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家庭與園所共育調研匯報
時間:2022-07-16 10:06:22
導語:幼兒家庭與園所共育調研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著名幼兒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幼稚教育是一種很復雜的事情,不是家庭教育一方可以勝任的,也不是幼稚園可以單獨勝任,必定要兩方面結合方能取得充分的功效。”由此可知,家園共育至關重要,家庭教育與園所教育要并舉并重,配合默契,相互禰補,共同提高。那么,如何做好家園共育呢?十余年的幼教實踐,略見一斑,商榷如下:
一、家庭教育與園所教育之現狀
(一)家庭教育現狀
我們通過家長會、家訪及家長接送孩子時的閑談等形式的調查知道: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競爭的日益加劇,信息社會、知識經濟等新潮意識不斷沖擊家長心靈深處,知識匱乏、落伍時代感觸頗深,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寄希望于下一代成為普遍共識,于是,注重幼兒根基教育成為時尚。但是,如何搞好幼兒家教,多數家長無所適從,普遍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1)家長不重視幼教知識學習,不了解幼兒心理特征;(2)重灌輸輕引導,方法簡單、“粗暴”,動輒訓斥、漫罵甚至毆打;(3)攀比思想嚴重,重結果輕過程,只知自家孩子不如人,不知為何不如人;(4)言傳身教意識差,對幼兒“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5)舍得投資上設施,不顧孩子承受能力,什么電子琴、小提琴、二胡、吉他……一起上,不管孩子好惡;(6)與園所教育缺乏溝通;(7)對孩子過度溺愛包辦代替,剝奪了孩子鍛煉的機會,孩子在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二)園所教育現狀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幼兒教育正在由傳統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變型,人們普遍認為素質教育應從幼兒抓起,開發受教育者的潛能,幼教是基礎。因此,幼兒園已不再是傳統觀念上的“孩子玩耍之地”,而逐漸成為幼兒打牢受教育根基的搖籃。與此同時,隨著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力度的加大和順應當今幼兒教育的需要,幼兒教師的競爭意識和危機感也隨之不斷增強,“哄孩子玩耍混日子的”思想逐漸被拋棄,被“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觀念所代替。盡管對幼教的認識和重視教育程度有所轉變、有所提高,但是,在新形勢下如何順應時展,搞好幼兒園教育尚有不少盲區,目前仍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1)人事制度改革流于形式,機制不夠健全,不能打破關系網、人情網;(2)幼兒教師年齡結構、文化結構不夠合理,老的幼兒園嚴重存在教師老化現象;保育員文化水平低下又缺乏正規培訓;(3)園所設置和師資力度缺乏宏觀調控,導致園所之間教學質量懸殊,師幼比例失調;(4)資金不足,設備陳舊,滿足不了幼兒喜聞、樂見、樂用的需要;(5)園所普遍缺少幼教研究機構和人員或沒有真正地深入到幼教研究中去;(6)受經濟利益驅動,不擇手段拉生源,因此園所之間相互詆毀;(7)園教與家教配合缺乏默契。
由于家教與園教上述現狀的實際存在,致使幼兒許多良好行為習慣難以養成:有的孩子膽小怯懦、自卑,缺乏自信心;有的幼兒解決問題能力差,性格內向;有的幼兒自私自利嚴重,缺乏愛心、同情心;有的幼兒缺乏獨立性,自理能力低下;還有的幼兒不能以平和的心態和恰當的方法與同伴交往,特別在有矛盾產生時,不知道謙讓、講道理,而是以張口罵人、動手打人等粗暴的方式去處理;更有的幼兒在家、在園表現兩個樣。以上種種說明家教與園教相統一、相協調、相結合的重要。
二、園教與家教齊抓共管,密切配合,揚長補短,真正形成家園共育氛圍
針對家教與園教存在的上述問題,怎樣對癥下藥、有的放矢地解決,使園教與家教配合默契,達到家園共育之目的呢?我認為:
(一)加強家長與園所及教師的聯系,共同探討新形勢下的幼兒雙教雙促共育方法,創設有利于家長參與幼兒園管理和幼兒教育的環境。家長通過家長學校、家長會、家園聯誼會、家長開放日、家長園地等活動,既全面了解幼兒在園的學習、生活情況,又理解幼兒園教師的工作甘苦,從而積極地以主人翁的態度配合教師做好保教工作;同時,教師通過家訪、傳遞紙條、打電話等形式,了解幼兒的個性特點、在家表現及家庭情況,這樣,教師和家長相互溝通,家長了解園所和教師,教師了解家長,開誠布公、智者見智、仁者見仁,談出家長的教育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法,分門別類,找出共同點與差異,對那些令幼兒喜聞樂見的有利于幼兒成長的方法加以歸納總結并推廣普及,對那些過時的、違背當代幼兒心理特征并令幼兒討厭的教育方法予以拋棄。通過各種活動的開展,真正形成家園平等相待、相互理解的和諧教育氛圍。
