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發展新機制調查報告
時間:2022-06-28 05:35:04
導語:農村發展新機制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用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將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富裕當成解決強市興市的重要任務來抓,用統籌思路協調城鄉發展,城鄉經濟社會取得較大發展。然而隨著城鄉一體化和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農村經濟發展中一些深層次的矛盾突出,主要表現在:一是家庭式小規模經營與市場經濟要求的規模化經營、特別是與三次產業相互融合的趨勢出現了矛盾;二是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有地不經營、無地可經營等現象并存,地塊分割、機械設備閑置等現象不在少數,農地資源的稀缺性與部分農地浪費、農業發展方式粗放、比較生產率的低下矛盾越來越明顯;三是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低,小農民與大市場的矛盾不斷突出。加快城鄉統籌,大規模快速將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是我們解決農村問題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農村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市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村改居,農民變市民,城市化率不斷提高。但從目前我市農業發展和農村建設來看,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農村仍是農民的根,是農業的本,因此要想解決農村中出現的深層次矛盾,必須一手抓城鄉統籌,加快農轉非進程,一手抓新農村建設,探索農村發展新機制,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一、對農村土地進行綜合整治,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
(一)加快農田整治,為現代農業發展奠定基礎。
開展農田整治是對耕地、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進行整理復墾,在新增加耕地的同時,做到田成方、樹成行、路相通、渠相連、旱能澆、澇能排,建成集高效農業、節水農業、循環農業和集約化農業為一體的高標準農田,為規模經營和發展現代農業創造條件。處于丘陵地帶,尤其是南部山區,絕大多數是土地零散,幾乎沒有平地的山村。現代農業的前提是規模化,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改變現有零散土地分布,因而要想發展現代農業必須加快農田整治力度。一是要增強農民農田整治的積極性和參與意識。加大宣傳力度,市、鎮、村各級要了解國家相關農地政策,并積極向農民宣傳,農田整治只是要改變傳統的耕作方式,發展現代農業,農田整治后的耕地使用權仍歸農民,整治后新增農地也歸農村集體所有,讓農民吃上定心丸,增強農田整治的積極性。二是開展農田整治應以政府為主導,加大政府投入。今年省一號文件特別指出:各級政府要從土地出讓收益中安排10%-20%用于農田水利建設。對于符合綜合整治條件的地塊,由市鎮兩級財政投入連片整治,通過政府財政補助等方式,將村莊分散的小塊土地進行合并,以便于大型機械進行耕作。三是加快土地整治,要規劃先行。目前結合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市在摸清舊村整理新增耕地潛力的基礎上,合理確定了農田整治的任務目標,制定了詳實的工作時序,這將有力地推進新農村建設,極大地拓寬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用地空間,更有利于產業結構調整和現代農業發展。
(二)加快村莊綜合整治,探索村莊合并新模式。
轄584個行政村(居),由于歷史原因,大多數村莊“散居”,規模較小,基礎設施滯后,公共服務進村入戶成本高,服務不足,自然村落的居住格局和生活方式很難改變,臟、亂、差現象比較突出,與此同時經濟基礎差的村落要發展無財力,經濟基礎好的村落要發展無空間,市委市政府不斷探索解決矛盾問題的新路子,村莊綜合整治,合村并居勢在必行。近幾年,在村莊合并上不斷摸索,形成一套比較成功的經驗。如2010年紫荊山街道上來王溝村正式以自然村形式并入三里橋社區。從村居發展看,兩村一大一小,一強一弱,資源互補,相得益彰。三里橋社區集體實力雄厚,進一步發展受到土地制約,只有南拓才有空間;上來王溝村原座落在城南丘陵地帶,村莊地勢低洼,基礎設施薄弱,村民收入微薄,村級經濟落后,長期停滯不前。針對三里橋社區下來王溝和上來王溝村地域相接、人緣相近、優勢互補的特點,2009年,紫荊山街道采取“以強帶弱、村居合并”模式,撤銷上來王溝行政村建制,以自然村形式并入三里橋社區,并由三里橋社區規劃建設12棟、4.3萬平方米住宅樓,供上來王溝和三里橋下來王溝365戶居民整村遷移居住,最終實現成功合并。兩村合并后,發展實力提升,預計上、下來王溝遷移新居后,可節約3.5萬平方米的住宅用地,騰出200余畝的建設用地指標。從三里橋與上來王溝成功合并來看,可以得出以下幾點啟示:一、村莊合并舊村改造不僅是要改變農民的居住環境還要改變農民的生活方式。二是村莊合并舊村改造,不僅關乎村莊美麗,更關乎村莊的發展。三是村莊合并舊村改造必須順勢而為,順應民意。
