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定位和發展調查報告
時間:2022-06-17 08:31:00
導語:城市定位和發展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1世紀是城市的世紀。在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下,城市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國內一大批中小城市蓬勃興起,在吸引投資、整合資源、促進發展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突出的作用。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市作為具有比較鮮明特色的中小城市,要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必須依托自身的比較優勢,明確城市的戰略定位,塑造獨特的城市個性,提高城市的核心競爭力。
一、堅持三個原則,進一步明確城市定位
城市定位是城市發展的導向性目標,具有一定的階段性。建國后,市進行過三輪城市總體規劃編制。1958年將城市定性為以紡織、地毯、刺繡、食品、加工、漁業為主的輕工業城市;1978年定性為以電子儀表為領航,以紡織工業為主體的工業、港口、旅游城市;1996年定性為以高新技術為主導的生態化城市。這三輪總體規劃在不同時期較好地指導了經濟社會和城市建設的發展,但是都過分注重規劃的技術性功能,忽視了戰略作用的發揮。為此,自2002年開始,我們著手啟動了新一輪城市發展戰略研究,邀請中國城市規劃研究院等有關專家,多方論證,形成了《市城市發展戰略研究報告》,確定了新的城市發展定位,即以現代制造業、旅游業為主的綜合性生態城市。這一定位,充分考慮到了以下三個原則:
一是堅持錯位競爭。城市定位既要考慮前瞻性,又要立足現實,應該是跳起來就能摘到的一個桃子,才能起到激勵和鼓舞的作用。在半島城市群、環渤海經濟區以及中日韓東北亞大三角區域中,不具備區域中心城市地位,也尚未成為重要的城市節點。因此,在確定城市定位上,我們堅持擺正位置、找準區域角色,不貪大求洋,不好高騖遠,不提不切實際的口號。同時,盡管高新技術產業是的一大亮點,但是我們考慮到以高新技術為主的產業定位與的現實產業基礎有一定的距離,所以把其調整為重要的發展戰略之一,不再直接體現在城市定位中,使城市定位既切合實際,又具有明顯的時代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突出比較優勢。環境優美,資源豐富,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是旅游、避暑、療養的好地方。同時又與朝鮮半島、日本列島隔海相望,是中國大陸距韓國最近的城市,區位優勢得天獨厚。改革開放以來,充分發揮這些比較優勢,堅持不懈地打環境和開放“兩張牌”,經濟社會取得了快速發展。去年,全市GDP突破千億元大關,達到1008.8億元,近17年來年均增長18%以上;累計實際利用外資超過40億美元,外貿依存度達到45.9%,在承接韓日等周邊國家和地區制造業轉移方面,具有堅實的產業基礎。要在新一輪的城市競爭中取得主動,也必須保護好、發揮好、利用好這些優勢。為此,我們在城市定性中,鮮明地提出了發展現代制造業和旅游度假業,不僅深基于的產業基礎,也完全符合未來的產業發展方向,大大增強了城市戰略規劃的導向性作用。
三是凸現城市個性。城市必須有自己的特色、響亮的品牌,才能在“注意力經濟”中脫穎而出。多年來,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不斷地豐富和提升“人居”品牌,獲得了一系列省級、國家級和世界級榮譽稱號,先后成為中國第一個國家衛生城市,第一個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群和優秀旅游城市群,兩次被聯合國評為“迪拜改善居住環境最佳范例城市”,2003年又獲得了聯合國“人居獎”,去年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國國際人居節,被國內外朋友譽為“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為進一步提煉城市特質,凸現城市特色與優勢,我們又提出在“最佳人居城市”的基礎上,打造“最佳創業城市”,打響“居住在、創業在、成功在”的城市品牌。為此,我們在城市定位中突出了“綜合性生態城市”,目的就是不斷提高城市發展的特色競爭力。
二、圍繞四個重點,確立城市的發展戰略
城市發展定位明確后,便具有了自己獨特的個性和靈魂,便可圍繞塑造自己獨特的個性來確立城市的發展戰略。
(一)從區域經濟上,明確了的區位功能。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區域經濟既融合又競爭的態勢越來越明顯,要取得更快更好的發展,必須堅持區域協調發展的觀點,從寬廣的視角、長遠的眼光出發,在更大的地域空間,充分發揮城市在區域中的競爭優勢,實行優勢互補、長短取齊和聯動發展,提升城市的區位功能地位。為此,我們確立了“四個面向”的思路,就是面向東北亞,構筑中韓經濟帶的橋頭堡;面向國內,建設一流的旅游城市;面向,接軌、,實現互動發展;面向市域,強化優勢,中心帶動。按照這個思路,既可以強化優勢,又可以培育新的競爭優勢,增強應變能力和競爭力。
(二)從空間結構上,推動了城市的形態創新。優化城市空間布局,是推動經濟重心轉移、塑造城市個性、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手段。下轄的三個縣級市都是全國“百強縣”,均有較強的經濟實力和發展潛力,都處于一小時工作圈范圍內,彼此聯系緊密,產業關聯度高。在確定城市發展空間結構的過程中,我們意識到,穩定蔓延型形態已經被證明是不成功的城市發展結構,自然式蔓延、慣性發展是無序、低效、危險的擴張狀態。的城市形態還遠未穩定成型,完全有機會在不同效率的城市結構中進行選擇。為此,我們規劃了“1個中心城市、4個次中心城市、12個中心鎮”的組合型城市集群,推動次中心城市向中心城市對接,小城鎮向次中心城市對接,農村向小城鎮對接,加速城鄉一體化進程。近期優先整合中心市區與文登市的對接,通過建設快速通道,實行基礎設施共享,實現區域內的雙贏、多贏,增強在半島城市群建設中的競爭力。