(二)組織好“走出去,請進來”活動,不恥下問,甘當小學生,揚長補短。
“走出去,請進來”活動,是開闊視野、推廣先進、激勵后進、共同提高的好方法。在幼教過程中,可理解成兩層含義,一層是組織家教方法欠妥的家長到家教得法的家中取經,或反過來,家教方法好的家長由教師協調到家教不得法的家庭傳經;另一層含義是,組織園所互走互學,組織那些教學環境、教學方法、教學質量差的園所,跨地區、跨級別的外出參觀學習,循序漸進,充實提高自己,或者將好的園所領導和教師(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請專家)請進來,傳授好的幼教管理方法和教學方法,做到學以致用。通過活動的開展,家長教師都得到了學習,開闊了眼界。相信:去粗取精后的幼教效果必將有個大幅度提高,同時對家園共育氛圍的形成也將起到較大的促進作用。
(三)加強家長與教師培訓,努力提高雙方素質。
素質教育是現階段的教育方向,在我國尚無固定的成功模式,需要全社會共同探索,集思廣益,總結積累。而要搞好受教育者的素質教育,首先要求教育者有較高的素質。幼教包括家教和園教兩方面因素,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偏頗。因此,家長和幼兒教師作為幼教的承擔者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對家長而言,除自學外,園方辦好“家長學校”無疑是提高家長家教素質的有效方法,經常讓教師骨干或聘請專家為家長講授以“家庭教育”為主題的專題講座、家教咨詢等,使家長認識到家教的重要性,并及時讓家長盡可能多地了解現階段的幼教政策、法規,更新家長的教育觀和人才觀,向家長傳授科學教育方法,了解幼兒心理、幼教知識,更快地普及新形勢下的家庭幼教方法,同時還能幫助家長掌握孩子在園學習的詩歌、歌曲、故事、游戲及動手方面的內容,使家長與孩子更好、更多的交流;對幼兒教師而言,根據教育需要,及時學習新的幼教理論,不斷充實自己,提高幼教水平,教師間互幫互學,使適應新形式的新的幼教方法得以在園所實施。幼教承擔者雙方素質的共同提高,加之相互溝通,加大力度,家園共育功效必將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四)家園教育上的一致性和一貫性,是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形成的有效方法。
幼兒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幼兒素質受到家庭、幼兒園、社會環境的影響,只有將它們有機結合起來,才能促進幼兒的發展,為幼兒奠定良好的素質基礎。在一次與家長交談中,有這樣一件事讓我深有感觸:在幼兒園里,老師教育孩子講文明懂禮貌,尊敬父母,而在家里,家長的要求就發生了變化,吃飯時,孩子端起飯說:“爸爸,你請吃。”爸爸馬上說:“在家里不用那么多規矩。”試想,這樣的環境怎能使幼兒養成懂禮貌的好品質?成人對幼兒在教育上取得一致和一貫,意味著相同信息重復輸入孩子的大腦,易于形成神經聯系,促使習慣形成。對幼兒的要求要堅持不懈,嚴格要求,不能想起來要求一下,想不起來又聽之任之。只有家長和教師互相配合,有堅強的教育意志,立下規矩之后就應要求孩子堅持做,日復一日的訓練才能形成習慣。如果家園的教育不一致,是非常不利于幼兒良好性格與健康心理的形成與發展的。如:一些幼兒在幼兒園里很聽話,也很有禮貌,在家里就非常任性,舉止常常很無禮;在幼兒園什么事情都能自己做,比如穿衣服、疊被子、洗手、吃飯,可一回到家里,就什么也不干了,都要大人做。所以,將園內教育延伸到家庭教育之中,從而統一家園教育步伐,變家長被動配合為主動參與教育,使家長與教師有共同的目標并共同實施,是培養二十一世紀合格人才的關鍵。
三、轉變觀念,提高家園共育重要性的認識。
幼兒園教育是比較正規的教育,教師對幼兒實施全面發展教育,而家庭教育比較隨意,對幼兒素質發展影響很大。因此,要轉變家園共育的觀念,而這一觀念的轉變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園要盡力取得家長的配合,加強溝通,指導家長提高科學育兒的水平,使家長對家園共育的認識得到升華。家園共育使家長及時了解了幼兒的在園情況及存在的缺點,增強了參與幼兒園管理和教育的意識,樹立了正確的教育觀和責任感,對子女的期望更加客觀,家庭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師也盡快地了解幼兒在家表現及家庭情況,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幼兒的自理能力、交往能力、探索創新能力及自信心、耐挫折力有了顯著提高,增強了幼兒對不同事物的體驗、感受。
以上幾點是自己的粗淺認識和見解,希望能引發同行們更多的思路和方法,為培養出更多適應二十一世紀需求的創新型人才做出應有的貢獻。
- 上一篇:家園共育與幼兒素質調查報告
- 下一篇:湖南旅游文學湖湘文化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