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移民普法現狀調查報告
時間:2022-05-10 03:19:00
導語:新時期移民普法現狀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水電站是全省重點基礎設施建設工程,也是我市有史以來投資最大的水電項目,工程建設共需移民5萬人,其中30375人,縣內安置2.3萬人,現已完成縣內安置2.1萬人。移民工作是一項艱巨而龐大的系統工程,被稱為“天下第一難事”,從移民的動遷、安置直至和諧融入到遷入地,每一個環節都充斥著矛盾,情況復雜,稍有不慎就極易引發群體性事件的沖擊波,維穩形勢依然不容樂觀。
一、剖析現狀,理清思路,把握安置地普法工作方向。
縣移民普法工作已進入第四個年頭,移民的法制觀念和維權意識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移民遇到矛盾糾紛更多地選擇找司法部門依法調解,權益受侵害時也學會了依法表達訴求。但決不能盲目樂觀,掉以輕心。必須看到,安置地移民訴求增多,信訪有增多的趨勢,小糾紛、小矛盾時有發生,稍有不慎,群體性事件就會一觸即發。
目前,隨著移民逐步遷入安置地,縣移民工作重點逐漸轉向“促進移民和諧融入”。在各項工作的深入過程中,我們發現新形勢下移民普法工作需要著重引導好三個方面矛盾的調節。一是移民和政府的矛盾更加白日化。搬遷前移民和政府的矛盾主要集中在“費、點”兩個問題上,即要求補償費高一些,安置點好一些,而現在隨著移民陸續入住安置地,誘發矛盾糾紛的因素增多,原因有大有小,既有與移民政策直接相關,也有與移民安置掛上鉤的,還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瑣事,需要安置地的政府來具體落實解決,然而,政策本身的滯后性、安置過程政府的傾向性(如傾向生活相對貧困的移民戶,在補償政策上有所區別等)、安置地政府解決生活瑣事的效率等等,都極易引發矛盾;二是移民和安置地群眾之間的矛盾群體化。由于是非自愿移民,移民心理肯定有情緒,移到安置地后,面臨著全新環境,幾乎要從零開始,在生產生活等方面勢必存在諸多困難。比如,在建房上要受到經費的困擾、在田地分配上要遇到與當地群眾劃分利益的難題,在生活習慣上要面臨著與村民文化融和的問題。特別是大部分移民原本生活十分困難,普遍習慣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農作生活,缺乏多種謀生技能,面對無依無靠的陌生環境,多少會對未來產生迷茫心理。有的移民一家人都處于“零就業”狀態,又無經濟來源和一技之長,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股不穩定因素。同時,由于在安置過程中政府各項政策的照顧,移民普遍認為政府能包辦一切、包治百病,從而把自己定位為特殊公民,需要時時處處享受優于當地村民的權益,正是在這種心理的作用下,一些小事往往會被小題大做,一些移民群眾不愿意在法律政策的框架內行事,一旦移民中有一個或是少數人與當地村民發生口角打斗,就馬上發展成為群體性的對抗。像去年發生的石帆移民聚眾哄咂防盜門商店事件;三是移民與移民之間的矛盾更具體化。移民陸續入住安置地后,生產生活也隨之逐步恢復,而移民個體利益的存在不可避免的引發了一系列相鄰權糾紛、經濟債務糾紛、家庭瑣事糾紛等農村常見糾紛。
二、情法相融、創新形式,精抓安置地移民普法工作。
“群眾喜聞樂見,普法工作才出成效。”而移民工作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更多的運用法律手段調節好各種利益關系,正確處理各種矛盾,縣在移民工作上一直堅持“普法先行”,并根據不同階段移民工作的特點,以情感人,以法育人,情法相融,創新普法形式,從而促使廣大移民群眾對法律政策由抵觸到認同,由認同到支持,由支持到“帶法回家”。
(一)走進安置地,普法顯真情,樹立新時期移民普法教育工作新理念。
縣委、縣府高度重視移民普法工作,抽調人員,深入安置地,進行調查研究,及時掌握移民普法工作動態。根據調查我們發現由于移民本身對政府的抵觸心理,常規的法制教育模式,比如說上法制課、設普法咨詢臺等形式效果并不明顯,有時還可能起反作用,移民容易認為是對他們的一種恐嚇。因此,縣委、縣府在“和諧家園”主題教育活動中,確立了將法制教育與感恩教育相結合的移民普法教育工作新理念,實現“兩個強化”。
