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農村社區工作調查
時間:2022-07-19 10:53:54
導語:新型農村社區工作調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是統籌城鄉發展、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的重要載體,是優化農村土地資源配置的重要措施。為全面了解全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情況,加快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步伐,縣發改委組織人員進行了專題調研,具體情況是:
一、我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現狀及成效
2008年,我縣搶抓國家推進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機遇,正式啟動了新型農村社區的規劃工作,將全縣346個行政村科學合理規劃為106個新型農村社區,規劃實施后可新增耕地5萬多畝。在這項浩大的民生工程推進過程中,堅持政府引導、群眾自愿、社會參與、政策扶持、梯次推進的原則,先后啟動建設了鎮前阮二、山頭、博士、東阿鎮新合、孔村鎮駐地、孝直鎮丁屯、展洼等18個新型農村社區,截至2010年底,累計建設住房5788戶、80.4萬平方米,竣工入住789戶、12.6萬平方米,完成道路硬化6.6萬平方米,綠化1.13萬平方米。全縣農民新型社區建設呈現出試點先行、統籌發展、穩步推進的良好態勢。
(一)堅持科學規劃,優化社區建設布局。我縣歷來高度重視規劃先行,只有科學合理的規劃才能引領快速發展。我縣在社區建設中,堅持規劃先行,先后編制完成了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規劃和縣域鎮村體系規劃,對全縣新型農村社區布點進行了科學安排。按照城鄉一盤棋、城鎮協調發展和各項規劃高度銜接的思路,合理確定社區建設規模,科學規劃空間布局,有效進行了合村并點。同時,本著“高起點、高層次”的原則,組織專家、村民代表對社區詳規集中評審,確保規劃科學合理、符合實際、特色突出、風格多樣。
(二)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完善工作機制。成立了由縣長任指揮的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指揮部及由縣農辦、國土、建設、財政等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辦公室,具體負責全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相關工作的組織實施,并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和一事一議制度,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組織協調。出臺了《關于農民新型社區試點建設協調會議紀要》,進一步細化明確了縣農辦、國土、建設、民政、衛生、教體、水務等部門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各自扶持政策和具體落實目標。各鎮(街道)也抽調人員成立了指揮部,形成了“黨政推動、兩委(村、居)主辦、村民主體、上下聯動”的工作格局。
(三)用足用活政策,切實加大扶持力度。一是用足用活土地政策。對列入“土地增減掛鉤”進行新村建設的村莊,除安置地塊外,由縣政府統籌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統一對外調劑置換,對舊村址土地復墾新增耕地每畝補助10萬元。同時,鼓勵農村居民向鄉鎮駐地、縣城集中,以戶為單位全部遷出本村騰出宅基地的戶,除享受本村貨幣補償政策外,由村集體從扶持資金中給予1萬元的異地安置費。二是整合資金集中投入。本著“資金來源不變、用途不變,整合集中使用”的原則,將上級出臺的涉及農村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扶持政策,由縣財政整合統籌運作,集中投入用于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建設。三是規費減免政策。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除稅收外,原則上一切規費全免。同時,縣政府對鎮(街道)、村(居)修建性詳細規劃分別給予10萬元、5萬元補助。
(四)創新建設模式,靈活推動社區建設。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過程中,積極探索新的建設模式,不斷加快推進建設進程。一是與小城鎮建設相結合。通過發展民營企業、工商貿易、餐飲服務等行業,吸納人口向鎮駐地集中。孔村鎮駐地中心社區,依托快速壯大的炭素產業和商貿服務業,規劃占地517畝、建筑面積34.5萬平方米的社區,吸納集聚周邊村莊人口1萬多人。二是與主導產業拓展提升相結合。依托特色品牌基地產業支撐,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農村社區建設。孝直鎮匯東片區依托無公害蔬菜基地,將21個村合并為3個新型農村社區,節約用地5300多畝。三是與重點項目和灘區遷建工程相結合。借助黃河灘區遷建工程,把沿黃13個灘區村、2500戶,集中整合到7個社區。同時,在推進農村社區建設的過程中,同步搞好基礎設施、園林綠化、教育衛生、社區服務等配套建設,促進群眾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
(五)突出以人為本,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堅持“群眾自愿、循序漸進、統籌兼顧、積極穩妥”的原則,廣泛地聽取群眾的意見,扎實做好群眾基礎工作。在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過程中,各單位堅持以人為本,充分尊重民意,宜合則合、宜搬則搬、宜改則改、宜建則建,不搞一刀切、行政命令和大拆大建。堅持民事民決,社區建設什么樣式的房子、由誰來建、什么時候建,農民群眾自己說了算,真正把中央的惠民工程變成農民群眾自覺自發的行動,因地制宜探索出了村并村、村并城、村并鎮、村并企、舊村提升等多種模式。由于社區建設緊密結合當地實際,最大限度地尊重群眾意愿,得到了群眾的廣泛認可,取得了較大成效。
(六)堅持因地制宜,打造特色農村社區。在農村新型社區規劃建設過程中,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充分挖掘地域特色,積極打造特色鮮明、個性突出的新型農村社區。如玫瑰鎮以構建“功能完善、生態良好、環境優美、富有活力”的新型城鎮為目標,高標準建設,多元化投入,高效能管理,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建設與社區建設,一個環境優美、適宜人居、展示形象、承接旅游、充滿玫瑰特色的小城鎮在縣城西南的翠屏山下崛起。又如孝直鎮以“孝為先、人為本、和為貴”的孝直文化為載體,打造了極具內涵的特色駐地社區。
