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經濟社會跨越發展調研報告
時間:2022-05-18 03:54:11
導語:鄉鎮經濟社會跨越發展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拉開了深化改革和依法治理的大幕,如何主動適應新常態,理清發展思路、增添發展措施、加快發展速度、取得發展實效,是鄉鎮黨委政府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面臨的緊迫課題。
一、審視五大發展現狀。貧困地區鄉鎮情況大同小異,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脫貧不穩定是普遍現狀,只有家底清、情況明,才能有的放矢、科學施策。鎮是一個人口大鎮、財政窮鎮,但更是有名的“旱碼頭”,后發趕超優勢明顯。地理區位所定。鎮有2.2萬人,距縣城僅25公里,不僅是的地域和產業西大門,并且是對外交流的新平臺和新窗口。潛在發展所需。全鎮經濟總量較小,剛進入了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階段。特別是近年來的快速發展,積累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形成相對完善的產業和市場環境,經濟產業結構得到優化,全鎮整體運行效率明顯提升,競爭力大大增強。廣大群眾所盼。當前,全鎮人民群眾期望盡快暢通出行通道,盼望發展增收致富的產業,希望民生問題得到改善。堅持發展先于一切、發展重于一切,搶抓發展機遇,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是為民富民、順應民心、體現民意的務實之舉。戰略時機所遇。今年縣委、縣政府作出了以為連片扶貧開發重點,輻射帶動周邊鄉鎮的戰略性部署,將極大傾斜有利于全鎮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和項目,加快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到來。資源稟賦所賜。全鎮幅員面積57.9平方公里,全年氣候溫暖濕潤,無霜期達280天;有通鄉和村村通道路280公里,通訊健全;域內有大小水庫220余口、蓄水500余萬方,是發展農林牧漁業的“天府之國”。
二、五大發展思路。當前各鄉鎮既要面對物質基礎薄弱的困難,又要解決社會種種不和諧的問題;既要面對歷史積累的老矛盾,又要解決加快發展遇到的新問題。在這樣一個前提下加快建設,必須運用哲學思想,看待、發展、創新。轉思想深謀劃,加快實現“新與舊”的轉換。新舊轉換,是世間萬物的運動規律和矛盾斗爭的必然趨勢。現在全市、全縣已進入破難攻堅、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務必破除等靠要思想、破除管卡壓思維、破除怕風險求保險理念,集中精力推車上坎,在爭取政策上下功夫、在大抓項目上想辦法、在產業發展上求突破,搶占發展主動權。重示范促擴面,加快實現“點與面”的結合。正確把握“點”與“面”的關系,實現點面結合、以點促面、梯次推進。通過把握特點、突出重點、攻破難點,打造一批輻射能力大、帶動能力強的特色產業示范亮點,善于運用“點”上經驗推動“面”上工作,抓點擴面、推動全局,突出建設實效和工作實效。出實招辦實事,加快實現“虛與實”的呼應。的改革發展和穩定大局,既要從群眾的社會實踐中提煉發展經驗,又要用先進思想指導具體實踐;既要深入一線調查實情,幫助解決問題,又要建立健全領導干部最終兜底責任,努力將“三嚴三實”轉化成一種行為準則、一種干事示范。抓班子帶隊伍,加快實現“官與民”的換位。“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恥,休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推動一個區域的建設發展工作,必須依靠群眾,充分尊重群眾的主體地位并與群眾換位思考,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把政府主導與群眾主體相結合,上下一心、同心同德,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看長遠重短期,加快實現“長與短”的統籌。長與短是事物本質的兩種形態,二者對立統一、相互依存。在發展中既要取長補短,長短共存,又要正確處理長期與短期、長痛與短痛、長處與短處的關系,促進鎮域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發展。通過既實施長期的宏觀規劃,又配套短期的發展思路,既發展潛力巨大、惠及子孫的長遠產業,又發展投資小、見效快的短效項目,長短結合、高低配套,加快推進統籌協調發展。
三、緊扣五大發展戰略。戰略指導戰術、開局決定結局。市縣謀篇布局、繪制藍圖,鄉鎮因策施治、字斟句酌,縣委、縣政府提出“三區一城”發展戰略,鎮落實“五個”建設任務。加快建設暢通。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完善提升、規劃建設、維護管理并重,加快西大門建設,加強道路交通綜合管理,向南、向北、向東完善提升鄉鎮聯網路、村與村之間的斷頭路,形成層次分明、銜接順暢、安全高效的交通格局,實現融入10分鐘縣域經濟圈。加快建設產業。堅持特色產業優先原則,抓緊承接產業轉移,著力培育一批主導產業示范區,促進農民變股民、農民變居民、農民變工人,3年內完成全鎮7個村3000畝馬鈴薯商品基地、10000畝空山核桃基地、3000畝茶葉基地和5個畜牧養殖基地建設,形成一個區域內小環線和鎮域內大環線富民增收產業帶。加快建設民生。以水、電、氣、房為重點,切實抓好“就業促進、扶貧解困、文化教育、社會保障、醫療衛生、巴山新居、環境治理”民生工程,以全鎮“八大惠民工程”和“八件民生實事”為重點,加大民生改善力度,提升群眾幸福指數。加快建設法治。