一是強化移民干部的法律素養。一直以來,縣委、縣府陸續抽調優秀干部專項負責移民工作,在移民指揮部的領導下開展移民工作。針對新的形勢、新的熱點,縣委、縣府認識到干部法律素養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移民問題解決的成敗,而移民問題解決的成敗又直接關系到政府政策的落實程度,影響到移民和政府的感情,進而影響到移民群眾對政府政策的認同度,最終影響到安置地的和諧與否。縣在不放松對移民群眾加強法制教育的基礎上,加強移民干部的培訓。縣普法辦出臺《縣公職人員學法用法制度》,以完善的制度積極引導干部學法用法,從而切實加強領導干部在移民工作中的決策能力、糾紛調解能力。
二是強化移民干部與移民群眾的親密度。只有切實解決移民群眾生活中的難處,才能得到移民群眾的支持。而干部素質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加強了,縣委、縣府抽調各鄉鎮、各部門優秀干部入住移民戶,要求每位干部發揚“走遍千家萬戶,說盡千言萬語,歷經千辛萬苦”的“三千”精神,深入實施“四聯”工作機制,采取全面到戶走訪和重點對象走訪相結合,每位聯幢干部每周全面走訪移民戶不少于一次,重點對象不少于二次,及時通過入戶走訪與移民面對面“零距離”接觸,了解掌握移民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建立與移民之間感情,在日常生活中進行潛移默化的普法,干部們用所學的法律知識及時幫助移民群眾解決生活中的困難、政策理解上的缺漏、意思表達上的陋習,不失時機的在移民家中上好法制課,全力將移民群眾引到法制的軌道上來。在全縣“和諧家園”主題教育實踐活動中,特別制定一系列感恩教育、法制教育活動細節,縣委書記縣長更是首先帶頭下鄉進行普法講課,傾聽民意,幫助解決存在的困難問題,讓移民群眾在遷入地更能感受到溫暖,掀起了各鄉鎮各部門領導下鄉宣講解決矛盾的熱潮,“走進矛盾,破解難題”活動繼而有聲有色的展開,形成從上到下,從單位到個人,從當地群眾到移民,人人學法用法的良好氛圍。
(二)走進移民家,傾聽移民聲,實現普法教育形式的“三個創新”。
移民普法工作兼具政治性、經濟性、社會性、時效性、責任性、政策性等重大特性,只有做到部門協調、優勢互補,才能真正形成齊抓共管、綜合治理的良好局面。一直以來,縣在移民普法工作中,十分重視部門間的聯動。如為了使移民能盡快融入當地生活,轉變其“特殊公民”的錯誤觀念,2005年9月,縣工程指揮部、縣普法辦要求全縣各相關單位廣泛開展移民安置地專題法制宣傳服務活動。隨后,公、檢、法、司等單位組織人員先后到移民安置地鄉鎮的各移民小區開展現場法律咨詢活動,解答移民群眾的法律問題。為了使移民懂得依法用水用電,2007年3月,縣司法局、供電局、移民指揮部等部門聯合,到油竹、溫溪等移民安置地開展“水電費收繳”專項宣傳活動,由供電局提供修電表、識水表等日常服務,為移民群眾生活提供方便,縣普法辦、司法局發放《依法用水用電專題法制宣傳》一點通、《以案說法80例》等法制宣傳資料,移民指揮部負責相關政策解釋等,通過各部門現場宣傳、現場咨詢、現場辦事的方式讓移民群眾充分理解依法用水用電的現實意義,自覺繳納水電費,節約用水用電。我縣在緊抓移民普法工作部門聯動過程中,十分注意傾聽移民心聲,拉近和移民群眾的距離,實現了普法教育的“三個創新”。
一是創新移民普法內涵,提高普法的實效性。縣注重把開展移民普法教育與解決移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結合起來,做到移民需要什么法,就普什么法,哪里需要法,就到哪里普法,加大信訪、土地征用、房屋拆遷、農村土地承包等相關政策法規的宣傳力度,加強對移民重點對象的法制宣傳,分類指導,提高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發揮重點對象的模范帶頭作用,以身說法。