三、我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統籌城鄉發展的嶄新課題,現在仍處于探索階段,因此,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我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難免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
第一,建設資金缺口較大。一是財政政策捆綁、項目整合的扶持資金非常有限,難以彌補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及維持正常運轉資金缺口。二是多數農村集體經濟基礎比較薄弱,農民群眾不很富裕,主要靠農民群眾自身籌集解決困難很大。三是土地置換資金到位滯后,土地置換補助金須土地復墾驗收合格后才能到位,而土地凈收益補助則要等到土地招拍掛之后才能支付。同時,新型社區建設方缺乏主動籌資的精神,對縣里社區建設投融資平臺過度依賴,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第二,部分群眾積極性不高。受傳統居住觀念影響,廣大農戶形成了相對封閉的生活習慣,習慣于獨門獨院式的居住生活方式,且生產生活成本相對于新型社區較低,再加上入住社區后生產設備存放的不方便,致使部分低收入群眾對于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的積極性不高。
第三,社區建設及配套管理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從已建設的社區現狀看,存在社區規劃層次較低、樣式較單一、整體規模較小的問題,不利于將來社區發展,與優化農村土地資源配置、提高群眾生活質量的初衷有一定差距。在建社區把重點放在樓房建設上,水、電、路、氣、醫、學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重建輕管”,入住戶服務管理的缺位影響了群眾積極性。
四、加快我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建議
(一)創新組織形式,健全工作推進機制。進一步加強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領導,充實調整現有的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指揮部,抽調相關單位業務骨干,組成一支業務熟、素質高、能力強的新型社區建設隊伍,具體負責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組織協調、政策擬定、措施落實、施工管理、監督檢查等工作。強化聯席會議、一事一議制度和社區建設進度周報制度,盡量減免各種規費,集中辦理各種手續,簡化辦事程序。同時,進一步明確部門、鎮(街道)、村(居)委會、農民群眾在社區建設中的具體責任,形成“政府統籌推進、部門協調配合、鎮(街道)、村(居)積極運作、農民參與聯動”的工作推進機制。
(二)搞好宣傳發動,突破常規推動建設。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簡報等各種宣傳載體,對社區建設進行了廣泛深入的宣傳。在規劃建設、創新內容、建設標準、運作模式等方面,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公開透明、陽光操作。對社區建設實施全程監督,讓群眾享受充分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和監督權。因地制宜發動群眾,“錢不夠的不用慌,可幫你聯系銀行,也可攢攢錢再遷;想不通的不用慌,想通了再遷;意見不一致的不用慌,商議好再遷”。在宣傳引導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梯次推進,加快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速度。
(三)強化資金統籌,形成多元投入格局。明確以縣為主的新型社區建設資金統籌主導地位,加大力度,整合扶持項目。充分利用土地整治投資公司這個平臺,專門經營增減掛富余指標,實行市場化運作,采取多種途徑,爭取社會資金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提供財力支持,推進了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順利開展。同時,將城鄉土地增減掛鉤、農村住房建設和危房改造、新農村建設等多個部門涉農資金捆綁使用,按照“渠道不亂、各負其責、各計其功”的原則,不改變投資管理渠道,在發改委、財政、審計部門的監督下,借助土地投融資平臺,嚴格按照建設項目總體規劃,強化縣級政府整合作用,集中投放,綜合使用,努力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提高資金利用整體效益。
(四)狠抓質量安全,提升整體建設水平。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一項惠及廣大農民群眾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必須自始至終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水平運作、高質量建設。嚴把質量安全關。繼續嚴把施工圖審查、招標、監理、質監與安監等重要環節,充分發揮相關部門對于新型農村社區農村住房建設工程質量與安全生產監管工作的作用,對在建工程進行安全、質量、手續、監理、節能方面的全面檢查,切實搞好建筑質量監理和工程驗收,確保社區建設質量安全。
(五)制定產業規劃,促進農民就業。農戶入住社區后,雖然生活開支有所增加,但相對完善的服務功能,可以使他們從繁重的家務和土地勞作中解放出來,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發展產業、增加收入。一是制定產業規劃,加快土地流轉,發展集約種植、養殖。二是引導好各種農村協會組織在社區中的銜接,為農副產品的外銷搭建好平臺。三是有針對性地引進勞動密集型、適于松散管理、分散經營或生產的企業,為家庭婦女和居家留守人員經營生產提供更多機會,以增加他們的收入。
(六)加強社區管理,深入探索農村服務社區化的有效形式。推進農村服務社區化,要堅持因地制宜、注重實際、分類指導、科學謀劃的原則,推進硬件建設再提高,軟件建設上水平。進一步加強完善新型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對原有制度進行整合、完善、規范,并對成功的、符合自身實際的城市社區管理模式加以借鑒,構建公共服務管理體系、社區服務體系和安全管理體系。建立健全黨的基層組織互幫互助機制,要以人為本,民主管理,健全完善黨組織領導下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進一步推進支部服務社會化、黨員服務具體化,強化服務意識,拓展服務領域,切實以“富民、便民、親民、安民”為目標,保障社區農民可以享受到像城市社區居民一樣快捷高效、周到全面的服務。
- 上一篇:全縣企業上市融資調查匯報
- 下一篇:英語新聞革新英語教學
精品范文
10新型護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