽等增進母子情深。“護士節”開展“愛心獻給白衣天使”活動,用自己的靈巧雙手剪、畫、制作卡片,表達對護士的尊敬之情。

5、充分利用社區教育資源。在社會大環境中,也有許多良好的品德教育資源,如敬老院里的爺爺奶奶、福利院里的小伙伴、街頭巷尾隨時可見的殘疾人、要飯人、精神病人、撿破爛的人……這些特殊人群都特別需要別人的關心和幫助,不能歧視和欺負他們。所以我們多次組織了實驗班的幼兒去參觀敬老院,幫爺爺奶奶梳梳頭、捶捶腿、敲敲背,還幫他們掃地、擦桌子;給殘疾的叔叔、伯伯們獻上力所能及的“愛心”;“重陽節”還組織幼兒與社區中的爺爺奶奶共同聯歡表演節目。通過親眼目睹和親身經歷,讓孩子們親身感受到他們生活的艱苦和不容易,激發了同情心,學會從小關心他人、愛護他人、幫助他人,并體驗到關心幫助他人、與人分享的愉快情感,樹立初步的社會責任感。

(五)家、園協調配合,提高幼兒道德品質教育的有效性。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農村幼兒家長普遍文化素養較低,教育觀念陳舊,對幼兒良好品質的形成的重要性缺乏認識,不夠重視,傾全力于“智力教育”而放棄了道德教育。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如果不能共同配合,就會造成教育作用相互抵消,使孩子無所適從。例如教師要求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園自己洗手進餐、午睡自己穿、脫衣服。而孩子回到家,父母嫌孩子自己洗手弄濕衣服,進餐、穿衣嫌太慢而一一給予包辦;教師教育幼兒玩具要友好地一起玩,而家長卻教育孩子“這是爸爸媽媽花了好多錢才買來的,你不要給小朋友玩,自己一個人在家好好玩”……這樣家、園教育不一致,孩子就會迷失方向,無法樹立正確的道德標準,使我們的道德教育事倍功半。為此,我們通過定期召開“家長會”、“家園聯系冊”、“家園聯系欄”、“育兒知識講座”、“家訪”等與家長及時傳遞信息、相互溝通,轉變家長的育兒觀念,提高家教質量。如:介紹幼兒在園內的學習情況和表現,宣傳幼兒園的教育主張和對幼兒進行良好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內容、要求;讓家長注意自己的教養方法,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生活中互相尊重、互相謙讓,關心別人,與鄰里友好相處,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讓家長要盡量為孩子創設一個溫暖、快樂的家庭氣氛;還讓家長在生活中對孩子的做法作出正確的評價,讓孩子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壞的,什么是應該做的,什么是不應該做的,為孩子行為指明方向。促使家長能夠按照幼兒園的教育要求,在家庭中對孩子進行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

三、小結與討論

1、農村學前兒童一部分具有道德認知與行為的一致性,即既具有良好的道德認知,又養成了良好的道德習慣;多數幼兒存在行為表現落后于認知的現象,不能言行一致;有少數幼兒由于不良的家庭教育,道德品質不良行為表現突出。

2、利用綜合教育培養方案,對學前兒童實施良好道德品質培養是可行的,其效果是顯著的。

3、培養幼兒良好的道德品質的關鍵是教育。因此,分析目前農村學前兒童道德品質現狀,對他們進行良好的道德品質培養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4、幼兒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是一個長期、復雜、曲折的過程,決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良好道德品質培養具有連貫性和持續性。今后,要進一步充分利用日常生活的各個環節,反復抓、抓反復,對兒童進行持之以恒的教育。

5、加強兒童道德品質培養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幼兒園、家庭、社會多方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6、經過一年的研究,我們覺得做孩子的工作并不難,難的是家庭教育如何與幼兒園教育形成一致的教育合力。農村幼兒的家長來自各行各業,素質參差不齊,教育觀念比較落后,且有部分是跟爺爺奶奶的。他們的教育方式、教養態度并不是單憑幾次講座、幾次個別談話就能改變的。我們幼兒教師既要擔負幼兒教育的義務,又要承擔指導家長進行家教的責任,有時也會深感力不從心,力不能及。因此,期望社會辦學機構能夠利用節假日、晚上或非農忙季節定期或不定期的舉辦一些家長培訓班,有目的、有系統的對家長進行一些教育學、心理學及家教知識的培訓,不斷提高家長的育兒素質,以更好地形成家、園、社區協調一致的教育合力,提高教育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