加快村莊綜合整治,要與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市堅持有利于民、爭取用地指標服務經濟發展的原則,通過舊村改造、整村合并等村莊綜合整治,不斷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改善農村居住用地指標不足的矛盾。同時通過新村合理布局、宅基地重新分配和舊村宅基地的退出復墾,就能有效杜絕一戶多宅,超占、多占宅基地的問題。對村民自愿騰退宅基地或符合宅基地申請條件購買空閑住宅的,政府給予獎勵或補助。嚴格執行農村一戶一宅政策。對于置換規劃的落實,今后,市將加大工作力度,將城中村改造之外所有拆舊建新的村莊納入到工作中,將閑置浪費的和節約集約出的村莊建設土地復墾為耕地。既能有力地支持全市的經濟建設和城市建設,又能為新農村建設爭取到資金支持,實現保護土地、保障發展和新農村建設三方面共贏的局面。
二、促流轉、調結構、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
(一)探索農村土地流轉新機制,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保證。
隨著城市化發展,農村剩余勞動力逐步向城鎮轉移,農村人口減少必然出現土地剩余,土地的剩余,如果不流轉,或是流轉不好的話,勢必會造成土地浪費。另一方面,隨著我市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規模化種植已初步具備條件,規模化種植對土地需求不斷提高。解決土地供需矛盾關鍵是有一套合理的土地流轉機制。
1、發展二三產業,將農民從土地上轉移出去。緊緊依托我市旅游業和高效生態農業的產業基礎,走農業資源利用同旅游開發互促共進的特色經營路子,鼓勵、引導、發展采摘觀光游、“農家樂”休閑旅游等二三產業;進一步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困難群體的扶持救助等社會保障機制,對勞動密集型企業予以資金、政策、稅收等優惠,拓寬農村勞動力進城就業渠道,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減少農民對土地的依賴心理。
2、積極培育市場主體,以市場經營理念提高土地流轉實效。一是要積極培育農業規模經營大戶,通過政策資金扶持引導他們加快土地流轉,實行規模經營。二是要有針對性的選擇一批有發展潛力的中小型農業企業,進行重點扶持,增加農業企業的發展后勁。三是要發展壯大農業龍頭企業。對農業龍頭企業實行動態管理,積極鼓勵農業企業開展技術改造,擴大企業規模,培育一批新的上檔次龍頭企業。
3、搭建平臺,拓寬土地流轉渠道。土地流轉雖然合法存在了幾十年,但流轉比率相對較低,關鍵在于沒有一個健全的土地流轉平臺,針對這種情況市經市農村經營管理總站在全市各鎮、街統一建立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實行柜臺式服務。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專門負責土地流轉信息的登記、審查、、合同簽訂與鑒證等相關工作。各鎮、街以各村為單位,設立村級信息聯絡員,信息聯絡員由村會計兼任,負責及時掌握各村農戶土地流轉動態,上報鎮、街土地流轉服務中心。
關于土地流轉模式,三中全會提出“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針對實際情況也進行一些嘗試,如中糧的農民以土地入股形式。只要不改變農地根本用途,不損害農民利益,各種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模式都可以探索嘗試。另外政府需要在農業政策體系、市場體系、科技體系、服務體系、財政金融體系、質量標準體系、信息體系及基礎設施體系等八大體系建設方面,進一步發揮好主導和服務兩大作用。
(二)調整結構,加快產業化進程。
1、進一步調優農業產業結構,打造特色鮮明、優質高效、競爭力強的優勢產業區。近年來,市圍繞實施“一村一品”戰略,先后培植了一大批特色專業村,如,葡萄專業村、大櫻桃專業村、養殖專業村、旅游專業村,等等。這些專業村為加快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下步,各級政府要在大力培植新的特色專業村的同時,圍繞放大典型效應、更好地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多動腦筋、多做文章,提高特色產業的覆蓋率。目前,市大部分專業村仍有部分村民由于主、客觀原因,從事不同的產業,影響了專業性的提高。要認真做好宣傳發動工作,對于思想上有疑慮的村民,加大宣傳力度,讓他們看到特色產業在增收方面的潛力;對于受客觀條件所限的村民,要想方設法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通過發展特色產業增收致富,讓專業村的產業特色更加突出、產業優勢得到充分發揮。
