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域經濟發展現狀調研
時間:2022-07-19 10:25:18
導語:鎮域經濟發展現狀調研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鎮域經濟是縣域經濟的基礎,是壯大縣域經濟總量,提升縣域競爭力的關鍵環節。為大力促進我縣鎮域經濟的科學發展,真正把發展鎮域經濟作為我縣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我委組織開展了加快鎮域經濟發展的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鎮域經濟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縣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通過調整鎮域經濟結構,優化鎮域經濟布局,有力地促進了鎮域經濟的發展。主要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是鎮域經濟綜合實力迅速攀升。“十一五”期間,全縣各鄉鎮生產總值由2005年的56.6億元迅速攀升至2010年的138.5億元,年均增幅為19.6%。三次產業比例由原來15.9:64:20.1調整為2010年的12.7:65.5:21.8,二三產各提高1.5和1.7個百分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地方財政收入分別由28.7億元、0.6億元提高到78.9億元、1.6億元。鎮域經濟實力的提升也給居民帶來了實惠,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5年的4884.81元增加到2010年的7324元。
二是項目聚集區經濟效益較為明顯。從全縣各鄉鎮情況看,項目相對集中的地區經濟效益較為明顯。孝直鎮充分發揮機械加工企業較多的基礎優勢,先后引進了匯九齒輪、匯源齒輪、瑞翔輪胎等30余家企業,機械加工產業集群初具規模。目前,全鎮共有規模以上企業23家,1-11月份完成銷售收入35.2億元、利稅5億元;安城鎮大唐風電、山水水泥等項目的順利實施,成就了安城以水泥建材為主,食品、紡織、電子元器件為輔的產業聚集帶。截至11月底,全鎮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7家,銷售收入29.7億元,利稅3.9億元。孔村炭素產業聚集區,鎮域內多家炭素企業更是成為全鎮實現經濟效益的中堅力量,全鎮炭素生產能力達到120萬噸。
三是特色經濟優勢凸顯。全縣各鎮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產業發展格局。孝直鎮做大做強機械加工和蔬菜兩大主導產業,形成了東部蔬菜、中部駐地及工業園、西部林果及旅游開發的三大特色經濟格局。孔村鎮極力促進炭素聚集發展和食用菌鏈條延伸,并強化產業扶持,“東菜西菌中藥材”這一特色農業也悄然繁榮。玫瑰鎮圍繞玫瑰產品深加工做文章,2011年先后引進4家企業,并與黃金搭檔、藍貝集團等知名企業接觸、洽談,走出了一條玫瑰產業特色之路。
四是發展后勁持續增強。2010年全縣各鄉鎮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8.9億元,比上年增長23.1%,其中安城和孔村兩個鎮的增幅則分別達到了32.5%和27.7%。8萬噸球鐵管件、山水水泥擴產、二機床鑄件加工、大唐風電場、龍岡夢幻谷、阿膠古城等一大批項目先后落地,豪客太陽能熱水器、億豐集團綜合市場等項目完成簽約,為鎮域經濟的發展提供強力引擎。2010年,全縣各鄉鎮累計引進內資22.7億元,實際利用外資381萬美元。
二、鎮域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在鎮域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我縣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在推進鎮域建設過程中還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是鎮域經濟發展的非均衡性比較突出。受區位環境、人文歷史等一些因素影響,我縣鎮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問題比較突出。2010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最高的鄉鎮是最低鄉鎮的8.1倍;地方財政收入最高的鄉鎮是最低鄉鎮的11.4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最高的鄉鎮是最低鄉鎮的20.9倍。具體到鄉鎮內部,產業間發展不均衡的問題也較為突出,以2010年全縣7個鄉鎮三次產業實現增加值排序為例,東阿鎮一三產排序均是第三,但二產排名第六;孔村鎮二產排序第一,但一產三產排名第四和第六。產業“短腿”的問題嚴重影響和制約了鎮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二是鎮域產業的發展缺乏科學的規劃。有些鄉鎮對鎮域規劃、建設、管理的科學理論、相關知識和先進經驗學習不夠,“經營城鎮”的理念淡薄,沒有將產業發展與自身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對于產業發展的定位、布局沒有詳盡的構想與設計,缺乏科學長遠的規劃引領,使得產業發展比例不合理,缺少主導帶動產業,鎮域經濟的發展缺乏持久的動力。
