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區構建現狀調查報告

時間:2022-05-22 03:53:00

導語:文化名區構建現狀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化名區構建現狀調查報告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作出了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大戰略部署。近期,筆者結合我區實際,就進一步發展和繁榮文化事業,加快特色文化名區建設進行了深入調研,提出了一些個人的想法,以供探討。

一、特色文化名區建設的基本現狀

近年來,我區文化建設以科學發展觀為統攬,依托豐富的文化資源,大力發展公益文化事業,不斷完善城鄉文化基礎設施,積極扶持骨干文化企業,重視開發特色文化產品,初步形成了以道源文化和隴東民俗文化為主的特色文化品牌。

1.文化設施建設加快推進,文化惠民成果群眾共享。積極爭取項目資金,改建了人民廣場,建成了大劇院和南山生態公園、西郊文化廣場、、等群眾文體活動廣場,完成了區博物館文物庫房、畫院辦公樓等重點建設工程,搭建了文化發展新平臺。不斷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建成了四十里鋪等17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和258個農家書屋,全面實施了“一鄉一站”、“一村一場”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和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基本實現了文化資源全覆蓋。

2.文化活動廣泛深入開展,文化的影響力日益提升。結合春節、元宵、五一等重要節慶,依托文化陣地,組織文藝團隊,廣泛開展“廣場文化周”、“鄉村藝術節”、“農村文藝調演”等特色文化活動,帶動了廣場文化、社區文化、企業文化、機關文化蓬勃發展。借助“華煤杯”第七屆全國機器人足球錦標賽、全國武術散打精英賽、2008’全國鄉鎮企業中小企業東西合作經貿洽談會、中華武林大會等全國性重大節會,適時舉辦文化論壇、民族民間工藝品展、國畫創作筆會等文化交流活動,有力地提升了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3.文化產品深入挖掘開發,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壯大。積極引導民營經濟投資文化產業,先后培育出華軒商貿有限責任公司、大韻文化有限責任公司、啟元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文化企業,設計研發出葫蘆畫、麥稈畫、蛋雕、面塑、烙畫等12類近千件民間民俗工藝產品,并參加了全省特色文化宣傳周暨首屆省民族民間藝術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省第三屆文化產品博覽會、第四屆深圳文博會、全國鄉企貿洽會等文化旅游產品展銷活動,受到了好評。

4.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大,民間藝術創作煥發生機。挖掘整理的23個項目被公布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笑談”、“春官歌演唱”、“武術”、“李天套中醫骨傷治療技藝”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王鏢、李天套等人被列入省第一批“非遺”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文藝創作碩果累累,創作的優秀眉戶劇《好人米祥仁》赴全省巡回演出,廣場舞蹈《扎西德勒》在第四屆全省群星藝術節比賽中獲二等獎,推出的《·》、《和諧》兩首歌曲唱響省內外。

5.文化市場監管更加有力,文化產業發展健康繁榮。以打造“健康、文明、向上”的文化環境為目標,對全區所有“網吧”進行了重新審核,健全了上網登記、網吧巡查、網吧安全管理等制度,聘請了“五老”監督員,加強了對未成年人進入網吧的監管。嚴厲打擊非法收購、販賣、走私文物的行為,規范了古玩藝術經營活動。結合“4.26維權日”開展了侵權盜版及非法出版集中銷毀活動,凈化了全區出版市場,同時對印刷業開展集中整治專項活動,杜絕了非法委印和非法承印現象。

二、特色文化名區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文化事業經費不足,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由于我區財政困難,致使文體廣電基礎設施嚴重老化,標志性文體廣電設施空白。基礎設施、人員培訓、圖書購置、公共設施保護、維修,公益性群體性文體活動及重點項目等工程經費投入不足,城區居民活動場所較少,有活動場地的居民小區只有10余個,占城區居民小區的30%左右,城區人均文化健身用地僅為2平方米。各鄉鎮雖然都建有綜合文化站,但建有“一村一場”的只有67個村,僅占全區行政村總數的25.79%。區廣播電視臺、新聞采編播設備老化,無專業的演播大廳,勉強維持運轉,數字化電視的轉換未完成,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嚴重制約了文化事業的發展。

2.文化人才隊伍缺失,文化建設后繼乏力。文體廣電工作對專業人才的要求特別高,目前文體廣電系統文學、書法、繪畫、舞蹈、音樂、編導等各方面人才相當匱乏,創作有影響力的作品少。專業人才斷層問題比較突出,特別是高中級專業人才年齡構成偏高,高層次人才比重較小。從專業結構看,文學創作人才、戲劇編導人才、舞臺藝術人才、文化經營管理人才、學術性研究人才、網絡技術人才、圖書情報信息人才等相當緊缺。從知識結構看,有的學科和專業人才學歷結構偏低,知識結構老化,不少人僅停留在“技術性”層面,缺乏發展后勁。鄉鎮文化隊伍力量薄弱,文化站管理人員由鄉鎮一般干部兼職,沒有專業的文化知識和管理經驗,業務水平有限。文體廣電部門因經費制約,缺乏對文體廣電工作人員系統的業務培訓,文化活動方面人員編制、經費支持、活動場地落實不到位,文化工作職能薄弱。

3.文化產業規模不大,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目前,我區442所文化經營場所中,個體經營戶435個,占總數的98.4%。全區規模經營的文化場所只有8個,占總數的0.18%。文化產業經營收益主要來自旅游文化產業,普遍存在著規模小、層次低,缺少具有特色的骨干產業群體,更缺乏向國內、國際市場拓展的能力,這與省內外文化產業發展先進地區相比差距很大。具有一定規模和特色的文化產業項目和中高檔次雅俗共享的文化消費場所不多,古玩、書畫、民間工藝品文化市場培育開發進展緩慢。