二是創新普法形式,開展針對性教育。在對移民的普法教育中,注重貼近移民、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努力創新普法方式,采用法律知識問答、以案說法、以圖釋法等形式。2007年8月,縣司法局法制宣傳百站行活動在溫溪啟動,該活動以各個移民安置點為重點普法區域,綜合了法制課、法制圖片展、法律咨詢、現場法律服務等全方位的法制教育內容,深受干部群眾的歡迎,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我縣還通過移民干部走家串門,從關心了解困難入手開展移民思想工作。通過這種“一幫一”的方式,深入宣傳法律法規和移民政策,給移民講解違法案例,教育和引導移民遵紀守法,不僅拉近了和移民群眾的距離,而且制造了一種潛移默化中普法的良好氛圍,一些移民干部還成了移民的法律顧問。
三是創新安置地普法機制,開展滲透性教育。注重發揮司法所長、人民調解員、法律服務工作者在安置地基層民主法制建設中的主力軍作用,扎實有效地推進移民群眾的學法用法工作。把調處矛盾糾紛的過程作為普及法律知識、增強法律意識的過程,使法制宣傳教育植根于法治實踐之中。同時強化普法互動環節的設置。為了提高移民群眾學法積極性和參與性,實現普法教育的有的放矢,縣在編發安置地普法資料的同時注重強化普法互動環節的設置。全縣各行各業干部群眾組成了強大的法制宣傳隊伍,有聲有色的開展了“送文化、送科技、送衛生、送教育、送法律”五送活動、“走進矛盾、破解難題”回頭看活動、“法制宣講百站行”等一系列法制宣傳教育活動,廣泛發放以講權利、講義務、講責任、講法制為主要內容的法制宣傳資料;廣播、電視、網絡、報紙等媒體的法制節目、法制專欄定期宣傳,“法制電視劇展播欄目”、“普法之窗”等欄目深受群眾歡迎,如《守法故事50篇》中的“讀故事學法有獎互動答題”活動就是一個趣味性和知識性相結合的互動環節。為了吸引更多的群眾參與活動,縣普法辦利用“普法之窗”的平臺,開通贈書熱線,群眾只要對“普法之窗”的內容感興趣,就可以拔打熱線電話獲贈《守法故事50篇》,化被動學法為主動學法。于是,移民群眾逐漸意識到擾亂公共秩序等過激行為的嚴重性,懂得依法表達自己的意愿,對電站的建設也由抵觸轉為支持,開始配合建設的各項工作。
三、感受實踐、以人為本,淺談移民普法工作的幾點思考。
電站移民外遷工作已接進尾聲,隨著移民陸續進入安置地恢復正常生活,負責移民工作的移民干部也將陸續回到原單位開展工作。那么如何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有效探索移民普法宣傳新路子,對做好全縣普法教育工作意義重大。
(一)以點帶面、樹立典型,建立移民普法工作長效機制。
為了更好地改進工作,進一步提高工作質量,一是要積極地總結推廣有關移民普法工作的先進經驗,樹立宣揚先進典型,善于用典型來引導和推動工作。二是樹立移民學法典型,由移民群眾自己來普法。移民和移民之間的感情是十分深厚的,通過移民群眾自身走家串戶來說法,更具有說服力的宣教度。移民干部動員移民中文化素質高、法制意識強的移民群眾,組建一支移民普法宣傳員隊伍,走家串戶進行宣講,同時提供日常法律咨詢,與此同時,密切縣普法辦與移民普法宣傳隊的聯系,及時給予支持,建立移民普法工作長效機制。
(二)部門聯動,齊抓共管,進一步擴充移民普法教育內容。
隨著移民群眾逐步恢復生產生活,對法律的需求日漸突出。如何加強對他們的普法教育,提高他們的法律素質,是安置地和諧穩定的重要一環。要使移民普法工作深入扎實,僅有普法教育部門的力量遠遠不夠,要積極聯合部門力量,在移民普法教育工作中加強公安部門、綜治部門、勞動部門、工商行政等部門的聯動,融入各部門的專業法,借助各部門的力量,壯大普法隊伍,擴充移民普法教育內容。將對移民的普法教育與部門服務相結合,使教育與服務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努力營造法制教育的良好環境。
(三)互幫互助、加強融入,增加移民和當地群眾互動學法環節。
移民群眾是縣普法教育的重點對象之一,要切實提高移民群眾的法律意識,加快和諧融入進程,那么在普法環節的設置上密切注意結合加強移民和當地群眾的感情,以學法促親情,大力營造普法宣傳的良好氛圍。如臘口鎮倡導移民文明選舉,移民候選人葉友明也深入到當地村民,作出“移民代表不僅要移民代表更是全體村民的代表”的承諾。葉友明高票當選后,立即到選區征求意見和建議,進一步提高了當地村民對移民的認同度,通過之前在安置地開展依法選舉普法宣傳,動員移民村民一起來支持選舉工作,選舉取得明顯成功,村民和移民的關系更得到了明顯改善。
- 上一篇:行政監察活動通知
- 下一篇:社會體育專業藝體類課程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