以“依法治鎮”為總攬,加強法治政府建設,創造良好政務環境;建立健全黨委政府工作人員“換位沉底”和分片包村工作機制,定期下村到戶聽取群眾意見,了解民情;深入開展“法律七進”活動,健全法治宣傳教育大格局;大力推進法治建設示范點創建工作,加強公職人員的法制教育,探索加強村(居)民法制教育新途徑,提升社會管理水平。加快建設平安。建立健全“一把手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誰主管、誰負責”的領導工作責任制,按照“橫向到邊,縱向到底”要求,強化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形成“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判決找法院”的工作局面。強力打擊涉黑涉惡和違法犯罪行為,教育轉化信教群眾,在全鎮范圍內形成“上下聯動千家創,萬人防范保平安”的平安創建格局。
四、抓實五大發展舉措。思路決定出路、出路決定生路,要加快建設“五個”,必須要有過硬的發展措施。抓好深化改革。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契機,重點抓好農村“八權一股”改革,將放活經營權作為突破口,突出還權釋能;積極引導融資抵押,推進農村產權流轉交易體系建設,依托鄉鎮便民服務中心建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盤活鄉鎮靜態資源;創新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全力培育各類農業經營主體;簡化行政審批,承接好上級下放行政審批事項。抓好開放合作。充分利用資源優勢,打造招商“名片”,做精招商專案,提升招商實效;大力實施“回引工程”,搭建創業載體,優化創業環境,制定扶持政策,讓市場主體多起來、活起來、強起來,同步催生、激活、壯大本地市場主體,實現全鎮快速發展。抓好項目爭取。重點圍繞現代農業、生態旅游、基礎設施、民生事業等,做好項目儲備;積極爭取支持,做好與部門的溝通銜接工作,循序漸進,把項目抓好抓實,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提升全鎮發展速度。抓好經濟增長。在黨建工作引領之下,大力發展好農業產業(主要發展茶葉、核桃、畜牧、馬鈴薯和中藥材等產業)、鄉村旅游(鎮域內有較大的佛教寺廟、米倉古道遺址,在建規模較大的鄉村旅游綜合體)和勞務經濟(全鎮在外創業成功人士達200人之多),只有體現出優勢、凸顯出特色、培育出亮點,才能在經濟總量和質量上實現突破。抓好技能培訓。以農戶為中心,以農民實際需要為重點,充分利用農閑季節特別是冬春兩季,開展各類農用實用技術短期培訓;聘請專業技術人員,指導農村專業協會、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開展如標準化、無公害、綠色食品生產技術等培訓。全面提高基層干部隊伍和農民的科技水平,增加農民收入。
五、創新五大黨建模式。主動適應黨的建設和黨風廉政建設新常態,切實加強全鎮黨的建設和黨風廉政建設工作。以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認真反思理想信念、宗旨意識、黨性修養、紀律觀念、責任擔當等方面的根源問題,切實加強整改落實,全面創新黨建工作模式。大力推行“第一書記”,實行黨建重心全下移。分派11個黨委成員和科級干部擔任11個村(居)“第一書記”,主動研究謀劃村(居)黨的建設、黨風廉政建設和產業發展工作,靠前解決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檢查督促村(居)常規工作開展、重點工程推進、資金安排使用和惠民利民政策兌現等問題,把黨和政府的溫暖吹進千家萬戶。《鎮第一書記助推產業發展》專題片先后在縣、市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播報。試點試行“流動支部”,實現黨的組織全覆蓋。主要以籍在西安、新疆務工人士和知名人士為主,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探索把黨支部建在籍在外人口密集地區,實現組織全覆蓋。同時,加強流動黨員的教育培養管理,加大對優秀創業人士入黨積極分子教育培養,建好基地、放寬政策、筑巢引鳳,鼓勵回鄉創業,助推地方經濟發展。探索建立“產業黨建”,實現支部協會全鏈接。探索在全鎮茶葉、核桃、馬鈴薯、畜牧等四大產業帶上建立跨村際的聯合黨支部,把支部建在產業鏈上,實現黨建引領產業發展。截止目前,鎮集中連片栽植茶葉1500余畝、核桃5300余畝、馬鈴薯3000余畝,在建和已建畜牧養殖基地5個,已成立專業合作社2個、正在申請的有3個,把黨支部建在產業發展鏈上的條件基本成熟。務實開展“組團服務”,實現工作力量全下沉。打破村社行政地域界限,以鎮級單位、政府各辦及站所負責人為第一責任人,以村(居)兩委干部、各村(居)小組長、黨小組長組成助農增收和鄉村治理服務隊,開展民情大走訪、信訪大調解、疑難大化解、政策大宣傳,最終實現民心大集聚。逗硬落實“陽光黨務”,實現黨務政務全公開。主動晾曬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查找的和工作中動態出現的各類問題,把黨務、政務、財務情況每季度或每年進行公開公示,接受群眾監督和質詢;鎮機關建好了“廉政食堂”,防止干部職工走讀;懸掛了“機關干部去向公示牌”,方便群眾辦事;在產業帶上豎立了巨幅黨建標語,明確了工作方向,極大凝聚了黨心民心,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同時,堅持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的用人導向,重用講奉獻、能吃苦、不貪占的優秀基層干部,真正讓想干事的有事干、能干事的干成事、干成事的不出事、不出事的有位子,激發干事創業工作激情,最大限度固為民之本、強執政之基。