2、要繼續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壯大新農村經營主體。市大力推行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農業產業化運行機制日趨完善。由中糧長城公司發起成立的長城葡萄生產股份合作總社,積極引導企業與農戶建立以土地入股為主加入合作社,并制定了股份合作章程和內部管理制度,通過股份合作,大力推行“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使龍頭企業與農戶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確保現代農業健康發展,充分體現了土地資本化、農民股東化、經營股權化、產權明晰化的現代農業企業運營模式,在公司與農民建立高效、公平的利益共同體上做出了有益的嘗試,該模式成為全國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土地合理流轉的首創模式。民和牧業公司堅持“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運作模式,先后建成規模化飼養基地1000多個。市委積極扶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全市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龍頭企業達到12家。目前,我市的葡萄、畜牧、果品、水產等農業產業化經營已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在農業產業化推行過程中,培植強有力的龍頭企業至關重要,培育和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需遵循如下原則:一是市場導向原則。根據市場需求,確立主導產業,扶持龍頭企業。二是科技支撐原則。把科技進步和創新貫穿于農業產業化的各個環節,以農產品質量標準化生產為基礎,形成有利于研究開發、成果轉化、推廣的新機制;三是扶優、扶強、扶大的原則;重點支持機制好、產品競爭力強、為農戶提供系列服務、與農戶利益關系穩定密切、帶動面廣、出口創匯多、采用高新技術的龍頭企業;四是加強標準化體系建設,在產品質量上有新的提高。龍頭企業要樹立質量意識、品牌意識和名牌意識,采用國際標準、國外先進標準以及出口目標國的標準組織生產、加工農產品,并在包裝、儲運方面狠下功夫,提高產品質量檔次。培育龍頭企業做大做強,通過龍頭企業帶動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三、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保障農民合法權益
我市大力引導農民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合作社規模化經營助推農業標準化,以農業標準化提升農業產業化,以農業產業化推進農業品牌化,極大地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和高端市場占有率,有效地提高了農民的現金收入水平。目前,我市合作社注冊300多家,規范運作的60多家,入社社員1.5萬戶,間接帶動農戶3萬戶。
一是涉農部門創辦型。如北溝鎮葡萄專業合作社,吸收社員128戶,組織農民開展一體化經營,曾被農業部定位全國百個合作經濟試點單位之一。二是龍頭企業帶動型。目前我市葡萄酒加工企業發展到57家,每個企業都建立了一定規模的葡萄生產基地。為確保土地有序流轉,市農業部門積極引導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成立合作社,按照“公司+農戶+合作社”的形式,組織成立了10多個葡萄生產合作社,發展葡萄標準化生產,目前全市葡萄標準化生產基地發展到8.7萬畝。三是村兩委領辦型。如新港街道大皂許家村土地面積800多畝,自農民栽種了黃金梨以后,村兩委為確保農戶正確掌握生產技術,及時把握市場行情,按時用上質量可靠的農藥、化肥,領頭創辦了市金大黃金梨合作社,采取統一生產資料供應、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果品貯藏、統一市場銷售的“四統一”服務,有效地解決了黃金梨管不好、藏不好、賣果難、不賺錢的大難題。四是經濟能人領頭創辦型。幾年來,我市的一些鄉土人才積累了多年走南闖北的經驗,帶領當地農民創辦合作社。合作社的不斷發展壯大,在農業和農村經濟中產生了積極的倍增效應。農村專業合作社發展迅速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農業合作組織作為一種農民合作制度的載體,必須立足本地實際,探索出符合國情市情的農業合作組織的發展道路。在這個過程中政府要采取多種措施來扶持農業合作組織的發展,在農業合作組織的建立與發展過程中,要遵循“自下而上、循序漸進、多樣共存”的方針。政府不必干預農業合作組織的日常運營,但必須予以大力扶持。這種扶持可以從很多方面著手,首先,在農業合作組織的建立階段,對于那些農業合作組織發展較慢的地區,政府可以通過政策來引導農民建立合作組織。例如,以建立農業合作組織作為農民享受支農政策的前提條件,而對于那些農業合作組織得到一定發展的地區,政府要及時總結經驗并加以推廣。其次,在農業合作組織的發展過程中,政府要制定與完善相關的立法,對農業合作組織的內部管理與外部地位作出具體的規定,給予它們不同于私人公司的待遇。在此基礎上,政府給予農民合作組織以稅收優惠與資金扶持。第三,加強對農民及農業合作組織領導人的培訓與監督,從宏觀上加強對農業合作組織的監督,保證它們的“自我組織、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受益”的發展方向,增強其生命力,使其能夠在促進農業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 上一篇:招商引資工作問題調研匯報
- 下一篇:地方職業教育發展調查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