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學生教育情況調查匯報
時間:2022-07-22 09:25:16
導語:留守學生教育情況調查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留守在家孩子的教育越來越受關注。近日,水湖鎮婦聯、婦兒工委辦聯合對留守學生的教育與保護作了分析調研,并提出了建議和對策。
勞務輸出既為農民增加了收入,促進了經濟發展,但不可避免地給他們的子女成長帶來了諸多問題。
1、缺少關愛,性情孤僻。留守在家的學生要么和父或母生活,要么與祖輩或父母的親戚朋友生活,或者是獨自生活,缺少情感的溝通和思想的交流,久而久之,形成了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或是脾氣暴躁、沖動易怒、不懂得理解和牽讓。
2、缺乏督促,學習滯后。留守學生由父或母照顧的,忙著農活和家務,無時間和精力輔導其學習;由祖輩照顧的,無文化指導其學習;由親戚、朋友照顧的,他們還要照顧自己的孩子,無法顧及其學習,有的留守學生甚至還要承擔家務勞動和力所能及的農活,學習沒有人督促、指導,厭學情緒嚴重,成績落后,自控力差。完不成作業、遲到、早退、逃學無人問津。
3、生活散慢,安全無保證。由于缺乏家長的教育,多數留守學生不洗臉、不洗澡、不理發、不換衣服,衛生習慣差,有的長期不吃早飯,饑一頓、飽一頓,生活沒有規律,身體差。有的不講文明,不懂禮貌。留守學生不僅面臨玩耍、勞動、生活中的一般安全問題,還面臨嚴重的安全隱患:一是由于學校布局調整,學校較遠,沒有家長護送危險。二是雙親外出,無人監護,留守學生獨自在家,如突發急病,后果不堪設想。
4、缺乏正確的教育和引導,違法違紀現象嚴重。留守學生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父母外出,他們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和價值觀、人生觀等方面的正確教育和引導,缺乏判斷力的他們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思想文化的影響,做出越軌行為。有的父母長期分居,感情上容易破裂,出現離婚,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許多不良行為長時間便形成惡習,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有的沉迷于網上無法自拔;有的好吃懶做、小偷小摸;有的時常不回家,打架斗毆;有的追求時尚,抽煙喝酒;有的被利用染上等等。
5、臨時監護人責任不明確,教育能力不夠。留守學生的監護人不管是祖輩還是親戚朋友,都將其責任片面的理解為吃飽、穿暖、不出事。親戚朋友多是精力有限,沒有時間教育孩子,而祖輩觀念和方法落后,存在明顯的嬌生慣養,放任自由,忽視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人格教育,同時他們的文化水平底,無能力教育輔導孩子,重養輕教,忽視孩子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對留守學生思想道德、學習、安全、行為習慣等重視不夠。
二、建議
農村留守學生不是個別的家庭現象,已是一個龐大的特殊群體,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現象。留守學生問題是人口城市化、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出現的社會問題,在今后較長時間內這個群體還將繼續擴大。為此,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一)黨政領導應高度重視。
留守學生也是祖國的希望、民族的未來,更是農村未來建設者。他們能否健康成長不僅涉及千家萬戶的幸福,更關系著全民族素質的提高,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的可持續發展,關系著小康社會目標能否真正實現。各級黨政部門應從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實科學發展觀和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若干意見》的政治高度,充分認識這個問題的重要性,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1、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減少留守學生。一是加快農村地區的二、三產業發展,特別應加速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讓農村勞力就近務工。二是大力實施“回引工程”。積極鼓勵、大力扶持外出務工者回鄉創業,創造就業崗位,讓農村勞力就地務工。總之,減少留守學生,創造孩子健康成長的家庭環境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2、完善有關政策法規,讓留守學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一是進一步完善《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婦女兒童發展綱要等法規條例的實施細則,增強其可操作性,從而形成全社會尊重、保護兒童的法制環境。二是加大政策法規的宣傳執行力度。大力宣傳有關教育的法律法規,讓全社會及廣大家庭明確,每個學齡兒童接受九年義務教育是《憲法》賦予孩子的神圣權利,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成才觀和投資觀。三是落實留守學生進城入學的相關政策。許多長期外出務工的家庭特別希望能將孩子帶到務工地入學,以便打工、教育孩子兩不誤,但務工地學校學費以外的高額費用和種種條件導致他們的子女無法入學。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進城務工就業農民流入地政府要建立和完善保障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工作制度和機制,希望政府早日落實貧困地區孩子異地上學的特殊政策。
(二)社會應熱心關注
1、提供安全、健康的成長環境。鄉鎮村應對留守學生的安全提供保障措施,對父母長期外出不回的貧困留守學生要提供救助,關工委、教育局、婦聯應在留守學生的教育中發揮優勢作用,有條件的村可動員社會力量創辦農村兒童活動場所,開展寓教于樂、豐富多彩的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活動,發揮對農村兒童的教育引導作用。
2、創新學校管理模式。根據留守學生缺乏監護的現狀,建議對外出留守學生實行寄宿制管理。一是學校實行寄宿制管理。二是探索有能力教育的家庭式寄宿制。這樣既可以輔導孩子的學習也可以培養孩子的集體主義精神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學校應特別關愛
1、建立留守學生檔案。學校每年應對學生進行全面調查摸底,掌握留守學生的數量、家庭狀況、監護人情況,了解留守學生學習、生活、行為習慣、性格特征、思想動態等方面。
2、加強對留守學生的正確教育和引導。應平等對待留守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給他們更多的是鼓勵和幫助,切忌因他們缺少監護,行為習慣和學習成績差就趕出校門或語言歧視或放任不管,應千方百計從情感上彌補他們在家庭中的缺陷,用愛心去啟發他們。
3、主動與外出父母、監護人聯系。通過電話、開設講座、舉辦家長學校、培訓臨時監護人等方式,互相交流溝通,交換意見,提高他們的素質,更全面的了解掌握留守學生的狀況。
4、探索留守學生的教育管理方法。留守學生日趨增多,學校應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針對他們的學習、生活、愛好、心理等方面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加以調研分析,探索出更有利于留守學生成長的教育管理模式。
(四)家長應強化責任
1、家長應樹立正確的成才觀和投資觀。一是廣大家長不要一味的追求經濟收入,甚至認為孩子的成才是與生俱來的,與他們的教育關系不大,有的對孩子放任自由,有的干脆不讓孩子上學,帶出去一起打工。對侵害孩子的健康權、人身權、受教育權的責任人特別是家長,應追究責任。二是外出家長應加強與監護人和學校聯系。外出家長應主動通過電話、書信、抽空回家等方式與監護人和學校聯系,了解孩子的情況,并經常與孩子溝通交流。
2、更新觀念,選擇合適的監護人。家庭教育是伴隨一生和終身教育,其與生俱來的天然性、親子溝通的情感性、潛移默化的滲透性決定了在人的后天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基礎。留守學生的家長不要認為監護人只要給孩子吃飽穿暖,不出事,就完成任務,教育是學校的事。吃飽穿暖固然重要,但教育還是大事,孩子如果必須留守,應選擇有文化,懂教育的監護人。二十一世紀是科技時代,外出務工的同時,還是要把孩子的教育放在首位。
- 上一篇:酒店客房定制系統設計
- 下一篇:婦聯跨越式發展經驗交流
精品范文
10留守兒童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