(三)在產業發展戰略和空間布局上,夯實了城市發展的基礎。城市發展必須有堅實的產業基礎。從全球發展趨勢和所處地緣條件看,真正能夠支撐我們經濟持續健康增長的主導產業,是與高科技融合發展的先進制造業和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為搶抓國際資本和產業轉移的有利機遇,打造產業競爭的新優勢,我們緊緊圍繞新的城市定位,提出了建設“三大基地”,即努力把建設成為面向韓日等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現代制造業基地、旅游度假基地和以海產品為主的農副產品出口加工基地。在制造業基地的布局中,確立了重點發展運輸設備、電子信息、機電工具、輕工紡織服裝、食品醫藥“五大產業群”。根據這一產業發展戰略,我們對城市空間發展戰略進行了優化布局,規劃了“一帶兩線”,即沿千公里海岸線的濱?,F代旅游度假業和臨港工業帶,沿青威高速公路和中心市區—榮成—石島一線布局了兩條制造業產業帶,引導加工制造企業向城市內陸區域聚集,讓出優美的岸線資源發展旅游度假業,從而實現城市區域空間布局的科學化、合理化。
(四)在生態規劃上,推進了生態市建設步伐。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對城市發展中資源和環境的保護問題提出了新的要求。建設生態化城市,不僅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為此,我們在全市牢固樹立生態是“借貸”而非“繼承”的理念,即生態環境是我們從子孫后代手里“借”來的,必須連同“利息”,也就是發展成果,完好無損地還給子孫后代,而決沒有對其破壞的權力。在實際工作中,嚴格執行環保第一審批權和一票否決權,凡是污染環境、耗能高、耗水多的項目堅決不上,寧肯犧牲一些發展速度,也絕不增加新的污染源。同時,我們圍繞爭創全省第一個國家級生態示范市,出臺了《生態市建設總體規劃》,引導城市空間有序拓展,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程度,提高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三、落實五大措施,推動城市發展升級轉型
目前,已進入一個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要牢牢抓住這個時期的每一個機遇,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統籌安排好開發時序,切實把城市發展戰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和特色競爭力。
第一,提高城市的整體功能。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設“世界精品城市”的要求,我們從提高城市的文化內涵,增強城市的整體功能,提升城市的品位上著眼,正在著手抓三件事:一是強化和完善中心市區功能,繼續鼓勵市區企業“退二進三”,引導工業企業向工業園區轉移,騰出更多的空間發展第三產業。二是加快中心商業區建設,近期著手遷出一些非商業設施,引進一批名企名店,將主題商場與休閑、娛樂、餐飲融為一體,形成“扎堆效應”,打造我市消費市場的特色品牌。三是堅持市場化運作,加快國際商品交易中心、文化藝術中心、城市博覽館等大型公共設施建設,推進文化、體育產業與旅游業的相互融合、協調發展,打造的文化品牌,樹立高品位的城市形象。
第二,統籌發展濱海旅游。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閑度假將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旅游業也將逐步從觀光游為主的階段轉變到觀光和度假并重,包括會議度假和展覽度假階段,而作為旅游度假階段的休閑度假游所帶來的經濟效益,遠高于純觀光游。海岸線綿延千公里,生態環境優美,旅游資源豐富,山、海、島、林各有景致,溫泉、游艇、高爾夫球場極具特色,特別適合發展休閑度假旅游。我們要珍惜這些寶貴的資源,加大保護和開發力度。臨海岸線原則上不進行工業化建設和普通城市化開發,盡量保留原生態,為發展休閑度假預留足夠的空間;我們暫時不能開發的,也要加強保護,留給子孫后代開發,絕不為了短期利益使環境受到破壞而影響旅游業的發展。
第三,著力打造科技新城。面對新的世紀、新的挑戰,要取得更快更好的發展,必須在更高層次上打好環境、開放這“兩張牌”的同時,補打一張“科技和人才”牌。要加快培育科技教育文化中心,使之成為未來城市的創新區。我們借鑒美國圣地亞哥市的發展模式,依托高技術產業開發區、駐威高校和職業技術學院,加快國際生物技術研發中心和國際微電子技術研發中心發展,扶持職業技術學院發展,搞好大學城的整體規劃,積極創造條件引進更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來落戶,使的整個城區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學城、科技城。
第四,大力發展臨港工業。擁有三個一級口岸,是中國至韓國客貨班輪密度最大的城市,經國務院批準,今年機場正式對外開放,與韓國的空中航線已經順利開通。要充分發揮這個優勢,必須大力發展臨港工業和港口物流業,建設集運輸、儲存、加工、物流配送于一體的港區經濟,以“大物流”接應“大制造”,形成生產制造環節與物流通關環節相映成輝的發展局面。要全面加快港口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建設一批大型集裝箱專用碼頭,形成核心競爭力。要積極推進以公路、鐵路、管道運輸方式為支撐的集疏運體系建設,提高通關效率。要進一步優化港口資源配置,運用市場手段,積極引導港口資源整合,鼓勵和支持各類生產要素向重點口岸和優勢港口企業集中。要依托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出口加工區,利用港口的集聚效應和熱點效應,搞好招商引資,活躍港區經濟。
第五,加快建設工業新區。為進一步拉開城市發展的大框架,我們決定在離市區相對較遠的草廟子鎮建設新的工業園區,通過這枚遠投的“棋子”,帶動城市重心向開闊的腹地遷移。同時,加快草廟子工業區與苘山工業區的連片開發,推進中心市區與文登等次中心城市的對接,實現城市形態創新的戰略部署。
- 上一篇:城建工作站新發展調研報告
- 下一篇:領導在住房建設法制工作會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