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調研報告
時間:2022-12-17 08:18:32
導語: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十八大強調,均衡九年義務教育在全國的實施,是建設學習型社會、完善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舉措。一直以來,我縣始終把全面發展義務教育擺在建設和諧新的優先位置,強化政府對農村義務教育的公共服務職能,為全面落實好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工作,及時解決義務教育經費保障存在的問題,縣財政局組織了關于實施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情況的調研工作。
一、我縣農村義務教育基本情況
我縣位于南部邊緣,全縣轄9個鎮、6個鄉(含2個彝族鄉),是典型的山區農業縣,屬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少數民族待遇縣。全縣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共有158所,其中:初中22所(含九年一貫制12所),小學136所(含教學點10個)。在校生29763人,其中:小學生19985人,初中生9778人。
二、我縣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執行情況
(一)、我縣堅持因地制宜、以校施策的原則,按照“具備食堂供餐條件的學校實行食堂供餐,不具備食堂供餐條件的學校實行蛋奶供餐”的思路,推進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目前,實施營養改善計劃食堂供餐學校共有12所,涉及學生5993人;實施蛋奶供餐的學校146所,涉及學生23770人。
(二)、縣財政按照省定小學20元/生·年,初中800元/生·年生均公用經費標準根據教育事業統計學生數統籌安排公用經費,列入縣級財政年度預算。2011年至2013年累計安排生均公用經費()萬元(其中:2011年()萬元,2012年2080萬元,2013年()萬元)。上級撥付的學雜費和生均公用經費全額劃撥到縣教育部門,教育部門及時劃撥到學校,保證學校正常運轉。
(三)、實施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后,為加強農村中小學校舍安全工作,加大對校舍的規范化監督管理,建立了校舍改造長效機制,中小學校舍的維護、改造、建設納入全縣社會事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經費財政列入預算,全額保障。汶川地震后國務院啟動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校舍安全改造項目,縣制定了2009年至2013年校安工程建設五年規劃,縣財政多渠道籌集資金,保障五年規劃的順利實施。2009年投入為2390萬元,完成了19所非淹沒區學校40棟樓19541平方米的重建及加固;2010年投入資金2479萬元,完成了36所非淹沒區學校55棟樓16857平方米的重建及加固。
(四)、全面貫徹落實“兩免一補”及義務教育助學金制度。出臺了系列關于做好“兩免一補”工作的政策措施,成立了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建立和完善了資助貧困家庭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救助制度和助學金制度。
三、我縣農村義務教育存在的問題
盡管我縣農村義務教育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績,但與先進市、縣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有些問題和不足亟待解決。主要表現為:
(一)、教育經費短缺。我縣是國家級貧困縣,財政困難,政府辦學財力不足,導致許多農村學校硬件設施不全,軟件設施不到位。2013年縣財政對教育經費的投入為,以后需逐年增長已成困難。因此,經費不足已成為制約全縣教育發展的首要問題。
(二)、教育資源匱乏。目前,我縣教育資源匱乏主要體現在農村骨干教師頻繁流失和學校設施不全兩個方面。農村骨干教師頻繁流失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農村教師的工資福利待遇偏低,農村教師除了工資由縣級財政保證外,獎金、補助等福利待遇基本沒有;二是工作負荷較重,由于農村學校規模小,教師相對短缺,農村教師往往要兼教多門課程,工作壓力大。三是學校設施配備不全,不僅影響了正常的教學,還阻礙了教師個人的發展。而學校設施配備不全的原因主要是經費不足。這種現象使農村義務教育形成了惡性循環,進一步加大了城鄉教育的差距。
(三)、學校財務管理混亂。由于學校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財務結構混亂,財會人員普遍素質不高等原因,直接導致了學校經費分配不合理的現狀,造成了國家教育經費的浪費。例如學校不重視固定資產的管理,財務部門忽略對其的核查和管理,使得資產的閑置。部分學校由于領導沒有長期發展的規劃,盲目地、無規劃地搞建設或重復維修,而這些項目往往都列入了政府專項資金投資項目,這也是導致了資金嚴重浪費的重要原因。
四、關于我縣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幾點建議
(一)加大專項資金對貧困縣的投入,縮小貧困縣與發達縣差距。貧困縣由于自身財政經費困難,導致教育投入與發達縣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為縮小這個差距,我們建議省市財政在下達轉移支付及專項資金時,進一步加大對貧困縣的傾斜力度,以彌補貧困縣財政對教育投入的不足,實現縣縣、縣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二)、優化教學資源管理體制,實現縣、鄉鎮、村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優化辦學條件,提高師資水平,縮小鄉鎮與縣直學校的差距,讓鄉鎮學校也能享受縣直學校同等的教育資源。一是要加大對鄉鎮學校設施設備的財政投入,保證鄉鎮學生有與縣直學校相同的學習環境和學習資源;二是改善中小學教師隊伍和結構,實行“縣管全局統籌、學校雙向流動”制度,實行優秀干部、教師順向流動到薄弱學校的方式,幫助提高全縣教育管理、教師素質。對教師分配、待遇應區別對待,對山區教師進行區域補助,保證山區教師的穩定性,實現山區學生享受優質的教學資源。三是整體提高縣中小學教師素質,建立教師繼續教育制度,由財政撥款定期派送部分教師到名校接受培訓,學習先進的教育思想理念和專業技能,學習回來后對縣上全體教師進行再培訓,以此帶動整個縣的教師隊伍的素質與技能的提高。
(三)、加強經費管理,堅持依法理財,確保教育經費規范化。加強經費管理主要可以由以下幾個方面來實施:一是加強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財務管理,完善財務管理制度,學校應根據實際情況,完善學校的財務管理制度,切實實施,另外還應該做到財政和行政分離,保證學校財務工作有效運行;二是建立科學化、精細化預算管理機制,科學編制預算,合理規劃,“量入為出,收支平衡”,在有限的財政預算內,物盡所用,提高預算執行效率,確保學校資金可以安全有效的運行,進而促進學校的發展;三是加強經費使用監督,強化重大項目建設和經費使用全過程審計,確保經費使用規范、安全、有效;四是加強學校國有資產管理,建立健全學校國有資產配置、使用、處置管理制度,防止國有資產流失,提高使用效率。
義務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未來國家的繁榮富強,民族的進步都離不開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財政部門必須做到切實加強義務教育經費管理,確保義務教育經費使用安全、規范、有效,為義務教育健康發展把好關、服好務。
- 上一篇:國際經貿電子商務論文
- 下一篇:貧困山區農業保險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