三是鎮域規模小,難以發揮聚集效應和規模效益。榆山錦水兩個辦事處地處縣城駐地,區位優勢比較明顯,受縣域經濟的輻射帶動相對較大。東部安城鎮被列入市級小城鎮提升鎮,寶貴的發展契機將推動安城鎮域經濟發展再上一個嶄新的臺階。對于其他鄉鎮來說,由于區位因素、市場因素的限制,加之招商引資中對于產業發展缺乏統一的布局安排和明確的引導,造成了有些鄉鎮發展空間和輻射區域狹小,資源的集聚能力較小,經濟難以繁榮起來,城鎮功能的發揮受到極大影響,導致鎮域發展的后勁嚴重不足。
四是鎮域經濟發展中的制約因素較多。目前我縣不少鄉鎮發育程度不高,功能不健全,鎮域基礎設施薄弱,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明顯滯后于經濟發展的需要。另外,鎮域規劃建設管理工作滯后,鄉鎮建設政策環境不太好,障礙較多。
三、對鎮域經濟發展的幾點思考
經過“十一五”時期的發展和積累,我縣鎮域經濟正進入一個大提升、大跨越的加快發展時期。為促進鎮域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當前應在如下方面實施突破:
一、堅持規劃的科學引導,為鎮域經濟繪制合理完善的發展藍圖。切實抓好鎮域經濟規劃的編制、實施和管理工作。重點發展東部工業區。依托工業園區中心區、東部片區(安城)、南部片區(孝直)、孔村炭素產業園,沿濟菏高速公路重點布局機械裝備、水泥建材、醫藥化工、食品加工四大產業集群,建設清潔能源、瑪鋼管件、炭素制品基地。玫瑰、東阿以現有產業為基礎,重點扶持龍頭企業,拉伸產業鏈條,拓展產業外延,逐步形成兼具地域特點和資源優勢的特色產業區。圍繞錦水、玫瑰、洪范一帶,加快建設玫瑰湖濕地公園、龍岡夢幻谷、阿膠古城等重點項目,逐步打造中部生態休閑觀光區。
二、全面推動產業升級,推動鎮域經濟可持續發展。一是各鄉鎮要科學規劃,結合本地的產業現狀、資源稟賦、區位優勢等找準產業定位,明確主攻方向,有所為有所不為。在目前鎮域經濟分布現狀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差異化發展、錯位發展,打造特色產業,形成比較優勢。二是加快淘汰消耗高、污染重的落后產能,加快傳統優勢產業改造提升。三是牢牢抓住我縣清潔能源基地建設的大好契機,并以此為突破口,大力培育和發展節能環保、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我縣鎮域產業由低端向高端轉變,走出一條經濟效益好、資源浪費少、環境污染低、自身優勢可以得到充分發揮的新路子。
三、積極構建服務體系,為實現鎮域經濟跨越發展提供強力的要素支撐。一方面,采取多形式多元化的投資方式,有計劃有重點地建設一批產品研發、質量檢測、電子商務、融資擔保、現代物流、人才培訓、技術推廣、專業市場等公共服務平臺。在重點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過程中,要在財政專項支持、用地指標安排、以及稅費收取、信貸資金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另一方面,不斷優化發展環境,牢固樹立“助你成功,促我發展”的服務理念。建立完善市場準入體制機制,鼓勵并吸引民間資本進入,為投資者創造一個良好寬松的創業環境,破解制約鎮域經濟發展的資金瓶頸。對于后續階段的創業輔導、市場開拓、品牌培育、信貸融資、技術創新、稅費減免、建設用地以及重點項目的建設要給予大力扶持和資金支持。
四、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為鎮域經濟注入永久活力。首先是加強領導,增強意識,制定規劃,措施落實。鎮委鎮政府對全鎮發展民營經濟要有一個長遠的、科學的、合理的規劃。主要領導人要作為項目負責人負責實施,限時完成,適時調度,準時驗收。其次,宣傳動員強培訓,增強素質辦個私。各鎮要巧抓時機,多種形式宣傳,增強干部群眾發展民營經濟的積極性。另外,定期對個私業主進行多種形式的培訓,積極促成一大批素質高、業務精、管理強的個私業主興辦企業的良好局面。然后,全方位優化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社會環境,催生壯大個體、私營經濟群體,擴充鎮域經濟總量。最后,調整優化鎮域民營產業結構,突破畫地為牢的局限,走出鎮域找市場,把鎮域版塊建成城市工業的配套加工基地、原料供應基地和城市的優質農產品配送基地,增強鎮域民營經濟的生命力。
五、堅持以城鎮帶動農村,以流通融合城鄉,促使城鄉互動發展。充分發揮縣域經濟對鎮域經濟的輻射帶動作用,鎮域經濟要主動承接縣域經濟的輻射帶動,找準與縣域經濟的互動點,積極開拓城市市場,參與縣域經濟的產業分工,發展市場空隙型產業和拾遺補缺型經濟,縣域應突破屬地局限,著眼于最大限度地開拓農村市場,主動與鎮域經濟融合發展。加快縣級城市建設,以縣城和建制鎮為基礎,強力推進小城鎮發展戰略,建設和培育各類專業市場,使鎮域城鎮成為當地農產品的一級集散中心,拉動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形成連接城鄉的循環流通,沖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局限,以流通拉動城鄉互動發展,逐步縮小城鄉差別,實現城鄉共同繁榮。
- 上一篇:企業工資及福利待遇調查匯報
- 下一篇:環境藝術設計類產學研結合人才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