三、加快特色文化名區建設的優勢

1.歷史文化積淀深厚。大地是先民們在黃河中上游繁衍生息、走向文明的搖籃,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早在20—30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就活動在這片土地上。3000多年前,周人的先祖就在涇河流域創造了先進的農耕文化,開啟了農業文明的曙光。境內有仰韶、齊家、商周文化遺址150多處,名勝古跡百余處,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個,館藏文物2755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22件。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吸引了眾多彪炳史冊的著名人物,發生了許多影響深遠的重大事件,著名的唐蕃之盟發生在這里;明代韓王就藩,傳十一世。近代以來,左宗棠、林則徐、譚嗣同、馮玉祥、張學良、于右任等愛國人士紛至沓來,留下了歷史的印跡。地靈人杰的還孕育了“嘉靖八才子”之一的趙時春等一批歷史文化名人,近代著名畫家汪若南、張觀雪、曾魯齋、劉芳銘等也都誕生、成長于這里,至今仍在中國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

2.民間民俗文化豐富。廣成子傳說、傳說故事、“笑談”等民間藝術聞名遐邇,其中有四項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設計研發出了《漫畫史話》、雕刻葫蘆、秸桿畫等20多種文化新產品,剪紙、皮影、烙畫等文化產品享譽省內外,特別是紙織畫、亞泰彩燈,以其獨特的制作工藝和精美的藝術造型榮獲省第四屆文博會金獎,構筑了民間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

3.道教文化源遠流長。相傳廣成子修煉得道于我區境內的山,黃帝前來向道家仙人廣成子問道,人稱山為“天下道教第一山”,后來發展為道、儒、佛三教合一、共尊共榮的宗教圣地。古往今來,這里吸引了眾多的風流才俊。人文始祖軒轅黃帝親詣山,向廣成子請教修身治國之道;秦始皇、漢武帝先后西巡,登而攬勝,尋道理而治國;李白、杜甫情系,佳作傳世。還有發祥于山的武術與少林、武當、峨嵋、昆侖并稱為我國五大武術流派。著名作家金庸還曾為首屆武術節題辭:“武術,威峙西陲。”

四、加快特色文化名區建設的幾點建議

按照結構合理、發展均衡、網絡健全、運行有效、惠及群眾的原則,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加大資金投入,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文化人才隊伍,精心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名牌藝術產品、名牌文化產業,努力推動文化產業大發展、文化事業大繁榮。

1.突出基礎設施建設,夯實文化繁榮發展基礎。把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與城市建設、旅游產業開發、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大力實施山博物館、山混元閣、山碑林、文化城、文化活動中心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高標準建設區四館(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檔案館),使其達到國家二級館標準,在187個村建成“一村一場”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在絲路長廊沿線各鄉鎮建立民俗民間文化中心,形成民俗文化長廊。

2.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深度開發文化名牌產品。對“黃帝問道”、“唐蕃會盟”、“唐肅宗避難龍隱寺”、“十萬溝”等重大歷史事件、民間傳說、故事和民俗文化進行系統整理和深入挖掘,創作一批文學、美術、書法、攝影、音樂、曲藝、影視等藝術精品,以名品力作支撐文化名區建設。積極收集、整理、研究和開發民間社火、武術、高蹺、剪紙、泥塑、刺繡、根雕等優秀民間文化藝術資源,舉辦文化旅游節、文化論壇、武術節等活動,使傳統文化不斷發揚光大。進一步拓展現代藝術產品和傳統工藝品市場,逐步把我區建成區域性文化產品生產和銷售中心。

3.突出體制改革創新,大力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廣泛吸納社會資本,支持建成隴東民俗文化園等一批民營文化企業,形成多種所有制企業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大力發展演藝業、娛樂業和會展業等新興文化產業,積極舉辦高規格的明星、名劇團演出活動,發展新興娛樂項目,承辦全國性、區域性重大會議和展覽活動,使其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大力發展體育事業,培育體育消費市場,形成以體育競賽、健身娛樂、體育彩票、體育廣告、運動人才培養教育、體育項目培訓等為主要內容,結構合理、項目齊全、管理完善的體育事業發展體系。

4.突出節慶文化活動,打造群眾性文化品牌。在辦好春節、元宵、國慶等重要節慶和傳統節日文化活動的同時,開展健身操比賽、文藝匯演、“三下鄉”、“千臺大戲送農村”等特色鮮明的群眾文化活動,推動社區文化、企業文化、村鎮文化、校園文化、家庭文化迅速發展。大力發展民間文學、戲劇、音樂、舞蹈、曲藝、建筑、雕塑、繪畫、工藝品等群眾文化藝術,打造群眾性文化活動品牌。

5.突出名人宣傳推介,進一步提升對外知名度。重視名人效應,充分認識歷史人物和現代先進人物對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樹立名人資源意識,實施名人帶動戰略,深入挖掘文化名人,開展名人資源調查,收集、整理不同時期、不同領域具有卓越功勛、做出重大貢獻、產生重大影響、有巨大成就的著名人物資料,進行綜合開發和藝術加工,使其產生經濟社會效益。以東漢梁氏、張氏、皇甫氏及明代趙時春等著名歷史人物為主體,制作歷史名人電視專題片,創作電視劇、電影、小說等,以名人提升城市品位,提高我區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